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吳敬璉為什麼反對“不惜代價發展芯片產業”?

似沐夕梓

對於吳敬璉先生的看法,我是贊同的。

在我看來,中國缺的不是芯片,而是能造出芯片的環境,能夠與芯片組合的系統和相關軟件架構,能夠讓創新獲得高收益的市場,能夠保護知識產權的體系。

芯片如果投入巨資,花上幾年時間,是可以研究出來。但是操作系統呢?

資金是有限的,芯片領域投入巨資,那麼別的領域呢?

高端製造業與國際依然有差距,超高精度機床,高新材料,需要投入資金的行業絕非芯片一家。

芯片只是一環,還有電腦操作系統,還有手機操作系統。不僅僅如此,還有相關的軟件體系,龐大的軟件生態。

20年前我就使用過國產紅旗操作系統,安裝極其麻煩,速度極慢,體驗極差。到如今雖然還偶有消息,但是顯然很難成為市場主流。至於當年投入巨資打造出的芯片,事後得知假如是請農民工打磨出來的假貨。

芯片當然要做,還要大力做。但是不惜一切代價肯定是不對的,假如還是像之前那樣交給幾家國企搞研究,恐怕還是做不成的。

給已經有了相當基礎的芯片企業更多的扶持,給予更多的稅費優惠,對人才更多的尊重和獎勵,這是更好的辦法。

市場經濟,還是用市場的辦法去做更有效,而不是用行政的手段去砸錢,砸成果。

一個演員,古時稱戲子,一年收入幾千萬很正常。那麼大學的教授,搞科研的學者,從事科研的研究生一年能賺多少錢呢?

到底什麼原因形成了演員收入普遍高於高級知識分子的現狀呢?能不能讓搞研究的人更知名,讓搞研究搞科學的人賺到更多的錢呢?

創新很好,但是山寨更賺錢啊。有了創新,哪怕申請了專利,轉眼山寨品出來了,仿造的比發明創新的企業賺的更多。打假成本高,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讓創新獲得更高的收益,讓知識產權得到更好的保護。如果做好了,僅此一項就可以帶來萬億級的收入。

學術造假的知識分子都受到嚴懲,造假的企業都得到懲罰,則尊重知識產權的市場環境會越來越好。


創新的環境好了,山寨的企業少了,創新有了更多的收入,自然就可以投入更多的錢去創新。到時候,何愁造不出芯片,何愁造不出操作系統。

芯片是造出來用的,不是造出來給別人看的。

科學研究需要循序漸進,需要時間積累,需要抹平每一個短板,最後齊頭並進!

建立創新的公平有利環境,並不比打造芯片的重要性更低。


財智成功

中美貿易戰不打了,但是中國芯片產業的攻堅戰才剛剛開始,想要打贏這場“戰爭”,把握正確的戰略方向少走彎路至關重要。

  受美國貿易禁令的影響,謀求芯片獨立發展,培養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媒體報道中最頻繁出現的口號。有人更提出謀求芯片產業全產業鏈自控,而在行業人士看來,“這是做不到的”。尊重芯片產業發展本身邏輯,是中國芯片行業崛起的前提。

  在對中國“缺芯”的這場大討論中,資本尤其是VC、PE們被甩了一口大鍋。隨著這場“缺芯”事件不斷髮酵,未來可能會有熱錢湧入,但是資本的種種顧慮事實上是沒有改變的。更讓業內警惕的是,在這股熱潮之下,不乏炒作投機者。

  剔除掉對產業發展邏輯的不尊重和奢望依賴資本的“不現實”以後,中國“芯”圖景才得以展開。包括華為在內的一批優秀公司正在飛速發展,而這批公司可能就是數十年後的中國“芯”。

  芯片全產業鏈自主可控?不可能

  2018年4月初來自美國的一紙禁令,突然讓國人意識到擁有高新技術自主權的重要性。有人高呼,中國芯片產業一定要實現自主可控,這樣才不會受制於人。

  對於這種觀點,在接受投資界採訪時,川土微電子創始人陳東坡表示:“芯片產業是高度國際協作和全球產業鏈的事情,所以那些鼓吹全產業鏈自主可控,什麼都要自己整一套的做法一是做不到,再多的錢也做不到,美國也做不到。”

  目前,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擁有完完整整的自主可控產業鏈。芯片生產是一條技術密集度非常高的工藝線,一條生產線可能要涉及50多個行業,5000道工藝,其中涉及到晶圓、流片、封裝、光刻等多個專業細分領域。

  就算是發展最領先的美國,它的光刻機也是依賴歐洲的,材料則依賴日本。因為光刻機其內置鏡頭可能要涉及幾百個供應商、數千個產品以及數萬家企業。

  謀求全產業鏈自主可控不可能,那就只能把功夫做“精”。芯片製造工藝有多精細呢,有個非常生動的描述,“指甲蓋大小的硅片上蝕刻數十億晶體管”,而這只是芯片製造幾百道精細化工藝的一種。

  對於芯片製造這個“瓷器活兒”,陳東坡認為,應以積極開放的心態融入全球供應鏈。“融入協作很有必要,要讓別人覺得你的角色無可替代即可。在設備,原材料,設計,製造,封測上面,集中精力做好幾件事,甚至一件事即可。”

  上海張江聚集了國內許多芯片企業,其中很多都堅持高度精細化研發和生產的發展戰略。如上海川土微電子聚焦在射頻與模擬芯片領域,上海微電子則是國內光刻機龍頭。

  這些公司聚焦的都是芯片產業的細分領域。射頻芯片是無線通信的關鍵部件,能實現信號的發射、無線傳輸和接收。目前,高端射頻芯片的供應商大部分在發達國家。美國商務部制裁中興通訊的禁售產品中,就包括高端射頻芯片。

  光刻機則是生產集成電路的關鍵設備,目前全球高端光刻機基本上被荷蘭ASML壟斷,上海微電子則是世界四大光刻機制造公司之一,其封裝光刻機已在國內外市場廣泛銷售,國內市佔率達到80%,全球市佔率40%。

  能否在芯片領域做專做細也是投資人挑選項目重點考慮的因素。鼎興量子合夥人吳葉楠認為:“國內半導體公司要突圍有兩個路徑。一是靠強有力的市場終端支持和培育,讓它儘早進入良性循環;另一種是進入細分領域,迅速做大做強佔領市場。”

  由於半導體產業鏈自身發展特點,芯片產業幾十年來已經形成全球製造的格局,中國芯片生產商唯有尊重其產業發展的基本邏輯,不盲目求大求全,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競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無可替代的位置。

  熱錢湧入,肯定有人“渾水摸魚”

  在中國未來芯片產業發展中,投資機構被擺在了很重要的位置。鑑於產業和資本的共生共榮關係,中興通訊事件讓業內對VC、PE詬病頗多。近年來,資本狂熱追逐商業模式創新,盲目投資特點概念已成行業普遍現象,這被業內指責為“顧此失彼”,過度聚焦互聯網模式投資,忽略了半導體等高科技行業。

  中興事件讓國人再次感受到大國政治博弈和經濟較量的殘酷性,呼籲政府大力扶持芯片產業發展的聲音不絕於耳,希望政府可以從政策層面加以引導。政策風口之下,有投資機構以及創業者已經聞風而動,爭相佈局芯片產業。

  有行業分析指出,芯片行業容易受政策宏觀趨勢的走向影響,在有政策導向和側重的情況下,會更容易吸引投資者,對行業的投資回報預期也可能會略有上浮。

  據媒體報道,有些創業者已經不做區塊鏈了,“轉型“做芯片了,而這些人中有很多人可能連芯片的概念是什麼都沒有搞清楚。

  “最近很多人在講我國芯片產業要實現自主可控,可以預見的是會有大量熱錢流入這個行業。這到底是不是好事還有待論證。”有投資人表示。

  創璟資本黎芳宏也提出了自己的擔憂:“資金的流向是很難控制的,能否流到那些有研發能力的科研單位和企業手裡還不一定,有可能反而產生一些行業亂象,在中國現代經濟的發展歷程當中也不是沒發生過。”

  對於這種現象,上述投資人提醒道,“利用政策的紅利是某些投資機構比較擅長的,但是想借助政策優惠實現較高的投資回報往往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對於芯片產業這樣具備較大難度的行業而言,投資風險更高,投資機構不要盲目追逐政策風口,為了投資芯片而投資芯片。”

  眾所周知,芯片產業投資的主要難題在於產業鏈長,流程複雜且變現難,盲目湧入的機構很可能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陳東坡也認為,接下來會有很多錢湧入這個行業,那麼最大的機遇和挑戰都在這個上面,讓專業的人用好專業的錢,這個事情就靠譜。剔除渾水摸魚的,乘機揩油的,心平氣和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極致完美,政府保護好知識產權,用市場的方式調節資源,這個才是取勝之王道。”

  投資人也有自己的一筆賬要算,芯片投資行業的的長週期和高風險性,決定了資本大批湧入的景象無法複製TMT。一方面資本都是逐利的,有知名投資人曾說,“投資芯片的收益基本等於賣肥皂”。

  再加上芯片行業需要較長的時間和經驗積累,是一個典型的“慢工出細活兒”的行業,願意花這份時間的投資機構數量可能不是太多。高通全球副總裁、高通創投董事總經理沈勁提醒投資人和創業者,“想要涉足這個領域時,需要做好10、20年的長跑打算。認為3到5年就可以打造一個大公司,這種想法是危險的。”

  擠下三星,誰會是中國“芯”?

  在尊重行業發展邏輯和理性看待資本投資規律之後,中國“芯”圖景才會慢慢展開,國內部分公司也正顯現出崢嶸之象。

  市場研究顧問公司Compass Intelligence發佈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在全球前15大人工智能(AI)芯片企業排名表“A_List”中,前三名依序為英偉達(Nvidia)、英特爾(Intel)以及恩智浦(NXP),蘋果排名第8名、三星第09名;華為第12名,成中國大陸地區最強芯片廠商。

  華為從2004年10月10月開始研發手機芯片,為此創辦了海思公司。在海思創立之初,華為內部曾發生很大分歧。當時國內芯片行業流行一句話,叫“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在國際市場上購買產品和方案,比自主研發還要低很多。

  十餘年後,國內公認的芯片研發最好的就是華為的海思芯片。有付出就有回報,堅持自主研發也給了華為一般手機廠沒有的底氣。2018年1月美國高通在北京舉行技術合作峰會,國內廠商唯獨華為缺席。2017年11月,小米、OV同高通簽署備忘錄,三年內採購不低於120億美元芯片,華為也沒有參加。

  在國產華為的大旗之下,像兆易創新、川土微電子和上海微電子這樣的芯片企業也在努力成長,其中涵蓋設計、製造等各個產業鏈領域。

  除了傳統的芯片生產企業之外,國內的互聯網巨頭也不甘示弱,接起了芯片國產化的大旗。阿里巴巴是較早的入局者。早在2016年1月,阿里巴巴就入股中天微,成為其第一大股東。2017年6月,阿里巴巴又向中天微注資5億元,正式進軍芯片基礎架構設計領域。

  互聯網公司入局對跟中國芯片行業注入了新的力量。“可以說,阿里巴巴更多是做一個準備工作,不是想要取代某一家芯片企業,而是做到不受制於人。包括華為研發自主芯片,思路都是對的。”達泰資本創始人、主管合夥人葉衛剛認為。

  企業是一個行業發展的真正主體,所有的資本或政策要圍繞企業本身來操作。在談到企業發展願景時,陳東坡說,我希望川土微電子能成為一家為客戶賦能,為股東創造收益,為員工實現價值的專業芯片公司。這個十分簡單樸實的目標,可能正是中國芯成長的源動力。

  2017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締造了一項新紀錄,就是三星將英特爾擠下全球半導體營收龍頭的寶座。在此之前,英特爾已經連續25年穩居“全球第一大廠”的位置。這距離20世紀80年代三星建立半導體研究與開發實驗室開始已經過了近四十年。

  不知要過多久,中國的芯片公司才能像“三星”一樣成功實現逆襲。


投資界

不惜一切代價發展,用力方向會不會錯?

大眾需求是創新的老師!

全球30億有效消費者,每人每年在智能手機、電腦和智能硬件領域消費2K,總量是6萬億需求,未來10年的需求之和更是大於60萬億。這一需求的驅動力是2008年中國政府推出4萬億投資的15倍。因此,相對於大眾需求,行政補貼只相當於一根小拇指,根本擰不過市場的大腿。從某種程度上說,市場是一個有機活體,智能硬件這個活體的起點基因源自美國硅谷,人家靠幾十年累積的“產業鏈嵌入式”主導優勢,靠全球市場需求累積的主導優勢,不可能輕易被“不惜一切”打敗。客觀看待,作為後發經濟體,我們在各個領域已經在全球分工中佔據較為重要的位置,不要因為一點的不足,而否定全盤的成就。更不要因為一點不足,而加入大量非市場要素與干預。過去經驗表明:所有由市場拉動的與配置資源的領域,產品的性價比都在持續提升,比如電器產業、比如數碼領域、比如智能手機領域,比如互聯網領域,甚至是汽車領域.....反觀那些行政介入較深的領域,產品的性價比則出現了持續的下降,比如農產品領域、比如房地產領域.....這些產業毫無技術含量,但卻在不斷漲價,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尊重市場,華為這類已經在美國市場以外獲得階段性成功的企業能夠靠全球市場獲得的利潤,持續來養自己的芯片產業,最終獲得突破只是時間問題。那些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應該被華為等兼併,從而使市場集中度獲得進一步提升,使頭部企業可以獲取較為豐厚的利潤,使已經取代一定進展的華為芯片獲得實質性突破,逐漸完善全產業鏈佈局。正如索尼所言:市場的冬天才是頭部企業的機會,因為市場的冬天可以幫助頭部企業肅清競爭對手。政府幹預與補貼會導致頭部企業被產能過剩包圍,使整個行業陷入虧損泥潭,無法穿越冬天。鋼鐵、水泥、煤炭都是前車之鑑。

另外,需要特別指出:芯片和原子彈的本質差別:前者是消費品,是靠持續的滾動投入優化,無限優化的消費品,後者是一次性有限投入的特殊產品。所以,請不要動輒拿原子彈說事,兩者根本不是一會事。

不要過度焦慮,市場是相互制衡的

不要只看到芯片全是國外生產的一點,而忽略了大部分產品Made in China的全局。如果中國內需充足,我們對外部訂單和利潤依賴程度沒有那麼高,我們同樣可以通過提高出口關稅給其他經濟體輸出通脹。也就是說,貿易戰的病因在失衡,在於中國已經完成工業化,卻沒有建立起與工業化配套的普享的社會保障體系。如果中國有美國、歐洲那樣的社會保障體系,消費因此獲得激活,世界工廠主要滿足中國人自己的需求,貿易戰還需要打嗎?當然,很多人會講誰出錢?誰為社會福利埋單?實際這個問題很簡單,產能過剩就是負債,產能充分釋放就是資產。現在A股不值錢,企業不盈利的根源在於消費不足。因為消費不足,所以世界工廠不值錢,因為世界工廠不值錢,所有沒錢消費。要破解這個自我弱化的經濟循環,只需要機制適當調整,而不需要所謂的錢。貨幣本身就是一種數字算法,或者說是一種分配機制。最後留下兩個常識性的數學等式供大家思考。

交易量=流入實體貨幣數量X使用次數=中國人享受的產品與服務的總量=幸福指數

交易量=流入實體貨幣數量X使用次數=世界工廠的價值=財富指數

如何讓大家敢於消費,提升貨幣的使用次數(幸福指數)?


高金波

如果芯片產業是2025中國製造的核心,那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行業無疑是合理的,但如果還有其他行業價值比芯片行業更大,那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行業就是一個笑話。

美國藉由高通的芯片產業來遏制中興,導致中興生產停滯幾乎死亡,此後不得不選擇與發展勢頭不好的聯發科合作。此時“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行業”成為輿論主導,吳敬璉的反對之聲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



其實,芯片產業等具備高度商業化的領域不僅僅是純粹補貼就可以實現騰飛的。一方面需要政府重視,另一方面需要行業競爭和鉅額的資金投入,第三方面需要長期的孵化,短期很難見效;第四方面需要行業上下游打通,生產出來要有企業願意用,良性循環。

國家扶植也有很多行業沒有扶植起來,並且容易貪腐。三年前建立的半導體芯片基金規模是4000億,但仍然沒有成功。腐敗也並不少見,甚至出現用國外產品直接換一個logo的騙經費時間,比如龍芯,在過去十多年時間裡,國家給了5億資金,外加北京市政府和民間投資人的2億股權投資。 最後也死了。

而中國的重要戰略太多,平均到每個項目上的經費卻不夠。對比美國韓國等高度商業化行業來看,每年的研發經費遠比我國的政府扶植更大。美國intel公司僅僅在2017年的研發經費就好大131億美元,約830億人民幣。 對比國家扶植數據,2014年開始到現在,中國芯片產業國家扶植金額為1387.2億元人民幣,比intel一家的投入還少。



對吳敬璉來說,他是一個經濟學家,所以他看問題的角度是整個中國經濟的角度,從經濟學上來看,他考慮的是整個中國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出發點並沒有問題。

但是還有另一個因素是單一行業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某些領域即使利潤空間不高,行業需要持續的投入也不應該放開,仍然應該由國家扶植。比如通訊行業,比如軍事,安全等行業。哪怕是投入性價比再不高也需要國家扶植去做,現在的關鍵點在於芯片產業是否會上升到國家戰略上,如果上升到國家戰略,必然需要傾全國之力來扶植,否則類似聯想投票給高通讓華為錯失5g,美國借高通來打壓中興,華為的事情還會繼續發生。


毛琳Michael

對此評論之前,先要了解下吳敬璉其人。

吳敬璉老先生今年88歲了,被譽為“中國經濟學界良心”,曾經提出中國股市“賭場論”,一度被媒體炮轟。

吳老先生是堅定的市場派,也被稱為中國市場經濟理論之父,為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作出了重大貢獻。

我看過吳敬璉的傳記,我原本對吳先生非常尊敬。但是,剛才查了下網絡,發現吳敬璉並非完人。

回到芯片這個問題上,最近的確非常火爆,中興被美製裁,凸顯中國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窘境。發展芯片產業是必須要做的,但是吳敬璉並未反對發展芯片,而是反對“不惜一切代價發展”。這又是為何呢?

首先,吳敬璉是市場派經濟學家,像芯片這種非常商業化的領域,應該讓市場來解決問題,這個是他的觀點。

其次,吳敬璉是經歷過“不惜一切”這個時代的人,當年全民鍊鋼,造成多大的浪費,他心裡是很清楚的。這種由國家發起的,不惜一切代價去發展的芯片業,聽起來就有點嚇人。最終,無論花費多少資金,都要由納稅人來承擔。所以很可能這並不是一個特別明智的舉措。

再次,當前正值中美關係比較微妙的時刻,美國本身對中國對各產業進行補貼的行為就比較敏感,如果此時大張旗鼓的由國家主導不惜一切代價搞芯片,這恐怕又要給美國留下話柄了。

這樣做,恐怕很難讓美國,歐洲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當然,不惜一切代價只是一種風向,並不代表國家最終的選擇,我相信中國在此時此刻的選擇將會是十分理性和明智的,不會讓自己陷於被動局面。


趙冰峰

“不惜代價發展芯片產業”這句話究竟是對還是錯,隨著吳敬璉老先生觀點的傳播,在國內引起了國人廣泛討論。而討論這個問題的核心,我想應該是在爭論,中國要不要在國家戰略角度上,把芯片產業當做是一個重點領域來進行發展。

吳敬璉老先生是中國最著名的經濟學者之一,也是中國經濟“市場論”的倡導者。他的觀點是隻要是民用產品就應該遵從市場規律,依靠市場調節來進行發展。

但是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這種觀點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正確的,但是在某一些領域,這種觀點完全不適用,特別是與國家發展戰略相關的重要行業裡,這其中就包括芯片產業。

中國在芯片產業領域究竟有多“短腿”?

也許很多人都不理解,平常我們使用的電器裡的各種芯片,都是在市場上司空見慣的東西,為什麼說這個東西不是市場化的產物呢?哎~老實說,這個東西在生產和研發等方面還真的一點都不市場化。

96年西方國家在奧地利維也納集體簽訂了《瓦森納協議》(《關於常規武器和兩用物品及技術出口控制的瓦森納安排》),這一協定的簽訂,為發達國家禁止向中國出售軍、民用的先進設備以及技術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據。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該協議,實施對華出口技術管制,嚴重阻礙了中國加入全球生產體系的速度,這其中影響最嚴重的,就是中國半導體技術的發展速度。這就使得中國被迫想西方國家高價購買半導體產品以滿足自身需要,而且這些半導體產品還不是最好的,因為最好的半導體產品也在被禁售的範圍之內。

根據統計,中國2017年左右,中國需要花費超過一萬億美元,去從國外夠買電子芯片來滿足自身的需要,這相當於中國2017年GDP的1/12,超過了中國當年的石油進口額。這樣恐怖規模的財富,就這樣被西方國家使用那“輕飄飄”的芯片,“輕飄飄”的賺走了。

“輕飄飄”的電子芯片,已經變成西方國家打擊中國,阻礙中國發展的“重錘”。

由於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這不由的引起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恐慌,為了限制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美國不得不開始相盡一切辦法打擊、阻礙、限制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這其中就包括禁止向中國出售電子芯片。

比如在2017年,韓國就僅僅是減少了向中國出售內存儲存芯片的數量,引起了中國的電子產品漲聲一片。在今年,美國為了打擊中國,宣佈禁止一切與美國電子產品相關連企業向中國中興出售一切芯片和其他軟件,並同時宣佈調查其他中國電子產品企業。

此時此刻,“輕飄飄”的電子芯片,在美國手中已經變成了威懾中國的一項戰略級武器,一旦這一“重錘”砸到中國的頭上,將會使得中國在電子產品領域受到重創。而中國如果想要避免受到美國的打擊,就必須要在某些領域付出沉重的代價。這不管是那一邊,都會嚴重損害中國的利益,都是中國人決不能忍受的。

為什麼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就是為了在今後的日子裡,不再受到西方國家的“核訛詐”。

在我們新中國剛剛成立幾十年裡,因為我們國家沒有核武器,便經常會遭到他國的“核恐嚇”和“核訛詐”,這逼迫我們國家不得不傾盡全力去發展核武器。

時間到了幾十年以後的今天,我們在電子芯片領域,再一次遭到了美國的“核訛詐”,在這個時候,我們難道要默默的接受美國的不合理要求麼?我想這絕對不可能的,在新時代的今天,我們應該像我們的先輩一樣,傾盡全力的去發展屬於我們的先進芯片技術。

只有這樣,我們的後代才不會生活在美國的“芯片訛詐”的環境裡。

我們曾經的祖輩們為了後代考慮,不惜拋頭顱、撒熱血,犧牲自己的生命,建立了新中國;後來的父輩們為了後代考慮,不惜北上、南下、西進建設祖國,點亮了兩彈,讓衛星上了天;到了我們這一代,我想是時候在努力一把,讓我們的後代擁有自由用自己的芯片的權利了。

以上可能涉及到了國家,但是滿腔熱血在此,懇請通過發表。


落下m

他這樣說是有道理的,因為不惜代價發展某個行業,本來就是值得質疑的。

先給大家講個故事,當年冷戰的最後階段,里根政府拋出了星球大戰計劃,導致蘇聯不惜一切代價搞軍事工業,拖垮了蘇聯的經濟,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然而美國本身並沒有在星球大戰計劃上投入多少錢,這只不過是一個對於蘇聯的戰略忽悠。其目的就是為了誘騙蘇聯,在這一領域投入大量錢財,耗盡蘇聯的經濟潛力,迫使蘇聯解體。無奈蘇聯領導人在這方面上了當,導致經濟上被美國人玩兒了一道。

回到現在的芯片大戰上,可以看出,此次芯片大戰也是美國貿易戰的組成部分之一,美國這麼做禁售芯片,可能就是為了激起中國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

但是這有可能就是個騙局,目的就是像星球大戰一樣拖垮中國的經濟,或者給中國指出一條錯誤的發展路徑,讓中國白白跳坑,你們想一想,這樣就應該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嗎?其他產業該怎麼辦呢?還是聽從市場的安排,合理的分配資源,不要說什麼就信什麼。


海匯觀潮

吳老先生又出來冒泡泡,也僅僅是代表個人觀點。對於“不惜代價發展芯片產業”的提法,吳先生大概認為會出現50年代全民大辦鋼鐵的情景,認為國家會動員不相干的外行如:張鐵匠、李剪刀、王電工一起都來搞芯片!又是一窩蜂似的。所以提出反對意見。看來吳先生在刷存在感。
吳先生愛放炮,卻經常炸傷自己人。當然我們不知道吳先生為國家發展獻計妙策有幾多?當前國家的發展受制於科技的瓶頸。再加以西方的打壓,發展面臨著艱鉅的壓力,“不惜代價發展芯片” 成了國家戰略。這幾年,國家進口芯片,每年都是幾千億美元 。早已超過了能源的支出,這種暴利行業是我們的短板,國外起步早,故我們必須奮力追趕! “亡羊還不補牢” ?西方的屠刀已經正在砍殺我們。“不惜代價發展芯片產業”是民族的決心!是業內的號角!



吳先生是搞經濟研究的,2001年曾經在媒體上氣急敗壞的高叫: “國家的資本市場已經成了賭場” 的口號。當時上證指數2000點,經吳先生一陣吆喝,指數下跌600點,市場市值蒸發上萬億!本來,資本市場的運行應該由市場自身來調節,有自身的規律。人為干預還叫資本市場?沒有漲跌誰會參與?吳先生那時風光無限,但缺少發展眼光,小家子只會刻舟求劍。只會“語不驚人死不休”,只能算細賬! 瞻前顧後拖後腿,吳先生自己做不出來!科技人員也做不出來?

吳先生看待某些事物總是以靜態的思維、以公式化、計算精確的理論來規範事物的發展。小心求證,走得四平八穩,原諒他,畢竟耄耋了。跟著別人慢慢走,最怕摔跟斗! 這些觀點只能產生負面效果,讓更多人失掉信心,畏畏縮縮,沒有絲毫進取心。目前,我國的芯片製造做到了24納米,國外已經12納米,並且正在向7納米進軍,我國科技人員正在全力以赴奮起直追。

吳先生沒看到當年的“巴黎統籌”對我們軍工幾十年來的封鎖?美國人賣給我們的是什麼?人家的屠刀已經在砍向我們的2025!當年要不是老一輩領導人的“爭一口氣”!科學家們拼搏獻身的努力,實現了兩彈一星。作為經濟學家,學者,不能冷嘲熱諷,害人誤國,科學成就不是靠經濟精確計算完成的。國家掌勺人的智慧早已高出吳先生幾個等級,酸秀才的理論只能忽悠兒童,一個已經沒有進取心的老者,自己不行不要帶壞了後進者。

個人觀點,歡迎噴,謝謝


老遊59

吳市場,吳老,市場經濟學的中國泰斗級人物。

如果說這個提醒在於告誡大家千萬不要盲目跟風,我認可,但是如果是從市場學角度從產業鏈角度看,來告誡大家的話,我不認同。

1,吳老研究市場,但是吳老定然沒有認真研究過川普會不會和中國打貿易戰,霸權主義和市場經濟我認為不是一回事情,美國聯合美英法聯合打擊敘利亞吳老肯定不能用市場經濟學來解釋,同樣,美國對中興的制裁吳老經濟學肯定也解釋不 通,因為正如國內很多人所說,不賣給中興芯片,幾千億交易會對影響美國企業和經濟發展,但是川普就這樣做了,你怎麼解釋?

2,吳老的市場學理論支持中國改革開放的走向和深化有很大的功績,才有吳老所謂吳市場的稱呼,但是,當涉及到國家信息安全乃至於國家安全層面的時候,有時候就不是經濟學理論能夠解釋的了的事情。華為也被列入審核名單,從經濟學角度解釋不通但是在國家戰略方面,卻可以讓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一眼看穿川普的生意經。

3,事實上雖然學院出身,我卻並不反感大躍進以及農業學大寨等措施,而且從做企業的角度看,這樣的做法從歷史的眼光看,還覺得這樣的做法是提高國際競爭力,團結國內有限力量,實現彎道超車的實用手法,我們十年前群起指責的山寨產品,現在看來引導這些山寨進入雙創領域,為社會貢獻的創新專利等知識產權成為中國創新創業的核心力量。

對吳老始終有敬畏之心,但是,對於核心產業尤其是涉及國家發展戰略的產業,像上世紀末期的樂凱一樣,必須支持,不能用普通市場經濟學的理論來衡量


慕容曉春

吳敬璉老先生今年88歲,被譽為“中國經濟學界良心”,他是堅定的市場派,也被稱為中國市場經濟理論之父,為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作出了重大貢獻。

本人非常敬佩老先生,也能理解老先生為何這麼認為。首先,我們是處在市場經濟中的,想要舉全國之力不惜一切代價搞芯片和當年的大鍊鋼鐵有什麼區別?那時候我們的口號也是超英趕美,但我們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目前我們國家仍然處於建設之中,我們連入門級發達國家都算不上,有很多地方都需要資金。而芯片產業正好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的產業,如三星一樣的頂級廠商為了擴大內存廠動不動就砸上千億人民幣,像我們這種幾乎一片空白的需要砸多少錢?如果把錢都拿來砸芯片,那我們的國計民生將出現巨大的問題。

很多人會說當年兩彈一星我們都能搞,更別說小小的芯片了。但我想說,搞兩彈一星是計劃經濟下的偉大奇蹟,而且是我們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搞出來的,是不需要計算成本的,況且當時的我們還有一大批偉大的,甘於奉獻的科學家。這和芯片產業有一點可比性嗎?芯片需要的是市場,而且是全球化的,世界貿易雖然是自由的,但幾乎每個國家都特別針對政府的補貼行為,屆時我們的產品根本出不去!

當然,芯片是要做的,但絕不是不惜代價的去做。我們落後太多了,計算芯片領域是空白,存儲器領域才剛剛開始,模擬領域發展的也不怎麼好,技術積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全中國能拿的出手的芯片公司只有中芯國際和海思,現在能做的就是儘量縮小差距,讓我們別落後太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