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对后世有什么影响,读《资治通鉴》可以学到什么?

零0零2

《资治通鉴》的书名是宋神宗赐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为镜,检讨得失,作为鉴诫,吸取教训,加强统治。书名说明了此书的编撰目的,以及所要达到的社会影响。

《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史学著作,另有协编刘饶恕、刘攽、范祖禹。时间上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中国中古历史。内容广博,文义精到。选材严谨,所记每一史实都从多种史料中比较选取,静详考证。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全书以政治、军事为纲,通过史实来说君臣治国、政策得失、事件成败,把史实、事件、成败展示的非常充分,对于研读者有极大的体会。

元丰八年(1085),《资治通鉴》完成,范大禹、黄庭坚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杭州雕版,七年(1092)印成。

通过读史,了解历史,知晓事情的成败。好的国策措施,吸纳优秀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历史为镜,不是仅仅为了正衣冠,而是检讨施政措施,对比成败因素,为统治者决策提供帮助。

读《资治通鉴》学历史经验与教训,给治国者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所谓以史为镜。好书有教化人民的作用,一部通鉴,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

再就是对史书编撰的影响。在《资治通鉴》之前,史书有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自此书之后,又出现了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促进了史学研究的新发展。


黄强黄不息

先来看看胡三省对《资治通鉴》的评价: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所以说,读《资治通鉴》的主要人群有三类:人君、人臣,以及“为人子”的人。前两个人群,就是古代的官僚系统中的全体成员,他们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熟知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成败得失,以为镜鉴。这也是《资治通鉴》名称的主要意义。

而第三类人群,说是“为人子”必读,其实是对那一类需要“谋身”、“作事”的人而言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意愿,没有对功名利禄的需求,其实完全可以不看《资治通鉴》,了解中国历史,有的是各种读物,没必要看古文看得头昏脑涨。

那么《资治通鉴》里面到底讲了些什么呢?

最基本的认知,就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但是仔细读了一部分之后,你会发现,这本书中的历史事实是缺少很多关键信息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书中既没有屈原,也没有李白,即使是白居易,也是作为晚唐的忠臣出现在历史上的。

没错,在书里,你看不到才子佳人、风花雪月的故事,只有帝王将相无处不在的博弈。在书中,高适不再写边塞诗,而是做了大唐的节度使,还一败涂地;白居易也不再是给老奶奶念诗的小伙子了,而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老爷爷。

那么这套书里有什么内容会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产生意义吗?当然有,比如怎样看一个人是好是坏,可不可靠,有李克的观人五法: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这是这套书的初级应用。

这套书还介绍了很多做事的、治国的道理,比如关于唐太宗时期的记载,很多内容都是唐太宗和臣子关于治国的讨论。这些道理放到做事情上面其实是一样的,比如唐太宗与封德彝关于用人的对话: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但是这样的道理说教其实不是《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更多的内容其实是描述古人面对问题如何处理,比如李愬雪夜袭蔡州,在军事专家的眼里自然更有价值。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从北魏六镇兵变开始,一直到高欢死了这一段历史。为什么?在乱世中,任何身份的人才都可以展现出不同凡响的才能,而他们抓住时机趁势而起的经历,其实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启迪作用的。

抛开以上内容不提,读《资治通鉴》可以磨炼你的意志,提高你的文言文水平。本人不才,读一遍《资治通鉴》花了三年多的休闲时间,在这三年内,养成了每天挤时间读书的习惯,可以说是意外之喜。


山河依旧

资治通鉴是一本规模庞大的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年间的司马光主持编订。

个人认为,读资治通鉴,能了解的只能是一些可供参考历史记录,历史史实。如果通篇去阅读,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价值,除非是历史专业且拥有浓厚的兴趣。里面一些人情世故,和解决难题的智慧也有很多,但内容仍主要是大量史事。所以个人建议可以选择精选本阅读,最好买译文原文都有的。精选本足够了解整本书的文学特点和最具代表性的故事。


且占丹枫系钓舟

资治通鉴是本什么历史书想必无需赘述,其影响就在它的字面意思。读史有什么用?我自己也读了不少了,越读越感觉没有太大用处,也许明事理,知兴衰,但有什么用。普通人抱着功利的心态读史更是错误的方式,自以为通天下,其实更多的是带来无能为力时的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