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阿庆嫂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人?

蝶恋花绯

由舞台剧《芦荡火种》改编后搬上银幕的京剧《沙家浜》一经上映便家喻户晓,影片反映在抗日战争期间、江南阳澄湖一带,我新四军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对敌武装斗争。沙家浜群众保护新四军18名伤病员安全转移之后,指导员郭建光带领痊愈归队的新四军战士配合主力回到沙家浜活捉鬼子头目黑田和刁德一、胡传魁。
该片女主人公阿庆嫂对敌斗争机智果敢,其中著名唱段《智斗》至今流传,人人都会哼上几句。片中的春来茶馆老板娘,党的地下联络员阿庆嫂“沉着机智有胆量”。这个在刁德一眼里“不寻常’的女人在历史上也有原型。
曾经有记者于2013年对‘十八棵青松’原型的新四军老战士吴志勤进行采访了解,据他介绍掩护新四军伤病员的春来茶馆老板娘阿庆嫂、沙奶奶是常熟地下党和革命群众的代表。是千千万万投身抗战的妇女的化身。
《沙家浜》反映的真实故事发生在1939年9月,由新四军六团和当地抗日组织改编的‘江南抗日义勇军’转战锡虞地区。他们在江阴地区遭到敌人袭击,新四军官兵多人伤亡,主力撤后,伤病员留在常熟阳澄湖一带养伤。
阿庆嫂是糅合了三位当地的党组织成员,她们是时任沙家浜区委书记的朱凡、地下交通站开茶馆的陈关林烈士妻子陈二妹、常熟时任妇女抗日救国会会长范惠琴。

朱凡

毕业于复旦大学。1938年参加救亡运动,后来加入江南抗日义勇军,被党组织派到沙家浜地区任区委书记,当时,胡肇汉(胡传魁)依仗率兵在沙家浜地区抢劫、骚扰百姓,朱凡屡次与其斗智斗勇。1941年,日军在沙家浜地区进行‘清乡’,朱凡负责反‘清乡’活动,途中遭遇日军。为掩护群众,朱凡被捕后壮烈牺牲,年仅三十岁。

陈二妹

在苏常太抗日根据地董浜镇上的涵芬阁茶楼是我党地下交通员陈关林开办的。茶楼就是我地下联络站,负责接待抗日志士。陈关林、陈二妹夫妻俩为新四军接头联络、传递情报、做了许多革命工作。1941年7月陈关林被日寇逮捕,不幸牺牲,当时只有28岁的陈二妹,带着7岁的儿子,继续为党工作,为新四军伤员到苏州、上海购买急需的药品、生活用品,为伤员洗衣做饭,解放后当选常熟人大代表。1997年陈二妹去世,享年83岁。

范惠琴

沙家浜人,1939年入党,掩护慰问新四军指战员,发动妇女做军鞋,护理伤病员。发行《大众报》,传递情报。1940年当选妇女抗日协会执行委员,由于叛徒出卖,范惠琴二次被日寇抓去,受尽酷刑,仍严守党的秘密。解放战争期间,也积极协助武工队工作,直到全国的解放。2003年93岁的‘绝版阿庆嫂’,平静地离开了我们。

解放后,常熟市建立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虽然戏剧人物不能与原型一一对照,但是当年坚持在沙家浜与日伪顽强斗争的新四军及为掩护新四军的沙家浜群众及组织,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雲绯文学号:芳绯文学
欢迎点赞和评论

蝶恋花绯

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沙家浜》是一部红色经典,其中《智斗》中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的三人唱段耳熟能详、人人会唱并流传至今,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戏中讲述了我新四军某部在常熟一带与敌人迂回作战,留下以指导员郭建光为首的18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
我地下党员阿庆嫂利用自己春来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为掩护,依靠广大群众抓住敌人胡传魁、刁德一之间的矛盾,并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巧周旋,为新四军伤病员提供医药和粮食,与日寇、汉奸斗争,最后将十八名伤病员安全转移。痊愈后归队的新四军指战员配合主力,组成突击排直捣胡传魁老巢,活捉鬼子头目及胡传魁、刁德一。
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为著名京剧演员洪雪飞扮演,后又拍摄电视剧《沙家浜》许晴版的阿庆嫂,两位扮演者各有特色,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沙家浜》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阿庆嫂是地下党组织的优秀代表和投入抗战的众多群众的缩影。

陈二妹

阿庆嫂的原型之一,革命烈士陈关林妻子。陈二妹和陈关林婚后开设一家涵芳阁茶馆,他们负责传递情报,接待联络。作为我党地下交通站,涵芳阁的地理位置是三面临水,有紧急情况随时可以上船转移。
陈二妹、陈关林夫妇负责为新四军送情报、药品、粮食、物资,照顾保护伤病员,洗衣做饭。陈二妹曾经掩护游击队员脱离伪军的追杀。1941年7月陈关林被捕,被日寇装进麻袋刺杀牺牲。之后陈二妹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下仍坚持工作,直到抗战胜利。
陈二妹1997年逝世,享年83岁。

朱凡

宁波人,革命烈士,幼年全家迁居上海,初中阶段就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救亡运动。高中阶段就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全面抗战爆发后,朱凡就参加了中共外围组织‘雪影社’做救亡工作。
1940年朱凡受党的指派任沙家浜区委书记,在与日寇斗争中,为掩护群众壮烈牺牲,年仅30岁。常熟市在建设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时,朱凡也作为阿庆嫂原型之一在馆内展出其资料。
剧中的阿庆嫂是剧作家通过深入生活由多位原型经过艺术加工出来的,使得作品人物更加饱满,阿庆嫂是江南抗日民众的集中代表。
1958年这个由上海沪剧团首演的《芦荡火种》,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广泛关注及强烈反响。1966年北京京剧团改编为京剧《沙家浜》;1971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发行,将这一不朽之作搬上银幕,影片的公映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过去的抗战历史,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董浜涵芬阁茶馆小时候经常去,很小在现农行对面,木门,进门左边是老虎灶,右边木楼梯,后面有部分地面用木板的伸出在河面,人藏在其下是看不到的,河对面有一个河湾内长芦苇。茶馆早上5点左右开门,天天爆满,8点已没人了,人们回家干活去,有时晚上有说书的,后来茶馆停了就改成理发店,再后来旁边建了个菜市场,现在就是几个小店铺,陈二妹是4大队的人,这是一个真实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