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人把字寫在竹子上時,外國人把字寫在哪裡?

陽光者2

中國人開始把竹子製成竹簡用作書寫材料始於商朝,古史有記載為證《尚書·多士》就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不過至今考古發現最早的竹簡只到春秋戰國時代,此後竹簡使用廣泛,一直到公元4世紀,竹簡都是主要的書寫材料。

一、古埃及人以紙莎草為主

古埃及紙莎草紙

古埃及人常用的書寫材料有木頭、石頭、骨頭、麻布、皮革、陶片、紙草紙等。不過石頭、木頭、陶片等書寫材料太過於笨重,皮革、麻布等造價過於昂貴,都不是最佳的書寫材料。到了公元前2686年-公元2181年的古國王時期,行政辦公和交通通信對輕巧易攜帶書寫材料的需求使得輕便易攜帶、造價便宜、原料廉價易得的紙草紙擊敗了其他的書寫材料,成為了古埃及人書寫的主要材料,此後一直延續使用了很多個世紀。

二、古巴比倫人把字寫在泥板、石頭上

古巴比倫泥板地圖

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就把文字刻寫在泥板上了,這種泥板書寫文化一一直持續到後來的公元前600多年的新巴比倫時期,今天考古發現,這是其甚至出現了描繪城市街道佈局且數量眾多的泥板地圖,堪稱“泥板地圖集”,同時石頭也是終於的書寫材料,如《漢謨拉比法典》就是刻在黑色玄武岩石上的。

三、古波斯人以羊皮紙為主

古波斯羊皮紙

古波斯人在公元前550推翻米底人的統治建立了波斯帝國。同時積極向學的古波斯人也吸取了納米底人的文化成果,用羊皮紙取得了傳統的泥板作為主要的書寫材料,這種輕巧便於攜帶的書寫材料,適應了波斯帝國的擴張步伐,帝國中央的政令能夠快速傳到邊境,促進了帝國經濟文化的繁榮以及對外擴張中對快速通信的需要。

四、古希臘人使用過泥板、石頭、鉛條、紙莎草、羊皮紙等

1900年英國考古學家亞瑟·約翰·伊文思在克里特島上出土了刻有文字的泥板,經驗證,這些泥板約刻於公元前1750-公元前1450年間,後來又出土了一些刻有文字的石頭和鉛條,說明泥板、石頭、鉛條都曾經扮演過古希臘人的書寫材料。除此之外,古希臘人由於臨近埃及和波斯,紙草紙和羊皮紙也相繼傳入古希臘,由於方便攜帶,後期演變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並且被後來的羅馬帝國等繼承和學習。

五、古印度人使用過樹皮、樹葉

古印度樹葉寫本

公元3世紀,古印度人就地取材,利用其亞熱帶、熱帶氣候盛產闊葉林和樹木粗大易於剝取樹皮的特點,將樹皮、樹葉作為最主要的書寫材料。在古印度南部,社會最高等級的婆羅門之間表達祝福的方式就是贈送用樹葉、樹皮作為書寫材料寫成的《羅摩衍那》寫本,以至於在今天印度的許多婆羅門家裡都存放有《羅摩衍那》寫本。

總的來講,中國使用竹簡作為主要書寫材料的歷史時期起於商朝直到公元4世紀的魏晉時代,這一時期大致可對應西方的古埃及、古巴比倫、波斯帝國直到後來的羅馬帝國分裂。這一時期,石頭、泥板、木頭、樹葉、樹皮、陶片、鉛條、紙草紙、羊皮紙等都成先後作為書寫材料被外國人使用過。


國家人文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五花八門。

第一,泥板。

周杰倫都唱了,將象形文字寫在泥板上。

古代巴比倫人有大量泥簡,這些泥簡都分門別類,並附有標籤和王印。

這種泥板很重,所以基本不能隨身攜帶。

第二,羊皮

聖經都是寫在羊皮上的。

古猶太人都是將羊皮搞得很薄,然後在上面寫字。

使用比較好的墨水,在羊皮上寫字是很清晰的。

而且羊皮本身也不重,似乎不錯。

實際上,可以用於寫字的羊皮價格極高,普通人根本用不起。

好在古代無論是猶太人還是後來普遍用羊皮的歐洲白人,基本都是文盲,只有教士才識字,這個問題到不嚴重。

第三,銅板

中國人最早是在青銅器上刻字,羅馬人也是一樣。

羅馬人將重要的文件雕刻在銅板上或者銅柱上。

後來羅馬人征服埃及以後,才學會用莎草紙寫字。但這種莎草紙用不了幾年就會風化,只能臨時用一用。


第四,樹葉

古代印度人,將大片的樹葉當做紙使用。

這不是普通的樹葉,而是貝葉棕的葉子,非常的大。

這種材料一般先採取鮮花葉,按一定的規格裁條,壓平打捆,加酸角、檸檬入鍋共煮,再洗淨、曬乾壓平,用墨線彈成行,再用鐵筆按行刻寫。

不過,這種樹葉不能保存太長的時間。


薩沙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已經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確切記載源於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挖掘了距今約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遺址,其中出土的陶器身上可見“竹”字符號,說明再此之前,竹子已為人們所研究和利用,是我國人民研究和歷史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研究表明,我國商代已經瞭解了竹子的各種用途,其中之一,就是拿來做竹簡,把字寫在竹片上,再用繩子把它們穿在一起,變成了“書”,漢字“冊”,由此而來。

埃及人使用的是一種紙莎草來製作的紙張。紙莎草,一種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尼羅河下游三角洲的沼澤,淺水灣和溪流岸畔都可以看到它們。紙莎草有著長而直的莖杆,古埃及人就用這種莖杆內的纖維來製作紙。古埃及人還用植物細而硬的莖杆作為寫字的筆,同時還發明瞭用水混合黑煙灰及膠質漿製成墨水。



古巴比倫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與泥板書楔形文字是古代兩河流域一種獨特的文字。公元前3500年,蘇美爾人發明了象形文字,最初,文字是刻錄在石頭上,但因美索不達米亞的石頭很少,同時不生長紙草,於是他們才把文字寫在軟泥板上,然後烘乾,泥板曬乾烘乾可以長期保存。

在中世紀歐洲,書籍大多數是有羊皮紙製成的,中世紀的羊皮紙,實際和紙沒有什麼關係,它是使用真正的羊毛。人們挑選皮膚光潔的綿羊或者山羊,將它們的皮用化學溶液浸泡,去除脂肪和羊毛,耐心鞣製,然後用木框繃起來,藉著陽光,風的的加工完成這個工序,所有結束後,就會獲得一張挺闊,半透明的,可以雙面書寫的羊皮紙了。


周小小小小小小仙女啦

1、中國人開始用竹簡的時期,在中國大概應該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竹簡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統稱為簡,現在一般說竹簡。均用毛筆墨書。漢代簡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

2、在西方,春秋戰國時期大約是波斯帝國、希臘城邦(希臘文明)、和馬其頓帝國時期,文字、文明所及多集中在地中海沿岸,寫字多是採用羊皮紙。至於象北歐、中歐那些地方,還是蠻荒之地,用什麼書寫文字,似乎沒有記載。

3、在中國人用竹簡之前的古埃及,據說當時埃及人用尼羅河中一種類似於蘆葦的草製成的紙寫字,稱紙草或紙莎草,經修整、去韌皮、擠壓、粘接、打磨等工序,形成紙草紙,這種直接取之於自然的材料,可以用來書寫,在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國的發展中起過重要作用。據說公元前2世紀的貝加盟圖書館藏書就有20萬冊,埃及亞歷山卓城圖書館藏書有70萬冊(後來毀於戰火),都是用紙草紙書寫的。後來埃及人怕貝加盟會後來居上,索性限制蘆葦紙出口,貝加盟國王Eumenes二世就叫手下的科學家研發出用獸皮也就是著名的羊皮紙,英文叫Parchment,源自貝城古名Pergamum。羊皮紙的發明對歐洲文明及基督教文化傳播貢獻很大,在中國的造紙術藉由十字軍東征傳到歐洲之前所有的聖經都是用羊皮紙寫的。

《米羅斯拉夫的福音》是西方著名的一部關於禮拜儀式的著作,採用的就是羊皮紙和西里爾安色爾字體。


西江書畫藝術

竹簡又稱簡牘,最早起源於西周,春秋戰國時使用更廣,其多用竹片製成,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起來,稱為“簡牘”。

這是中國古代最早同時也是我國曆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覆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

與甲骨文、敦煌遺書、明清檔案一同被列為二十世紀東方文明的四大發現。

竹簡主線在西周時期,那時大概是公元前十一世紀,那個時候的外國人是把字寫在哪裡呢?我們來看看:

亞述人

公元前十一世紀的亞述人,已經佔領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建立起古亞述帝國,亞述對人類文化重要貢獻是它的圖書館,單是阿述巴尼帕的圖書館就有3萬塊泥簡,這些泥簡都分門別類,並附有標籤和王印。泥簡大部分為年代不祥的代抄本,其原本大都來自巴比侖。

古猶太人

古猶太人是一個古老的民族,這個民族在公元前十一世紀時,已經開始進入王國時期,掃羅成為第一個國王。這個時候的猶太人一般都是用羊皮削成很薄的片狀的羊皮紙或者用埃及的莎草紙用來記錄文字。

古印度人

公元前十一世紀,印度人正處於婆羅門統治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古印度人一般使用一種叫做貝葉棕的棕櫚科植物的葉子,作為書寫的材料。

這種材料一般先採取鮮花葉,按一定的規格裁條,壓平打捆,加酸角、檸檬入鍋共煮,再洗淨、曬乾壓平,用墨線彈成行,再用鐵筆按行刻寫。

爾後在滿字的貝葉上塗一次墨,用布抹擦,讓墨水汁殘留在刻痕內,形成清晰離跡,再裝訂成冊保存。這種材質的書籍,具有防潮、防蛀、防腐等特點,可保存百年而不爛。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是公元前十一世紀,但那時的人類基本上就已經具有了相當高的智慧。各個地方的早期文明都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就地取材,發揮聰明才智,將相應的材料製成可以進行書寫和記錄文字的材料。

也正是由於有了這樣的聰慧先人的努力,人類的文明火種才會不斷地燃燒,使得人類最終成為這個世界的主人。


有書博物館

看了回答,發現你們都錯了。當中國人在竹子上寫字的時候,外國人已經用電腦了。看看相當於中國春秋時期的古希臘大師亞里士多德,僅僅部分流傳下來的作品就有300多萬字(單詞),厲害吧,不是用電腦寫的並保存到光盤裡,現在我們怎麼能看到呢!

中美以前聯合地址考察過,埃及尼羅河沖積平原在7000年前還在海底,四周都是沙漠,然後古埃及的文明就至少有5000年以上了。看來之前他們都是在沙漠裡繁衍並創造文明的。


春花秋葉25

中國人最開始書寫文字是在甲骨和青銅器物上,周朝時期開始把竹木削成長條,再用繩索串起來,這就是“簡牘”。直到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後,“簡牘”才慢慢消失。


在西方,古埃及人最開始在石頭上刻字,比如金字塔。後來發明了“莎草紙”,這是用埃及特有的一種植物紙草做成的。先把紙草的莖剖成薄片浸水去糖,然後橫向、縱向交叉編織成片狀,最後擠壓曬乾後磨光。“莎草紙”只能在乾燥的地方用,一遇潮就變形,還只能用一面,使用很不方便。

古巴比倫人用泥塊記載文字,先在軟泥塊上寫字,然後曬乾。小亞細亞半島的珀珈瑪人發明了“羊皮紙”,就是用牛或羊等動物皮毛經過浸水、脫毛、拉伸、乾燥後製成,這個比泥書和莎草紙要強。但缺點也明顯,原材料太貴。因為羊皮要幼羊皮最好,就決定它書寫面積有限,一本羊皮紙《聖經》要300張羊皮。中世紀的教士們為了節省羊皮紙,曾經把圖書館內舊羊皮紙上的文字削去,再記載新文字,造成希臘文化大量失傳。



此外還有古羅馬人使用的“蠟書”,是在木板上覆一層黑蠟,用尖筆在上面書寫。這個雖然製造方便但文字容易遺失,後來被羊皮紙代替。


顧前史而言今

外國很多東西都是通過雕刻在木板或者石板等地方留存的。例如我們學過的比較出名的《漢謨拉比法典》就是通過石柱留存下來的。

到了公元三世紀到十三世紀,歐洲開始普遍的使用羊皮卷書寫文件,但是羊皮卷厚重,而且味道也重,特別是存放久了以後,腐朽的味道令人窒息。

其實後來,例如埃及也發明了莎草紙等類似於紙的發明,但是不夠成熟,所以不能普及,在中國的造紙術流傳過去後,就被淘汰了。


貨運之家

當中國人把字寫在竹子上時,外國人把字寫在那裡?這個問題問得很好,當贊。中華文明史在萌芽的時光,世界人類社會在五千年前的時光,都是一片朦朧,那些在除東亞之外的地方,文明程度遠不及中華中原,由於受到孔老夫子們的精神修養教誨,精神境界一直處於中庸之道。所以回答此題問是要知道世界史。當中國人把字寫在竹子上時,外國人把字寫在繩結像形文字,落後四千年。但是後來者居上,讓他們瘋了百來年。民族的振新,中華的挺立,靠全民族的團結。全民團結起來,中華民族總是領先。


遠海深空

古日耳曼人把魯尼文刻在櫸木片上,英語書book,德語書Buch都源自櫸木﹙英語beech,德語Buche﹚一詞。古希臘人和古羅馬拉丁族是用石頭雕刻文字,所以在拉丁文中最初沒有字母U而只有V,因為作石刻時曲線麻煩;後來二者混用,再後來才分清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