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二十五章精解及译文(上)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道德经第25章地位特别显著,为历代注释家所重视。“道法自然”一句是最为著名的经文,深入文化精英的心智中。即使人们并不清楚这句经文的内涵是什么,但还是反复引用。“道”是什么?老子创立道家学说,指引华人的精神生活,老子此章正面回答了这个道家学说最关键的问题。

在老子之前,华夏文化是天地人三元宇宙模型,此章老子宣说道天地人四元宇宙模型

,这是宇宙模型的大转变,是思维基点大转变。董仲舒说:“天不变,道亦不变”。老子的“天”变了,“道”亦变了,一切都变了,原有的逻辑不成立了,牛生牛,马生马的“真理”突然成为谬论。老子破了世俗的“颠簸不破”的“真理”,破了原来牢牢占据世人心智的“逻辑”,一切从头再来,这就是第16章说的“静曰复命”,重建整个逻辑大厦。

道的学说改变了心智的大逻辑和小逻辑,四大学说又在破坏的基础上迅速重建逻辑,不仅没有使古老的三元宇宙受损,反而使古老的三元宇宙换发了无限活力。古老的三元宇宙是一种华人的核心价值观,但只能说是世俗精英的核心价值观,并非是远古证悟者的核心价值观。证悟者的核心价值观一直深藏在证悟者的妙心中,师徒代代相传,以心印心,目击道存。

世俗精英一直以“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普世价值,周公把“德”的普世价值发挥到极致,作为周朝的立国基础。在可考的三千年华夏历史中,周公是治者的典范,是一个完人。周公之后,“德”的普世价值迅速衰落,德无法“以心印心”,无法从师父传给弟子。因为德有外在标准,反过来是一种束缚,束缚对于治者是无效的,权力可以让德的束缚形同虚设。这是老子作为证悟者深深明白的。

德是告诉你标准,让你遵循。道是不告诉你标准,让你自己契悟(道妙)。德是“言教”,道是“非言教”,即“不言之教”。德是让你学的,道是让你悟的,只有悟才能转心,标准不能转心。六祖说:“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

“转心”最为第一,制造产品是标准最为第一,二者完全不同。道的标准和德的标准天上地下,不可同日而语。

德还依靠外在评价,并希望获得社会名誉地位的奖励,道不依靠外在标准,证道不依靠社会名誉地位的奖励,因此是最有价值的。

老子要建立以道为核心的四元宇宙模型,彻底重建心智。天地人都还是有形迹的,只有道是彻底无形迹的,彻底抽象的。老子早就建立“物、象、无象”的抽象思维路径,无是最早被放下的,然后是象,直达“无象之象”。人与动物的区别很多,抽象思维是人的最大区别。人类的争(野蛮)与是继承动物的,但人类仅仅继承动物就可以了吗?人既然有抽象思维能力,一定能够超越动物,而且必须超越动物。人懂得心智是高度逻辑的,而逻辑本身就是抽象的。

老子显然把人类文明(和)的希望寄托在抽象思维之上,有抽象思维,人类文明必定能够建立。因此从物的思维要进入象的思维,但这远远不够,还必须从象的思维进入无象的思维。无的思维代表了低等逻辑(争的逻辑),象的思维代表了较高的逻辑,只有

无象的思维才代表最高的逻辑无象的思维是人类文明(和)的保障。

道就是无象思维的代表宇宙的本质就隐藏在无象思维之中,只有无象思维,即道思维才能接近宇宙真相。此时语言完全失效,言教完全失效,只有非言教(不言之教)才是真正的工具。培根著有《新工具》,不言之教就是老子的“新工具”,没有“不言之教”的新工具,人类文明寸步难行。

与不言之教一起的必然是无为的新工具,所以老子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43C)、“不言之教,无为之事”是第2章就宣说的,是老子的二大新工具。不言之教就是契悟,是以心传心。庄子把远古证悟者“以心传心”的第一稀有妙法发挥到不可思议的高度。离开契悟,离开以心传心,道德经就是“圣人的糟粕”。“道”这个概念都会污染道的真体,但老子不得不借假修真,又以真破假。

依靠谁来借假修真呢?依靠人。依靠谁来以真破假呢?依靠人。这章经文是弘扬道呢还是弘扬人?这是需要回答的问题。古来注释者争议颇多,因为此章第道德经的“眼”。道天地人的四元结构已经出现上章(24C--这看出来章序的重要),第24章与第25章是呼应的,不可分割的上章的道天地人四元结构不是偶然的,是老子的核心宇宙模型。

上章把“天地人”看做未证悟的修行者(老子眼中,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此章则把“天地人”看做是证悟者。前者是现实地,现在是究竟地,二谛法是解读道德经的“手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正是天地人修行之路。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道完善了人的慧命,从而使人与道无二无别,子母相会,大光明普照法界,这就是“众妙之门”。众妙之门就是众妙藏,含藏无量无边的妙,妙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现在妙的量也是不可思议。

此章既宣说道妙,又说人妙,二妙无别,本来如一。人妙源于人的心妙,只有心妙才能以心印心,和才能普降,和就是“甘露”。

道的甲骨文造字是鸟的头部,辶代表鸟的行走。鸟能够从北极飞往遥远的目的地,显然不是依靠辨认路标,而是依靠一种“觉性”,现在成为磁场导航。所以導航的導从“道”。道又引申为必经之路,在抽象为看不见的路径。庄子说:“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人的五官六根不知宇宙万物的演化,但其中有必由的路径,这就是“道”,即古希腊的逻各斯。

道的伟大学说建立在法则性、有序性、必然性之上,这是道的第一重玄义。道的学说宣告了华人族群的共同信仰,为每一颗心灵提供了人生最高追求的方向,使华人在文化上有可能融为一体。老子在甚深禅定中实证华人族群及其代表的华夏文明的未来必须建立在共同信仰的磐石上,道就是这块磐石。

希伯来文明建立在耶和华的磐石上,这是依靠信仰和启示的文化,到了科学兴起的时代这种信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来自内部的怀疑,因为与科学有不可调和的冲突。老子道的学说早就解决了这个质疑,因为道既代表心证又代表法则,排除了人的凡心凡情。这是道的第二重玄义道代表了伟大的创造力,道力不可思议,可以成就一切,可以毁灭一切。这是道的第三重玄义。

道无处不在,可以显示在天地人之中,人的妙心正是道的化身,可以证道。这是道的第四重玄义。道还代表慈悲和最高德行(上德、玄德),维护人世间的公平正义,以“天之道”的名义惩恶扬善。这是道的第五重玄义。道代表最高贵的德性--和,万物因和而生(冲气以为和),万物的本质是和,恢复万物(包括人类)的和性是必然的。这是道的第六重玄义。

因为都是所生,故宇宙万物虽然不同,但其同母,所以道代表同,同又代表通,通又代表一,故宇宙万物玄同玄同得一。这是道的第七重玄义。道体混成,所以含藏不可思议的妙的,道代表含藏性。这是道的第八重玄义。老子宣说道的学说,内涵八重玄义,所以几千年依然魅力不减,成为华人的文化、哲学、信仰。

道法自然和希言自然是呼应的,有密意的。

第二十五章

第一段: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第二段: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

第三段:

吾不知其名,

强(qiǎng)字之曰道,

强(qiǎng)为(wèi)之名曰大。

第四段: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第五段: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一申人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二申人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三申人大)

第六段:

道法自然。

此章经文分为六段。第一段经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凡夫开口,必须说一物,耳目所见故。第21章句法于此相同,“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二章的述说法完全一致。先举起一物,然后放下。老子“物-象-无象”三次抽象,三次概念分离,代表下士、中士、上士的理解力,只有到无象才能证道。“有物混成”,这个“混成”值得思考。物质是什么?物质在人的意象中是实物、有体积、重量、颜色、质碍等,与五官对应。古希腊哲学家说的原子是星球、可见物体在心中的缩微版。

这个原子本质上是单一的,同质的,因此不是“混成”。

混成是多元、非单一的多元素、多态混合而成。从混成一说看,老子不认为有单一的原子存在。单一的原子、物质概念是古希腊哲学的基本概念,但在东方思想和老子这里没有这类概念,而是代之以微小混同体(玄同体、生命体)。这就是混成的意思。混成排除了单一性,而单一性构成了物质、原子的幻想。

古典物理学强化了原子、物质的幻想,但现在被量子力学动摇了,而是以一种更接近老子的宇宙模型展示出来。我们可以把道看成一个点(太极),但这个点是活的,生生不息的,可以变为无穷大的(无极),老子说是玄同体(玄态)。

一个生生不息的点(太极),可以变为无穷大的点(无极)就是道的近似描述。活生生的,生生不息的含义就是

架构和不断重组的无限可能性把道看成无限潜力、无限可能性是有价值的。最没有价值的就是把宇宙归结为一个死点,好像从身体上掉下的头皮屑,于是也把道看成是一个类似的死点,这是无知的。

上章宣说了道者的至高无上,道德经的前面章节一直宣说道才是唯一的真实,第一因,归属者。老子坚信宇宙是有序的,这来源于道的存在,如果没有道,则宇宙的有序性的基础就垮了。对道的坚信是基于对宇宙有序性的坚信,宇宙万物不是无因而成,不是飘风骤雨,而是有序的展开。飘风骤雨被看成是无序的象征,所以遭到老子的贬斥。第24章宣说了道、天、地、人的不平等,但第25章反过来宣说道、天、地、人的平等性。

不平等是现实地(俗谛),平等性是究竟地(真谛)

。世人的错误是只从现实地(俗谛)观察,而不从究竟地(真谛)观察,所以颠倒了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前文反复宣说道的存在,但此章宣说道只是勉强的称名,而且可以称为大。这是让世人不要停留在道的名相上,而是要用深思维(玄照)把握道的实质。这就需要实现对道的名相的超越,更深刻的领悟道的内涵。

第一段经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随顺世人的语言,说有那么一物,但这一物不是普通一物,不是头皮屑。混成是老子对宇宙本质的看法,宇宙不是由单一性物质或原子构成,单一性物质或原子是一个假象。宇宙的本质就是无限多样性构成,是叠加态(玄态),为了简化认识,可以归结为阴阳二元混一构成。因为阴阳二元“此亦一无穷,彼亦一无穷”,也是叠加态。

阴阳不代表老子思想是二元论,道也不代表老子思想是一元论。老子思想可以描述为二元混一论。道既有二元的特征,又有一元的特征,但无论二元还是一元都不足以定义道,也就是

二元和一元都不能来定义道的特征道是超越二元和一元的,是“非二非一”。老子玄同大定中见到的是生生不息的玄同体,这是生命的由来,而不是单一性原子。如果宇宙真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由单一性原子构成,则生命就不会诞生。

经文老子宣说了道的“混成学说”。这一学说在“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12C)已经提出来。混成学说与三法印的“妙”一致,就是“众妙”的另一种表述。道如果不是“混成”就不可能是“妙”,更不可能是“众妙”;如果不是“妙”和“众妙”也不可能是“混成”。妙和混成都反映了道体的不可描述性。

“混成”一词反映了老子对宇宙基质的看法,老子宁愿相信宇宙的基质是细胞或者类细胞,而不是单一性原子或物质。换句话说,宇宙的基质是系统而是单体,弦论和量子阵(场)更接近于老子的玄同体。

结构比点更重要,因为结构,所以需要假设点的存在,一旦建立了结构,点已经是一颗可以移动的棋子(弃子)。

观察宇宙的真相,如同观察一盘围棋,低段棋手重视棋子(实地),高段棋手重视结构(势)。高段棋手会经常运用弃子的手段战胜低段棋手,令低段棋手防不胜防。重视结构已经成为科学的新潮流,统计学原来被视为科学中的差生,憋屈的坐在后排,但现在任何前沿科学都需要统计学的参与。“空”将作为一种存在,参与整个结构的构成,正像0作为数学的关键算法因子一样。量子力学让世人接受了随机性、不确定性和统计学。

人工智能和细胞学说让世人更重视结构、逻辑和复制。老子混成概念与随机、不确定性、结构和复制概念能够很好的结合,而与单一性概念无法相容。不确定性是点的不确定性,但又是结构的确定性。结构是逻辑性的另一特征,逻辑性是复制的前提

点可弃,点的确定性可弃,结构不可弃,逻辑不可弃,复制不可弃,结构的确定性不可弃。结构、逻辑、复制被知识体系所重视,基质的重要性大为下降,用原子、基质解释存在的初级思维被逐步摒弃,这是科学和人类知识的本质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希腊的原子论曾经推动科学的发展,但一旦原子论被固化为宇宙模型以后则成为思维的妄想。整个科学已经从点的研究转向系统、结构(包含空)、逻辑的研究,从点的稳定性、确定性转向系统、结构的稳定性、确定性,逻辑正是稳定性、确定性的基础。

这与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描述很接近。记住老子的“混成”,不是单体,不是死点“混成”蕴含了无限可能性,以往注释“混成”,简单的以为是确定性的混合,三或二的混合,实际是不确定性的混合,代表老子的宇宙模型的可塑性。

经文“先天地生”开创了全新的时代。古人总是把天地看成最原始、最古老的,老子再次明确宣说“道”比天地更原始、更古老。这与第四章一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如虚空,比天帝和天地更古老。老子重构了宇宙的逻辑架构和世人的知识架构,这是非常惊人的。

老子这样说有点冒犯知识贫乏的世人,但对于追求第一因的大脑来说,一定会欢呼老子的新学说,因为一下打开了宇宙的深度、广度和维度,打开了知识的视野,摧毁了虚假的边际。对于以耳目为判断依据的浅意识来说,现象才是真实对于超越耳目的深意识来说,本质、逻辑才是真实。这是一场浅意识和深意识之争,是一场现象和本质之争,是果与因之争,是农夫与农学家之争。

第二段经文: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王弼注:“寂寥,无形体也。无物之匹,故曰独立”。河上公注:“寂者,无音声。廖者,空无形。独立者,无双匹。不改者,化有常”。寂是形容没有声音,耳朵听不见。廖就是空虚无形。

寂寥后来成为灵魂的孤独感和环境的无声空旷。独立就是唯一的存在者,没有可以双匹,即没有第二,合起来就是唯一的唯一。不改,道虽然无处不在,周行不殆,但不会失去真常。一个人在全世界旅游,回家还是他本人,不会因为周游世界而变为另外一个人。

经文:周行而不殆。道不是停留在某一个地方,也不会停留在它的宫殿里,而是无处不在。河上公注:“道通行天下,无所不入。”人不可能穿墙而过,但道可以穿墙而过。不殆,不尽也。殆,结束,消失。道不会结束,道本不生灭

《心经》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道体如虚空,虚空怎么生灭?理解虚空是理解道的最关键的一步,但老子此章还是要告诉世人,虚空只是道的近似描述,人必须激活自己的深意识和深思维,道就在前面招手。

这样,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理解就不断深化了。老子后文说“无有入无间”(43C),道能够穿透一切时空物体,因为是无有。“周流而不殆”正是因为是无有。庄子写庖丁解牛,刀刃是“无厚入有间”,道比刀刃更进一步。这都是意识表述,用一近似概念去引导,好像伸出一根手指,目的是指示月亮,而不是指示手指。

此句经文更强调道的内动性。前面几乎都强调静,此章强调道的动。道的动是内动性,静是本位性,所以要认识道,必须从静和动二态来实现。

道的静和动不是视觉意义上的,而是本体上的。视觉意义上的静和动是由道的本体上的静和动引发的。本体上的静和动是玄同的,不是对立的。世人担心修行“守静笃”会否导致宇宙死气沉沉,老子告诉不必担忧。

一颗芥子再微小,一遇到水就会发芽,生长出一颗植物,道就是一颗会发芽的种子。独立而不改是静,周行而不殆是动。《楞严经》说:“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动和静的对立消失了。本章的主旨是宣说道的动(本体意义上的,不是视觉上的),与前面多章宣说的道的静对应。

经文:可以为天地母。王弼本作“天下母”,帛书本作“天地母”,帛书义胜。上章宣说“道、天、地、人”,此章也是宣说“道、天、地、人”,结合下文的四大理论,天地母为正文。天下是一个词,天地是天和地二者,后者才是崇拜对象。天地母是天和地的母亲,与前一句“先天地生”呼应。此句经文是“先天地生”的再次申说,以母为喻。道在天地先,在天帝先,不是谁的儿子,所以

天地是道的儿子。

此句经文确立道与天地(前面确定道与天帝)的第一因关系。父母是华人崇拜的对象,天地是华人崇拜的对象,天帝更是华人崇拜的对象。老子此处指出,崇拜的对象还要加上一位,就是道。而且道是第一位的崇拜对象。《易经》出现了“神道”的描述,使华人的信仰文化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提升。

第二段经文:

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此段经文意义非凡。《道德经》第1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此二句经文互相呼应。道是无名的,天地存在之前道就存在。但无名就无法谈论。万物产生了,正像一位母亲有很多孩子,必须给孩子取名。如果母亲只有一位孩子,也就不必取名。世人已经习惯用名来交流,离开无名的本位。

老子为了救世济人,就不得已借用世人取名的办法,给那个无名的,也不该取名的创造者取名了。

希伯来经典中有不可妄乎圣名的禁忌,心中可以想,但不可以说出来,这叫禁忌。古人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崇敬,不能称呼父母的名字,不得已就说。讳莫如深是也。道的名字只能心中感觉,不能说出来。老子对道也是讳莫如深,这是敬意的表达方式。所以说“强字之曰道”。老子好像站在高高的圣坛上有敬意的说出了“道”的尊名。

经文“强字之曰道”一句可以包含甚深的奥义,难以尽述。一是老子的不得已和内心的敬畏。二是在此之前没有智者把宇宙的第一因称为道。浅意识只承认耳目所见所闻,不管耳目之外的存在。但深意识又不断提醒宇宙第一因的存在,老子终于代表所有的智者宣说“道”的尊名。

三是这个名称不是确切的,也不是唯一的,“强”表达了这一层意思。老子多年带弟子的经验,知道不管如何解说“道”,还是需要不同的名字来启发弟子的理解力,于是老子马上又给道取了第二个名字“大”,来补充道的含义。此外,老子反复用常、明、妙、玄、朴等来称呼道的尊名。

华人古代有姓有氏,有名有字。姓氏是家族和远古祖先的追溯,字是最正式的(法定的)称呼,名是第二等正式的。现在合称名字,一般只有一个了,古代可是有名有字。老子,姓李氏,名珥,字聃。孔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老子对道的称名完全按照华人古老的传统,一丝不苟,体现祗敬。

四是世人不可执名忘实,必须循名责实。世人取了很多美好的圣名,但因为怠慢,口头称呼一下,写在文章里,就以为做到了,不再深入体会深刻内涵。如果老子宣说了道的尊名,世人今后不再探索道的内涵,不再实修证道,那老子就害了世人了。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正是击中了世人只会称尊名而没有实修实证的痛点。

五,既然今日已经宣说道的尊名,就应该更加实修实证,弟子们可以交流实修实证的体会,伸出手指指向月亮。对于大宗师来说,知道是到时候宣说道的尊名了,虽然会有误解,但弟子们实修实证,共修实证还是非常有益的,对世人的偏见也能有所纠正,利大于弊。

六,有了道的尊名,正像有了黑洞的名称,应该深入研究,让道的尊名发扬光大。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都在与老子呼应。实修实证,共修实证和发扬光大不能缺一。对于道的尊名,老子和孔子显然是心领神会的。

经文:强为之名曰大。把道又配名为大,这是此章的奥义的一部分。道从法则性、规则性得名,必由路径得名

。但这还不能充分表达老子证悟的“那个”,于是老子从大的方面来告诉世人“那个”。庄子特别讲述语言的贫乏和无奈,圣人之言和圣人之道的差别。

老子用大作为道的第二个称名,知道世人对大的特别崇拜和敬仰。天地之所以被崇拜,大是其中的关键原因。大象被人崇拜,也是因为大象是陆地动物中最大的。

阮籍写了《大人先生传》,庄子把“大人”作为圣人的代名词,因为“大”大有神性,含有崇拜的含义,父母亲也被称为“大人”。老子把“大”字又赋予了更加突出的意义,在第二段、三段、四段都论述“大”,而且突然提出“四大理论”,把大的意义推高到至高无上的极点。

地是大,天更大,而且天比地大无数倍,令世人的领悟力无法穿透。老子知道地的大已经难以承受,天的大已经消耗了人的领悟力极限。

老子知道天的大还不是极限,必须再次出发,带领世人去领悟比天更大的“那个”创造者。用大来作为道的第二称名,显然更加令人敬畏,发奋去领悟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