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为什么会有《孙权劝学》?

星海教育188


《资治通鉴》是一本编年史通史,由北宋时司马光主持编撰,历时十九年,全书三百多万字。编写的目的是为北宋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以成治道,故称《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此书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征讨淮南,共记史事一千三百六十二。既记载了统一王朝秦、汉、西晋、隋、唐之史事,又记载了战国七雄、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割剧政权的史事。

作为一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所记涵盖了三国始终,作为东吴的建立者孙权,他的所作所为,是司马光极为重视的,所以“孙权劝学”出现在《资治通鉴》里,自是理所当然。


啄木鸟405


资治通鉴是宋朝皇帝的历史参考书,为统治者和高级官僚准备的历史读物,一资治通鉴录入这个故事主要从四方面考虑。第一方面:只好考虑对皇帝进行劝学。希望皇帝能够多读书,这个故事,嗯,孙权也说孙权对吕蒙说我很忙,但是仍然抽时间读书,开卷有益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孙权这个地王作为范例,劝当今和以后的皇帝要多读书。第二从吕蒙的角度来说,我们开始不接受孙权的建议,找借口不读书,说自己军务繁忙。后来你们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效果是这样的,从前的鲁肃认为你们只是只是一个没文化的将军。后来你们的进步让鲁肃很吃惊,并且和他结为朋友,说明吕蒙的进步。并且有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成语,还反映一个人的进步成长的速度。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说,孙权的建议是正确的,而且吕蒙按照他的建议,得到了非常重要的同僚的认可。而吕蒙得到了提高。第三方面是说作为领导。如何去提升自己团队,作为领导要要给团队中的骨干,提供正确的建议,使整个团队加以提升,不仅仅要领导团队,还要培养团队,而不是单纯的要使用团队。第四方面从当时孙权培养吕蒙的角度来看。吕蒙起于行伍,并非出自江东的名门望族。当时的孙权团队有陆氏家族。还有张氏顾氏朱氏家族。孙权很顾忌这样的门阀家族,所以很在意培养自己的团队嫡系。





帅气大叔


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得先了解下《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到后周世宗显得六年(959年)止共记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世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记载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作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1019_1086)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目的是要"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是要通过叙述历史上的国家盛衰、生民休戚,以总结统治经验,是写给当时的帝王看的,为他提供治国经验的。

我们来看看《资治通鉴》里“孙权劝学”实际怎么说的: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开始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既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通过上面说的事例可以看出孙权作为帝王既记录了孙权劝吕蒙读书事迹又反应了他的品质更说明了吕蒙读书后的改变“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所以孙权,吕蒙作为三国时期有名的人物被写进了书里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为的是写给当时君主学习借鉴!

谢谢您的阅读




影之所向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专门写给皇帝,资助皇帝统治社会用的书。《孙权劝学》或《吕蒙读书》是直接有益于帝王执政的,所以司马光将其收编于《资治通鉴》中。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豈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军政事务,不能不读书啊。”

吕蒙说:"我军中事务繁忙,没时间读书。"

孙权说:"我不是要你读经书去当博士。我只是要你读些历史书,掌据历史的经验教训罢了。你说忙,难道还比我更忙吗?我自己经常抓时间读书,感觉大有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读书。

等到鲁肃路过寻阳,同吕蒙交谈军政事务,很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能智慧,不再是从前那个吴下阿蒙了。”

吕蒙说:“士人分别三天,便又得刮目相看。大哥观察问题是有点迟钝了吧!”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才去。

在三国的历史中,东吴的故事没有曹魏和蜀汉的故事精彩,但孙权、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物,都是一时人杰。尤其孙权与其臣下的和谐关系,值得称道。这一段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就很生动感人。孙权这个大老板,如此关心属下,询询劝学;吕蒙又如此善于理解老板的心意,且又如此聪慧,学而有成。竟让鲁肃这个大政治家刮目相看,以至结为朋友。君臣、智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是多么融洽啊!

唯其如此,司马光怎么会舍得不把它编入《资治通鉴》呢?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孙权作为帝王,因此跟他有关的是也不是什么小事了。况且吕蒙也是三国时的有名之人。故而会记载的啊

你想一想,中国历史书写的是帝王将相,三国时代孙权算重要人物了吧,《资治通鉴》当然会写,而且,像孙权劝学这样的事件,其实是展现人物的可取之处的。

《资治通鉴》写来就为帝王提供经验的,孙权也是帝王,既记录了孙权的事,反映了他的品质,又反映了吕蒙,给帝王上了一课。


趣味新历史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所编长篇编年体史书。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只要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

  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东吴阿蒙了!”吕蒙说:“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要擦擦眼睛重新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Hai子君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孙权作为帝王,因此跟他有关的是也不是什么小事了。况且吕蒙也是三国时的有名之人。故而会记载的啊

你想一想,中国历史书写的是帝王将相,三国时代孙权算重要人物了吧,《资治通鉴》当然会写,而且,像孙权劝学这样的事件,其实是展现人物的可取之处的。

《资治通鉴》写来就为帝王提供经验的,孙权也是帝王,既记录了孙权的事,反映了他的品质,又反映了吕蒙,给帝王上了一课


历史社会哥


因为这是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啊。

惊涛骇浪只在转瞬之间,一句话说不对政治生涯就此结束,这个事情是很严肃的。

孙权劝学发生在周瑜死后,鲁肃做东吴大都督的时候。这时候吕蒙还只是鲁肃手下的一个将领。刘备夺取益州,势力大增。

吕蒙最先是谁的人?江东子布啊。

赤壁之战的时候,孙权和张昭就有了不合。周瑜和鲁肃效忠孙权,力主一战,张昭则主张投降。孙权心里就不高兴张昭了。

但是吕蒙作为一个少有的杰出军事将领,在当时的战争情况下,是孙权需要拉拢的军事型人材。孙权自然要想办法试探一下,拉拢一下。

▲吕蒙

第一回合

有一天孙权这个大boss就找到了政敌张昭的手下——吕蒙这里。

大boss越级直接找到吕蒙,跟他说“你现在做了大官,责任很重,你得好好学习啊。”

吕蒙当时不吓出一身汗就不错了。这是明显的试探,看你有没有多余的想法。

吕蒙也不傻,赶紧推辞说,“部队里事情多,没那么多精力啊”。

这就是告诉自己大boss,我能做到这个位置上,已经很知足了,剩下的,都是你的恩典,我不敢多想,您老就放心吧,虽然我手里有兵,但是我没有其他的想法,除了你我谁也不指望。

第二回合

▲孙权

孙权一看情况,嗯,好小子,孺子可教。既然你和老张没那么瓜葛,那就是个忠勇可靠的人。

于是,孙权赶紧拿自己举例,“你说你事情多,难道比我还多?我就经常读书,这对自己很有帮助啊!”

这就是打算重用自己的信号了,大boss都不跟你见外,直接拿自己做例子,说读书对自己有用。这个时候说自己读书少,那是因为还有更大的责任准备要自己担着啊。

于是开始学习。

第三回合

鲁肃

后来过了阵子,自己的顶头上司鲁肃来了,就和和吕蒙讨论事情。

吕蒙也不傻,这肯定是领导的继续考察啊。这时候吕蒙见解非凡,让鲁肃很震惊。

鲁肃心想,你小子可以,按现在这个情况,以后就可以担当大任了。

得出结论:考察通过。

第四回合

这是最要紧,最关键的一步。鲁肃和吕蒙登堂入室拜父母,最后拜了把子。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从此以后,吕蒙和张昭彻底断绝关系,转而投靠了鲁肃阵营,也就是坚决拥护孙权的阵营,也就是吕蒙的政治方向有了选择。

短短几句话,里面有数不清的刀光剑影和角逐。

如果不信,有机会哪天你的最高领导跨过你的直系上司,督促你学习个看看。

你品品这个味儿!


风陵流度


三国,大义,三位,孙权最慧,只不过显示不到而已。


郑新镇


孫權勸呂蒙學,在《江表傳》中記載,可能《資治通鑑》的編纂者認為可信,就補充收入了。這個故事,不管對從政者還是執政者,都是正面教育,以《資治通鑑》的編纂宗旨,收入這樣的故事很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