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召:与华罗庚齐名,潜心数论研究、堪称一代数论宗师

柯召的求学生涯,厦门大学、清华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博士

1910年4月12日,柯召出生在浙江温岭一个平民家里,父亲柯伯存是当地一家小布铺的店员,母亲是家庭妇女,家境窘迫,勉强度日。柯召5岁时,父亲即教柯召认字,家教甚严。

1922年柯召进入杭州安定中学读书。

1926年考入厦门大学预科。

1928年升入厦门大学数学系,升入本科后,通过帮教师批改低年级的习题作业和在集美中学兼课挣些生活费。学满两年后,柯召希望转学到师资力量更强的清华大学。为筹学费,他去海门东山中学教了一年数学。

1931年柯召通过考试转学到清华大学算学系三年级,当时同班上课的仅5人。

1933年柯召以优异成绩毕业。同年经陈省身介绍,柯召来到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系当助教。

1935年柯召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深造,在导师LJ莫德尔(Mordell)的指导下研究二次型,在表二次型为线性型平方和的问题上取得优异成绩,并应邀在伦敦数学会做报告,受到当代著名数学家GH哈代(Hardy)的好评。这是中国人首次登上伦敦数学会讲台。1937年柯召获得博士学位。


①柯召,男,1910年4月12日生于浙江省温岭县,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算学系。1937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是著名数学家莫德尔。1938年回国后,大部分时间均在四川大学。195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


柯召院士是近代数论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之一,与华罗庚同为第二代数论学家的杰出代表。


柯召是中国二次型研究的开拓者,在二次型方面得到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潜心研究不定方程,在这一领域的许多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特别是在著名的Catalan猜想的研究中得到一个被称为柯氏定理的重要结果,他提出的方法被称为柯召方法;

柯召和Erdos 、Rado一起给出了组合论中著名的Erdos-Ko-Rado定理,这个定理已成为组合数学中的一个经典结果,开辟了极值集论迅速发展的道路。

柯召院士是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他从教七十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数学工作者。

带领一批学生在矩阵代数、不定方程、二次型等方面作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使川大成为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心。50年代以来,培养了许多学生,都成了我国数学研究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柯召院士还为发展我国的数学科学作过大量工作。1963年和1978年,他两度参加了制订国家科学发展规划的工作。

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理科教材编审组“代数、数论”组成员,《数学学报》编委,《数学年刊》副主编,《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编委会主任等多种学术职务。


我国数学界对柯召的杰出成就和多方面的贡献尤为敬重,1983年在中国数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们一致推举他为名誉理事长。这是中国数学界所能赋予的最高荣誉。柯召“潜心数论研究、堪称一代数论宗师”。

欢迎关注,分享有价值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