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烏克蘭的歷史與獨立運動


淺析烏克蘭的歷史與獨立運動


現在的烏克蘭國土面積60萬平方公里,居歐洲第二位,人口4800萬,居歐洲第四。在蘇聯時期烏克蘭的鋼產量曾居世界第五,剛獨立的時候,因為蘇聯的眾多核武器都在烏克蘭境內,使得烏克蘭一度成為僅次於俄羅斯和美國的世界第三核大國。這麼一個國家,它的獨立與民族性,在歷史上也是充滿了戲劇性的。

烏克蘭的歷史

烏克蘭的領土是東斯拉夫文明的發源地,公元九世紀出現了最早的東斯拉夫國家,稱為羅斯。如今的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三個民族都是由之分化演變出來的,而且基輔羅斯發展的很早,在它已經是重要貿易中心的時候,莫斯科的大部分地區還都是荒草地呢。

淺析烏克蘭的歷史與獨立運動

基輔羅斯的範圍


公元十三世紀,蒙古東侵,幾乎羅斯的全部領土都淪陷成蒙古金帳汗國的領地,只有西南邊陲的加利支-沃倫公國在波蘭和其他基督教國家的支持下保持獨立,因為在古俄語中,“邊區”這個詞發音和“烏克蘭”一樣,於是便有了“烏克蘭”這個名詞。

淺析烏克蘭的歷史與獨立運動

金帳汗國與羅斯


公元十四世紀,金帳汗國控制下的羅斯分裂成三個部分,東北地區的領地逐漸形成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俄羅斯,西北地區的領地變成了白俄羅斯,西南地區則成為烏克蘭。

公元十七世紀,烏克蘭開始反抗波蘭。1648年,烏克蘭哥薩克首領赫梅利尼茨基起兵反抗波蘭,失利後受到鎮壓,他首先求助於土耳其,和佔據克里米亞的韃靼人,但都沒有獲得成功,不得已之下求助於俄羅斯,1654年,赫梅利尼茨基和俄羅斯簽訂了《佩列亞斯拉夫協議》,宣佈烏克蘭接受俄羅斯的保護。事實上赫梅利尼茨基並不是全烏克蘭的統領,他只是佔據了烏克蘭的一小部分地區,他籤那個條約也可以看作是慷他人之慨。

淺析烏克蘭的歷史與獨立運動

佩列亞斯拉夫協


俄羅斯人根據《佩列亞斯拉夫協議》,開始對烏克蘭實行保護,出兵進攻波蘭的領地,在1667年佔領了第聶伯河左岸的東烏克蘭地區,宣佈這部分的“烏克蘭”併入俄羅斯。而第聶伯河右岸的西烏克蘭地區,則要等到1795年,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第三次徹底瓜分波蘭後才最終併入俄羅斯,也就是在那次瓜分中,波蘭徹底亡國,而最初抵抗金帳汗國的“邊區”烏克蘭則根據條約歸了奧地利。

淺析烏克蘭的歷史與獨立運動

烏克蘭與第聶伯河


淺析烏克蘭的歷史與獨立運動

三次瓜分波蘭示意圖

在俄羅斯帝國下的烏克蘭

俄羅斯吞併烏克蘭,對烏克蘭來說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結果。歷史上烏克蘭的社會組織形式與俄羅斯有很大不同,烏克蘭是獨立農民與自由領地一直居於主導地位,而俄羅斯則是村社的組織。在德聶伯河流域,烏克蘭人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的哥薩克類型,哥薩克是突厥語,原意是“自由自在的人”,是指十五到十七世紀俄羅斯農奴化過程中不願意變成農奴而逃到邊區去的人,這些自由人形成了軍民合一的部落形式的自治體,對外自由,對內民主,部落的首領叫蓋特曼(突厥語:首領)由選舉產生,不能世襲,對下負責而不接受來自上面的任命。

這樣的組織形式,與俄羅斯傳統的帝國官僚制非常不融洽。在描繪俄國各個時期的小說中,無論是《靜靜的頓河》還是《日瓦戈醫生》,對烏克蘭的哥薩克的模式都有介紹,從中也流露出和俄羅斯的主流文化不兼容的問題。

淺析烏克蘭的歷史與獨立運動

哥薩克的形象


1667年東烏克蘭併入俄羅斯,1795年西烏克蘭併入俄羅斯,比東烏克蘭更甚的是,西烏克蘭由於受到西方天主教的影響更深,與俄羅斯的東正教的矛盾更大。對此,俄羅斯採取了一些懷柔策略,希望繼續沿用一段時間的“蓋特曼”模式,逐步改造烏克蘭的社會結構。

但是烏克蘭自有藉助外力對抗宗主國的傳統。之前的赫梅利尼茨基借俄羅斯反抗宗主國波蘭,現在又有蓋特曼維戈夫斯基借波蘭反抗宗主國俄羅斯,幾乎可以認為是開了歷史的倒車。維戈夫斯基失敗後,又有蓋特曼馬澤帕與波蘭和瑞典秘密協商,準備趁第五次俄瑞戰爭之機脫離俄羅斯獨立。上述這些行動雖然都失敗了,但是烏克蘭的民族獨立運動已經覺醒,逼得俄羅斯不得不在1722年派兵進駐東烏克蘭,宣佈廢除蓋特曼自治。

十九世紀,歐洲工人運動開始崛起,一些社會黨人按照現在的民族觀點來看就是不折不扣的“X奸”,比如馬克思在1870年9月9日第一國際總委員會上發言,號召德國工人階級起來反對侵佔阿爾薩斯和洛林,承認法蘭西共和國的國防政府,要求工人階級對德國政府施加壓力,使之可以和法蘭西共和國的國防政府簽訂和約。在這種國際大背景下,烏克蘭的民族獨立思想得到了一些俄羅斯左派的支持,因此烏克蘭的民族主義者其實也有“左”的傾向。在後世烏克蘭的獨立政府雖然都被布爾什維克政府稱為“白匪”,但實際上它們都是左派,而且也都帶有馬克思主義的背景。

淺析烏克蘭的歷史與獨立運動

馬克思與第一國際


烏克蘭的獨立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統治,俄羅斯帝國一度在戰爭與革命中分崩離析,烏克蘭趁勢獨立,從1917年3月到1920年11月,一共經歷了三個階段。

中央達拉

1917年3月,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格魯舍夫斯基在基輔建立中央拉達。“拉達”是烏克蘭語的會議的意思,與俄語的“杜馬”含義類似。

中央拉達本來宣佈烏克蘭自治。但當時的布爾什維克黨還是在野少數黨,他們唯恐自己當政以前天下不亂,於是拼命鼓吹烏克蘭獨立,著名的“俄奸”列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力鼓吹“讓本國政府在戰爭中失敗”,他認為歷史上的《佩列亞斯拉夫協議》是對烏克蘭文化的破壞,他於1917年6月7日在《真理報》上發表文章,說:“我們認為波蘭、芬蘭、烏克蘭及其他非大俄羅斯的土地都是俄國沙皇和資本家侵佔的土地”。

淺析烏克蘭的歷史與獨立運動

列寧鼓吹烏克蘭獨立


我們現在的課本不會教的是,二月革命以後,俄羅斯成立了並不是“一個”資產階級政府,而是四個彼此矛盾的短命政府,它們的政策有時候朝令夕改,其實反映了面對複雜局面摸石頭過河的舉步維艱。1917年7月,一屆政府與烏克蘭中央拉達達成協議,承認烏克蘭的“自治”,但到了8月,上屆政府倒臺了,新的政府推翻前議不承認“自治”,這讓列寧又痛心疾首的跳了出來,譴責臨時政府出爾反爾。

就這樣,中央達拉因為面對政府的言而無信,又加上在野的布爾什維克的積極推動,於1917年11月20日宣佈獨立,成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斯科羅帕茨基蓋特曼政府

淺析烏克蘭的歷史與獨立運動

帕維爾·彼德羅維奇·斯科羅帕茨基


1918年2月,德軍攻入烏克蘭,4月,強行解散了中央拉達,短命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倒閉,烏克蘭奇吉林哥薩克大會按照傳統方式推選出前沙俄軍官斯科帕茨基成為蓋特曼,建立了親德的政權,改國名為烏克蘭國。這件事,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面有站在已經掌權了的布爾什維克黨的立場上的描述。

1918年11月,德國戰敗,烏克蘭國失去靠山,12月,不滿斯科羅帕茨基的親德政策的前中央拉達支持者彼得留拉發動起義,推翻了蓋特曼政府。

執政府

1918年12月,起義者恢復了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彼得留拉成為執政府首腦,他指揮烏克蘭國民軍一度控制了烏克蘭的大部分領土,並與波蘭結成同盟共同應對紅軍。1920年11月,彼得留夫戰敗,退入波蘭。至此,烏克蘭的獨立運動最終失敗。

淺析烏克蘭的歷史與獨立運動

西蒙·瓦西裡耶維奇·彼得留拉


縱觀烏克蘭的三場獨立運動,中央拉達和執政府其實都是社會主義者,其中格魯舍夫斯基甚至曾和布爾什維克黨一起發動十月革命,而斯科羅帕茨基雖然是君主立憲派,但也沒有和當時在烏克蘭的沙俄將軍鄧尼金、弗蘭格爾等聯合,反而是各自為戰,一盤散沙,這也是他們最終失敗的原因。

淺析烏克蘭的歷史與獨立運動

安東·伊萬諾維奇·鄧尼金


而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描述保爾與烏克蘭的“白軍”作戰,實際上並沒有這樣一支統一的“白軍”,而在蘇聯意識形態下宣揚的“保爾”,在烏克蘭最終獨立後成為“侵略者”,他所反抗的對象,無論是本土的革命家還是親德的革命家,都被認作是“解放者”,在烏克蘭人看來,聯德謀求獨立並不比之前聯俄和聯波更可恥。

烏克蘭獨立中的布爾什維克黨

布爾什維克黨的態度,完全可以用“言而無信”、“朝令夕改”這八個字來形容。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之前一直叫囂烏克蘭獨立的列寧突然沒了聲音。前面提到,11月20日烏克蘭中央拉達宣佈成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布爾什維克黨在一個月的時間裡都沒有回應,暗中希望烏克蘭的布黨能夠控制中央達拉。12月,基輔奪權失敗後,布爾什維克黨於12月18日發表了一篇前後矛盾的《告烏克蘭人民書》,一方面宣佈“承認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獨立與俄國的分離”,另一方面以命令的口吻要求中央拉達必須在對德和對烏克蘭沙俄軍官卡列金的叛變問題上保持一致,並要求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建立布爾什維克黨,最後還下了一個48小時內必須回覆的最後通牒。

1917年12月24日,布爾什維克黨在烏克蘭哈爾科夫成立烏克蘭蘇維埃政府,蘇維埃是俄語“代表大會”的音譯。這個政府與中央拉達對立,又與格魯舍夫斯基談判。中央拉達基本上同意了上面的《告烏克蘭人民書》,希望布爾什維克黨承認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而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也承認卡列金是反革命。

1918年1月1日,布爾什維克黨發表《關於同拉達舉行談判的決議》,對上述內容表示同意。但隨後不久,1月13日,布爾什維克黨認為羽翼已豐,於是翻臉不認人,認為中央拉達在卡列金事件上含糊其辭,於是發動軍事進攻。

淺析烏克蘭的歷史與獨立運動

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卡列金


卡列金是頓河的哥薩克首領,沙俄將軍,十月革命前參加了叛亂,十月革命後回到頓河再次叛變。卡列金是一個頑固的沙俄主義者,堅決不同意烏克蘭獨立,因此中央拉達在剿滅卡列金的態度上是和布爾什維克一致的,但布黨要求中央拉達聽命於自己,並把軍隊的指揮權交出,這讓中央拉達不能接受。卡列金於1919年1月29日自殺,布爾什維克並沒有改變自己對烏克蘭的敵視行為。

1918年1月,布爾什維克和中央拉達都與德國在佈列斯特議和,布爾什維克黨的著名“俄奸”分子匯聚一堂,德國獅子大開口,提出60億馬克和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列寧表示全盤接受,這就是著名的《佈列斯特和約》,在電影《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1918》中被視為叛徒的布哈林,反倒是很有骨氣的認為不能與帝國主義妥協,裡面的孰是孰非,就難說的緊了。

淺析烏克蘭的歷史與獨立運動

《甲方乙方》劇照


1918年2月,德國以調停者的身份進入烏克蘭,4月成立了新的政府。布爾什維克黨也已經與德國簽訂了《佈列斯特和約》,三方愉快的喝啤酒,布黨甚至請求德國協助劃定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國界。6月12日,烏克蘭與布爾什維克黨簽訂協議,布黨正式承認烏克蘭國。

淺析烏克蘭的歷史與獨立運動

《佈列斯特和約》簽字現場


1918年11月,暴富了還不到1年的德國戰敗了,《佈列斯特和約》於是作廢,烏克蘭國也垮臺了。1919年初協約國反蘇部隊在黑海登陸,發動武裝干涉蘇聯戰爭,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對其進行了抵抗,雙方在敖德薩交戰,布爾什維克黨認為選擇中央拉達可以抵抗協約國,於是對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示好,協約國一撤軍,布黨又翻臉不認人,立即發兵烏克蘭。

淺析烏克蘭的歷史與獨立運動

協約國武裝反蘇


實際上列寧這個人一直是首鼠兩端,也多次傷害中國人民的利益,不知道為什麼居然被推崇為革命導師。1919年和1920年,布爾什維克黨在國際上舉步維艱,列寧發表了兩次《卡拉漢對華宣言》,信誓旦旦的表明要退還沙俄從中國奪取的領土和所獲利益,但等到布黨站穩了腳跟,立即就說話不算數了。

最後再說說布爾什維克扶植的烏克蘭布黨,其中心在哈爾科夫。哈爾科夫也成了烏克蘭蘇維埃政府的首都,也是後來的烏克蘭加盟共和國的首都,直到1934年,在一切都塵埃落定,斯大林即將開始大清洗時,才又挪回了基輔。

綜上,烏克蘭一直有聯絡外國反對宗主國的傳統,無論是以前的聯俄抗波還是聯波抗俄,都是其民族性的表現,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二戰時德三軍隊進入烏克蘭後上上下下視之為“解放者”。而蘇聯政府為了安撫烏克蘭,也是採用了異常寬容的懷柔政策,和鐵托在南斯拉夫搞的完全不一樣,但是這些也為現在的克里米亞問題埋下了隱患,以後有機會再詳細介紹一下烏克蘭和克里米亞的恩恩怨怨。


本文系原創,已簽約維權騎士,盜貼必究

請關注@甲申十七年,一起聊聊歷史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