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皇帝对李世民有什么看法?

李亦朋0916


欧阳修:“其(唐太宗)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文天祥:“太宗全不知道闺门之耻、将相之夸、末年辽东一行、终不能以克其血气之暴、其心也骄。”

陈普:“文皇仁义播敷天,李氏无伦三百年。末路荒唐如炀帝,蜀江更起度辽船。”

朱熹:“(唐太宗)一切假仁借意以行其私。”

宋高宗:“(唐太宗)夸大而好名。”

明太祖:“昔唐太宗繁工役,好战斗。”

李贽:“好个魏微,若太宗,倒底有沽名之念在”,“太宗好名之心,逗漏于此矣。”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章太炎在《书唐隐太子传后》中所说:“太宗即立,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信辞......”

吕思勉:“唐太宗不过中材,论其恭俭之德,及忧深思远之资,实尚不如宋武帝,更无论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无论宋武帝,陈武帝矣”至其能致治平强盛,乃“承季汉魏晋南北朝久乱之后,宇内乍归统一,生民幸获休息,塞外亦无强部,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

王仲荤:“封建历史家把贞观时期当作理想的太平盛世,和实际情况是有很大距离的。当然,我们承认贞观的政治比起唐代其他各朝的政治,相对来说,有其可以肯定之处。‘贞观之治’是渲染得有点过分的,其户口不足隋极盛1/2,部分地区仍茫茫千里、人烟断绝。”

朱本政:“贞观后期的唐太宗封建帝王的骄奢纵欲,大肆挥霍,必然会大大加重人民的摇役负担,对此,马周在奏疏中直陈其弊说:“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但唐太宗不仅视若同闻,还倡言道:“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对此,老百姓为了逃避摇役负担,不得不纷纷逃亡;甚或砍断自己的手和脚,叫做“福手”或“福足”。老百姓苦于摇役繁重,怨声载道。

黄永年:“旧时史书包括新旧《唐书》,《通鉴》对唐太宗和所谓的“贞观之治”无不极尽夸饰只能事,即近时的通史,隋唐史仍多如此。其实这是受了唐人所修《太宗实录》和国史等的蒙蔽。”

唐太宗的缺点非常明显残忍好杀、虚荣好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很多人盲目喜爱的李世民在短短的50年岁月中,也做坏事不少,或许没有熬到晚年恰恰成就了他看似完美的人生,现在看来有很大嫌疑篡改史书的李世民,客观来说也有缺点,综合来看,他的能力,成就和贡献,当至少在秦始皇,汉武帝之下。


世间无情尘埃无措


相信大家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了解离不开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门事变发生,李世民杀害长兄李建成、李元吉及其家属数百人。对于玄武门之变,历来正史多认为是李世民被逼无奈、自卫反击。对于李世民被逼反击自卫一说,不少学者认为是李世民处心积虑,并非被逼而为。

李世民早在武德四年攻克东都后就礼贤下士、招纳人才,从这时起开始聚拢党羽。政变前夕,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集中心腹,密召房玄龄等共商大计。



不凡视者


唐太宗李世民在世上只活了五十年,对于后世如何评价自然不能亲眼目睹,也无法预知。不过,在当上皇帝后,李世民就曾对自己作出过评价。

虽说有花式贴金自我吹嘘的成份,至少在后世,多认为其评价大部分算是较为中肯。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世民在众大臣面前点评自己。

大概的意思是说,“朕发现,从古至今能在乱 世成就霸业的,全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大叔。 唯一的例外,是三十三岁起兵的东汉光武帝刘秀。

本人十八岁起兵,二十岁平定天下,二十九岁当皇帝。从武功方面来说,朕已胜过古人。”在评价自身武功时,李世民可说是毫不客气。是否言过其实或是黄婆卖瓜?后世的成吉思汗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话 中就说过,“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

武功上的自我评价不带矜持,李世民对文治上同样没有吝啬。“年轻的时候我带兵打仗,没时间去读书。登基后朕常常手不释卷,了解了教化的根本,政治的基础。行之数年,天下大治,移风易俗,子孝臣忠。所以,在文治方面朕也超过了古人。”

据《贞观政要》记载,太宗又曰: “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 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治而风移俗变,子孝臣忠,此又文过于古也。”

整个唐朝,对李世民在文治武功及用人方面,亦多以唐太宗对自己的评价作为基调。比如,《贞观政要》上记载的,唐中宗时期的授史馆修撰,谏议大夫吴競就评价,“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亘古而来,未之有也”。

有说以唐朝的大臣来评价唐太宗,因所处时代的局限,客观性必然会大打折扣。诚然,唐太宗在执政期间也有过失。如征讨高句丽,劳民伤财还无功而返。

又如晚期在魏征、房玄龄等大臣相继去世后,听不进不同的意见,甚至迷恋上了金石丹药等。不过人非圣贤终究是瑕不掩瑜。不仅后世的史学家,就连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唐太宗李世民都有着极高的评价。

在《太祖高皇帝实录》中,就有朱元璋对李世民的评价: “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皆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另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皇帝认为,“朕观古来帝王,如唐虞之都俞吁咈、唐太宗之听言纳谏,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谊浃洽,故能陈善闭邪,各尽所怀,登于至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