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既注意战前战后的军纪宣传,更注意自律、他律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征战疆场、攻城掠地时,严肃军纪,行仁义之师,从而赢得了民心,进而夺得了天下。

战前:申明军纪

接连的胜利,没有冲昏朱元璋的头脑。他对大局、对下一步的努力方向都非常明确;对即将面临的、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有着比较清醒地认识。但是,没有纪律严明的军队,一切都无从谈起。为此,他认为,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算是“地狭人少”,也要加强军纪。

朱元璋在嘱咐将士守纪(剧照)

他曾训诫将士说:“我自起兵以来从未随意杀掠。今尔等带兵出征,望能体察我的心意,严格约束士卒。破城之日,不得妄行杀掠。有违军令者,军法处治。倘再纵容,定当严惩不贷!”

战后:禁止扰民

攻占太平城后,朱元璋命令掌书记李善长紧急起草了《戒缉军士榜》,意在约束军队,防止扰民。

李善长(剧照)

战斗刚一结束,士兵们正准备动手抢掠搜刮、大发横财的时候,却见城中的大街小巷贴满了榜文。上面赫然写着:敢有抢掠财物、杀害百姓者,杀无赦。随即,将士们站住了脚,停下了手,城内的混乱局面立刻变得井然有序了。当然,朱元璋没有忘记劳苦功高的将士们,按照规定论功行赏。将士们都得到了应该得到的奖赏。

宣传军纪,论功行赏(图景)

自律:不搞特殊

围攻婺州时,朱元璋于夜间出行巡视相关情况。过程中,朱元璋自己军队的一名值夜的巡逻军士拦住了。朱元璋的随从卫士见了便喝斥那名军士说:这是我们的将军。巡逻的军士听了却口气强硬地说:我不管是什么将军不将军,我只知道按上面的军令行事,犯了夜禁的人就应该阻止、捉拿。朱元璋的卫士虽然跟那名军士再三解释,但朱元璋始终没能再往前走半步。

第二天,朱元璋命人找来那名巡逻值夜的军士,表扬了他的忠于职守,并赏了他二石白米。自此,朱元璋带头遵守军规军纪,从不自行其是,随意妄为。

他律:法不阿贵

没有足够的军需供给,战争是难以进行的。攻打婺州时,由于军粮不充足,朱元璋下令严禁军民造酒。凡是违反者,一律斩杀。不料在攻克婺州后,朱元璋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及其部将王勇等人犯了酒禁。朱元璋知道了后,命人依法审讯诛杀。而此时胡大海正奉命率兵围攻绍兴城。

战场上的胡大海(剧照)

为此,都事王恺劝谏朱元璋:现在,胡大海将军正率领军队围攻绍兴城。如果杀了他的儿子,胡将军知道了,可能会扰乱咱们的军事行动。此时,应该酌情处置这些人,饶恕胡三舍。

朱元璋听后断然说道:宁可让胡大海因此反了,也不能让他的儿子破坏了军纪、军规。随之,朱元璋亲自执刀斩杀了胡三舍等人。

朱元璋下令斩杀胡三舍(图景)

由此可见,朱元璋在战争年代,时时秉持“师出以律”的原则。因为这是确保一支军队战无不胜的大前提。作为军队主帅,如果连这点认识都没有的话,那必将导致行军作战中的凶险后果。

行军中的朱元璋(剧照)

这样一来,所到之处的民众都称颂朱元璋的军队是仁义之师。随之,朱元璋和他的军队赢得了民众的拥戴。这为朱元璋后来经管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