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慧根?

勇敢的心184676370

大家都還記得《西遊記》中孫悟空心不在焉地聽師傅講課時,頭上被師傅敲了三下,等半夜三更時他就單獨去找師傅,師傅見他來,笑了,教他本領的情節嗎?

一直覺得不能理解這事,為什麼悟空會知道敲他的頭三下,是師傅半夜要為他開小灶教他?難道不是警告他要靜下心來認真聽講嗎?現在想來,這應該就是他有慧根。

有慧根的人,開悟很快,成就不可限量,有悲天憫人的情懷,能夠不斷精進自己和善待別人。

1、什麼是慧根

慧根,字面上理解,就是"智慧的根基"。就是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慧根屬於精神層面上的,跟佛緣有關,領悟能力強,悟性好。

慧根深厚的人,看事物不僅是用眼,更重要的是用心,善於透過事物紛繁的表象直達本質。

所以有慧根的人給人感覺想問題通透,能觸類旁通,沉得下心,穩得住自己,有時候顯得大智若愚。慧根是與生俱來的,也可以通過用心禪修獲得。

《六祖壇經》裡有個故事: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為傳授衣缽,一天集合弟子,讓弟子們各作一首偈子,察看各人的見地,以便傳法授缽。

當時弟子們都認為非大師兄神秀莫屬,但神秀並不自信,又不能不作偈,於是寫了偈子:"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慧能大師原本是樵夫,在一次偶然中聽到有人誦《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心有所悟。於是不遠千里拜訪五祖求法,兩人一見,簡單對話,五祖感到慧能大師慧根深厚,遣其在磨坊中舂米劈材,以磨鍊心志,等待時機。

慧能大師沒上過學,不識字,聽到別人吟誦神秀之偈,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便請人幫忙代自己寫出一首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弟子們見了很驚訝,有的認為比神秀大師兄的那首偈子高明,五祖弘看了後,說"亦為見性",平息了眾人的議論。

五祖待無人時去了磨坊,他暗示慧能三更天去他寮房,想再加以實察。慧能像孫悟空一樣去找了五祖。

他為慧能講《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大師豁然開悟,說了非常著名的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慧能對這些問題,都清清楚楚。五祖大師知道他內心明白是悟自本性。五祖印證了慧能大師已經開悟,將衣缽傳與慧能大師,慧能成為禪宗第六代祖師。

老子《道德經》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慧根是一種天分,跟智商一樣,但慧根更側重於情商。

2、有慧根的人有善念、有善緣、有謙卑、悲天憫人的情懷。

來說說林清玄先生,他小時候家裡窮,在18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12。

那時候吃飯要吃得安心的話,先要在自己碗裡的飯上吐口水拌了,才不至於被其他兄弟姐妹搶去吃的人。

他說所受過的苦難,是自己生命之花最肥沃的養料,他去參佛,為自己的生命開啟了蓮花。

他還說:"如果有人問我什麼是真正的成功,我會說,今天比昨天更慈悲、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今天比昨天更懂得愛與寬容,今天就成功了。如果我們的每一天都成功,連在一起就是一個成功的人生"。

他在為大家錄製的"我的情緒管理課——控制情緒"裡還說:因想起生命中動人的情景而落下眼淚,每錄完一次音,就好像經歷了一次情義的洗禮。

想到我50年的寫作,從來沒有一部書投入這麼長的時間,這麼長的心力,又是這麼情切的盼望,和大家一起走向幸福的道路。

希望我的這個課程對大家有所幫助,借用我的父親送禮的時候經常說的一句話"這是我專誠獻給你的,希望你能喜歡"!

通過這些話,似乎從中看到了有慧根人的善心、善緣、謙卑和悲憫情懷。

3、沒有慧根的人愛口舌之爭,愛金錢、權力、美色、放任自己。

83歲,上個月剛過世的李敖先生聰明能幹、博學多才,但自我中心,待人處事偏激好鬥,缺包容之心。

他學名士罵世,能警醒世人,促進社會進步發展,於民族於國家有利。有他這樣敢於直面的"勇士",是社會的幸事,社會需要這樣的人。

如果千人一面,社會也就不成其為正常的社會,還談何進步?但他總給人以:有俠骨少柔情之憾。覺得他有自我修為不夠,太過張揚之嫌。

他聰明絕頂,為人放蕩形骸,憑自己的好惡來衡量對錯。為了自己的不是,還找理由去恨別人。

他的前妻(胡因夢)對他大男子主義、不尊重自己、奪取朋友錢財有看法,與他產生了矛盾分歧,他卻對她"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他以看到美女妻子因便秘憋紅了臉,說"美人跟常人無異",拿此事來作為奇葩離婚理由說事。有個性也不能任意貶損他人,何況她還曾是自己的妻子。

不過"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得之自己不久於人世,他曾在2017年6月發表過一封公開親筆信,稱要與家人,友人,仇人好好告別。

也是想跟仇人、傷害過的人和解,發出和解信後,沒人願意,或者不屑於回應他,也可能是別人早已經放下(胡因夢)。最後沒達成這個心願,走的時候心裡會不會有點遺憾?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每個人都是一片完全不同的葉子。但處理問題時要對事不對人,無論是有無慧根,都希望有慈悲心,不要輕易傷害別人。

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通過修行獲得慧根?也不知道自己對慧根理解得對與不對?之所以在此膽敢說出自己的想法來,是因為知道:如果是有慧根的人,看到別人說得不對,不但不會計較他人的孤陋寡聞,還可能會給予點撥;

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也不會阻攔他人發表個人見解,看到別人說得不對,也只會以"大人不記小人過"的方式,一笑了之,決不會用狂噴來表達自己的不同見解。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大部分常常混淆幾個概念“慧根”、“靈性”、“聰明”,有的人甚至認為這三者是一樣的,這就大錯特錯了。

其實,這三個概念分別對應的是一個人和神、靈、物打交道的能力,換言之,慧根和一個人的內在精神的生命有關,靈性和一個人藝術天賦以及溝通神秘存在有關,聰明和一個人學習知識、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有關。

首先是聰明

明代大思想家呂坤說:“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

聰明分小聰明和大聰明。

很多人認識中的聰明,無非是透著狡慧的小聰明勁兒而已。嘴巴不饒人,吵架絕對不吃虧,佔人便宜第一,算計別人第一,這種人你說他聰明嗎,他很聰明的,但是沒有把聰明用在正道上,浪費了自己的天賦,所以只能歸為小聰明一類。

第二種聰明,是類似於陳景潤那樣的,專注於一件事情,沉浸在個人的理想世界之中,對周遭的事物視而不見,看起來在生活上低能,但實際上他把所有的聰明全投入到了一項事業中去,最後發揮了自己的聰明,取得了成功和突破。這種是大聰明。

再說靈性

先讓我掉個書袋,上古時期我們華夏民族的文字,都是“一字一義”,所以,靈是靈,性是性。而後世的人把靈和性揉雜在一起,組成了詞組,然而試圖表達的意思,就已經混亂不清了。

這是“金文“的“靈”字,

這是“篆書”的“靈”字,

這是繁體字的“靈”字。

如果我們上溯到上古的時期,“靈”這個字代表的是一種什麼樣的場景呢?

沒錯,就是眾人在部落巫師的帶領下向神明獻上祭祀的禮品,然後一邊跳舞,一邊唱歌,一邊叩拜,一邊祈禱天降甘露的場景。

所以大家也能大概明白,“”和什麼有關了:

  • 靈和巫師有關,和巫術有關,和血脈有關;
  • 靈和和祈雨有關,和自然界有關;
  • 靈和神明有關,和神秘有關;
  • 靈和說話有關,和舞蹈有關,和藝術有關;

”為什麼還和我們血脈的傳承有關,因為我們華夏民族的祖宗之一,黃帝,是這樣的一個人:“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只要你是華夏兒女,那麼你的血管裡流通的血液,身體裡蘊藏的靈魂,就或多或少承載了祖先的遺產,“通靈”的力量。

那麼總結下來,說一個人有靈性,代表的多數是這樣的一種情況:“

這個人血脈中繼承祖先巫的傳承較明顯,擁有神秘的感知力,或與自然界的溝通能力,或表現為某方面特長的藝術能力”。

小結論:所以我們評論藝術家可以說他的作品非常有“靈性”,而一般不說一個藝術家的作品非常的“聰明”。

最後是慧根

一個有慧根的人,可以不必很聰明,甚至也不必太有靈性

這結論是否太荒誕?

其實並不荒誕。

儒家的一重要傳人,曾參,就是一個不太聰明的人。他的老師孔子曾經這樣評價鍋曾參:“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 直接翻譯成白話就是說“高柴愚直,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魯莽。

可見孔子對曾參的資質評價是不太高的,換句話來說曾參智商不是很高,平時也顯得不夠聰明。但就是這個比較遲鈍的曾參,最後在孔子的弟子裡面成就非常高,曾參主張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參與編制了《論語》、著寫了《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曾子在儒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後世尊奉為“宗聖”,是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

你看最後《大學》成為了儒家幾千年必讀的四書五經之一,他的成就不可謂不高了。

我們在看看禪宗的著名代表人物:六祖惠能。

惠能不會寫字,不會讀經,是《壇經》與《別傳》共傳的古說。但惠能聽到《金剛經》就有所領悟;一到弘忍那就會說“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

佛法中,不論是小乘大乘,都承認有這類根性──(現生)不經聞思功夫,沒有受戒,不曾得定,就有一觸而悟的可能。惠能“不識字”卻能瞭解經義,就屬於這一類根性。據《阿含經》與《律藏》的所說,在佛陀時代,佛法就在耳提面命的開示中。沒有一部經可讀,可作講習與研究的模板。然而言下大悟,被形容為“如新氈易染”的證入者非常多。以中國佛教的實例來說:不識字而住過幾年叢林禪堂的,有的也會熟悉公案,瞭解《金剛經》、《法華經》等要義。

但是話又說回來,慧根是不是天生就有,不學就得的呢?恐怕未必。我來說一個馬祖禪師的故事。

馬祖名叫道一,生於公元709,於788年圓寂,四川廣漢縣人。他的容貌生得非常稀奇古怪。曾在唐和尚處寂大師那裡學過禪理,後來到各地參方訪道。弘法利生,大多是在江西,所以人稱為江西馬祖大師。

他幼年到羅漢寺出家,後來在渝州圓公律師那裡受具足戒。開元時又到湖南南嶽山,在一個草菴裡安居用功,修習禪定。當時南嶽山般若寺的懷讓禪師,看到馬祖禪師總是關起門來坐禪,閉門不出,不知道他的功夫是否正確。有一天他去敲馬祖禪師的門,敲得使人振耳欲聾,於是馬祖禪師就出來開門。懷讓禪師一見馬祖禪師就問:“

大師為何天天坐禪?一味枯坐,如果不修止觀功夫,那是不能成功的。”修禪決不是一味枯坐。馬祖禪師沒有體會大師的開示,又關起門來坐禪。

懷讓禪師恐怕馬祖禪師坐禪走了錯路,所以就想了一個方便辦法,引他出來,再進一步開導他。就拿了一塊磚頭,每天都在馬祖草菴門前磨磚,磨來磨去,聲音很響。磨了好多天,馬祖禪師天天聽到磨磚的聲音,使他安不下心來,又開了庵門,出來看看什麼人在這裡磨磚。

一看,原來就是前幾天來敲門的那個懷讓禪師。馬祖禪師就問:“禪師!你在這裡磨磚,到底為了作什麼用場?”懷讓禪師回答說:“哈哈!你不知道麼,我磨磚是為了做一面鏡子啦!”馬祖禪師一聽感到好笑,就說:“禪師,磨磚怎麼可以做鏡呢?”懷讓禪師說:“對呀!我磨磚不能做鏡,那麼你在庵裡枯坐就能夠成佛嗎?

馬祖一聽突然大有啟發,如飲甘露醍醐一樣,心神愉快,法喜充滿。深感開導之恩,就發心親近南嶽禪師。侍奉左右達九年之久,時時受到懷讓禪師的薰陶、示導,天天都能聽到玄妙奧旨。於是馬祖禪師的道德學問,一天一天的增長起來,禪定功夫大有進步。後來得到懷讓禪師的印可說:“深得吾心”就將正法眼藏,如來心印,傳給馬祖道一大師。

小結論:慧根是我們與生俱來、深藏不露的智慧,只有經過適當的引導,在因緣合和的情況下,才能讓慧根顯現,最後成就生命的高度。


談者無語

慧根,字面上理解,就是“智慧的根基”,是與生俱來的精神層面上的東西。慧根深厚的人,看事物不僅是用眼,更重要的是用心,善於透過事物紛繁的表象而直達其實質。通俗地說,就是悟性好。

老子《道德經》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這上士、中士和下士,大概就是慧根上的區別了。佛學講利根和頓根,意思一樣。慧根是一種天分,跟智商一樣,是終身不變的,只不過慧根更側重於情商,所以有“大智若愚”之說。

莊子說,嗜慾深者天機淺。這天機,大概也指的是慧根。一個人太胖,就容易給人蠢的印象。即便先天有慧根,也被後天的嗜慾淹沒了。

慧根或者說悟性是客觀存在的。同樣是剛畢業的年輕人,你給他講事情,有的人一點就透,有的人你跟他講半天,他還似懂非懂。

有慧根的人一般都愛讀哲學。沒有慧根,哲學是讀不懂的。國學大師梁漱溟有段話,就表達了這樣的意思:

“哲學是個極奇怪的東西:一方面是盡人應該學之學,而在他一方面卻又不是盡人可學之學。雖說人人都應當學一點,然而又不是人人所能夠學得的。

換句話講,就是沒有哲學天才的人,便不配學哲學;如果他要勉強去學,就學一輩子,也得不到一點結果。

正因如此,慧根跟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也並無關聯。農村裡常見一些老者,雖然一字不識,卻活得很通透,看問題一針見血,甚至能說出富有哲理意味的話語,這就是有慧根的人。

歡迎大家關注益鳴講道家,可能是最靠譜的道家智慧解讀者。


華夏國學漫談

什麼叫慧根?慧根是佛教語,五根之一。

五根是:1.信根.2.精進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破惑證真為慧,慧能生道,故曰慧根。

慧根在以前是指與佛有緣的人,是指在佛法的領悟力上異於常人。現在慧根多指聰明的天資。

我覺得慧根是指 你在某一方面有超強的領悟力,並且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應用於生活。

同一事物,各人有各人的領悟,理解的也不同。我們都生活在兩個世界——外在的感官世界,和內在的精神世界。

人都有一套自我啟發的能力,這種遞進的逐層思考的能力和深度,就是悟性,能夠發掘真正的事情根源,就是慧根的意思。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出人的慧根: 1、觀察小事物,以小見大,推而廣之; 2、觀察大量事物,能從不同事物,發掘共通性。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智慧,會寸步難行。有智慧的人,懂得怎麼樣用辦法,讓自己生活過得更好,這就是慧根。

我被好多人說過有慧根,因為我有超強的領悟力和感知力。

今年2月11日,我參加了一個關於“開啟你的覺知”的三天瑜伽共修課。上課的導師是從西安請來的,他是中國昆達利尼瑜伽一級導師培訓師。

上課快要結束時,有一個朔州的瑜伽老師問智源導師一個問題:“老師,很多人問我說,你練的昆達利尼瑜伽到底有哪些好呢?看你那麼上心,給我們說說,好了我也去練。我一下子就不知道給她們怎麼描述,我就會說,反正練習了很好。”

智源老師微笑地聽完後,旁徵博引解釋了20多分鐘,大意是可以說服對方先繳費,然後過來體驗。

我默默聽完,舉手示意智源老師:“老師,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好比是一個雞蛋,你問我雞蛋好不好吃?味道怎麼樣?很簡單,你自己親自吃一個,什麼味道?好不好吃?自己吃完就知道了。瑜伽也一樣,你過來自己體驗過後自己就有答案了。老師,就是這個意思吧?”

智源老師和其他瑜伽教練都給我豎大拇指,說我有慧根,只不過是一個上了六節昆達利尼瑜伽課的愛好者,一句話就表達了智源老師說了20多分鐘的話,說我是天生當老師的料,能快速地把自己學到的或知道的東西,通俗易懂地解釋給別人聽。

我的確有很強的領悟力和感知力,只要是我喜歡的事情,只要是我看到聽到的感興趣的事物,我都會很快掌握,然後舉一反三。

比如,我沒有學過修小家電,也沒有學過高中數理化,但是我拆開隨身聽(90年代流行的小錄放機),瞎鼓搗一下就修好了。

我以前賣過兒童玩具,零幾年時,流行四驅車、變形金剛,我常常給孩子們組裝變形金剛、四驅車。只要有圖紙,我看一眼就會組裝了。仿真槍子彈卡殼了,我能拆開再組裝修好。

我織毛衣織得很好,我媽沒有教過我,可是我買了織毛衣的圖書看了一下圖解,自己就能織出各種花樣。

這好像就是某一方面的慧根吧。 有慧根的人,與聰明和情商無關,而且在某些方面還很遲鈍木訥。比如我就很天真,別人客套的禮貌說“美女”,我就會真的以為自己是美女,這樣遲鈍的事情想起來很害羞。

你是一個在某一方面有慧根的人嗎?有沒有慧根,這個應該是看這個人行事的風格,還有平時的思考方式吧,也不是說他很聰明就是有慧根,慧根是一種大智若愚的表現,小聰明是不算的。


開花的樹40

有一天在頭條聽一首歌,那英的,歌詞是什麼不還手不放手,但是這首歌是一男人彈吉他一個美女唱的,我一時心血來潮把這首歌分享到了朋友圈,還無意識的寫了幾個字:還手,放手,剁手,解手。這幾個字在我心裡是對失去伴侶後悔與想念。我工作是收停車費。隔幾個小時就有同事過來替我接班,讓我解手或去吃飯。朋友圈有工作群,相互可以看發佈。……突然的感受到了同事之間的空氣凝固與冷漠。根本就無預兆的發生了,並被通知可能會調走去另一處巡查步行街。我心沒有躁動。一份工作而已。。。。第二天,頭條悟空要我回答上級對下級為什麼有時又中用有時又打壓?我回答說我經歷過,因為以前在廠裡還當過主管,和老闆不愉快辭工了!我說我也有錯,以後不管在任何崗位都好好工作,不打聽,不猜想。寫完截圖發表分享朋友圈。。。。從此同事之間稱呼轉成兄弟。空氣一下清新。。一件突發事件在自己不知覺情況下的解決了就叫慧根。來沒有影子去沒有蹤跡。


Buddha55

慧根是講一個人的心性智慧層面的,聰明是說世俗智所涉及到的知識和判斷能力等方面的;慧根可以說是先天的,或者說是前世帶來的:聰明部分是先天的,大多數是後天學習獲得為主。



慧根深厚的人是很有智慧的,他一句話就表白的清清楚楚簡單明瞭,如其他的聰明人還要長篇大論,還不知道所以然來,這就是有慧根的人與有聰明才智的人的差別。有聰明才智的人在俗世上某些才智比有慧根的人強,如果轉到有關心性方面的空見以及對禪的領悟,那聰明人大不如有慧根的人有出世的智慧了。也有極個別有慧根的人,在世和出世兩個方面極具大智慧,在歷史上曾經出了好幾位聰明過人的大師。





心智無礙暢遊虛空

所謂慧根,予也發表一下各人見解,還讓各位方家斧正。慧者,智慧也,知道自性真心做主宰也,慧乃精氣神一以貫之,上邊兩個豐字,代表前有三玄後有三關,三關三玄如宇三界。前降後升通徹路徑。推倒忙山思悟正覺也,一德一心心無旁騖也。故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定靜安慮安安止止,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我兩知故曰智慧。不失法戒方謂守根。


安水閒人

慧非俗事之慧,根乃人性之根。一個孩童有時可以一語道破一個智者多年參悟不透的玄機。慧根深厚,就是能更多的更容易的領悟,參透這天地間的玄機奧妙。天地陰陽之軌,萬物造化之規。曉無常,知變數。一葉落而知秋來,一星隕而知人去。道陌河旁,一花一木,非一花一木,一草一石亦非一草一石。花中有蕊,蕊中有芯,芯蕊之中另有乾坤,默藏著生衍造化之乾坤。能有此種體會者,皆為身聚慧根之人。


趙吏白羊

慧根就是佛家所說的過去世在佛法方面所修的程度。慧根深厚,表明過去世佛法修得很不錯,再進一步的修行,更容易修得成功些。慧根深厚未必聰明過人,慧根深厚者大多深沉,聰明過人者往往浮華,慧根深厚的智慧易察於晦而難明的天機,聰明過人的智慧見長於顯而易見的世俗,慧根深厚者易於對生死發起疑情,進而參透生死,邁向了生脫死,最終從容淡定,聰明過人者往往貪生怕死,從而回避生死,阻塞生死解脫,最終自誤誤人。可以這麼說,生死之處是二者的分水嶺。


阿彌陀佛手

慧根在印象裡是隻有佛學中有。

個人理解佛學總說常人是在迷中轉。

慧根就是特別容易脫“迷”的根器。

即不沉迷色聲香味觸法容易得見佛陀所說本性的那份悟性。

他不是世智的聰明,也可能是個常人看上去的愚鈍之人。

他可能象六祖惠能一樣一字不識卻能了悟人生真相。

他不是世人所說的智慧,有慧根的人我執弱,一遇佛法便如佛陀弟子見世尊拈花,心下便已瞭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