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什么时候划归合肥?

明天会更好157832634

我觉得淮南不太可能划归合肥。

毕竟地域划分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而且涉及到很多方面,淮南肯定也不愿意将自己划分归合肥管理。

大家都知道,合肥市是安徽最富有的一个城市,而且也是二线城市,不少人也给合肥盖上了“吸血鬼城市”的帽子,而且很多人也会说,安徽集全省之力共建霸都合肥。摆在人们眼前的事实是,安徽除了合肥的经济GDP极高,其他的都不怎么样了,甚至是GDP排名第二的芜湖也比合肥少了3000多亿。合肥GDP总量是芜湖的二倍还要多。

有些人看到淮南离合肥那么近,便想着会不会把淮南划给合肥,进一步增强合肥的实力,也使得安徽能打造一个经济超强市,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六安、铜陵……是不是都要划给合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干脆就不叫安徽省了,就叫合肥省吧!显然是不可能的。

总之,我认为淮南划给合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悟之书香文化

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经济、地理和历史。

  • 首先从经济上,先来看看GDP对比

这是2017年上半年安徽省各地级市的GDP榜单。第一名:合肥 GDP:2896.9亿 增长:8.4% 第二名:芜湖 GDP:1379.9亿 增长:8.7% 第三名:安庆 GDP:807.3亿 增长:8.0% 第四名:马鞍山 GDP:782.8亿增长:8.8% 第五名:阜阳 GDP:770.7亿 增长:9.3% 第六名:宿州 GDP:722.2亿 增长:9.2% 第七名:蚌埠 GDP:714.6亿 增长:9.0% 第八名:滁州 GDP:697.1亿 增长:9.2% 第九名:六安 GDP:590.2亿 增长:8.2% 第十名:铜陵 GDP:513.0亿 增长:8.1% 第十一名:亳州 GDP:548.8亿 增长:9.1% 第十二名:淮南 GDP:484.0亿 增长:5.7% 第十三名:宣城 GDP:475.9亿 增长:8.3% 第十四名:淮北 GDP:410.6亿 增长:5.8% 第十五名:黄山 GDP:300.7亿 增长:7.8% 第十六名:池州 GDP:298.2亿 增长:5.3%。

从上图可以看出,合肥体量最大,而且增长处于前列,而淮南的GDP排在倒数几位,总量是合肥的零头,增长也比较慢,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了两个地方的面积对比,合肥总面积11445.1平方公里,下辖9个区县,淮南总面积5571平方公里,下辖7个区县,面积对比2:1,GDP对比5:1,似乎合并有可能。

  • 再从地理上看

淮南位于合肥的西北方向,两市接壤,即使合肥合并了淮南,也不会增加管理的难度。

  • 或许历史才是最重要的,到底有没有这种传统或者风声

熟悉安徽行政规划的人都知道,安徽的建国前,安徽的省会其实是不确定的,合肥也是在答辩安庆、六安、蚌埠等城市之后,才成为省会。而那时候的合肥,还没有这么大的面积。先后合并了庐江、巢湖才成为现在的合肥。似乎合并淮南,也不是不可能。

行政区划简化是大势所趋,就像上海的静安区合并闸北区,之前大家也觉得不可能。


纯粹发表看法,欢迎讨论。

新知新青年

其实这个问题比较算是伪命题,仔细分析也不难发现,淮南其实很难进入合肥的合并范围内,起码近20年是不会的。

合肥现在的主要方向是融入到长三角地区,如何成为真正的长三角主城市圈,而不是配属于南京商圈之内的省会城市,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合肥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布局了,首先在省内财政上加强投入,整个合肥市内无论从市政建设或者城市投资方面都有巨大投入,这也让许多安徽其他城市的感觉是,一个省都在养一个合肥市,这样的目的是将合肥打造成为真正能够在经济规模上成为长三角重要城市。

2005年左右开始扩大城市面积,比如撤县设区,扩大市区面积,接着最大的动作莫过于合芜马三市分拆巢湖,此次之后加大滨湖新区建设,强行把合肥的主城区变成沿湖地区,从地理上变成长三角地区。

在这点上来看,在经济上淮南并没有过多合肥需要的地方,除了超多的煤炭资源之外,但是也正因为是太多煤炭,在经济上过于单一,如果合肥并吞淮南的话,反而会造成一种负担,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环保方面来说,合肥应该都不会需要淮南,而淮南也只能乖乖的做一个资源和电力输出城市就可以了!

地理位置上,淮南属于淮河流域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和能力并没有多少影响力,淮南已经属于合肥经济圈内的城市,合肥没必要将淮南也带入进来。

所以淮南合并入合肥可能性基本上不太可能。


浪里白条小新

作为淮南人,我想说,一个煤矿城市是不可能划到合肥的。先说情怀吧,我们淮南人豪爽大气,相对合肥本地人的蔑视外来人口,我们淮南人根本不care!我们淮南人以博大的胸怀,用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个诚心的人。



再从美食方面来说吧,淮南的烧饼,淮南牛肉汤,八公山豆腐,合肥你就告诉我你们有啥吧!若不是省会城市,融入了来自各地的美食,合肥还真没有拿得出手的美食。别跟我提三河米饺,说实话,不饿的情况下我是不会去吃的。



最后从资源来说吧。淮南矿务局直属中央管辖。淮南煤矿资源丰富,别跟我说你们淮南好多灰,脏,拜托,搞搞清楚,一个盛产煤矿的城市,没有一点煤灰正常嘛?



最后从建筑,虽然破旧,但是只要政府愿意发展,分分钟钟给你一栋栋新房子。就拿凤台来说吧,一排排的高楼,共享单车也规整的排列置放,淳朴的民风,和合肥是不搭的。或者再过五十年吧....合肥煤矿挖完,整个淮南塌陷,或许会到合肥来吧!


房道有道

淮南划归合肥暂时不会考虑,划入合肥必须有几个前提,一是未来10年淮南非煤转型陷入困境,衰弱明显,二是合肥创一线城市必须人口增量达到1000万以上,环顾四周只有淮南老工业底子,近400万人口比较符合胃口,且历史上几千年内合肥曾有长时间被淮南郡,淮南道的盟主一一寿春管辖历史,三是要符合上面政策区划的大潮,毕竟淮南一一寿春历史上赫赫有名,不是特殊原因,想轻易将大淮南收入囊中也很不容易!四是交通融合,尽管新桥飞机场、江淮运河沟通合淮合作前景可期,可是向地铁、城市铁路、公交等民生基本上两地融合没什么实质动作,有的项目仅停留在规划层面。以上这几个条件想完全达到,必须天时地利人和!合肥淮南未来融入有前景,现实操作困难重重


文君23693055

我出生于合肥,母亲老家淮南,本人现居淮北,对皖北各市基本了如指掌。

淮南能源城市,全国十三大煤炭基地之一,华东动力基地,淮河流域主要城市,合肥卫星城,同城化规划包括了合肥、淮南、六安,牵涉到经济互补、轻轨交通、航空物流等等。

淮南与合肥不是不能合并,但不是现在,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慎重!

我认为,合肥作为首位度较高的省会城市,国家新二线城市,辐射能力还不够,需要有个更大的规划。但不能太猛,应避免省地差距拉的太大,不利于共同发展。

最可行性方案:

1、淮南的寿县划为合肥,建立县级市,改名寿州市。

2、六安的舒城县划给合肥,减轻六安负担,增加省会人口。

3、滁州的定远县划给合肥,建立县级市,改名定远市。

至少未来50年不需要再扩大省会辖区面积,以上三地曾经都属于合肥市管辖,现在复归也是无可厚非。华东最大米字形高铁交通枢纽,合并三县后,人口突破1000万,依托长三角区位优势,发展必将更快更好更强!


您好,这个淮南应该一时半时也划不到合肥去吧,就算是要把减少地级行政区域,要合并啥的,淮南与蚌埠之间合并是不是更好呢?还是合肥想要既是长江城市,又想要是淮河城市呢?

我们先不说这样的地域调整的流程和手续有多复杂。

就说这个淮南目前是资源型城市,未来的发展后劲较弱,反而一些问题会越来越突出,那你认为合肥会要这个愿意接收淮南吗?

还有一个现实情况就是,不管淮南现在如何,毕竟淮南是在建国后第一批较大的市。较大的市是可以、也有权利自行制定地方性的法律法规的,上报国务院批准就可以了。目前全国还没有任何一个较大的市被合并或者瓜分的。淮南要当这个第一,不现实吧。

从地理上看,淮南与蚌埠更为接近,除去合肥市省会因素,淮南和蚌埠之间的沟通也是非常紧密的,又同是淮河城市,是不是这两个城市做点文章更好呢?


小朋友OR大朋友

目前暂时还没有这样的说法,不知道题主从哪里得来的消息。淮南作为一个地级市。为何要划入合肥呢?我们来看下淮南市的现状:

位于安徽省中北部,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五彩淮南”之称,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淮南市本身矿产资源丰富,我们知道,已发现的有煤炭、煤层气、地热等资源;煤炭资源优势突出,分布集中,且煤质优良。淮南本身依托自己的自有资源,发展本身有自己的优势;

其次,淮南作为安徽省的地级市,作为合肥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很多人会觉得合肥有可能兼并淮南,但是按照目前的发展来看,之前合肥将巢湖和庐江纷纷纳入自己的行政范围之内管辖;重心更多的偏向于这两个区域;所以目前还没有消息说要兼并淮南市;


合肥生活通

合肥是这样考虑的;假如将芜湖、淮南、马鞍山适当的时候并入合肥,新的合肥无论在人口面积上还是在经济总量上立马超越其它省会城市,进入国内特大城市的行列。

相关人士估计,省规划厅在收到上述报告后应该会立马进行可行性研究,并上报省委省政府批准,估计假如批准的话最快也要等到2022年。


南京钟山2

安徽位于南京,徐州,郑州,武汉,长沙等大城市中间,自身又被淮河和长江分成三段,各段文化不同,且发展均较慢,缺临海和交通中心的比较优势,合肥位置居中,发展较省内其它城市为快,但集中度,自身发展受水资源和环境承载量限制,周边城市无力提供一体化的资源,故不能成为特大中心城市。之前,以集中治理巢湖污染为由,撤并了巢湖。再兼并其它市,没有了上台面的借口,况还没有哪个城市靠兼并发展起来的。合肥为赶上这轮城市化的红利,只有通过并入南京,自己沿裕溪河向江边发展,最终融入长三角,成为南京地区副中心。淮北地区可以并入郑州,新安江一线并入杭州。如此,才有可能跨越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