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刘备选择阿斗并没有看走眼,刘禅是千古一帝?

深夜守望者的港湾

刘禅继承大统是刘备

无奈的选择,并不存在刘备看好刘禅一说。为什么呢?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失败,仓促退兵到白帝城,然后得了痢疾,陡然离世。所以刘备根本没有时间去认真考虑接班人,在刘备身后的几个儿子中,刘禅年龄最大,于是刘禅继位。

有人会说,刘备不是有个儿子刘封吗?他比刘禅年龄大,为什么不继位呢?其实刘封在刘备登基之前就已经被刘备赐死。主要原因是:一、没有及时支援关羽,造成关羽兵败麦城而死。二、与孟达不和,逼反孟达。

刘封是养子,因此和刘备的关系并不是很近。况且诸葛亮说刘封性情刚烈,恐刘备死后难以驾驭,因此诸葛亮建议刘备赐死了刘封。

刘封死后,刘备只剩下三个庶子。为什么呢?因为刘备最早的老婆姓氏不详,有没有生儿子?历史无记载。刘备称帝后立的正式皇后是吴皇后,是益州刘瑁的妻子。那时刘备已经61岁了,已经没有能力再有后代了。因此刘备没有嫡长子,只有几个庶子,分别是刘禅(16岁),刘永(年龄不详),刘理(年龄不详)。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刘永和刘理都比刘禅小。

因此,刘备选择刘禅完全是无奈的选择,刘封已死,其他几个儿子都是庶出,刘禅最大,虽然刘禅能力不行,但是没有更好选择了,于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选择了刘禅。

那么刘禅是否能称得上千古一帝呢?其实这个提法本来就是一个笑话。刘禅十六岁成为太子,一直都没有真正掌权。和他同时代的孙权19岁接管孙策执掌江东政权,基本上过度很平稳。康熙14岁亲政,就可以和一帮顾命大臣斗智斗勇了。相比之下,刘禅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说刘禅是个有能力的皇帝,其实是近些年一些人为了博人眼球故作惊人之举。刘禅独自执政的时间只有17年,而蜀汉总共存亡43年,也就是说刘备、诸葛亮、蒋琬支撑蜀汉26年,而刘禅只用了不到二十年时间就把蜀汉拱手让人了。

刘禅在位期间,主要的政务全靠丞相处理。尤其是在诸葛亮主政期间,更是将所有军政实务都交由诸葛亮一人处理。诸葛亮活活累死,而刘禅并不领情,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尊诸葛亮为相父,假装很尊敬诸葛亮,其实内心极其讨厌诸葛亮。当诸葛亮死后,刘禅露出本来面目。蜀地百姓自发立寺庙纪念诸葛亮,刘禅明令禁止。这就是刘禅对诸葛亮的报复。他不希望诸葛亮死后自己还要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中,希望能够尽快清除诸葛亮对蜀地的影响力!

(诸葛)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

因此,在刘禅心目中,诸葛亮未必是一个忠臣。刘备曾经对诸葛亮说过“此子可辅则辅之,不可辅,君可取而代之”,刘禅恐怕是把这句话给理解的很透彻,因此对诸葛亮是爱恨交加,终于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废了丞相制度,出了一扣恶气。

刘禅投降是个明智的决定吗?肯定不是,没有听说过哪个千古一帝以投降为骄傲的。当年的越王勾践投降是为了卧薪尝胆,卷土重来。刘备投降曹操也是权宜之计,一旦有机会立马逃跑。而刘禅则是完全为了投降而投降。刘禅投降送出去的东西看后让人震惊:

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馀物称此。

刘禅拱手让给对手人口100万,士兵10万,军粮40万斛,金银无数。靠着这些东西如果在成都坚守,最起码能坚守半年,但是刘禅投降了。刘禅像谁?前益州刺史刘璋,一样的软弱和无能。

刘禅投降后安静的度过了自己的晚年生活,算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其实刘禅和汉献帝刘协一样,同样作为皇帝,他们比一般的人警觉性高一点,但也就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已。至于政绩,两人都没有什么政绩,如果说活的时间长就能够成为千古一帝,这岂不是笑话!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刘禅再怎么翻案,他都是一个营营苟且的皇帝。而且人品极差,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对诸葛亮无比尊敬,在诸葛亮死后利用手中的权利禁止百姓祭祀诸葛亮。这样的行为太无耻。刘禅性格懦弱,造成主弱将强,因此诸葛亮和姜维这些人真的还不如直接取而代之,这样的话,搞不好刘备复兴汉室的愿望还真有可能实现。至于刘禅是个千古一帝,这真是个天大的玩笑!


每日趣评

刘禅,小名阿斗,刘备的嫡长子,注意是嫡长子。于223年称帝,263年亡国,率领部下投降于魏国,并留有此间乐,不思蜀的笑谈

回顾一下刘禅当政时期的举措,确实没有演义中所表现的那么差,但也谈不上好吧,最多是个平庸而不色令智昏的君主罢了。

刘禅于223年成都称帝,由诸葛丞相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224年,刘禅下令致力发展农业生产,停止征战让百姓休养生息。

228年到234年,诸葛亮南征后开始六出祁山伐魏,一出败于马谡失街亭,二出为郝昭据守于陈仓,三出占领两郡后回防汉中,四出中魏离间计,受刘禅之令,加上粮草不足,无奈退兵,五出星逝五丈原。自此刘禅开始真正的临政。

234年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立马废除了丞相制度,命蒋琬主管行政,命费袆主管军事,将原本集权于诸葛亮的权力一分为二

公元240年越隽郡夷人作乱,刘禅在平定叛乱的同时,下令对越隽郡进行开发,并建设到成都的道路,使蜀汉对该地区的统治进一步加强。

242年蒋琬计划攻取上庸,刘禅采取“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与民休息,不赞成北伐。后被蒋琬以联结羌胡人说服,

246年蒋琬病逝,刘禅遂终止打上庸的计划,积极平叛

249年亲迎夏侯霸投汉,以亲戚之名打消夏侯霸的顾虑,拉近感情

258年,宠信宦官黄皓,姜维进言不从,姜维怕被报复,沓中屯田,不回成都

263年,不信姜维,不做准备,被突袭,诸葛瞻战死后,在尚有六郡之力,南中请求带兵守护成都,姜维未败,剑阁未失的时候选择投降。除了懦弱没啥好说的,居然还能洗白为百姓着想,照这种说法来看,吴三桂放清兵入关也是避免生灵涂炭嘛,当年抗日也是无意义的?亡国之时,换位思考下,是否还能洗?

总的来看,放在和平年代,他可能可以作为一个重视民生的君主,但就算是在和平年代,从晚期来看,他也不会是一个明君。更不说千古一帝了


简族

刘禅被称为是扶不起的阿斗,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让蜀汉后主刘禅成无能的代名词。其实,真正的刘禅并不是这样的。

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我们知道,作为一代枭雄的刘备,他的眼睛太毒,看人太准,几乎没有看走过眼的时候。比如魏延,好多人包括诸葛亮,都说其有反骨,不可重要,但人家刘备生前可把魏延用到了极致。还有马谡,诸葛亮都看走眼,可刘备一眼就看透马谡。常言说:知子莫若父,何况大毒眼刘备啊!刘备曾刘禅事询问诸葛亮,被誉为神人的诸葛亮亦对刘禅赞赏有加。可见刘禅并非平庸之人。



刘禅接手时的蜀国,是一个十足的烂摊子。外呢魏国一直虎视眈眈,原来的盟友东吴也成了水火不容的仇敌。内呢精兵良将已所剩无几,朱褒、雍闿、高定、孟获等又先后叛乱。真可谓内忧外患,岌岌可危,这么糟糕的局面,即便是刘备收拾起来都不容易,何况才年仅十七岁的幼主刘禅呢?当然,这些一般我们会认为是丞相诸葛亮之功。

我们再来看看别的方面,刘禅继位不过短短五年时间,“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农业生产恢复了元气。“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国内局势实现了平定。“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吴蜀联盟重修旧好。“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友邦良将纷至沓来入朝相助,外交成果令人瞩目。不但使危机四伏的蜀汉政权彻底走出低谷,反而使国家呈现一种中兴的气象。

我们再来看看刘禅的其他能耐,他先后立张飞的两个女儿为自己的皇后,凭这个猛张飞的相貌,估计他女儿要有皇后的档次的姿色也不易,我可以判断刘禅是出于政治的需要才委屈自己这么做。

刘禅还将自己的女儿许给了关羽之孙、关兴之子、年轻有为的蜀汉将领关统为妻,这样就将刘备政权最核心的势力变成了自己最可依靠的班底,活脱脱又一个新版的桃园三结义。

《魏略》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大将军曹爽死后,因惧于司马懿父子的迫害,夏侯霸偷偷携带家小和亲信前来投奔宿敌蜀国,刘禅亲自出城迎接。夏侯霸非常感动,不禁感叹刘禅真有乃父刘备之风。之前,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在魏蜀战争中被刘备部将黄忠所杀,刘禅深知这件事情在夏侯霸心中的阴影,特意一脸真诚地对夏侯霸说:“卿父自遇害於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一语将这笔血债轻描淡写地撇清之后,他又话锋一转,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此夏侯氏之甥也。”就是说,你的父亲并非死于我父辈之手,况且,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呢,咱们是真正的亲戚啊!原来,刘禅之妻乃张飞之女,而张飞之妻又为夏侯渊的堂妹,这不是一家人吗?一句话,大大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夏侯霸从此死心塌地跟定了刘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刘禅的这一手怀柔之术,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恐怕刘备在世,也不过如此吧!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对射援称赞刘禅,射援又将诸葛亮的话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非常高兴,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意思是刘备感慨连丞相诸葛亮都称赞刘禅聪明过人,雄韬大略,远远超过人们的期望,他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是这样评价刘禅的:“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一个敏字,明确地肯定了刘禅的天资聪颖、敏锐通达。以诸葛亮的人品,是断不会阿谀谄媚的,以陈寿的治史之严谨求实,也是断不会无端溢美的。

自古以来,少主重臣,就是一对冤家,能够和睦相处的极少,更多的还是以悲剧告终。刘禅打破这个定律,实现双赢,他支持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的心思,刘禅显然是读懂的,“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刘禅在后方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不管朝中大臣们意见如何,要啥给啥,哪怕是死了很多人,靡费了很多钱粮,也从不表露出半点不满。诸葛亮一死,刘禅马上就停止了北伐。

刘禅成为真正的大东家后,立即推行自己的治国方略。他十分果断,又十分沉稳,从此不再设置丞相一职,而是由二人分担其责,且还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费袆为大将军,主管军事,兼管行政。使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这种巧妙的人事安排,全新的政治格局,避免了君权不振的情况发生,使任何一方成为权臣的可能性都几乎降为了零。这刘禅有点像是今人穿越过去的。


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强化了君权,“自摄国事”,总统一切军政大事,一直到蜀国灭亡,将近20年之久。在这段时间内,蜀汉内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百姓休养生息,政局稳定,运转良好,没有出现一个大奸巨侫。后期虽然宠信宦官,但仍牢牢地掌握着大权,内外政策精明平和,有黄老之风,受到朝臣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倘若姜维等主战派能够充分理解刘禅的治国深意,对外防御,据险固守;对内取和,积蓄国力,蜀国的命运可能不是这样,甚至会改写历史。

刘禅的胸怀非一般帝王可比。诸葛亮死后,当时却有一个名叫李邈的官员,向刘禅上了这样一道奏疏,他以曾不利于汉室的权臣吕禄、霍光作比喻,说诸葛亮虽然未必有反叛之心,但是权势太强,以至于刘禅都畏惧他,导致国内奸邪萌生。而李邈自己也常常不得不在诸葛亮的威势下,胆战心惊,现在诸葛亮死了,真是太是时候了,“宗族得全”,“大小为庆”,否则,将来后果不定如何呢!暗指诸葛亮很有可能有不轨之心。


当时持这种看法的,并非李邈一人,还有很多大臣对诸葛亮专权也颇多微词,甚至怀疑其有不臣之心。只不过诸葛亮在世时,迫于其权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

谁都看出来了,刘禅本人焉能不知?但刘禅没有来个秋后算账,更没有按照李邈的意见将诸葛亮打入冷宫,仍旧给予了曾经的权臣也是功臣最高的荣誉,自始至终也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子。以往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继续坚持,诸葛亮生前推荐的人除了杨仪之外,全部重用,仿佛和原来全然一样。

刘禅太老道了,尽管当时蜀汉朝廷内部存在着一股对诸葛亮专权的不满情绪。倘若按照李邈等人的意见,政局和民心非常可能陷入四分五裂的内乱之中。甚至形成新的势力集团,他必须保持现在这种权力平衡。因此,刘禅不但没有认可李邈的意见,也为了防止和杜绝其他人效尤,立即板起面孔,勃然大怒,将李邈斩首示众。他哪怕有再多的成见和不满,也不表现出来,以免干扰和破坏整个大局。


刘禅维护诸葛亮维护了一辈子,从而保证了政权内部的长期稳定。能够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的青年帝王,可谓亘古未有。难怪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於是乎不可及。”

刘禅胸怀和肚量之大,令人叹服。然而,他却不是不要原则,相反,在涉及重大问题时,他是坚定不移、毫不妥协的。针对一些大臣和民间要为诸葛亮立庙的请求,刘禅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在宋代以前,礼制规定,只有皇室才有资格和权力拥有祭祀祖先的太庙或宗庙。诸葛亮虽然被刘禅以“相父”称之,但是实际上仍旧是臣子,并非皇室中人。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提到“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明确点明了刘禅曾就此专门开了一个御前会议,让大臣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的结果是给诸葛亮立庙是僭越之举,是不妥当的,也是有伤诸葛亮一生的德行和操守的。

但在刘禅处理这件事上也很有分寸,他听从了习隆等人的建议,为“断其私祀,以崇正礼”,采用了折中的法子,将诸葛亮的庙立在湖北沔阳。然而,这已是快30年后,蜀汉将要亡国那年了。不管何时,对臣子来说,能够被君主同意立庙,已经是格外优容了。

刘禅对拂逆他意愿的臣下,也能容得下。比如董允不同意他增加后宫妃嫔数量,刘禅此后不仅再也没有提起过,而且还对董允委以重任,充分信赖。

诸葛亮积劳成疾病倒时,刘禅心急如焚,立刻派尚书仆射(掌管朝廷文书的官职)、平阳亭侯李福前去探望诸葛亮,并让他向诸葛亮询问此后的国家大计,同时日夜为诸葛亮祈福。当听到诸葛亮的死讯时,刘禅连日伤感难忍,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并下令全国素服发哀三日。还升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官至长水校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继承了爵位。


他不仅对诸葛亮有情有义,对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乱被杀,刘禅对于魏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刘禅心里清楚得很,魏延作为其父亲最信任的将领之一,怎么会忽然叛乱?不过是刚愎自用,人际关系不好惹的祸。

刘禅的兄弟见于记载的有两人。一是庶弟鲁王刘永,因刘永看不惯黄皓的作派,致使黄皓也与刘永为敌,经常在后主跟前说刘永坏话。刘禅便渐渐疏远了这个弟弟,甚至十几年没有见他。但尽管如此,刘永却一没有被杀头,二不曾被流放,三王位照旧。另一个庶弟刘理,被封为梁王。蜀汉在刘禅当政的时间里,从没有发生过皇族倾轧、大臣灭族的事件,应当说是很难得的。

反观其魏国和东吴,魏国的曹植被手足同胞逼迫作七步诗,感叹“相煎何太急”。东吴的孙皓更是将朝堂变成了屠宰场,无论是谁,只要看不顺眼,立马刀斧伺候。刘禅后主的仁厚有目共睹,成都人民非常怀念刘禅。于南北朝时期为他建立了专祠,与诸葛亮的武侯祠一东一西,位于昭烈庙前面的两侧。


至于“乐不思蜀”这个故事,经过历史的沉淀,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看清了事实的真相。这样的举动只有特别愚钝和白痴之人的才能做出来,除此之外,那就只能是韬晦之计了,装傻,而且,还装得特别像,装得特别真,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不能露出半点马脚和破绽,这个功夫,岂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许有人认为臣子郤正才称得上明白,其实,恰恰是他糊涂,没有看透事情本质。试想,人为刀俎,你为鱼肉,倘若暴露出一丁点的心思,那就不仅仅是刘禅个人的事情,而是跟随他的五十多个大臣及其家属,甚至还有蜀地与他哪怕有一点关联的人都会马上送命,事已至此,于事有何补吗?只能是白白的送命啊?

亡国之君哪有几个有好下场的?远的如王后来南唐的李煜,就是因为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从而引来一杯索命毒酒。周寿昌的《三国志集解》评价刘禅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说到司马昭问他想不想蜀地,本来就是想试探他,刘禅表现得太巧妙了,他用一句“此间乐,不思蜀”就轻轻遮过。倘若当时刘禅真的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等待他的不是毒酒就是白绫。刘禅真是大智若愚啊!真愚的是我们这些笑刘禅是白痴的人啊!


至于他的投降则尽可见仁见智了,因为事实就摆在那里。而说他顺势而为,以一身之荣辱,一家之成败,换得全国之完璧,也不是毫无根据。这从史学家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的评语中得到佐证,更可以从日后蜀国百姓的怀念中得到佐证。这一点,刘禅本人肯定有自己特别的看法,我们也可知一二,时势如此,他的选择也许是最明智的。

偏居巴蜀一隅的险地,而能执政四十一年,成为整个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皇帝,倘若没有过人之处,是绝对不可能。有人把刘禅的执政完全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是不够客观的,也不是事实。因为诸葛亮于公元234年死后,刘禅又做了29年的皇帝,没有相当的智慧和能力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纵观刘禅的一生,不难发现,他的韬晦之功绝非其父刘备所能及,堪称是一个大智若愚的高手!


都市闲人品史

自古老子英雄儿一般至少是个好汉。而且刘禅又不是真的被摔过,智商没问题。但千古一帝,就不要口欠了。

个人认为,刘禅可比齐桓公。

首先,刘禅用人上基本没毛病。诸葛亮,大贤臣。齐桓公对管仲也就是如此了。诸葛亮死后,刘禅不再任命丞相以示纪念,然后参考了诸葛亮的意见,先后起用了蒋琬和费祎为大将军执政。国力日渐恢复。费祎遇刺后,按理说应该由董允接班,可惜没活到费祎遇刺。于是任命姜维接替费祎为大将军,任命接替董允为侍中的陈祗为尚书令。武官姜维打仗,文官陈祗治政,也没毛病啊。陈祗死后,樊建诸葛瞻董厥共同执政,这几个人,也没毛病啊。

其次,政策上没毛病。刘禅坚定支持诸葛亮,让诸葛亮放手干,并十分尊重诸葛亮的意见。诸葛亮死后蒋琬执政,刘禅主动要求蒋琬应该将幕府设在汉中,效法诸葛亮司机北伐曹魏。姜维的几次北伐他也是支持的,是姜维自己打不过陈泰邓艾,这有啥办法。

然后,政治上也没毛病。诸葛亮街亭战败,请辞丞相,刘禅很配合,贬后又找机会复职。姜维段谷打败于邓艾,请辞大将军,刘禅又来了一次。姜维弹劾诛杀宦官黄皓,刘禅也算是非分明,让黄皓谢罪,不过没杀他。

最后,投降也没毛病。邓艾偷袭成都,基本上第一时间委任诸葛瞻组织歼灭战。可是歼灭不成反被歼,诸葛瞻父子殉国。此时的成都基本上只剩下非战斗人员了。刘禅一直是认同北伐恢复江山的,能打肯定是打了。此时大军都在姜维手里,抵挡钟会,一旦回援钟会的大军可能也要跟着打到城下了。南中的军队或许是上策,但是能不能在城破前赶到还真是问题。众人给刘禅的方案,刘禅应该是都认真考虑过了,都否定了,起码说明他不是传闻中的傻子,有认知和思考能力。不过,最后只有谯周的投降建议被采纳了。刘禅从时局出发可能真的是看不到机会了,毕竟就算歼灭邓艾,被邓艾打开的缺口会带来更多的魏军进去蜀中腹地,到时候灭亡是迟早的,东吴也可能介入,最后苦的还是百姓。事实证明,当时降魏,的确不失为一个上佳选择。乐不思蜀的典故,我觉得更多的是体现了刘禅的智慧。虽然挺没骨气的。

总的来看,刘禅最大的黑点是晚期宠幸宦官黄皓。其实宦官黄皓干政的能力很有限,诸葛瞻和董厥都没把这当事儿。但是对于蜀汉小国来说这的确不是好事。

记得当年刘备死前曾经有句名言,现在想来真的给他儿子立了一个超级flag。

毋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真的是神乎其神。


秋山三国

晚年刘备拿得出手的儿子有两个,刘封和刘禅,就能力来说,刘封更加出色,但是他不可能成为皇帝,谁叫人家是义子,没有血缘关系的皇子最多做个王爷,做皇帝万万不可能,正因为他是义子,能力又出众,还觊觎皇位,所以刘禅登基,刘封处死是必然事件。 刘禅登基后,蜀汉可谓是人才不兴,刘备的基业在伐吴之战中损失惨重,动了国之根本,失去了联盟等于失去了盾牌。要知道这时候蜀汉是最需要休养生息的,但是北方曹魏坐收渔利,休养了好些年,赤壁之战的伤好了六七成,挺过来了,当时经济重心在中原即黄河流域,社会发展比不毛之地蜀汉要发达的多,生产力决定当时的军事实力,因此蜀汉不存在休养生息的条件,因此北伐打乱对手的布局以及稳定南蛮是唯一选择,经过多次大战,南蛮归附,北伐虽说失败但打乱了北魏的策略,总体是成功的,为蜀汉多带了几年的生机,刘禅也没有昏庸,他治理内政还是挺成功,颁布的法律也符合当时的国情,说他宠信宦官也有,但是并没有不理朝政或者宦官专政,最后而东吴倒出了个昏君。

蜀汉灭亡的原因就几点:刘禅能力一般,蜀汉北伐后人才凋敝,地理条件差,经济落后,不能够支撑一统天下的物质基础,吴蜀联盟破裂,根本原因是人民盼望统一,反对内战。


抹得掉的伤痕

刘禅,蜀汉孝怀皇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

这是他的出身,作为二代,从小也是战火中过来的,武有关羽张飞两位不世猛将,文有诸葛亮悉心指导,更有三国第一白手起家的大佬刘备言传身教。

按理说,刘禅纵然做不成孙权,曹丕,也不能逊色太多吧!

其实,刘禅虽然谈不上文治武功有多厉害,但是也算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了。

诸葛亮北伐,姜维北伐,刘禅有没有拖后腿?对比铁血大怂,还是值得表扬一下的。

从诸葛孔明开始,刘禅先后以大司马蒋琬、大将军费祎为录尚书事,总揽朝权;后又以姜维、诸葛瞻为录尚书事,最重要的朝政大权,一直都交给当时蜀汉最杰出的人才担任。

从这些点,我们可以看出,刘禅并没有乾纲独断、大权独揽,而是选贤任能,任用大臣主政,这一点,对于帝王来说,难能可贵。

知人善任,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已。

当然呢,要说刘禅是什么“千古一帝”,那就纯粹是瞎说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刘禅,最多算一个合格的帝王,一个当了皇帝的普通人,一个太平盛世的守成之君。

想做千古一帝,你问问刘备,看他给不给你机会!!!

其实,我们在看待历史人物的时候,不要太过于极端,有人说刘禅愚不可及,有人夸他千古一帝,这都是不好的。

说实话,刘禅,就一普通人,只是正好处在了那个位置而已!


风月笔记

刘禅此人聪明啊,比起他老子刘备的而言,此子不简单的,且不说他后来的表现,就他小时候就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备靠着摔他收服了了赵云赵子龙的心,虽然刘禅不记事,但是在乱军之中,刘禅都没事,足以说明此人有大气运加身的;


再说吧,刘禅登基后,此人真的不是没有头脑,像很多人所说的那种昏聩不能的昏君,反而此人极为牛逼,也许说他不是个有能力的君主,但是他绝对是一个明君,他察人善用,善待老臣,处理事情圆滑决断,有君王之风范;

刘禅作为君王,他对相父诸葛亮可谓是百分百信任,这是很难得一件事,君和臣,在古代是很难做到那样的,臣子权利大了,皇帝怕他谋反,皇帝猜忌心重,臣子整日也是提心吊胆,惶惶不得终日,所以刘禅处理这件事,绝对厉害;


再者,从刘备的猇亭之战后,蜀国元气大伤,一直恢复不过来,但是这个时候诸葛亮提出北伐,刘禅是无条件支持,因为他也知道,那个时候诸葛亮年纪也是颇大,而北伐收复中原,一直是父亲刘备的夙愿,如何不支持?而且,朝中有谁能够北伐成功,只有诸葛亮,所以刘禅全面支持;

诸葛亮死后,刘禅能够靠着自己和一帮大臣又治理了几十年,这是极为珍贵的,像刘琮,也是从他老子手里接下的家大业大,可是呢,混了没几年,就将荆襄之地拱手让人,刘禅比他们强的太多了;


刘禅察纳雅言,用的一些人,姜维,费祎,董允,诸葛瞻等等都是后三国时代,数一数二的人物,能够独当一面的,可见其并不昏庸,能够知人善用,这一点其实就符合了明主的要求了,只不过最终是姜维才不比诸葛亮,朝中人才也是凋敝,最终走向了灭亡罢了!!


百变历史秀

说起刘禅,大家习惯性的认为是扶不起的阿斗,但问题是,刘禅执政四十年里,蜀汉的政局却是三国中最稳定的,这期间蜀汉先后换了四个执政官,但刘禅却始终稳居皇位、掌控大权,没有出现权臣和皇帝火并的情况,也没有被架空或废黜;相反,刘禅的权力在这四十年里是越来越大,而蜀汉在这四十年里,甚至在诸葛亮死后的三十年里,都始终能够保持稳定局面。

我们再来看一看同时期的曹魏,在曹睿死后,曹氏皇权基本就被架空,后面两个权臣相互火并和残杀,最后更是沦落成司马家的傀儡;至于东吴,孙权在世的时候,太子和鲁王为争夺权力就大打出手,在孙权去世后,皇帝和权臣更是火并得一塌糊涂。在随后的两晋南北朝,君臣相互残杀那更是家常便饭,被杀被废的皇帝那是数不胜数,甚至很多开国之君都被权臣所害,至于全家死于非命的权臣,恐怕也是多如牛毛。

大家知道,弱势皇帝在面对权臣的时候,心中恐怕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一则皇帝知道自己驾于不住权臣,二则害怕权臣会起谋逆之心。事实上,任何人在面对能力和实力比自己强、做事又强势的下属时,恐怕都会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甚至而言,很多领导在面对一些仅仅只是资格老的下属时,都会感觉驾驭不住而想把这些人给开除或是边缘化掉。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皇帝无法克服心中的恐惧,自然会觉萌生削亦反,不削亦反,甚至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念头;当然,如果皇帝始终无法建立起自己的政治格局,那么被权臣所替代也是迟早的事情。

在刘备死后,刘禅独自面对权倾朝野、甚至甲仗百人上殿的诸葛亮,说心中不害怕那肯定是骗人的,但他却能够克服自己心中恐惧,给予诸葛亮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同时又通过和张飞女儿联姻,加强外戚吴懿和吴班的权力,以达到对诸葛亮的制衡。反观曹丕和曹睿,他们以强势皇帝登基上位,在面对还并非权倾朝野的司马懿时,内心的恐惧就无法抑制,于是一再压制司马懿,如果他们面对的是带甲上殿的诸葛亮,恐怕早就开始火并了吧,就更不用说曹爽和建文帝了。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更是能够通过分化政权和军权来平衡蒋琬和费祎,后又用内廷黄皓来钳制姜维的军权,这种政治手段和魄力,绝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所能做出来的,当然,也不可能仅仅是蜀汉的文武大臣个个品德高尚所能实现的!事实上,以弱势皇帝上位,却能够和权臣达成默契和平衡,在保持政局稳定的同时还能一步步收回大权,执政期间百姓更是安居乐业、路不拾遗,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在科举制度出来之前,只有两个半皇帝,其中两个分别是汉宣帝刘病已和蜀汉后主刘禅。剩下的半个,则是汉文帝刘恒。


太史龚

就连魏国都让司马家族搞了,蜀国能坚持住?大势已去,人心慌乱,给他二百万魏国都不怕,要干他。早点投,早开始下一局,不然,一直死一直输,心里还是痛苦,受伤的士兵,百姓。投了其实不错,救了很多命。

成王败寇,很多东西要我们去揣摩,不能一味认同史书。个人观点,乐不思蜀的时候也许就是在卧薪尝胆,只不过人家勾践最后成了。邓艾几百兵士攻取成都不得不说姜维对后方兵力防备松懈,如果有一得得力干将守住险关隘口何至于刘禅不战而降何至于刘禅背负干古骂名?而姜维成就了一世英名!我觉得打江山,应该收纳天下人才,换新人,三国到了刘禅这一辈,全都是上一辈的后代,没有说从全世界去招揽人才,这样的江山没有活力,不跨才怪乐不思蜀说的是刘备,和赔了夫人又折兵是一个典故



诸葛亮是七出祁山,我个人认为蜀国失败是刘备造成的,成也刘备,败也刘备,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把蜀国的大将,政治家,军事家,人才,导师,接班人,都打没了,所以有句话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廖化以前只是关羽的马夫而已,诸葛亮后期...大半的国力都是刘备关羽消耗了的,刘禅能守几十年已经不错了,起码不昏,每次的北伐都是武将主动提出,刘禅起码没有空耗国力,没有自毁栋梁,蜀地人才凋零,神仙难救。一个高明一把手应该必备:一有深远的战略眼光。二有独特的视人慧眼,知人善用。三公平公正消除内部矛盾。


春日盛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