浅谈宋代女诗人,虽然饱读诗书,梳妆也是“女为悦己者容”

今日观点:浅谈宋代女诗人,虽然饱读诗书,梳妆也是“女为悦己者容”

一、以镜入词的渊源

自先秦自宋,就有4000多首诗词运用“镜”意象。最早在诗中将镜与女性结合在一起的要数东汉魏嘉的诗作《秦嘉答妇诗》。妇人的珠宝钗饰透过镜子反射的光线发出耀眼的光芒,写出妇人头饰的亮丽光鲜。明镜则将妇人的体态完全清晰地呈现出来,映照出妇人姣好的身姿。一直到魏晋以前,镜更多地发挥着物理性的作用,即反射的功能。镜子利用反射性将镜子前的物体原原本本地映照出来,在镜中呈现一个独立的映像,仅此而已。到了三国时期,徐干创作了一组代言体诗《室思》,诗句意思是:“自从夫君离开后,明镜也不擦拭了”。这时的镜不仅仅是妇女日常梳妆打扮的工具,还蕴含着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诗经·卫风·伯兮》中曾说:“丈夫出征,头发蓬松也没关系,也不用发油,梳洗打扮为谁看呢?只有当女子为悦己者容时才显出镜的价值。”到了晚唐,花间词派渐趋活跃,代表人物温庭筠就有不少词描写了女子照镜行为,在诗词《菩萨蛮》中层说过:“一个镜子照女子的容貌还不够,还需要多一面镜子照头饰,”簪花和面容的美丽相交辉映,看出女子对妆发效果的重视。结合全词,可以看到词人塑造了一位慵懒的女子形象。

西汉时期铜镜

《菩萨蛮》中的女子与鱼玄机笔下的邻家女子不同的是,“懒起”仅作为一个动作提醒我们女子即将“出场”。全篇的笔墨意在表现,而非传情。我们很难确定女子的心情是愉悦的,还是寂寞的,因为最后两句都在写女子梳妆打扮的神态和衣饰。而温庭筠的另一首词,在情感表达方面,则清晰得多: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

古典梳妆台

二、宋代女词人的“镜”

“镜”的存在使女子的样貌和神态不是经由另一个人的目光所看到的,而是通过自我观察的方式得到展现。镜子成为了窥视女子内心的重要工具,而宋代女词人笔下的“镜”更能帮助我们观察女性是如何透过镜子传递情感的。通过分析,发现她们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毫无例外和愁有关,具体可分为“懒照镜”与“观变化”两种类型。

电视剧《独影空心》

(一)懒照镜

古代女子深居闺门,她们精心打扮自己往往与约见恋人有关。而当要表达与恋人无法相见的感情时,她们常借助无心梳妆来诠释“女为悦己者容”的意义。如朱淑真的《生查子》曾这么形容自己:女子年年对着玉制的镜台化梅花妆,都已经厌烦了。接着词人揭示了厌妆的原因:思念的人今年还没回家,但是又怕接到在外不测的书信。想到自从分别之后酒就很少喝了,但是泪却从未停,在愁思中流尽。想到在外的人,遥远得似乎天涯还要更近些。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和朱淑真诗作所传递的闺情愁怨相得益彰,她在《九日》中写道:“懒将鸾镜照容光”,也是因为没有收到离家之人的音信而懒于打扮。在作者眼里,梳妆是为了给爱人看的,但是爱人不在身边,连镜子也懒得照了。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铜像

(二)观变化

如果说前一种“懒得照镜”是强调女子梳妆打扮的意义,那么后一种通过照镜观察自身的变化则是强调女子相思的程度之深。吴淑姬很有技巧地利用“镜”写出了主人公容貌的变化,从而带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词一开篇便呈现了女主人公妆容残败的面貌。恋人的音信断了,怎么还会有好梦呢?百无聊赖和病酒相伴,倚着枕头听春雨淅沥。听的曲、看的景都和从前一样,唯有人不在。长久的分别,恋人怎么不晓“我”的芳心,不晓“我”的愁思呢?偷偷地照一下镜子,清瘦的模样实在不忍端详。想到春意愈加盎然,莺鸟乱叫,真想催促着春天赶紧离开。一个“偷”字写出词人内心的纠结与徘徊,女主人公很希望能对镜梳妆,看到自己容光焕发的模样,但是没有什么理由打扮,忍不住望一眼镜子,镜子里的自己实在不堪,所以是“羞觑”。

李清照故居

张玉娘的《卖花声》也是借照镜来写愁:女主人公醒后走向梳妆台看到镜中的自己十分消瘦。门外的景和屋内的人共同营造了凄清的气氛。镜,作为一个重要的道具,帮助词人让主人公看到自己。镜中的成像和自己是相互作用的。对于照镜的女人来说,镜中的自己是真实的再现。如果没有镜子,女人不会注意到自己的容貌和体态是否发生了变化。女性对自我的认知也是在自己———镜中的成像———不在场的欣赏者(即爱人)共同形成的。镜子的作用在于帮助女性进行自我观照,通过梳妆打扮获得爱人的欣赏,但当欣赏者不在场时,镜子的功能性作用下降,帮助词人表达离愁别绪的作用上升,同时,也可以看出宋代女性的自我并不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在他者手中。

镜子迷宫

魏夫人现存词十三首,其中有十首写别后相思。《江城子》巧妙之处在于上一句写因为爱郎不在身边,所以懒得照镜;而下一句,偶然透过镜子看到自己的憔悴容颜,突然发现缕衣变宽。在女性照镜时,似乎只有女性的自我观看,其实还潜藏着女性被观看的意识。女性对镜梳妆是为了得到男性的欣赏,一旦男性不在场,她们便失去了动力,也就失去了自我形象塑造的价值。

镜子由二氧化硅制作

总结

本文分析了宋代女词人关于镜的词作。镜子是表达词人情感的重要物件,是用来观看的。宋代女词人笔下的女主人公在观看自我的同时,也期待或想象被观看的模样,因此,那个不在场的欣赏者也在女性的自我观照中发挥着作用。她们或懒于照镜,或在照镜的过程中观察到自身的变化,而这些都离不开对男性情感的牵引。在宋代女性的心中,她们渴望看到自己在镜中光鲜亮丽的呈现,但是前提是有人观看。她们在镜子前观察自己,给予自我界定,将自己放在被欣赏、被观看的位置。一旦失去了欣赏者,她们便失去了照镜的动力,同时也失去了掌握自身命运的权力。

博学女诗人“蔡文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