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中國盛行的崑崙奴究竟是怎樣來的?

泡沫了思念

一、古代中國軍隊裡的黑人奴隸

電影《墨攻》大夥都看過吧?《墨攻》裡有個趙兵,大個子,高鼻樑,深眼窩,黑臉膛,長相與眾不同,一瞧就是個老外。該老外被梁城人俘虜,小命眼看難保,他一邊掙扎,一邊用半生不熟的中國話喊道:“我是奴隸!我是被他們抓來的!”這段鏡頭,我至今記憶猶新。

《墨攻》講的是戰國時候的事兒,戰國時候,真的有老外在中國軍隊裡做奴隸嗎?我沒有見到相關的史料和文物,不敢妄言。不過我敢打保票,隋朝軍隊裡倒曾經有一些外國奴隸。《通志》卷194記載,隋朝大將陳稜率兵攻打東南亞幾個島國,抓過一批“崑崙人”做奴隸,陳稜逼迫他們給士兵洗衣做飯磨刀餵馬,以及在衝鋒的時候當炮灰。後來陳稜發現,這批“崑崙人”不光會侍候人,還會講好幾個國家的語言,所以又讓他們給自己當翻譯。

二、崑崙奴主要來自東南亞

“崑崙人”就是崑崙國的人。崑崙國在哪兒呢?這個我們得求助佛教經典。《大正藏》第54冊有一部四卷本的《大唐南海寄歸內法傳》,作者是唐朝僧人義淨。義淨效仿唐僧玄奘西天取經的壯舉,從廣州入海,先後航行到印度半島和蘇門答臘島,遊覽了三十多個國家,回國途中寫成《大唐南海寄歸內法傳》,在這部書的第一卷,義淨就提到了崑崙國。根據他的描述,崑崙國不是一個國家,而是許多島國的總稱,包括現在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爪哇和泰國。

義淨到過崑崙國,親眼見過崑崙人。他說,崑崙人頭髮捲曲,膚色漆黑,個子矮小,寬鼻子,厚嘴唇。義淨還說,崑崙國的大多數居民都跟中國人長得差不多,只有這些崑崙人跟我們不一樣。換言之,並不是所有的崑崙國居民都是崑崙人,崑崙人在崑崙國也只佔很小比重。

根據義淨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所謂崑崙人,其實就是現在人種學裡常說的“矮黑人”,矮黑人黑皮膚厚嘴唇,很像非洲黑人,但是身高卻比非洲黑人矮很多,成年男子平均海拔還不到一米六,所以被稱為是“世界上最矮的種族”。聽說現在的馬來西亞還生活著這樣一些矮黑人,另外菲律賓也有,甚至臺灣也有一些。

矮黑人跟非洲黑人一樣,都有過一段被販賣被奴役的悲慘歷史。前面說過,隋朝大將攻打東南亞,曾經抓過崑崙人也就是矮黑人做奴隸。早在南北朝時期,梁朝大將跟北周軍隊作戰,為了減少己方傷亡,也曾經很無恥地讓一批矮黑人站在前面擋刀擋箭。關於這段歷史,《太平御覽》第885卷記載甚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讀一讀。

三、陶淵明的孫子虐待黑人

咱們的祖先使用矮黑人為奴,還不止讓他們做炮灰這麼簡單。陶淵明大家都知道吧?他有個孫子叫陶峴,陶峴去廣東旅遊,在廣東做官的親戚送給他一把古劍、一隻玉環和一個名叫摩訶的矮黑人。陶峴很高興,從廣東坐船回老家,途中百無聊賴,就拿那個矮黑人解悶。他瞧見哪裡水急浪大,就把古劍和玉環從哪裡丟下去,然後說:“摩訶,快去給我撈上來!”那矮黑人立馬跳進水裡去撈,稍有遲疑,就挨陶峴一頓臭罵。有一天,船到了一個叫作西塞山的地方,陶峴又把古劍和玉環扔進水裡。摩訶說:“水色不對,下面有鱷魚。”陶峴罵道:“今者二物既亡,爾將安用?必為吾力爭之也。”(《太平廣記》卷420,陶峴)意思就是說,那古劍和玉環是我的兩個寶貝疙瘩,現在寶貝丟了,你卻找不回來,我要你有什麼用!不管下面有鱷魚沒鱷魚,你都得給我下水!摩訶沒辦法,“披髮大呼,目眥流血。”捨命跳了下去。過了半天,摩訶的胳膊和大腿依次浮出水面,一個活生生的矮黑人就這樣被陶峴這個變態給折磨死了。

四、直到明朝,廣東人還在販賣黑奴

清初人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崑崙奴,唐時貴家大族多畜之。” 宋朝人朱彧《萍洲可談》記載:“宋世,廣中富人多蓄黑奴。”明朝人王士性《廣志繹》也記載:“萬曆中,廣中多買崑崙奴,俗稱黑鬼。”崑崙奴、黑奴、黑鬼,都是矮黑人的別稱。從以上文獻可以得知,至少在唐朝、宋朝和明朝這三個朝代,部分中國人尤其是廣東人曾經購買矮黑人做奴隸。


開周說宋


問題應該從漢朝談起,東漢末年,崑崙奴大批輸送國內,當時的馬來西亞,是崑崙奴市場,東漢末年,還組織了一支崑崙奴的特種部隊,崑崙奴的身體基因特別強大,當時的東漢著名科學家王充,班固,就曾經做過選擇崑崙奴與漢人通婚的實驗,所育後代健壯無比,力大無窮。據【漢書奇錄載】項羽之母,就是崑崙奴”,【史錄新編】第七章載,張飛之母,崑崙奴也,生飛力能降十。而【隋唐舊事】載,李世民之弟李元霸,與李世民非一母所生,元霸是李淵與崑崙奴所生。



在歷史變遷中,崑崙奴優化了東亞人種。今天的日本,就是三國中的蜀國,在諸葛亮的未雨綢繆的遠見下,派五千精兵,帶六千八百女崑崙奴強佔日本島,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其實諸葛亮沒有斬馬謖,只是把馬謖的頭髮斬去,讓高傲自大的馬謖帶領年輕的五千蜀兵和崑崙女奴去了日本島,後來的倭寇,一切狂妄行為,都遺傳了很多的馬謖基因。真正的日本島,是在三國時開始有了正規的歷史。


為什麼在唐朝盛行崑崙奴?其實同性戀也是始於唐朝,唐朝人是個思想另類的朝代,達官貴人,思想腐敗,以尋求刺激為樂趣。他們擁有美女,並不覺得幸福,開始尋尋覓覓,尋找奇葩方式,唐詩能盛行,也能看到唐朝文人的彌爛情懷,當時的唐朝豪門,以擁有崑崙奴為妾為榮,以家有三五崑崙奴為富貴標誌。李世民都不愛武則天,就是因為身邊有二十三個黑人女子。

李隆基可謂李家敗類,安祿山其實就是崑崙奴之後,楊貴妃居然當李隆基面以身相許,錄帽子李隆基還不知羞恥,坦然接受。唐朝的崑崙奴,達到高峰,普通百姓也常常娶崑崙女奴為妻,當時的崑崙男奴,在經過海關,必須先閹割,然後才能入境,應該說崑崙男奴都是太監,這也是唐朝放心引進崑崙奴的地方。


白這個顏色

看完我的回答大約需要3-4分鐘,希望您覺得值得,謝謝。

圖上我們看到世界上黑色人種的分佈情況,主要在非洲、東南亞、澳洲及南美。我們今天常說的“黑人”指的是尼格羅人種,主要分佈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而東南亞的黑人被稱為尼格利陀人,也就是矮黑人。

這些黑人是怎麼來到中國的呢?

西南海上有崑崙層期國,連接大海島,……海島多野人,身如黑漆,拳發,誘以食而擒之,動以千萬,賣為蕃奴。

簡單來說就兩個字,為奴。唐朝時候,上層社會主要流行兩類的外國奴隸,一種是“新羅婢”,相當於今天的菲傭,一種就是“崑崙奴”,那麼他們具體做些什麼呢?

第一,航行的水手。

“入水六十尺,驅使運載千餘人……運動此船多骨論為水匠”
“海中不畏風濤,惟懼靠擱。……船忽發漏,即不可入治,令鬼奴持刀絮自外補之。鬼奴善遊,入水不瞑。”

所載很清楚,崑崙奴擅長水性,這和他們長期生活在東南亞的海島上有很大關係,並且,為了解決生存問題,他們可能有一些航行的經驗,所以配合出海經商的唐朝商人非常合適。

第二,充當樂手

唐朝時期,各式音樂已經成為了上流社會的常規節目,而崑崙奴優秀的音樂細胞讓他們成為音樂的輔助演奏者——

“琵琶宮調八十一,旋宮三調彈不出。玄宗偏許賀懷智,段師此藝還相匹。自後流傳指撥衰,崑崙善才徒爾為。”

直到今天,黑人朋友們也是節奏感非常好,他們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第三,從事與動物相關的工作

“崑崙兒,騎白象,時時鎖著師子項。奚奴跨馬不搭鞍,立走水牛驚漢官。”

唐朝人在東南亞發現崑崙奴的時候,當地尚處於原始社會,所以崑崙奴有一些和動物相處的經驗,於是唐人安排他們做一些動物周邊的工作。

敦煌壁畫中就有馭獅崑崙奴、馴獅崑崙奴、馴象崑崙奴等形象,尤以文殊菩薩坐騎馭者為最大的特色。

至於其他的常規體力活,那自然無需多做贅述了。

最後一個問題,崑崙奴去哪裡了?為什麼之後較少這方面的記載?

主要還是崑崙奴的整體數量並不多,他們的後代在中國逐步稀釋,三代之後,黑皮膚的一些特點也逐步減弱了。另外,崑崙奴在中國的農活工作中,並沒有什麼優勢,唐人購買崑崙奴主要也是滿足心理的好奇和炫耀,並非處於經濟目的,隨著熱度下降,需求自然也就逐步消散了。



魚包歷史課

看到“崑崙奴”,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大明宮詞》裡的崑崙奴面具,太平公主和薛紹的愛情信物。

上元佳節太平與韋氏出走大明宮,梭巡於長安西市,來到一處賣面具的攤前。

太平:這是什麼面具?黑如鍋底,鼻子這麼寬……

攤主:公子不知,這叫崑崙奴面具,大海盜王世傑剛剛從海那邊販回來一批崑崙奴,個個體壯如牛,身高越丈,卻性情溫良,踏實肯幹,一到長安就被貴族豪門瓜分殆盡。如今,上街能帶兩個崑崙奴保鏢,是世家少爺們最時興的玩意兒!小姐何不趁過節也買兩個面具,趕趕時髦?

太平用玉鐲與攤主交換了兩個崑崙奴面具。

在節日狂樂的人群中,太平與韋氏走散了,滿街都是戴著各式面具的人們,當太平以為來者是韋氏而揭開一張崑崙奴面具時,便成就了一幕最經典和迷人的與薛紹的“初相逢”。我一度認為這一場景,美極。



薛紹:你是不是認錯人了?你在找人?

太平:我是在找崑崙奴。

薛紹:我不是崑崙奴,崑崙奴僅僅是一張面具,通常面具下的人臉是不同的......

臉黑如鍋底,鼻翼寬大,體壯如牛,身高越丈,性情溫良,踏實肯幹,世家少爺、貴族公子的保鏢,曾經的大唐時髦......這就是我對“崑崙奴”的最初印象。

但是,當時我對“崑崙奴”有很多疑問?迥異於中國人的膚色與體貌,海外背景,奴隸身份,崑崙奴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存在?他們又是怎麼遠到大唐為奴?

黑人?

《舊唐書》卷一九七《南蠻傳》雲:“自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為‘崑崙’。”

《太平廣記》卷四八二所引《朝野金載》雲:“場帝令朱寬徵留仇國,還,獲男女口千徐人並雜物產。……人形短小,似崑崙。”

《文獻通考》卷三三九《大食》條雲:“太平興國二年,遣使貢方物,其從者目深體黑,謂之崑崙奴。”

宋代朱或《萍州可談》卷二稱:“廣州富人多畜鬼奴,絕有力,可負數百斤。……謂之崑崙奴。”

蘇頒詠崑崙奴詩云:“耳似兩張匙。”(《太平廣記》卷一七五所引《開天傳信記·蘇頒》)



捲髮黑身,目深力大,耳似張匙.......

歷史文獻對崑崙奴的記載中唯一和《大明宮詞》中描繪有很大程度出入的就是身體短小。

面對這樣的描繪,我們本能地把崑崙奴和非洲黑種人聯繫起來,那麼他們真的是來自非洲的黑奴嗎?

關於崑崙奴來自何方的問題,學術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三種觀點:一種認為崑崙奴是南洋黑人,另一種認為是非洲黑人,還有一種認為是南洋黑人,非洲黑人兼而有之。

日本學者桑原鷺藏《隋唐時代來往中國之西域人》認崑崙奴以南海黑人為主。吳春晗《崑崙奴考》認為“崑崙是黑人,即馬來人種的一個專名詞,專指一種捲髮黑身的人種。西方學者大多傾向於南洋黑人之說。1911年,夏德和柔克義已經指出:“‘崑崙奴’……多半是馬來人或者馬來半島和南方諸島的黑人。”美者學者謝弗《唐代的外來文明》一書認為:“崑崙奴”就是從印度群島輸人的奴隸,是最廣義的“馬來人”。

張星烺《崑崙與崑崙奴考》指出:“崑崙國亦可為非洲,毫無疑義也。”胡肇椿等人認為:漢代的黑奴與唐、宋崑崙奴的來源是不同的,漢代的黑奴是印度尼西亞境內的土著居民,而唐代的黑奴來自非洲。

李季平《唐代崑崙奴考》則認為唐宋時代文獻中的“崑崙”一詞並不是指中國古代西域的崑崙山,而是外國語的譯名,是“指南海諸地的崑崙,或指非洲東岸的馬達加斯加島,是若干地名的代稱”

我本人更傾向於崑崙奴以南海黑人為主,但兼有非洲黑人的觀點。

常識告訴我們黑色人種來自非洲,可是我們從人類學的角度看,人類按膚色分四大人種:白種人,黃種人,棕種人,黑種人。

古人類形成於非洲的東非大裂谷附近,然後開始向外遷徙。最先從人類主流遷徙人群中分化出去的是以A,B系基因為底子的黑種人,也就是今天非洲黑人的一大部分。

在黑種人分化出去之後沒多久,C,D系基因為底子的棕種人也從人類主流遷徙人群中分化出去了。

D系棕種人基因,也就是尼格利陀矮黑人基因。


尼格利陀人與非洲的俾格米人在外觀上相似,有著矮小身材和深色皮膚,但是,遺傳檢驗研究的結果顯示尼格利陀人在早期便從亞洲人分支出來,與黑人關係疏遠,

尼格利陀人外表與非洲人相似是由於對相似環境的適應,赤道環境是他們外觀特徵形成的重要原因。

所以,面目黝黑、頭髮捲曲並不是黑種人的“專利”。

《舊唐書》卷一九九《南蠻傳》記載:“自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為‘崑崙’。”“真臘國,在林邑西北,本扶南之屬國,‘崑崙’之類。”

《新唐書》卷二二二《南蠻傳》記載:“盤盤,在南海曲……其臣曰勃郎索濫,曰崑崙帝也,曰崑崙勃和,曰崑崙勃諦索甘,示曰古龍。古龍者,崑崙聲近耳。”又有關於大、小崑崙部的記載:“由彌臣至衝朗,又有小崑崙部,王名茫悉越,俗與彌臣同。由衝朗至祿羽,有大崑崙王國,王名思利泊婆難多珊那。”

“掘倫國”可能為馬來語Kling的音譯,源於梵語Klinga(羯陵伽),意為“和雅”。羯陵伽(Klinga)為古代印度的部落名,位於今奧里薩地區。傳說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入侵羯陵伽,引起羯陵伽人向海外移民,此處崑崙人應專指南海尼格利陀人。

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十一:“崑崙,亦曰骨論,南海洲島中夷人也。甚黑,裸形,能馴服猛獸、犀象等。種類數般,即有僧祇、突彌、骨堂、閣蔑等,皆鄙賤人也。” 又說:“崑崙諸國,閣茂為大。”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八:“扶南,隋時其國王姓古龍,諸國多姓古龍,訊耆老言:崑崙無姓氏,(古龍)乃崑崙之訛。”這個“古龍”(崑崙)是孟-高棉語各族管理階層的別稱。該詞在《隋書·帝紀》中也被譯作“真臘”。顯然,“閣茂”、“真臘”都是高棉語kamara或khmara的不同音譯;故這裡的“崑崙國”應當是kamara。高棉語語族分佈於南海地區,位置上與尼格利陀人分佈區域相符。

所以,根據歷史文獻中對於崑崙諸國的記載,崑崙奴應該大部分就是來自於南海諸國的棕種人尼格利陀人。他們在膚色外表上十分接近黑種人。

但是,崑崙奴中確實不乏非洲黑種人。

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三記載:“西南海上有崑崙層期(Komr Zanj)國,連接大海島,…海島多野人,身如黑漆,拳發,誘以食而擒之,動以千萬,賣為蕃奴。”

Komr Zanj由阿拉伯語Komr(月亮)+ 波斯語Zangi(黑人)構成。

Komr(音譯崑崙)作為地名指的是非洲東岸之馬達加斯加。僧祇、層期(Zanj),即非洲東岸之桑給巴爾(Zanzibar)。

這些人大多數是被阿拉伯人販運到唐朝的。因北魏,隋唐時期中國北方稱“黑”為崑崙,所以時人也將這些來自非洲黑奴稱為崑崙奴。甚至販賣他們的阿拉伯人也被稱為崑崙人。


《新唐書·吐蕃傳》:“由洪濟梁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狹,春可涉,秋夏乃勝舟。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高而四下,曰紫山,直大羊同國,故所謂崑崙者也。”可見唐代以前曾把崑崙山稱為紫山。紫近於黑。

[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記》認為:“考崑崙者,…為胡語喀喇之轉音,猶言黑也。”肖兵也承認:“‘崑崙’一詞與kara或kala(黑)的發聲最為近似,kara一語又為中國西北、西南方許多民族乃至中亞、南亞某些民族所通用,屬於阿爾泰語系,所以有人以‘黑水’(喀喇水)所自出的崑崙山為‘黑山’(《楚辭與神話》)。

“崑崙”一詞,在中國古代除指崑崙山外還指黑色的東西:

北魏人賈鏘家財千金,有奴善別水。嘗乘舟於黃河中流,以匏瓠接河源水。一日不過七八升。經宿色如絳,以釀酒,名崑崙觴,香味奇妙(竇萍《酒譜》、《酉陽雜俎·酒食》)。

茄子因呈紫黑色,隋煬帝大業年末,改稱茄子是“崑崙紫瓜”(見《本草綱目》、《杜寶拾遺錄》、《芝田錄》)

種甘蔗因色赤紫得名崑崙蔗(《通志·昆蟲草木略》)

《晉書·李太后傳》:“時後初為宮人,在織坊中,長而黑,宮人謂之崑崙。相者驚曰:‘貴人也!’遂生孝武帝。”

《新五代史·慕容彥超傳》:“彥超黑色鬍髯,號閻崑崙。”

北魏、隋唐王室、慕容彥超都具有鮮卑血統,所以其語言中有阿爾泰語詞彙是不奇怪的。

所以唐人也以“崑崙”代指黑色,我甚至懷疑,新舊唐書中出現的“崑崙”諸國甚至可能是因為其人膚色為黑色的外貌特徵,而被冠以“崑崙”之名的。同樣,由於外貌特徵上的相似度,無論是從南海諸國來的黑人,還是非洲來的黑人,都被唐人稱為了“崑崙奴”。

來源

崑崙奴到大唐為奴主要有三個途徑:

一、戰爭掠奪

隋唐之際,甚至早在漢魏六朝時期,中國與崑崙諸國之間爆發過規模不等的戰爭行為。《水經注》卷三六雲:“交州刺史以兵討林邑,敗之,追擊至於崑崙。”

《舊唐書》卷一八四《楊思歇傳》雲:“開元初,安南首領梅玄成叛,自稱“黑帝”,與林邑、真臘國通謀,陷安南府,詔思助將兵討之。”

崑崙人也有為寇之習,侵擾周邊國家,《大越史記》、《欽定越史記通鑑綱目》記七六七年的海寇事:“海寇來自崑崙、門閣婆。”

唐朝有將戰爭俘虜當作奴隸的習俗,我們有理由相信,唐代崑崙奴中有一部分人就是在與崑崙諸國、諸部落作戰時所繳獲的俘虜。

二、進貢、贈送

進貢、贈送也是崑崙奴來到中國的途徑之一。

《新唐書》卷二二二《南蠻傳》雲:“室利佛逝……咸亨至開元間,數遺使者朝……又獻侏儒、僧祇女各二及歌舞。”訶陵國曾兩次向唐朝進貢僧祇,《新唐書》卷二二二記載:“元和八年,(訶陵)獻僧祇奴四、五色鸚鵡、頻伽鳥等。”

《舊唐書》卷一九七《南蠻傳》雲:”(元和)十三年,(訶陵)遣使進僧祇女二人、鸚鵡、砒帽及生犀等。”從史書記載來看,唐朝接受進貢的黑奴的數量不多,進貢的次數也有限,所以通過進貢而到中國為奴的崑崙奴數目不會很大。


三、人口販賣

大多數的崑崙奴主要經由阿拉伯國家轉賣到中國。

《劉氏耳目記·墨君和》篇雲:(墨君和)母懷妊之時,曾夢胡僧攜一孺子,面色光黑,授之曰:“與爾為子,他日必大得力。”

胡僧主要指來自阿拉伯及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的僧人,就唐代而言,胡僧中以阿拉伯人為最多。墨君和(人稱墨崑崙)母親夢見胡僧攜子而來,這在某種程度上反饋了這樣一個信息:在當時人們的認識之中,崑崙奴是由阿拉伯僧人或商人轉賣到中國的。

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三崑崙層期國條稱:“西南海上有崑崙層期國。……海島多野人,身如黑漆,捲髮,誘以食而擒之,動以千萬,賣為蕃奴。”

趙汝適《諸蕃志》捲上《海上雜國》條雲:“崑崙層期國在西南海上,連接大海島……西有海島,多野人,身如黑漆,虯發。誘以食而擒之,轉賣與大食國為奴,獲價甚厚。”

《諸蕃志》捲上《蘇吉丹》條雲:“番官勇猛,與東邊賊國為姻。彼以省親為名,番舶多遭劫掠之患,甚至俘人,以為奇貨,每人換金二兩或三兩。……土人壯健兇惡,色黑而紅,裸體文身,剪髮跳足。”《諸蕃志》捲上《占城》條雲:“買人為奴婢,每一男子,瓷金三兩,準香貨酬之。”《事林廣記》卷八《島夷雜誌》佛羅安條雲:“外國賊舟……多就是港口搶劫本地人往別國賣,每一人鬻金四兩或五兩。”

這裡文獻記述了崑崙國海島的“野人”被人以食物誘擒,轉賣與大食國作奴隸,可以得知買賣的人口數目很大--“動以千萬”,而崑崙奴的價錢卻較低,一般為2至5兩黃金。

所以崑崙奴來到大唐的途徑,應該主要還是被通過各種誘捕、擄掠的方式輾轉販賣而來。

其實我更感興趣的是當時從事販賣“崑崙奴”貿易的人究竟是些什麼人?比如“大海盜王世傑”(可惜歷史上似乎並無此人),我想這個人群應該會帶給我們研究崑崙奴的更多視角。

可參考:

程國斌《唐代小說中崑崙奴現象考述》文

唐善純《古今中外傳說中的崑崙山》文


逗補天秋雨

先說崑崙這個詞。崑崙和喀拉、哈拉互為諧音,均指黑色,因為通行於西北的地名中,所以個人認為它最早只可能來自以下三種語言的其中之一:印歐語系波斯語族;漢藏語系藏緬語族;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有專家考證最有可能出自阿爾泰語系,如果相鄰不同種族也用這個詞彙,可能是相互影響造成的。現代北方漢人方言說黑,音近似何,跟哈拉、喀拉也是諧音,不知道是互相影響還是本來古漢語就有這個讀音的字,而古漢語表示黑色多用墨,黑字不知何時開始運用的。與西北許多地名用喀拉或者哈拉或者崑崙表示黑色相對,好像表示白色多用玉龍兩個漢字來記音。

再來說人。中國人所謂的崑崙奴也就是黑奴是指膚色比中國人黑的奴隸。只要比中國人黑,那就有各種不同的黑色程度。加上捲髮特徵,這樣的人當時有很多:印度次大陸有很多這樣的種族,因為古印度文明締造者達羅毗荼人就是有矮黑人基因的混血種族;印度洋安達曼群島還有僅存的正宗矮黑人;東南亞的一些山區和海島還有這種有矮黑人基因的原始馬來人特徵的人群,現代馬來人已經有優勢的黃種人特徵了;新幾內亞島上的巴布亞人也有捲髮黑膚的特徵;不遠的美拉尼西亞群島人也是這個特徵;再往南的澳洲土著因為澳洲還沒被發現,所以不是他們。

唐代已有從東非、阿拉伯地區、印度次大陸、東南亞到中國沿海的航路了,阿拉伯水手完全可以把遠如東非的各地黑色種族次第賣到中國。但是僅從經濟角度考慮,從中南半島或者印度尼西亞群島到中國沿海是最近的航路,崑崙奴的絕大多數應該是東南亞的有矮黑人特徵的原始馬來人,所以有崑崙奴、新羅婢的說法,距離近、成本低麼!

綜上所述,崑崙奴來源的多樣性是無疑的,絕不是某一種族才是崑崙奴,有很多不同的種族。在古籍描述中身高體壯、力大無窮的應該是東非黑人;而作為溫順家奴的(中等身材)則可能是來自印度次大陸的深膚色人群,或者是來自新幾內亞島和美拉尼西亞群島的土著;而身材矮小作為馬戲團滑稽演員或者貴族和宮廷豢養的小丑極有可能是安達曼群島的正宗矮黑人,或者中南半島及印度尼西亞群島的有矮黑人特徵的原始馬來人(不是現代馬來人)。以上各種族均有古代不同崑崙奴畫像、壁畫、陶俑為例證。


第九區春蟲蟲

崑崙奴為什麼會在唐朝的都城長安出現,說直白一點其實就是一部東南亞的人口販賣史。真正的崑崙奴,就是馬來西亞的尼格利陀人,他們還有個非常形象的暱稱叫做矮黑人。但是由於古代中國人看到外國人也是臉盲的嘛,所以大致崑崙奴就是統指當時被販賣到長安城貴族家中的東南亞一帶人口,再混著些非洲人和中國南方偏南亞體現特徵的少數民族人種。

在《舊唐書·南蠻傳》中說,“在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崑崙’。”這裡的林邑就是現在的越南中部,所以林邑以南大致所指就是菲律賓、馬來半島、泰國一帶,這也是尼格利陀人主要分佈的地區。北宋時期的朱彧在《萍洲可談》中也說,“廣中富人多蓄鬼奴……有一種近海者,入水眼不眨,謂之崑崙奴”。其實這正符合尼格利陀人一直以來生活在沿海地帶,善於捕魚的特徵。而根據印度歷史記載,西貢(既現在越南胡志明市)自公元三世紀以來便有著亞洲最大的努力市場(在崑崙島),其主要的銷往地區就是中國,長安貴人們又有錢,又喜歡玩新奇的東西,對於崑崙奴當然是愛不釋手啦,這也是為什麼崑崙奴中“奴”字的來歷了,已經確切點明瞭他們的身份。

但是大家都知道的嘛,人口販賣,有時候為了賺錢,也不會全部都是尼格利陀人。也會混著前面說的少數非洲人,中國南部身形偏向尼格利陀人的少數民族,東南亞其他另外的人種,久而久之,大家就會看到不同樣被販賣的人口出現在長安城中啦,但是為了區別長安人和奴隸,他們就統一被稱為崑崙奴。


三觀粉碎機

崑崙奴,是古代對於黑人的叫法,“崑崙”在古代就是臉色黑的意思。其實崑崙奴在漢朝時期就有了,到了唐朝時期,由於崑崙奴力氣大,很能幹,又比國內的僕人便宜,所以十分流行。



《舊唐書·南蠻傳》中記載:“在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崑崙’。”而林邑就是現在的越南中部,我們來看一下林邑以南是哪裡,應該是菲律賓、馬來半島、泰國等地,這裡是尼格利陀人主要分佈的地區。在唐朝,向中國輸出大量奴隸。


就連印度歷史中也有這樣的記載,說越南等地,從公元3世紀就有亞洲最大的奴隸市場,因為唐朝貴族很有錢,所以崑崙奴主要銷往長安,而當時長安貴族對於這些黑人感到十分稀奇,所以便越來越盛行。


歷史密探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科技文明首先興盛起來的歐洲就開始用非洲黑人做奴隸,但是他們使用外國奴隸的歷史跟我們中國比起來時間上就晚得多了,我國唐朝時期就開始使用黑人奴隸,在當時稱為崑崙奴,當時的貴族和富裕人家都有使用崑崙奴的現象。

"崑崙"通常指崑崙山,但崑崙奴指的是外國黑膚色的奴隸,因為崑崙還有黑色的意思,唐人就將黑色皮膚的人統稱為崑崙人,所以崑崙奴是一個泛稱。

但是《舊唐書·南蠻傳》中曰:"在林邑(越南中部)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崑崙'。"所以唐朝的崑崙奴應該有一部分來自於南洋諸島,因為那裡也有一些尼格羅人種,特徵是捲髮烏身,但是崑崙奴還有一個稱號叫蕃奴,說他來自西域地區,但是中亞和西亞阿拉伯一帶卻很少有黑人,不過不排除有中亞和阿拉伯的商人,販賣非洲黑人和印度人到唐朝,非洲黑人在唐朝被稱為僧只奴,不過崑崙奴中的印度人或更多一些,大家都知道印度人的膚色並不比黑種人白多少,兩者站在一起單看膚色有的甚至看不出來,所以崑崙龍中應該也是包含非洲人和一些包括印度人在內的南亞人的,也有的史料認為還包括一些阿拉伯人,有的唐三彩駱駝載樂俑上就有阿拉伯人。



那麼這些崑崙奴來到唐朝主要做什麼呢?當然會有一些人成為貴族或者大戶人家的奴隸,不過其實崑崙奴做雜耍賣藝的挺多,從史料上來看,他們或精習樂舞,供人娛樂,或為奴僕,供主人役使,所以時人稱其為崑崙奴。

唐朝時的長安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這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崑崙奴在當時應該是形成了一種產業鏈,有的可能是被拐騙而來,但更多的就像現在的偷渡,他們來到這裡也是想討更好的生活罷了,也有一些是跟隨外國使節來到長安等地然後留下來的。


宇宙萬能鏡

在大周皇帝時期,曾有黑人為寵物,而這些黑奴,絕不是來自非洲大草上的真正原住民,而是來自南洋諸島各國,尤其是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當時,唐人稱這種皮膚黒坳的奴樸為“崑崙奴"。而“崑崙”在古代卻是指異國他鄉或者是外夷蠻人,總之就是指外國人。而這些亞洲黑人,和今天的非洲原住民一樣都屬於東亞蒙古人種而絕非猶如身毒國印度人那樣屬於西亞人種!當時,這些南洋亞洲黑人,多半是被人販子帶到長安的,他們分為三種:即長相好的留下來成為唐代宮廷中貴婦人的寵物,長相一般的、身強體壯的留下來培訓一下,成為大內高手,充當護衛!而長相不佳的一律為奴,端屎倒茶,侍候主人。順便帶一筆,這些東南亞崑崙奴,皮膚之所以黑,卻是由於地理環境氣候因素造成的,其原理和印度人以及非洲原住民和雲南瓦山的瓦族一樣,明白了吧?


造物主20曹黎明

崑崙在我國古代是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一帶,並非崑崙山。1994年出版的《崑崙奴》,就講述了在安史之亂後,被奴役的崑崙族人流落中原的故事。


《崑崙奴》劇照

而崑崙奴則是指來自那裡的奴役,其中包括大多數黃種人和極少部分黑人,也有學者指出,可能也包括一些偏遠山區的少數民族。

而至於唐朝時期盛行的崑崙奴怎樣來的,我認為原因有三點。

其一、唐朝當時的包容。但是唐朝自認世界中央,與各國保持友好往來,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唐朝經濟不僅很發達,而且文化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與世界許多國家的交流更加頻繁。

這些國家會派學者、留學生到長安等地學習,同時也會有佛教、伊斯蘭教傳入中國,這就使得這個時期在街上碰到黑人或者外國人並不“稀奇”。

Δ崑崙奴啊劇照

其二、東南亞人口販賣。人口販賣,對於人販來說是為了賺錢,對於長安城的貴族家來說是需求。

至於崑崙奴人種的差異,是由於崑崙奴也區分等級,黑人崑崙奴就只有一些社會地位較高的人用的起。

其三、唐朝經濟的繁榮。當物質需求得到滿足時,就需要精神需求。大唐的盛世,經濟的繁榮,使得人們需要崑崙奴來為他們服務。

Δ《崑崙奴》劇照

正如當今社會有能力的人都會選擇保姆,為了讓自己生活的更加輕鬆。當社會上對於崑崙奴有需求時,變會相應的有供應,這就使得崑崙奴在唐朝時期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