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手機上的天氣預報一點都不準?

YXF64318879

我想,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第一,為什麼手機上的天氣預報不準,而某些其他渠道的天氣預報就比較準?第二,為什麼天氣預報本身不準?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以前看電視大家都知道,中央電視臺(比如CCTV1)每天都有天氣預報,一天播報好幾次,地方的省臺或者市臺每天有天氣預報,同樣一天播報好幾次,這兩個天氣預報的結果有時候一致,有時候不一致,這是因為它們的出處不一樣。CCTV上播報的天氣預報來源是“中央氣象臺”,也叫“國家氣象中心”,這是中國氣象局下面的一個直屬部門(參見http://wwwNaNa.gov.cn/2011zwxx/2011zbmgk/2011zjzdw/),而地方省臺或市臺上播報的天氣預報來源則主要是省級或市級氣象部門,比如雲南省氣象臺或廣州市氣象臺等等,這大概類似體育上的“國家隊”和“地方隊”。做預報的部門不同,在預報水平、對某些地區具體氣象特點的瞭解等方面就會存在差異,所以做出的預報準確率就有差異。總的來說,“國家隊”的平均水平大概要高一些,但“地方隊”對本省和本市的天氣特點會更瞭解,所以具體到某個地區的天氣預報準確率如何,需要具體分析。

接著回答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天氣預報本身不準。簡單來說,天氣預報是指利用我們現有的對於大氣運動規律的認識,來預測某時某地的天氣狀況(包括溫度、降水、氣壓、風速風向等等),所以預報效果首先取決於我們對大氣運動規律的認識程度。雖然現在的預報水平距離民眾的需求仍然有差距,但如果看一下過去幾十年預報水平的曲線圖,就可以發現,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人類還是取得了很大進步的。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天氣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預報”。這是個複雜的問題,有點專業,我就不展開了,給一個結論:根據理論研究的結果,天氣預報的上限只有大概14天左右。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過去37年間對500hPa高度場預報的空間相關係數,圖中數值越高代表預報準確率越高。可見:(1)提前3天的預報準確率最高,之後依次是提前5天、7天和10天的;(2)之前對北半球的預報準確率遠高於南半球,近年來二者水平相當了。

相關閱讀:

  • 為什麼經過這麼多年的科技進步,大家還會經常覺得天氣預報不準?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07052801112146189/


氣象學博士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誰說手機上的天氣預報都不準呢?小墨自己就不服氣!你去下載墨跡天氣試試啊!

我覺得,覺得不準的情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對壞事的印象更高

想一想,在某個出去約會的午後,穿的美美噠!眼線啊、粉底啊都完美的好嗎?!然後,被。。。突如其來的雨弄花了裝。

而實際上,平時呢,365天,無論是下雨啊還是晴天啊,比較準佔了絕大部分,而你的記憶就選擇了默認忘記,畢竟,準就準了嘛,誰還去特意記一下:準的!

回想一下,一年裡兩次不準的天氣預報,你能記很久!

2. 遇上了局地

還是上個故事的劇情。。。雖說現在天氣預報挺準了。但是呢,局地這件事兒,還是很難預報,在美國,科技很發達了吧。但是龍捲風的預報準確率20%都不到。往往5次龍捲風的預警拉響,很可能都是“狼來了”。

局地的強對流天氣,也和龍捲風一樣,很難預報。

即使,專業的預報員看著雷達回波說,看!這一片!快來了!他也很難拍著胸脯說,這是雨,還是雷雨,有沒有大風,有沒有冰雹,甚至有龍捲風。

所以,遇上局地事件,不能說天氣預報不準。在全世界哪個國家,以現在的技術都無法特別精準,說哪條街颳風,哪一戶能看到彩虹。

不過,我們都在努力,整個行業!!!

大約花費0.3KB的流量,啦啦啦~~這是對小墨最大的肯定啦~


墨跡天氣

首先,也是全社會共性的問題,就是人們的要求越來越高了,但實際上科技的發展還沒有跟上。在天氣預報這邊,因為我們的數據越來越多,計算機越來越快,天氣預報準確率肯定是一直在提升;但人的要求越來越高了,口味越來越刁鑽了,原來只是要個大概天氣趨勢,現在要精確化、長期化,這樣一來,天氣預報準確率的提升趕不上老百姓要求的提升,所以就導致了“天氣預報一點也不準”的感覺。另外,過去的天氣預報以定性為主,也就是明天是晴是雨,是不是要來臺風等等,誤差不好衡量;現在以定量為主,不僅要說是晴是雨,還要說雨量有多少毫米,雲量是多少等等,誤差好衡量,從認知上加劇了“天氣預報不準”的印象。

其次,“手機上的天氣預報”是通過天氣app推送給你的。天氣app五花八門,有的採用的是中國的官方天氣預報,是人報的;但也有一些並不採用中國官方天氣預報,而是用外國公司的數據,很多天氣預報不是人報的,而是電腦直接算出來的,有時候會很誇張,有時候還會出bug。譬如,華為mate9手機預裝的天氣app,用的是美國accuweather公司的數據,蘋果手機預裝的app,用的是美國天氣頻道的數據。這還是很大的app,有些小app都不知道用的什麼亂七八糟的數據,這些當然會更不準。

所以,手機上的天氣預報不準,一方面可能是認知偏差,另一方面,確實很多手機天氣預報app用的數據是不正規的,包括一些非常大的app。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這裡就不展開了。


中國氣象愛好者

現在我們查看天氣預報的渠道越來越多了,手機、電腦、電視、報紙等等都可以查詢。而手機由於是隨身物品,查詢天氣預報更直接一些。我們現在看到的天氣預報,其數據都來自中央氣象臺官方網站(www.nmc.cn)。只是有的手機天氣預報軟件設置不一樣而已,其內容基本是一致的。

手機常用的天氣預報APP有墨跡天氣、天氣通等。而現在的手機系統軟件基本上都整合了天氣預報功能。加之QQ、中華萬年曆等應用軟件也都有天氣預報功能,因而極大地方便了大家對天氣預報查詢的需求。

全國天氣預報都是由中央氣象臺官方發佈的。預報是應用大氣變化的規律,根據當前及近期的天氣形勢,通過各地預報點的數據綜合而進行的,是對某一地未來一定時期內的天氣狀況進行的預測。預測是根據對衛星雲圖 的分析,結合有關氣象資料、地形和季節特點、群眾經驗等綜合研究後作出的。中央氣象臺的衛星雲圖,來自我國“風雲一號”氣象衛星。長期以來,我國利用”風雲一號”衛星雲圖預測天氣預報,其準確率是很高的。

有的朋友認為,手機上的天氣預報一點都不準。這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對天氣預報的時效性和地域性瞭解得不夠深入造成的。天氣預報根據時效長短可分為0一2小時的現時預報或臨近預報;0-12小時的短時預報;3天以內的短期預報;4—10天的中期預報;10天以上的長期預報以及一年以上的超長期預報。

我們手機上看到的天氣預報主要是短時預報和短期預報,有時也有周預報。此外,天氣預報指的某地也是一個寬泛的地域概念,它涵蓋的可能是一個縣,甚至一個市的範圍。民用天氣預報並不是、也不可能是點對點的預報。所以,天氣預報準只能是相對的準,是在一定範圍內的準。

二是天氣預報本身的侷限性造成的。世界上任何一樣預測都不是絕對準確的。因為僅僅只是“預測”而已。對於天氣預報來說,在一定範圍內存在誤差是很正常的。無論科技如何發展,人類永遠無法窮盡一切未知世界。加之事物都是不斷髮展變化的,由於不確定性因素眾多,氣候因素的變化則更為嚴重。同時,我們預測的手段、工具、技術等等都存在一定的侷限。所有這些都共同影響著天氣預報的準確率。


生活家多寶

首先,無論手機上的天氣預報,還是電視或其他渠道的天氣預報,不能用準或者不準去形容和期待。



因為天氣預報指的是,天氣概率預測結果的報告。氣象臺會綜合分析該地最近天氣情況,往年同期天氣情況,再結合全國,甚至全球大氣運動情況。同時分析該地某幾天空氣溼度,大氣對流(風速,風向)等指標,最後給一個概率預報。


降雨概率一般分為從1%~90%。從1%~10%%,通常會預報為晴或者多雲。從10%以後都會預報為有雨。這下你就明白了,從10%到90%這之間,雖然都預報為有雨,但天氣是非常複雜的科學預測,同時天氣又是瞬息萬變的。現在科學還沒發展到100%正確預測。估計無論未來科技,科學多發達,沒有人能100%預測天氣的。

謝謝!


天氣早看看

其實天氣預報面對的是“蝴蝶效應”,短期的天氣預報還是比較準的,但長期的不準,這是由於混沌現象,比如洛侖茲方程,一個天氣預報模型,當中的非線性項導致了對初值的敏感性和混沌等。初值的小擾動會導致後來的大變化,所以長期的天氣預報不準,但從圖像上來看,短期的還是比較準的。


祥瑞之光灑落

1,天氣預報其實大部分時候是準的,只是大家往往只記住不好的時候。就好比你對別人千日好,突然哪天做了件對不起他的事他就會永遠記住你的不好。所以準的時候你覺得正常不去記,不準的時候就記住了,尤其是下雨或者沒下雨,你會抱怨帶不帶傘的問題。

2,城市太大,比如深圳,其實深圳還不算大的哈,跟北上廣比起來只是箇中等城市。寶安區下雨的時候,龍崗可能一片晴朗,或者出大太陽你讓他怎麼報?經常開車的人就知道。剛剛還大雨頃盤,開個十來分鐘,發現不僅沒有雨地上還是乾乾的。降雨不是按照我們分配的區域來的,所以一個區域也有準與不準。

3,在理想狀態下,要預報未來的天氣,只需要代入時間變量解出大氣運動的基本方程組即可,但是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導致了天氣預報的高誤差。原因是這個方程組是高度非線性的。再加上大氣的下邊界是不均勻的,所以在現有的科學技術能力下要想解出方程就必須對方程組進行簡化,而要簡化就必定存在誤差。這些只是理論上的誤差,再加上計算時算法產生的誤差,然後就出現不準了。

4,報結果是概率事件,諸如降雨概率這貨就是這麼產生的,不過大多數人疑惑什麼叫降雨概率70%?所以有些地方還是降雨或不降雨,完全是概率的事情,只不過說了具體的東西反而有些人不知道,只好按照一定的概率說降雨。

天氣預報從古至今就有,只不過古代科技條件的限制,更多提現在於迷信方面。現在天氣預報已經非常準了,利用衛星和大數據進行天氣預報,更新頻率超級快,幾乎可以做到每天多次更新數據,這種情況下,很難得了。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發展,將來的天氣預報會越來越準。


三橫又一堅

天氣預報不準

咱們知道的氣象站每天都要對不同高度和地面的氣溫、氣壓和水汽等氣象要素進行觀測,然後,統一上報。並由世界氣象部門統一處理,再統一把氣象要素分析成果分發到,全世界各個終端客戶。

各地氣象相關部門根據不同高度和地面上各因素的變化規律進行分析,由專門人員分析判斷:什麼地方可能有雨、雨量大概多大、可能什麼時候發生等等發送給希望媒體,再由新聞媒體發佈給廣大受眾。

所以,天氣預報準不準主要看天氣系統的運動是不是按照原來規律發展,預報員的判斷是否正確和經驗是不是豐富等。現在圖是計算機完成,但是,判斷還是需要人來完成。


7老師262366556

手機天氣預報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的產物,後臺的服務器接入氣象部門的網格化產品即刻就到用戶手機中,非常快捷,也很方便。但由於國內最早的手機營運商並非氣象部門,其準確率並沒有納入氣象部門的考核體系,因此更多的考慮市場因素而較少考慮預報準確率。從而帶來大量預報產品的準確率很低。

目前天氣預報三天以下比較準確,七天以下可用,七天以上不太靠譜,這是當前技術限制無法突破的,不是說墨跡等手機APP用戶多,名氣大就可以解決,因此,手機上七天以下預報還是可用的。特別是雲、貴、川等西部地區,由於地形起伏變化大,地域小氣候複雜,到這些地方旅行,在作旅行計劃時,手機APP僅用作參考,詳細天氣情況,可以查閱當地氣象部門預報或打電話給當地氣象臺諮詢。特別應瞭解當地的氣候背景,避免受到氣象災害影響,這些地方的氣象災害種類繁多,不是目前這些手機APP可以解決的。

很多手機APP就是電腦到後臺取數據,然後發佈,說白了,就是簡化版的天氣預報。而且像墨跡天氣做到鄉鎮級,不經過當地數據校驗不可能準。一些APP為了吸引眼球,很沒有節操,甚至可以查一個月天氣,但超過七天的天氣預報,說實再的,準確率不如拋硬幣。


指間遊天氣

氣象臺的測報技術要求;可能沒有“與時俱進”!既便有“風雲衛星”也是空中!連氣象測溼箱都排部很高!所以由於咱們〖城市化規模超世界水平〗才不定準確、例如[天鴿]颱風雖超級大!卻不敢吹“江浙”,除非來倆合併;同樣:民眾已感“溫度火燙!”它的測溫不知道,故不會有高溫停工,上海才熱死老人!……也是一種人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