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代大一统的王朝,经济和政治策略,是否具有延续性?

CBB工作室


本题涉及两个方面,对于一个王朝而言,政治是根本,经济是命脉,二者同等重要。没有强力的经济支撑,也就谈不上政治上的强大。至于说到中国过去的“大一统王朝”,唐、宋、元、明、清等都应在列。当然秦应排首位。继而是汉朝、隋、唐这些王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称始皇帝,帝制也自此开始。虽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被后人斥为“暴虐”,但他在一统天下后,废除了前朝的“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统一了货币和文字,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功绩还是不能埋没。及至汉朝,一切看来都可轻易照搬。但与此同时,汉朝又把“分封制”重新捡了回来。刘邦的叔伯兄弟都封了王,大功臣则封了候。这从历史角度上看,好像是又倒退了。而且汉朝还有奴隶制,奴隶可以合法买卖。汉朝虽主张“轻徭薄赋”,税额规定“十五税一”,一百石谷子,只要纳三石多的税。但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样以来反倒苦了穷人,便宜了富人,导致貧富两极分化。到了唐朝,又不一样。其田赋制度被视为“均田制”,但它不同于“井田制”,因为土地掌握在王国政府而非分封的封建贵族手里。农户可租,年老了干不动了可退。租额“四十税一”,这又比汉朝进步。而对于本题所涉问题,,笔者感到讲述起来非三言两语之功,也或非一人能达准确之解读。总之,一个王朝自有一个适应自身发展的经济模式和政治策略,是各有千秋的。它可以借鉴前者的某个方面,但意向会有不同,政治情实、具体运作也不会一样。诚如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所言:唐代不是汉代的老制度,老样子,它换了崭新的一套。而待唐代的新制度出了毛病,宋代又再换一套,此下明代、清代也如此。这个解读还是比较贴切的,我们也似可认为,在王朝更迭时某个方面会出现短暂的“断层”,但在政体上,中国两千年来一直实行的是“帝制”,是帝王独裁,这一点还是很明确的。以上是对这个问题的一点探讨,不当处还望指正。谢谢!




快乐船夫


纵观古代大一统的王朝,所制定的经济和政治策略整体上具有延续性。但具体到每个朝代,又都根据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而制定的经济和政治政策又有所区别。

首先,制定的经济和政治策略整体延续的情况。

一 ,政治策略的延续性。

古代大一统的王朝,都是实行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皇帝是中国古代,最高的统治者。

自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称为始皇帝。皇帝这一古代国家的最高称谓,一直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全国的军政大权,全部由皇帝总揽。王朝的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亲自任免。军队也是由皇帝直接控制,没有皇帝的虎符任何人都不能调动军队。

这些政策的最大好处,就是使皇帝能牢牢地掌控着王朝的政权。保证王朝的统一与稳定,使社会能处在一个安定的发展环境,并使人们能免受战乱之苦。

由于这些王朝,都是“家天下”的统治思想。所以,在继承人的选择上,也都实行的是“世袭制”。

皇帝去逝了,继承人也主要在他的直系后代里去选择。既使没有直系后代,也要在近亲属里面选择。

这一政策虽能保证王朝的血统为正宗,但难免也会有一些才不配位的人去继位。这也是导致,古代王朝不断更替的一个原因。

二 ,经济政策的延续性。

经济是决定一个社会的发展基础。所以,经济的稳定发展,是一个有抱负的统一王朝最为重视的环节。

自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王朝统一发展的政策。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废止战国时各国不同的货币,改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铜钱为主要货币。并采用商鞅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为全国统一使用。

这就极大地便利了,全国各地间的经济交流。更能促进全国的经济融合发展,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承认土地私有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保证古代社会的小农经济的发展。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始终是任何统治者都要面对的现实。

为打压商人的发展,对盐、铁等主要矿产实行王朝专营制度。也是历代王朝所沿袭的政策,这极大地保证了王朝的财政收入。为王朝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小结】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大的变化。所以任何一个统一王朝的,经济和政治政策的变化都不是很大。整体上都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其次,还有些大一统的王朝,根据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制定的经济和政治策略的情况。

一 ,由于吸取前朝的教训,而制定的一些不同的政策。

由于各个王朝,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或者可能也因为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所以制定的经济、政治策略,又都各有所不同。

汉高祖刘邦,在垓下之战消灭项羽集团。此后又围剿了一些反叛势力,使汉王朝政权逐步的稳定之后。

虽然对秦朝的一些政策全面沿袭使用,但对于王朝发展不利的政策就做了取舍。

减轻徭役、赋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再进行大规模工程的建设,过度地加大人们的劳力之苦。全面恢复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民生状况。

还废除秦朝时的严苛刑法,减轻人身的损害程度。使人们不再遭受苛政的折磨,得以在宽松的状态下,能够正常安稳地生活。

汉高祖刘邦在解除匈奴的“白登之围”后,就减少了对外战争。与匈奴实行和亲的政策,避免了国家因为过度的消耗,而引起民生不稳的问题。

对于秦朝的快速灭亡,刘邦还认为可能是没有实行分封的原因。在消除异姓王之后,刘邦又分封了九个刘氏诸侯王。

但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最后又对汉中央王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在汉景帝时期,以吴王刘濞为首发起了著名的“七王之乱”。

虽然这场叛乱最终被镇压,但诸候王对汉中央王朝的威胁始终没有解除。到汉武帝刘彻采用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才逐渐消除诸侯王的威胁。

但汉高祖刘邦的分封制,所造成的教训又被后世的王朝所吸取。这种类似的分封,后来很少再被采用。例如,明朝朱元璋虽也对自己的后代实行分封,但这些分封王都没有实际能对抗中央的能力。

二,同一王朝内,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策略又有所不同。

自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继位,经过汉朝前期几十年的发展。王朝已从民生凋敝中,走向了民富国强的时代。

胸怀大志的汉武帝刘彻,已不再满足于“无为而治”的束缚。必须要对前人的政策,进行积极的改革,才能实现他更伟大的抱负。

因此,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在思想上摆脱道家“无为而治”的局面。用儒家的思想,来加强皇权的统治力。

为了解除诸侯王,对中央王朝的威胁。颁布了“推恩令”,以逐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来潜移默化地消除威胁。

又建立中朝,来削弱丞相的权力,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再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在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建立盐铁的专有经营权,及对商人增加货物运营的赋税等经济政策。

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使王朝的财政收入迅速地增加。由于国库的充盈,也使得汉武帝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有了财力的支撑。

在对外关系上,也不再忍辱前行。由大将卫青、霍去病带领军队,前后共三次去攻打匈奴。彻底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境的侵扰。

并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与西方进行贸易联系的丝绸之路。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扩大了汉王朝的影响力。

【小结】

一些王朝根据所处的社会环境,又吸取前朝的教训。就对前朝的政策进行了适度的调整。还有在同一王朝内,不同时期所实行的不同政策。都是为王朝的持续发展,所做的不同调整。

所以,纵观古代的大一统王朝。只要是符合王朝稳定统治的经济、政治政策,都会被后世的王朝所沿袭。反之,那些不符合王朝持续统治的政策,都会被后世王朝吸取教训,进而做些适应社会发展的政策。


忆风云


答案是肯定的。

以古代秦朝和隋朝两个大一统王朝为例,后继者强汉和盛唐都继承了两个大一统王朝的政策和制度。

秦朝

始皇帝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包括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三公九卿、颁布《秦律》、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等。

秦朝灭亡后,汉朝沿用了郡县制,并在“秦法”基础上,制订了“汉律”,继承了中央集权制和官制,承袭了秦朝的田赋制度,“汉承秦制”对封建制度的延续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隋朝

隋朝统一天下后,隋文帝制定和颁布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政治上初创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轻徭薄赋,实行均田制,促进生产力发展,文化上推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制度,创造了“开皇之治”盛世局面。

后继而来的唐朝,继续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经济上继续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之巅峰“大唐盛世”。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两个大一统王朝虽然命运短暂,犹如昙花一现,但却有力地推动了历史进步,促进了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