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什么会划分南方北方?依据是什么呢?

地理爱好者

划分南北方是因为南方北方的气候差别很大,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有明显区别。

划分依据为秦岭-淮河一线。以前有以长江为界分南北方的,那只是民间以纯地理分界来看待,和我们常说的南北方是有所区别的。

秦岭淮河一线区分南北方是有充分依据的,比如上图数字显示,红线以北降雨量远远低于以南的降雨量。北方种植小麦,南方种植水稻,所以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是北方更喜欢面食,南方更喜欢吃米。

从气温来看,北方地区由暖温带和中温带构成,而南方则完全处于亚热带。所以有些省份既有南方也有北方,但是依然会有明显的气候差别正是因为如此。

南方北方在气候和饮食等方面以外,外貌特征也有明显区别,尤其跨度较大的区域之间更为突出,比如东北人和广东人,不仅身材差异很大,面部轮廓差异也很大,所以一眼就看得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此外就是方言,北方方言大部分只是音调不同,所以语速不是特别快的话,外地人也能听得懂,但是南方可就两回事了,十里不同音一点都不夸张,而且发音和普通话的不只是音调的区别,而是发音就完全不同。尤其东部沿海省份的南方区域,方言说得再慢,外地人也听不懂。


子夜的风

一条横亘东西的秦岭山脉,再加上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天然形成了中国东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带)

中国地大物博,划分区域的方式丰富多样,这儿只说说传统的南北分界线——秦淮一线(秦岭-淮河)

到南北分界线,很多人脑袋里第一印象就是秦岭淮河这一分界线,好像这个分界线是与生俱来的,亘古就有的,但是为什么不是别的山脉、水系作为分界线呢?

淮河作为最早出现的南北分界线,全长一千公里,发源于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脉,流经豫、皖、苏(河南、安徽、江苏) 三省,水势平缓,支流众多。

“桔生淮南则为橘,生於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句出自《晏子春秋》的古语想必都知道,这是最早出现的有关南北差异的记载。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晏子使楚,楚王有意为难晏子,说齐人在楚国盗窃,晏子则以 桔生淮南则为橘,生於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来反击楚王。

在当时,人们对南北的意识并不强烈,反而东西意识要强烈得多,秦岭也正是在东西对立中出场了。秦岭主体位于陕西南部,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长约1600多公里。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境内。与诸侯国密集的华北平原不同,高大、绵长的秦岭山脉有着更加充沛的水资源和物种资源,山间溪流密布、水源众多、物产丰富

秦岭北坡是一条极大的断层,秦岭循着断层上升,而渭河谷地则循断层下降。北坡短而陡峭,河流深切,形成高峻的峡谷,青山耸立、流水潺潺。秦岭北坡的峡谷多达数十道,人们将其统称为“秦岭七十二峪”它们依次并排而立如同群龙吐水。

(秦岭七十二峪及相关自然景观分布图)

众多水源汇集在南北两侧发育出了两条大河:汉江和渭河

汉江:长江最大的支流,长1532公里。在源地名漾水,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渭河:黄河最大的支流,长810公里,发源于今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由此可见秦岭水资源的充沛。

(下图中的山岭即为长江、黄河的分水岭,一山隔两河,上半部分为长江水系,下半部分为黄河水系)

正是依靠着秦岭丰富的水资源,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大王朝相继崛起——秦、汉

上图中的函谷关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长安的中央王朝与关外诸侯的东西分界,而秦岭则成为以西胜东的关键资源。秦之前的夏商周也是东西对立,但与秦岭关系不大。

从汉朝末年起,南北对立强于东西对立,三国鼎立、魏晋南北朝,长期的战争导致人口向南迁移,南方开始有能力对抗北方了。

三国时期,居于南方的蜀国和吴国意识到实力不如北方的魏国,于是联手抗魏,这时候南北的差距在意识上得到了增强。

蜀国与魏国之间隔着秦岭这个天然的屏障(秦岭并不是一条主脊清晰的单薄山脉其南北宽达200公里),吴魏之间没有秦岭这样的大山阻挡,他们之间的屏障就是长江。北方的魏军不善水战,南方的吴军也不敢深入华北平原。但是,如果以长江为界的话,过于接近南方的经济中心,缺乏战略纵深,于是后来的各方的对立都逐渐从长江转移到淮河。直到南宋时宋金以秦岭淮河为界,淮河取代了长江秦岭淮河一线才以政权割据的形式初步确定下来。

在后来的100多年中,南北方呈独立发展的形式,南方开始赶超北方,并且南方在语言、饮食、风俗等方面分化。以秦岭为例,冬季陡峭险峻的北坡对气流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冬季阻滞寒流南下,让四川盆地、汉中平原少受冷空气的侵袭,夏季缓和悠长的南坡阻滞温润的水汽北上,使得南坡水资源丰富,植被茂密。因此秦岭也成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以南河流不冻,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多酸性,常见的有柑桔、茶、油桐、枇杷、竹子等亚热带植物。秦岭以北河流冻结,植物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土壤富钙质,粮食作物以小麦、苹果、柿子、梨等温带作物为主,秦岭山地、白龙江流域尚保存连片森林,并有珍贵动物和植物。

在此之后,经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更迭,虽然诸雄并存的时代结束,大一统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南北对立的情况不再,但是南北的意识早已根植于人们的心中。

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其著作中已经明确按“江南诸省”“江北诸省”划分中国(分界线又从淮河游移到了长江)

清朝末年中国地学会的首任会长张相文开始用现代科学分析中国的地理特征,1908年他首次提出以秦岭淮河作为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随后这一提法被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成为人尽皆知的地理常识。

现如今,科学的发展让我们更加能够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南北分界线。

⑴中国的南北方分界线
⑵一月份中国0℃等温线
⑶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⑷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⑸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分界线
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界线
⑻(秦岭)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分界线
⑼多水带与过渡带分界线

⑽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


一头小小毛驴

这主要是从两方面考虑,

一个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过长期的南北对峙,就像南北朝、南宋政权一样,这样大家从理解上出现南北方概念。

二是从地理、环境上讲,主要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南部为半热带海洋型气候,北方为温带大陆型气候。

在这两个方面中,最正确的南北方划分界线就是秦岭~淮河为界。也就是说,中国人常说的“南方北方"实际上是以秦岭~淮河为界来划定的,这既是自然地理的界线,也是历史人文的界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界线。

为什么要以秦岭~淮河为依据呢?

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语言、性格、饮食、文化、社会等各面,都有明显的不同。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河湖冬季结冰,每当冬季来临,北风呼啸,大部分的树叶会落叶,不落叶的树叶多呈针状,叫做针叶树。由于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变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时间也比较短,河流的含沙量较大。

而在秦淮以南地区则正好相反,冬季不结冰,树木不落叶,一年四季常绿。河流的水量较大,水位变化不大,汛期时间长,河水含沙量较小。


叶公来帮忙

这个问题我前面回答过好几次。中国南北方公认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要是根据气候因素,生活文化差异在地理上予以的划分。


虽然有很多人持有不同意见,同在中华文化下,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南北文化分界线,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所说的南北方,都是相对而言的。

有的人还说南北方的分界线是长江,但是这是没有得到公认的,也只是相对而言的。根据广东人的观点,下雪的地方都是北方,那么他们的分界线基本到了南岭一带了。
其实,目前普遍认同,官方认同的中国地理南北方分界线还是秦岭淮河一线。因为不管是气候条件,环境因素,人民生活习惯,文化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都比较明显。

从气候上来说,南方冬季平均气温在0度以上,北方在0度以下。北方冬季河流结冰,南方不结冰。北方农作物成熟一年一季,南方一年两季以上。

从人民生活饮食习惯来看,北方主要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从文化差异来看,北方主要是中原文化,南方当然也是中原文化,但是加入了南方各地少数民族文化。当然,同是中华文化的滋养与熏陶下长大,文化差异不大,各位也就不要太苛刻。

为什么要划分南方和北方,其实没有特意要求,只是约定俗成。南北方没有任何地域优劣,文化优劣之分。


那诗那远方

南方北方不是刻意划分出来的,是历史发展决定下来的。

南北方的差异,不论是环境差异还是文化差异都是相当明显的。

据说这件事情要上溯到黄帝和蚩尤大战的时候。

当时黄帝和蚩尤逐鹿中原,大家都在河北涿鹿那一带,黄帝当时打不过蚩尤,但是后来和炎帝联盟,势力强大之后,炎黄部落的就把蚩尤赶出了中原。

由此为起点,蚩尤的部族当时跟炎黄部族势不两立,离开中原便深入不毛,在南方一带的沼泽雨林中生存下来,产生了有别于中原的文化。

乃至于后来南北方多次的融合,迁徙,通婚交流,国家强制等等,历史滚滚流动,南北方的差异其实是一直在缩小的。然而炎黄和蚩尤的争执一直到今天仍然有着影响,至少南北方言差异还是蛮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