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安史之乱是盛唐后来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国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那么烽火连三月的安史之乱对唐朝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是潘镇割据日益严重,为唐末黄巢起义和唐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安史之乱后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一书中说:“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其次是唐朝逐步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而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为何说唐朝安史之乱成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呢?我们都知道,在安史之乱以前,唐朝与吐蕃和阿拉伯帝国可以说是整个亚洲版图上最为强大的三个国家。而步入盛世之后的唐朝压制了吐蕃并且丝毫不逊色于阿拉伯帝国,唐朝的军队纵横西域中亚将盛唐的威名传遍四方。唐朝不仅因为这个丢掉了整个西域,之后也再无力去夺回西域,在国际地位上之前被南诏打得溃不成军后来又被吐蕃夺取了西域,还不得不借助回鹘和阿拉伯的军队来参与平叛。丢失了西域之后本来与阿拉伯帝国争夺中亚控制的唐朝退出了争夺,从那之后再也没有唐朝军队能够到达葱岭,正因如此在阿拉伯帝国的掌控下中亚和西域逐渐伊斯兰化,唐朝代表的汉文明被吞噬。失去了国际地位的中国后来也没有再恢复唐朝这个时候的盛况,同样失去西域的唐朝与原本丝绸之路中断了联系,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国的朝代都是依靠丝路来与西方国家接触。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安史之乱也使北方地区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生产力的正常发展。安史之乱,促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四海南奔似永嘉”。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


“安史之乱”对唐代的危害非常严重,乱前全国有人户900万,乱后只剩不到200万了;社会生产损失惨重,租庸调、均田制无法再实行下去;叛军的烧杀抢掠,使城市乡村残破不堪,唐王朝的实力被大大削弱, “开元盛世”的景象再也不复存在了。而这场大乱后,朝廷为了安抚降将,派他们作了各地的节度使,埋下了唐·代后期藩镇之乱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