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汕尾:大湾区辐射,革命老区打造沿海经济带明珠

一向低调朴实的汕尾最近开始引人注目。

这个背靠深圳、一直充当粤东四市融入大湾区桥头堡的年轻滨海城市,一个多月前吹响了奋战号角:汕尾市委市政府发起了“奋战三大行动、奋进靓丽明珠”总动员,意图通过基层基础建设、“项目双进”会战、营商环境优化三大行动,把汕尾努力打造成为沿海经济带的靓丽明珠。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和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释放的重大利好面前,汕尾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这座曾经以“天上雷公 地下海陆丰”著称的城市,正在以全新的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从今天开始,南都将推出一组系列报道,走进真实汕尾,带领读者感受汕尾在“三大行动”奋战中展现出的新变化、新风貌和新动能。

俯瞰汕尾。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汕尾市陆丰宝丽华能源基地。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汕尾市陆丰金厢镇洲渚村,渔船停靠在海边。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从1988年设市以来,汕尾就跟西边的邻居深圳密切相连。

过去三十多年里,特区和老区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命运共同体。汕尾现有的4大产业园共建的搭档就是深圳。2015年中央吹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对口帮扶汕尾的主力依然是深圳。

与此相对应,汕尾也不吝啬自己的回馈:民间估计有超过20万汕尾人在深圳工作生活。这里丰富的土地储备则孕育了被称为深圳第11区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帮后者解了土地紧张的燃眉之急。少为人知的是,汕尾目前全力打造的电力能源产业基地,每年有不少的电力能源就输送给了深圳。

这种“特区带老区”的发展模式在平稳运行了多年后,也终于迎来了厚积薄发的契机。而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两大国家战略的正式公布,则为这一模式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深圳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而汕尾则梦想成为红色革命老区在新时代振兴的示范。

从建市算起,汕尾至今才三十而立,正是年富力强、敢为梦想拼搏的年纪,无论来时路有多崎岖,只要能趁势而起,这座城市未来有无限可能摆在前方。

汕尾市品清湖畔。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汕尾高铁站及周边的配套初见规模。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汕尾市陆丰宝丽华能源基地。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特区开到了家门口

走在汕尾城区最漂亮的主干道海滨大道,随处可见深圳车牌的车辆在街头行驶,甚至不乏豪车擦身而过,熟悉情况的本地人向南都记者解释说,这些大都是在深圳打拼发家致富的汕尾人开车回老家探亲。这一现象也体现了汕尾和深圳两座城市之间独特的关系。

距离深圳70公里、距离香港80海里,海岸线长度全省第二、背山面海又有着广阔的平原地带提供优质土地,这样的地理布局催生了一句广为流传的口号:“海陆丰的地理位置起码可以让内地超过一百个市长羡慕不已”。

这种区位优势再加上通过珠三角带动粤东、粤西、粤北发展的战略方向,很自然的就结成了“特区+老区”的搭档组合。

2008年,广东正式开启了“腾笼换鸟”和“双转移”战略,这也直接催生了深汕之间首个两地共建的产业转移平台——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选址就在汕尾距离深圳最近的海丰县鹅埠镇,规划面积为13.08平方公里。此前只有纺织服装、五金、工艺品生产等专业镇轻工业基础的汕尾,由此迎来了补强工业基础薄弱短板的机会。

从这一刻开始,帮汕尾融入珠三角,把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就成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持续发力方向,汕尾也及时响应这一部署,立志要成为“连结粤东与珠三角的桥头堡”。

三年之后,“特区+老区”的搭档组合迎来变化:2011年深汕产业转移工业园升级成为国内首个“飞地经济”的试验田——深汕合作区。深圳还陆续和汕尾共建了4个产业园,整个汕尾“一区两县一市”各一个,深圳下属的坪山、龙岗、罗湖、光明四区则定点对接,比亚迪、威翔航空、海王医药等深圳本地的龙头企业由此给汕尾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新鲜血液。

2015至2018年底深圳还援建汕尾最急需的医疗和教育资源:2017年5月,由深圳市全款投资16亿建设的三甲医院深汕中心医院正式奠基动工;即将开工的汕尾第一个本科大学汕尾理工学院也由深圳大学协助筹建。

到了2018年,“特区+老区”的搭档组合更是升级为更高版本。随着2018年年底深汕特别合作区从两地共建变成由深圳主导、正式成为深圳第11区,汕尾人形容这是把“特区直接开到了家门口”,特区和老区的空间距离由从前的70公里大幅压缩到10公里。

2019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赴汕尾调研时,勉励汕尾要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立足“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做好沿海产业、生态保护、营商环境三篇文章,推动革命老区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靓丽明珠。

省委省政府对这一组合寄予厚望,“一核一带一区”战略给汕尾送来了直达珠三角腹地的广汕高铁和深汕高铁,一系列能源基地项目则搭建起了宝贵的重工业发展骨架。

汕尾市海丰县新山村一角。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汕尾市金町湾,游客在玩摩托艇。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汕尾市金町湾,游客在体验帆船出海。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汕尾市品清湖夜景。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融湾的想象空间有多大

2019年2月份,中央正式公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项重大战略决策让作为珠三角东进桥头堡的汕尾成为直接受惠的辐射对象,一个全新的想象空间也由此打开。

“今年深汕合作区估计要落地38个一级变电站,可见它的工业用电量增长有多快”,保利汕尾公司执行总经理李根平告诉南都记者,合作区的发展速度已经摆在这里了,后续就会源源不断的有项目上的中高级管理人员跟着进来,这些人的生活需求首先溢出的就是离合作区只有10公里左右、由保利在开发的汕尾金町湾旅游度假区。

“我们今年就会投资20个亿上度假区第三期项目,做一个高级康养中心,深汕合作区的管理人员可以把老人小孩放在这里疗养和上学,他们周一到周五在那边上班,周末过来跟家人团聚”,李根平说。

特区来到了家门口,给深汕合作区的产业功能做生活配套就成了汕尾城区当下实打实的发展机会,汕尾455公里、全省第二长的黄金海岸线也就有了价值重估的契机。受益深汕合作区辐射的不仅有旅游度假和康养,汕尾有着数百年传统的临海渔业也有了复兴的可能,传统渔港马宫港就在金町湾旅游度假区隔壁,距离深汕合作区同样只有一水之隔。

曾在深汕合作区工作过三年的汕尾马宫街道办主任杨凯彬说,“从这里开车过去,一路上听两首歌就到了”。在他看来,马宫渔港的传统渔业是深圳所欠缺的,这给了马宫一个优势互补的机会,只要把传统的捕捞、交易功能进行现代化改造,加入深加工、冷链物流、游客跟船模拟体验、渔业文化展示等功能,甚至未来还可以考虑进一部伸展到渔业博览会展,马宫渔港完全有机会完成现代复兴,成为汕尾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

已经开工的广汕高铁和即将开工的深汕高铁则给汕尾提供另一种可能性。等这两条高铁枢纽建成之后,汕尾城区到广州城区和深圳城区将分别只要40分钟和20分钟左右(目前走厦深高铁汕尾到深圳要1个小时左右),汕尾将彻底进入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甚至半小时生活圈,来自深圳和其它珠三角城市的居民完全可以在周五下班出发来汕尾过周末享受无敌海景。

“在未来的5G时代,也许珠三角的白领在享受汕尾美丽海景的同时,用一部电脑就把工作给做了,而且从这里到深圳跟在深圳市区开车的时间差不多,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这对汕尾来说会意味什么?”李根平最后说。

采写:南都记者 魏凯 摄影:南都记者 黎湛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