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爾紐斯——立陶宛首都,1939年以准許蘇聯駐軍而要回

維爾紐斯是立陶宛歷史上的首都

維爾紐斯是立陶宛的首都,13世紀時立陶宛大公國就是以維爾紐斯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奧裡格爾德大公統治時期(14世紀中葉),立陶宛已成為東歐強國,幾乎囊括了包括基輔在內的整個第聶伯河流域。後為抵禦逐漸崛起於東方的莫斯科大公國以及條頓騎士團的逼近,立陶宛和波蘭逐漸走上聯合的道路。

維爾紐斯——立陶宛首都,1939年以准許蘇聯駐軍而要回

1385年波蘭貴族與立陶宛國王亞蓋洛締結協定,亞蓋洛迎娶波蘭女國王雅德維佳後就任波蘭國王,但需改奉天主教。1569年兩國正式合併,成立一個國會,共同擁戴一位國王。但大貴族在國家中的絕對優勢卻使波蘭立陶宛君合國日益趨向解體,而這恰恰發生在俄、普、奧等國君主專制制度逐漸強化的階段,如此列強對波蘭立陶宛的覬覦就不可避免啦,經三次瓜分,1795年時曾經雄踞東歐的波蘭立陶宛王國從地圖上消失了。其中沙俄共計分得原波蘭立陶宛王國領土的62%,約46萬平方公里,自此包括維爾紐斯在內的立陶宛地區歸屬沙俄管轄。

維爾紐斯——立陶宛首都,1939年以准許蘇聯駐軍而要回

一戰後維爾紐斯被波蘭佔有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舉摧毀沙俄羅曼諾夫王朝、德意志霍亨索倫王朝和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等四大帝國,如此在殘破的堡壘枷鎖間,18世紀時消失的波蘭共和國又重現歐洲版圖。1919年初以畢蘇斯基為臨時總統的波蘭聯合政府成立。畢蘇斯基長期致力於波蘭獨立運動,故其在1918年11月被德國馬格德堡監獄釋放後,由德奧扶植的攝政委員會即將權力移交。

重生的波蘭在1920年即迎來蘇波戰爭的考驗,這場鏖戰同波蘭意欲恢復1772年的俄波邊界線有莫大關係。結果波蘭獲得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期間又佔據立陶宛的維爾紐斯。維爾紐斯並屬波蘭後,波蘭人逐漸佔據了當地多數,立陶宛人的比例則下降到1%以下。1931年時,19.5萬常住人口的維爾紐斯已是波蘭第五大城市。

維爾紐斯——立陶宛首都,1939年以准許蘇聯駐軍而要回

時間轉至1939年9月17日,當德軍攻佔佈列斯特時,蘇軍約六十萬眾進入波蘭東部,此可謂熊的背後一掌。蘇聯給出的理由是:

1)波蘭國家和政府已不復存在,故蘇波間締結的互不侵犯條約亦宣告無效;

2)要將居於波蘭境內同胞——白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的生命財產置於自己保護之下。

如此維爾紐斯歸蘇聯管轄。進佔波蘭東部是蘇聯建立“東方戰線”的組成部分,從1939年開始,蘇聯為建立一條抗阻德國東向挺進的屏障,自波羅的海到黑海向西推進兩三百公里。

維爾紐斯——立陶宛首都,1939年以准許蘇聯駐軍而要回

立陶宛換回維爾紐斯

蘇聯進佔波蘭東部後,即向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獲得在其國內駐軍、建設軍港和空軍基地的權利。10月10日立陶宛接受了蘇聯的要求,但要拿維爾紐斯來換。蘇聯應允,10月28日立陶宛接收維爾紐斯,並將首都自考納斯遷移至此。1940年8月蘇聯將總面積17.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86萬的波羅的海三國“接納”為加盟共和國後,維爾紐斯已成為立陶宛加盟共和國的首府。可以說立陶宛以犧牲些許國家利益為代價得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曾述說著他們民族輝煌的歷史名城——維爾紐斯。

維爾紐斯——立陶宛首都,1939年以准許蘇聯駐軍而要回

二戰後波蘭疆域整體西向漂移兩百餘公里,東部以1920年蘇波戰爭停火線寇松線為界,如此波蘭失去了其一戰後據有的西白俄羅斯、西烏克蘭和維爾紐斯等地。維爾紐斯現為立陶宛首都和最大城市,二戰後歐洲各國為一勞永逸的解決民族紛擾問題,決定以新訂國界為準,建立單一制民族國家,如此大規模民族遷移驟起。在維爾紐斯地區,立陶宛人在波蘭人遷出後大量進入,時至今日,立陶宛人已佔維爾紐斯市總人口的57.8%。20世紀時維爾紐斯頗具戲劇性的人口結構的變遷見證了該地歸屬權的演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