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喜欢京剧吗?

新时代新思维


我是从小看京剧长大的!在云南省京剧院建院前年纪小,老艺术家的戏看的不太多。看过的有历慧兰,裘世戎的戏。最多的是关肃霜先生

和她的搭当高一凡,贾连成,梁次珊,周福珊,韩复香,,,,等的戏了。至于关先生的学生邢美珠,李佩红,候丹梅,李静文,的戏都看过(她的学生不只是京剧演员)。关先生二十多年前与孟广禄也同台演过戏。在电视上看的就太多了,不是在云南舞台演出的也就不说了。

其他省市的现场演出的有宁夏,西安,福建,重庆,的都看了一些。过几天(四月十四十五)是甘肃京剧院的演出。其次是天津京剧院看的也不少,因为他们与云南省京剧院有交流演出!我还是爱看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剧和大家一样看了十年。由于不下功夫学习,不会拉,不会唱(沒有才能),所以基本上不去票房玩,但凡是京剧演出都是要看的,那怕散场做不了公交都要看!我也看交响音乐,


舞剧,歌剧,但最为过瘾的还是京剧。近些年受互联网,电视等智能终端的冲击,看京剧现场演出的机会大减,每年很难上两位数。不能不说令人非常遗憾!特别是逄年过节,没京剧看,总觉得没有节日气氛!京剧要传承下去,走不了商演这条路。可能要依靠国家扶持,走公益演出才行了。否则过不了多少年,就真的消亡了!


干杯安德烈

我是专业曲艺研究者,但,我也爱京剧。记得看的第一出戏是《三岔口》,张春华,张云溪的。那年5岁。稍大,看《群英会》,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戍,袁世海,肖长华,叶盛兰等人的。再看马连良,张君秋,谭富英,裘盛戌,李多奎,马富禄,马长礼等人的《秦香莲》,记了一辈子。爱看小盛春的猴戏,李瑞亭,董文华的武生戏。爱看的有赵松樵,刘汉臣,历慧良,张世麟,丁至云……太多了!京剧是国粹艺术。因为太喜欢了,我创作了京剧小品《新女起解》,由魏文亮,刘挂娟首演,后改姜亦珊。非常火暴。

今天,很多人讨论文艺界的问题,还用一个词:戏子。太不应该了!演员是一种职业,无论哪种艺术形式的演员,都是付出了许多许多。应该尊重他们。但是,他们的回报太高了,这不应该,是社会问题。如关晓彤,她一部戏的收入超过她爷爷一辈子的收入,合理吗?她爷爷创造了北京琴书,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怎么比呀?我只能:哎!


高玉琮

我只能说,不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没受过那种熏陶的,欣赏不来。但我很敬重从事京剧的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过霸王别姬能深刻理解这一点。他们能在台上坚持这么多年,其中的艰辛真不是一般的行业能比的,更不是现在的明星演员能比的,他们付出的更多,回报的更少。现在京剧在中国不受年轻人的欢迎是事实,观众是京剧能够生存下去的土壤,失去生存的土壤,京剧或许会跟很多已经失传的手艺一般,只能成为博物馆的展品,成为历史记载的一种艺术,希望这一天慢点到来,也希望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京剧能重新涣发出新的生命


一米之说

我的年龄似乎和京剧爱好挂不上号,但是最近首先因为郭德纲德云社的张云雷的《探水清河》,喜欢了太平歌词。又爱上了相声,通过欣赏相声表演京剧,进而又爱上了欣赏国粹京剧。

所以说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巧合,一个契机,就喜欢了,着迷了,并挚爱。


寻水的鱼1251726210

京剧,是国粹!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却不爱听,不爱看。没有需求,就没有发展。说实话,我也不喜欢,但是,却不想京剧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希望大神可以将京剧改进升级到京剧2.0,让更多的人喜欢,得以长存!


喵喵小欢

不识国粹还是中国人吗?只是京剧真正的人才太少,又太保守,吃老本,还没吃好。幸好有王佩瑜,史依弘等名角苦撑,并发扬,宣传京剧。再有就是郭德钢为京剧带来不少年青人,虽有瑕疵,但作为不是专业的人士,其对京剧的贡献更显突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