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整理來源於:網絡
波蘭是一個位於東歐平原的西斯拉夫人國家。
追溯到約公元前700年石器時代的斯拉夫人,在原始部族的農耕和遊牧中度過了漫長的原始公社社會。
10世紀,波蘭人開始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國家。
11~15世紀,波蘭國勢都非常的強盛,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成為抵禦金帳汗國入侵的歐洲之盾、並且成為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
16世紀是波蘭的黃金時代,波蘭身兼是歐洲大國和世界貿易大國的雙重身份、文化也得到長足的發展。
但從17世紀中期開始,因為俄羅斯和普魯士的崛起使波蘭走向衰弱。
18世紀時、古老的貴族民主制已經衰敗不堪,深受自由否決權迫害的波蘭最終被鄰國蠶食和瓜分。
自1795年波蘭被瓜分滅亡以來,其在歐洲消失了12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蘭才得以復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和納粹德國兩個強大鄰國夾縫中生存的波蘭很快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再次亡國。
1989年,波蘭的團結工會獲得了政權開始實行民主制度,
1999年和2004年,波蘭分別加入北約和歐盟。
民族形成
根據考古發掘, 波蘭在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
早在6~10世紀中葉,西斯拉夫的原始公社就開始逐步解體,封建土地所有制隨之產生。
10世紀中葉,以格涅茲諾為中心的波蘭部落逐漸統一了其它部落。
皮亞斯特王朝的大公梅什科一世(約960年至992年在位)建立了早期封建國家。
公元966年,波蘭接受基督教。
1025年,博萊斯瓦夫一世(992年至1025年在位)加冕為波蘭國王,波蘭成為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國家。
中世紀的波蘭
封建國家的建立和統一時期(10-15世紀中葉)
全國分裂為幾個公國,波蘭進入封建割據時期,達200年之久。
13世紀,波蘭屢遭蒙古人侵襲。
在蒙古第二次西征中的裡格尼茨戰役(1241年),波蘭損失極為慘重。
1287-1288年,蒙古再次入侵波蘭,克拉科夫保衛戰中,聯合匈牙利人給予蒙古很大打擊。
瓦迪斯瓦夫一世(1314年至1333年在位)統一大波蘭、小波蘭、庫雅維,於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為波蘭國王。
卡吉米日三世(1333年至1370年在位)又統一了馬佐夫舍。
為抵抗條頓騎士團的侵略,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於1385年在克列沃簽訂聯盟條約,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以聯姻的方式實行王朝聯合,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亞蓋洛為波蘭國王。
在波蘭的影響下,大部分立陶宛人也皈依了羅馬天主教。
1410年,波蘭-立陶宛領導的由波蘭人、立陶宛人、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捷克-摩拉維亞人、瓦拉幾亞人、韃靼人、馬扎爾人等組成的聯軍在格倫瓦爾德戰役中,給了條頓騎士團以毀滅性打擊,全殲了由德意志人、法蘭西人、瑞士人等組成的騎士團2.7萬人,阻止了條頓騎士團的東侵。
亞蓋洛王朝時期的波蘭政治清明,國力強盛,波蘭從此開始了一段被波蘭史學家成為“黃金時代”的極盛時期。
第一共和國時期(16世紀中葉-1795)
波蘭立陶宛聯邦歷史 (1569年–1648年)
波蘭-立陶宛組成的王國聯合是一個形式上的國家聯盟。
1505年,位於東方的莫斯科公國開始強大起來,其治下的韃靼騎兵嚴重威脅到波蘭-立陶宛王國聯合的生存
1569年,波蘭和立陶宛大公國議會在盧布林通過了成立統一的波蘭共和國
17世紀後半期,波蘭的農奴制進入了危機階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領導的哥薩克在烏克蘭舉行民族起義。
1654年沙俄對波蘭宣戰,並於1657年兼併了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
1655年波蘭-瑞典戰爭爆發,波蘭丟失部分領土。
波蘭第一共和國的政治制度非常特別,稱為“貴族民主制”。這種制度有兩根支柱,一個叫自由選王制,國王由貴族選舉,凡不是貴族就沒有民主權力;一個叫自由否決權,只要有一個議員反對,這項議案就不能通過。
1772年,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對波蘭進行了第一次瓜分。
1791年5月3日,波蘭四年議會通過了《五三憲法》,取消自由否決權,這也是歐洲最早的憲法。
1793年,俄普兩國對波蘭進行了第二次瓜分。
1795年,俄、普、奧三國對波蘭進行了第三次瓜分。
外國統治時期(1795~1918)
1809年拿破崙一世在波蘭中部建立華沙公國,拿破崙失敗後,歐洲列強簽署了《維也納和約》,歐洲恢復了拿破崙戰爭前的格局,短命的華沙公國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為波茲南公國(Wielkie Księstwo Poznańskie),受普魯士管轄;
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國;在其主要地區成立了波蘭會議王國,由俄國沙皇兼領國王。
1864年3月2日,沙皇政府不得不頒佈解放農奴的法令。
19世紀七八十年代,完成產業革命。
第二共和國時期(1918-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到關鍵的1916年,同盟國為拉攏波蘭人,以扭轉其兩線作戰的頹勢,11月,德國政府許諾建立“獨立的波蘭國家”,
在1918年8月29日,蘇俄政府頒佈法令,宣佈廢除沙俄與普、奧簽訂的關於瓜分波蘭的一切條約,承認波蘭人民享有獨立和統一的權利。
1918年10、11月,一戰接近尾聲,11月11日,波蘭政府由畢蘇茨基領導。盧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員會也宣佈接受畢蘇茨基領導。
1921年3月,議會通過憲法,波蘭成為議會制共和國,史稱波蘭第二共和國。
從1933年開始,戰爭的陰雲開始密佈歐洲,波蘭在大敵當前之時,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拒絕了蘇聯提出的訂立集體安全條約的建議,這種對西方的過分依賴嚴重束縛了波蘭自己的國防建設,並最終葬送了自己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1939-1944)
從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向波蘭提出波蘭走廊的問題,並向波蘭發出戰爭威脅。
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和劃分勢力範圍的秘密議定書。
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突襲波蘭,發動了波蘭戰役,波蘭戰役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
9月18日,蘇軍與德軍在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會師,德、蘇兩軍以皮薩河—那列夫河—維斯瓦河—桑河一線為界分割了波蘭。
9月28日,德軍攻陷華沙,波蘭再次淪亡。僅華沙就死亡約25萬人,受傷者不計其數,約1萬名波蘭人被佔領後的德軍集體槍殺。
1944年7月22日,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在海烏姆組成了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頒佈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宣言》(也叫《七月宣言》,宣告波蘭新國家誕生。
位於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在這裡,無數名波蘭人、猶太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民死於納粹德國的屠刀之下。
1944年8月,蘇聯紅軍推進到了華沙的近郊,希特勒下令將華沙夷為平地,許多珍貴的文物古蹟遭到毀壞,大部分華沙人也被送入死亡集中營。
1945年1月17日,蘇波軍隊解放了已成為廢墟的華沙。4月,波蘇兩國簽訂了友好互助與經濟合作條約。6月,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改組為臨時民族統一政府。
根據雅爾塔和波茨坦會議的決定,波蘭的版圖整體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積也比戰前縮小了約7.6萬平方公里,大約是損失了20%的領土。
在二戰中,大約有600萬波蘭軍人和平民在這場戰爭中喪生。
在所有參戰國中,若按人口比例來計算的話,波蘭是死傷最慘重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