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马、腐败和“强干弱枝”的军制导致宋朝军力羸弱,不敌北国铁骑

宋朝以弱闻名,被称为“弱宋”。其实,宋朝的经济和科技很强大,之所以弱是因为军力不强,有宋一朝始终被周边蛮族各种蹂躏,直至灭国。宋军之所以弱,又是因为骑兵太弱所致。唐朝鼎盛时,拥有70万匹战马,唐军出征时,动辄万骑席卷,驰骋千里,纵横亚洲罕有敌手。可是宋朝在最强时也只有20万匹战马,与唐朝不可同日而语。


在冷兵器时代,兼具力量与速度的骑兵是威力最强的兵种。骑兵的迅猛突击和高速机动,往往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而宋军却偏偏缺乏这一关键力量。

导致宋军骑兵弱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点:一、缺乏数量足够、性能优良的战马;二、政治和军事腐败,吃空饷现象猖獗,骑兵员额严重不足,战备训练松弛;三、政治掣肘军事,使骑兵无法使用正确的战术,导致其无法发扬应有的威力。

对于宋朝缺马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导致缺乏养马的场地,因而无法繁育充足的战马。其实,宋朝由于幅员远不如汉唐辽阔,除了失去燕云十六州外,周边草原基本被辽、金、西夏占据,连西南出产矮小滇马的地域也被大理国控制,从宋人的角度看,他们确实缺乏养育良马的自然条件。

中国古人认为,养马需要有大片的牧场供马驰骋繁衍;而且马是怕热的动物,需要比较寒冷的气候,而这些都是中原所缺乏的。

其实这种理由并不充分,就土地而言,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个版图辽阔的大国,宋朝虽然失去了周边草原,中原腹地却仍有大片优良牧场,仅关中平原一地,汉、唐两朝,都曾在这里大规模饲养战马。

后来因人口增加,食供应压力增大,关中沃土就不能用来养马了,因为同样面积的土地,种庄稼和放牧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不可同日而语。据当时估计,养一匹马所需的土地,如果种田,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这也是游牧民族人口一直不旺的主要原因。


然而欧洲的西班牙、法国、普鲁士、荷兰等国都是农耕区,而且他们当时都被分割成一个个小邦国,土地远不如中原广大,却照样培育出好马,后来的日本北海道,韩国济州岛这样的海岛,也养育了极好的马,所以关中推行农耕后就不能养马的理由是不成立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当时中原仍然采用原始粗放的半野生放养方式,需要极其广大的草地,这样关中牧场就不够了,只能到西北和东北的草原上放牧,汉武帝当年占领河西走廊就是为了要在那里养马, 匈奴人失去了那里就哀叹:“失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同样中原如果不能控制那里,也就缺马了。这种情况到宋朝仍然没有改观。

宋朝疆域相对前朝虽小,却仍然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国,河北、河南、山东以及黄淮地区都有大片平原可以养马,可是宋人认为那里夏天过于炎热,马儿难以适应这种气候。然而阿拉伯马和印度玛瓦里马都是在极其炎热环境下培育出的顶级好马,当年埃及马穆鲁克骑兵和印度德里苏丹国骑兵就是骑着这两种战马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蒙古骑兵。

所以,宋朝缺马的原因不完全在于地域和气候,而在于没有优秀的马种选育培养技术。汉唐时期大量引进过中亚和西域的优良马种,但是从未建立严格的血统谱系,也从未形成过系统和科学的马种选育理论,结果这些优秀马种繁衍两三代以后,就急剧退化了,到了宋朝,仍未能摆脱这种困境。

北宋国子博士李觉曾上书说:“且戎人畜牧转徙,旅逐水草,腾驹游牝,顺其物性,由是浸以蕃滋也。暨乎市易之马至於中国,则絷之维之,饲以枯槁,离析牝牡,制其生性,因而减耗宜然矣。”这意思是说,胡人牧马时,任马儿在草原上驰骋,寻找鲜美的水草,让它们自由交配,充分发扬了的马的天性,所以他们的马才能养得好。而引进到中原后,马受到了束缚,被关在马厩里,只能吃着干草,雌雄被隔离,不能自由交配,因而就失去了本性,马的性能也就越来越差了。

这段话说明,宋人对马的养育,仍然停留在半野生散养的认识水平上,尚未形成欧洲那种科学饲养和培育的概念。


由于无法在中原培育和饲养出足够的战马,宋朝就只能通过“茶马互市”来采购马匹。宋朝对各地出产马匹的优劣是有评价标准的,以此来确定采购价格和马匹买来后的用途。

据南宋末年马端临著的《文献通考》:“凡马所出,以府州为最。盖生于黄河之中洲曰子河汊者,有善种,出环庆者次之。秦渭马虽骨格高大,而蹄薄多病。文、雅诸州为下,止给本处兵及充铺马。契丹马骨格颇劣、河北孳生者曰本马,因其水土服习而少疾马。又泉、福州、兴化军亦有洲屿马,皆低弱不被甲,唯以本道厢军及江浙诸处铺马。”可见宋代最好的战马产于府州(今甘肃府谷),稍差一点的出产地在环州(今甘肃环县)和庆州(今甘肃庆阳)。北方的契丹马质量并不好。质量最差的当属东南福建路所产马匹,只能充当厢军战马或铺马。根据这个标准,辽马并不是好马,也非宋人眼中合适的骑兵战马,而燕云十六州一带出产的正是辽马,从中也可以证明,失去燕云十六州,并不是导致宋朝缺战马的主要原因。

南宋右丞相洪遵则将马匹质量分为四等:夏国马最好,西北诸蕃部落马次之,四川地区所产的杜生马为第三,南蕃马最差,不能用于作战。他说:" 马出夏国者为上,部落者次之,茶马司所买熙河马又次之,川产杜生马为下,至于南蕃所产,虽外貌权奇,其实昂首而不能俯,每行三数十里辄已喘乏,徒为观美则可,以之战阵则又远山川马之下。"

宋朝虽然知道那里的马好,可是却很难如愿得到理想的战马。据《宋史·兵志》载:“市马唯河东、陕西、川峡三路。”也就是说宋朝只能向辽、西夏、吐蕃三个国家买马。

通过“茶马互市”,虽然可以采购马匹,但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周边游牧民族对马匹输出是严格控制的,一旦关系紧张,就会对宋实施马匹禁运。宋朝与辽、西夏时战时和,马匹的贸易也经常被阻断。檀渊之盟后,虽然与辽国有了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但也不是一帆风顺,仍会被两国间的冲突打断。

茶马互市


《宋史·兵志》卷198:“熙宁七年(1074),熙河用兵,马道梗绝。乃诏知成都府蔡延庆兼提举戎、黎州买马,以经度其事。”这是说,与辽发生了战事,不能从辽国买马了,就只能派人转向西夏采购。

可是宋与西夏也是经常发生战争的。《宋史•卷486夏国传下》:“熙宁二年三月夏人入秦州,陷刘沟堡,杀范愿……请以安远、塞门二砦易绥州”。北宋遂于熙宁三年,禁止河东、陕西的边贸,对西夏实施经济制裁。随后,“西夏复举兵入环庆,攻大顺城、柔远砦、荔原堡、怀安镇、东谷、西谷二砦、业乐镇等地。”此后,“岁赐既罢,和市亦绝”这样一来,也就无法从西夏买马了,宋朝就只能到云南一带去买马。据杨佐撰的《云南买马记》:“熙宁六年,陕西诸蕃作梗,互相誓约,不欲与中国贸易,自是番马绝迹而不来。明年朝旨委成都路相度,募诸色人入诏,招诱西南夷和买。”


川峡路虽然也是马匹采购的一个方向,但这里的马来自氧气稀薄的青藏高原,不能适应平原富氧地区,《宋史·兵志》记载:“旧川、秦市马赴枢密院,多道毙者。”这些马还没有运到内地就已经死了许多,更谈不上作战了。

为了得到马匹,宋朝还允许民间走私,《宋史·兵志》卷198:“许民私市”,官偿其值”。就是让民间把马走私过来,由官方出钱。

所以宋朝确实严重缺马,以至于战马非但在数量上无法满足,在马匹质量上的缺陷更加严重,骑兵的战马只能用宋人看来品质不好的辽马、滇马、和吐蕃马来充数,而导致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不是没有放牧的场地,而是没有科学先进的养马技术。

在古代,骑兵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军队的战斗力。宋初,由于宋军的骑兵比例高,训练也精,精锐部队战马充足,所以有着很强的战斗力,可以主动进攻辽军。

比如只有3000人的静塞军,每名士兵配5匹马,多次在硬碰硬的正面对决中击败辽国精锐铁林军。唐河之战中,静塞军骑兵作为宋军的先锋,率先发动猛攻,冲垮辽军阵型,使辽军大败。《宋史 · 袁继忠传》记载:“静塞军摧锋先入,契丹兵大溃 。”


宋朝虽然从一开始就面临缺少马匹的问题,但在宋初,精锐部队的骑兵比例还是很高的。《宋史 · 兵志》记载 " 宋太祖建隆初……殿前司领骑兵之额三十七,步兵之额二十六;侍卫司领骑兵之额三十五,步兵之额八十三;御前忠佐军头司,领步骑之额四;皇城司领步兵之额二;左右骐骥院领骑兵之额二 "。可见那时禁军中近一半是骑兵。


但是,随着宋朝政权的稳定,国家进入和平时期,在政治和经济压力下,宋军骑兵的比例逐渐减少。到了熙宁年间骑兵比例已不足五分之一,且编制也严重不满员,《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三•兵考五》载:" 额存而兵阙,马一营或止数十骑,兵一营或不满一、二百。而将校猥多,赐予廪给,十倍士卒 "。这里反映了那时骑兵大量缺额,军官腐败严重,贪得无厌。

朝廷在校阅中,也屡次发现军中骑兵缺额数量惊人,如淳熙十二年" 建康府驻札诸军今年三月二十二日教阅,人队披带官军一万一千四百五十八人,战马二千匹。按本司兵帐,见管兵四万六千二百九十六人,马六千三百七十匹,数目大段不同 "。兵籍所记战马数额为 6370 匹,但实际上只有 2000 匹,不到应有数额的三分之一。

仁宗朝的工部尚书宋祁痛陈:" 今天下马军,大率十人无一二人有马!" 十名骑兵中只有一两个人有马可骑,而辽和西夏的骑兵动辄一人四五匹战马轮换骑乘,宋军又如何与来去如风的游牧骑兵对抗?

到了南宋,随着马匹的采购渠道日益被封锁,骑兵数量也越来越少。绍熙四年,“殿前司申,诸军战马一万七百匹为额,比之元额,见阙二千二百余匹 ……”战马数量比应有数量少了百分之二十以上。而殿前司是宋朝最精锐的部队,骑兵缺额都如此严重,普通部队更是可想而知了。如左护军刘光世部五万二千余人,只有军马三千零一十九匹;右护军吴玠部七万人也仅有战马六千匹,骑兵比例都已不足十分之一。

造成这种困境的,除了宋朝马匹来源确实不足外,吏治腐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军官贪婪到了穷凶极恶的程度,他们大肆吞吃空饷,使得许多骑兵部队有名无实,形同虚设。


宋朝骑兵孱弱,除了缺马和军队腐败外,也有战略战术方面的原因。

由于宋朝是武将篡位建立起来的政权,所以对武人夺权的防范特别重视,并因此设置了“内外相制”、“强干弱枝”的兵制,把精锐的武装力量分别驻守在京师和地方,而骑兵作为精锐中的精锐,更不能被某一位将领掌控,必须将其分散到各地,本来就有限的骑兵并没有组成骑兵军团,而是被分散到了各个步兵部队协助步兵作战,骑兵的威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由于宋朝的骑兵羸弱,除了宋初的一段时间外,基本上不能与游牧骑兵正面对抗,也不敢做大纵深机动,只能在步兵配合下,以小股骑兵近距离出击,依托城池和有利地形打一些伏击,然后迅速撤回城里。真宗朝的枢密副使马知节就说:" 善用骑兵者,不以多为贵,但能设伏,观戎寇之多少,度地形之险易,寇少则邀而击之,众则聚而攻之,常依城邑以为旋师之所,无不捷矣 。"

出于同样的原因,宋朝骑兵在遭遇强敌时,不敢迎敌而上,只是采用远距离“非接触”战术,依仗冷兵器上的技术优势,以弓箭攻击敌骑。《宋史 · 兵志》载:" 诸路禁军近法,以十分为率,二分习弓,六分习弩,余二分习枪、牌。"宋军骑兵八成练习弓弩射击,只有两成练习近战。宋神宗更绝,他几乎放弃了近战,完全依靠远程打击,他曾下旨:" 马步军以十分为率,马军一分习枪刀,余习弓。 " 这种战法反应了宋军对游牧骑兵在心理上的畏惧,已经未战先输了,这样的军队一旦被敌军逼近,马上就会崩溃。

而且,由于军队腐败,宋军的骑射训练水平很不堪,不仅射击准头很差,士兵还拉不动强弓,箭的射程很短,根本无法射穿敌人的坚甲。枢密使田况批评宋朝骑兵“驰走挽弓,不过五六斗,每教射,皆望空发箭,马前一二十步即已堕地。以贼甲之坚,纵使能中,亦不能入,况未能中之。”如此军事素质的士兵,即使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弓弩,又能对敌人造成什么伤害?


宋朝在发展骑兵装备时,也没有充分考虑宋军骑兵的实际状况。宋军骑兵的马匹质量很差,到后期大多是来自云南的滇马,体格矮小,驼载能力差,速度慢,唯一的优点就是耐力好。可是宋朝却重视发展具装骑兵,按《宋史•兵制十一》的记载,即使不算人与兵器的重量,一套人和马的铠甲重达60至80公斤,有的甚至重达130公斤。宋军那些像驴一样的战马,驮着这么沉重的负荷,又怎么能高速突击?这样的骑兵在冲锋时,不仅对敌人形不成威胁,似乎还有一种可笑的感觉。

正是由于孱弱的马匹、低下的训练水平、腐败低效的兵制,以及不合理的战略战术和装备配置,使得宋军骑兵战斗力始终难以提高,在与辽、金、西夏、蒙古的作战中一直居于下风,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无法捍卫国土,导致宋朝数百年间一直苦苦支撑,从未扬眉吐气,最终亡于游牧骑兵的铁蹄之下。

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