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会不会从一个认品牌的时代,变成一个认个人IP的时代?

讨论背景:1、如黄太吉、雕爷牛腩、泡面小食堂、答案茶等网红品牌的昙花一现

2、近期关于李佳琦和百雀羚的热搜事件

今日份话题讨论:

未来会不会从一个认品牌的时代,变成一个认个人IP的时代?

(所有内容均来自零层级伙伴原创互动讨论,按时间排序)

Mr.YU:

1、品效合一是市场营销的一个追求。

2、个人IP最大的痛点就是缺乏稳定性。

3、这也是为什么品牌代言人现在换得越来越频繁。

4、甚至老板做IP都怕入坑。

Mr.KAI:

斯嘉丽在加入漫威之前是斯嘉丽,而加入漫威以后就彻底成了黑寡妇了,可以说后续的角色被一定的限制了

Mr.YU:

1、产品服务的业务拓展,有一个套路是粉丝经济。

当品牌不火的时候,一波热点,一个大咖引流,都会有明显的转化。但这事玩久了就会出现爱的爱死,不爱的烦死。再想拓展市场咋办?如果去IP,就意味着粉丝会失望,撵走种子用户肯定是有问题的。

2、所以聪明的营销人,不会让鹿晗和关晓彤这类生活CP共同代言同一产品。

反而会选择杨紫和李现这种荧幕CP。

3、前者一旦分手闹别扭,代言产品就会比较惨。情侣间闹别扭很正常,八卦媒体又那么狗仔。。。

4、荧幕CP就相比好很多。

Mr.KAI:

长久性可能差点,但是爆发性很强吧,哈哈

Mr.YU:

1、斯嘉丽如果遇到好片子,也可能破除黑寡妇的既定印象,这个看个人能力了。

2、好片子会带出一波好演员,同时也会限制好演员的戏路子。因为大家都知道你演这类角色最契合。

Mr.KAI:

也是两面性的一种体现。

Mr.YU:

1、爆发性强,吸引的都是什么人?

明星代言,特价优惠,这些都只是一时爽。要想一直爽,还得让“毒性”深一点。

2、比如我现在作为米粉,就会因为小米特价而选择“补货”。

Mrs.GUAN:

1、我作为一个资深消费者和前品牌工作者认为个人IP只是营销中很小的一个环节,无法替代品牌的力量

2、而且消费者会越来越成熟

Mr.YU:

1、有不成熟的哈哈

2、割韭菜也得找嫩的先占坑。

Mrs.GUAN:

那完全走这个策略的品牌是否能够持久,是否能形成真正的品牌就是问题了

Mr.ZHANG:

个人Ip跟店铺包装形象一样,都是产品本身锦上添花的部分。看消费者是偏理性还是感性

Mrs.GUAN:

1、李佳琪推荐的卖得好基于他推荐的都是好牌子的口红,他推荐个酸辣粉我可能也会买,但我完全记不住酸辣粉的品牌

2、前者口红是因为李佳琪只是他们整体品牌塑造中的一环,后者酸辣粉是因为它完全依托于李佳琪

Mr.ZHAO:

1、互联网 让头部经济更加明显, 随着产品的大爆炸增长, 人们实际上已经失去了选择权。

这个时候的选择就变成了 品牌+推荐 模式。 所以也就诞生了一批 带货大咖 平时普及点相关知识,在相关产品的选择上他也就成了 权威

2、春雨医生 推荐的保健品 选择时候 就会优先考虑

樊登推荐的书 也会优先考虑购买

3、这个行业的稳定性 不强, 但重要性会越来越重要。 对头部的依赖也会越来越强。

Mrs.GUAN:

其实可以理解成这些kol本身是个品牌,看能不能持续稳定的把自己这个品牌打造好了

Mr.ZHAO:

嗯 是的 这实际上给个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Mr.YU:

Mr.ZHAO:

只要能稳定的输出 某方面技能 聚集一定粉丝量 就会赚钱了

Mr.KAI:

@Mrs.GUAN  没错,现在很多直播带货,可能就是因为对主播的认可

Mr.XUE:

1、呦

2、首先说 品效合一 是不存在的哈

3、20年前可以

4、除了高单价产品,让消费者“不得不”理性的做消费决策的情况下(真实的科学结论是,人所有的决策都是感性决策-出自《怪诞行为学》),品牌是有效的

5、其他情况下,品牌更多的是在提升arpu值

6、品牌是在消费者做消费决策的阶段比较有用。但kol是在影响消费需求,是在消费决策之前发生的事情。

7、所以大企业现在也都看清楚了,挣扎了几年也不挣扎了,都分出了 市场部和运营部

Mr.KAI:

我到是觉得现在消费者其实越来越追求性价比了,也算是一种理性消费吧,不过arup值这个的确是,获新客成本太高了

Mr.XUE:

1、市场部做品牌,花的钱叫“品牌预算” 主要就是请点模特做做曝光;运营部做效果,花的钱叫“效果预算”主要是计算roi,哪个渠道roi好就投哪个渠道(目前主要渠道信息流,搜索,kol,koc¥

2、消费者怎么可能理性的追求性价比

3、那是被影响的

Mr.KAI: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品牌和kol运用的时间段不同呢?

Mr.XUE:

1、找石榴哥买石榴的时候,高高兴兴的

2、回头一想,我这20多年也没主动买过石榴

3、嗯,可以这么理解

4、小公司基本上现在只做效果类营销

5、一年没有5000万预算,就基本不意淫做品牌了

Mr.KAI:

哈哈

Mr.XUE:

1、企业也都明白了

2、不怎么砸品牌了

Mr.KAI:

不如割韭菜

Mr.XUE:

1、我们开机报头,热搜榜… 你来回看,也就那么几个客户买

2、所以个人ip是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品牌是帮助完成消费决策的。而如果产品是非标准化的产品时,个人ip又刺激需求又完成决策,品牌基本就没什么用了

3、比如教育产品

Mr.YU:

1、得到做品牌,也是少花钱那种。

2、搞个跨年演讲,算是大会销。

Mr.ZHAO:

1、人一般是懒于思考 懒于选择的 尤其面对满目琳琅的商品 基本上是不愿动脑的

带货效应 实际上就是帮你选择 而且 人家比你专业 自然带动商品流通

品牌效应 实际上也一样, 但没人帮你选择的时候 品牌就会出来帮你选择了

2、随着商品爆炸式的增长 在想树立新的品牌 边际效用是比较低的, 不如超级IP来的直接简单。

但同时也会推动这些ip水涨船高, 就像电影的超级明星一样 最后大头都让明星赚走了 电影公司反而很悲催

欢迎各位伙伴在留言区写下你自己的独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