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需求父母,難以滿足的“老寶寶”

高需求父母,难以满足的“老宝宝”

一些人躲過了“高需求寶寶”,卻遭遇了“高需求父母”。人們印象中的中國式父母總是給兒女捧錢場,比如給孩子購房、生活等提供經濟支持;還捧人場,比如幫著打理家務,照顧孩子。

其實,不是所有的中國父母都是奉獻型的,也有一些高需求父母如同“老寶寶”,讓兒女煩惱頗多。

家有高需求“老寶寶”

文/未小央

別人家有“高需求寶寶”,我們家有“高需求老寶寶”。

我在省城上完大學,工作、結婚。從此,我爸媽就覺得我家省城有人了,也被別人當做教子成功的榜樣。我老公是個處長,他們以為當了多大的官,總是大包大攬親戚朋友們的各種訴求,從孩子上學到老人看病,從找工作到跑項目,我父母不知給我們接了多少活兒。

不僅如此,我爸規定老家親戚們的任何婚喪嫁娶,我們必須出席,不然就會說我們不給面子。凡是有人到省城辦事,父母都會熱情地讓他們住我家裡,即使我掏錢讓住招待所,父母都覺得做的不對。

每當我老公拒絕他們提的需求,他們就會轉彎抹角地說,當年追我的誰誰現在都是局長了什麼,聽得老公和我都很尷尬。老公也想確立自己在我們家的地位,勉為其難地為我們家辦了一些事。

我知道後非常生氣,老公雖然只是個處長,但是在重要部門,他們要幫的那些所謂小忙,大多是違反原則的,是要把我們往火坑裡推啊!我給老公說:“我們家的人揹著我找你辦事,你要違反原則辦了我不僅不會感謝你,還會怪你。”有了這個尚方寶劍,老公心裡踏實了。

好幾個親戚找我老公辦事被拒了之後,向我爸抱怨,我爸氣得打電話說:“你們今年就別回家過年了!”我一聽樂得輕鬆,訂了出國遊機票,這是我們一家三口第一次過年去國外玩。沒想到大年初一一早接了媽媽電話,哇啦兩小時控訴我“不懂事”,氣得爸爸高血壓都犯了。她哭鬧著命令我們馬上回家,我們屁滾尿流地改簽機票大年初三趕回家,發現我爸精神矍鑠地在家裡大宴賓客。

見面還是那套說辭,覺得我們發達了不知道回報家人,其實我們並不是。比如,表弟讓我們在公務員考試中幫忙,這當然不行,但他後來創業開公司,我們二話不說支持了兩萬元。我們儘可能地滿足父母這種榮耀鄉里的心理需求,可還是落得一堆抱怨,我氣得說:“別人是坑爹,你們這是坑孩子啊!”

高需求父母,难以满足的“老宝宝”

專家拆招

高需求父母,难以满足的“老宝宝”

對待這種虛榮型高需求父母,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最初的相處中就放棄給他們撐場面。對他們要孝,但不能順,因為父母並不是無所不能的,受限於教育、年齡、格局等等,他們可能缺少審時度勢的能力。若對他們的要求一味順從,最後闖的禍你們很清楚,但他們是不瞭解的。給他們實際的關愛,讓他們感受到裡子的舒服,比如改善物質條件,讓他們生活質量更高。但對面子上的東西不要縱容他們,因為那些虛榮心會越漲越高,但實際對你們雙方的幸福感都沒有實際好處。

無法讓享慣特權的父母滿意

文/彤彤

我爸媽退休前一個是大學校長,一個是教授,退休後返聘了幾年,直到幹不動了,賣了老家的房子,來北京定居。

剛開始我覺得很幸福,我也終於過上了週末回家吃飯,有事可以把孩子託給爸媽的日子。但事實證明我想的太美好了。

他們在老家時過得順風順水,學生遍佈在城市的各個行業,辦什麼事情都是如魚得水,享受著特權。這下來到人生地不熟的首都,只有我可以依靠,我要努力在有限的範圍內,讓他們過上和老家一樣舒坦的生活。

我曾經想過讓他們返回老家生活,但他們覺得房子都賣了,再回去會被人看笑話。我想也是,我也不能把照顧父母的責任推給他們的學生啊。

他們一直對我的發展不很滿意,老朋友老同事們的孩子有定居美國的,有上市公司的副總,有出名的經濟學家,他們說起來總是流露出欣賞,也表示對我的些許遺憾。我聽了很難受,我也考到了北京的大學並且留了下來,還把他們的戶口也辦到北京,我真覺得我盡力了,但他們對我提供的這一切並不領情。

高需求父母,难以满足的“老宝宝”

專家拆招

高需求父母,难以满足的“老宝宝”

對待一些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父母,他們喪失了社會角色的領導權,已經很沮喪了,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常常需要孩子去彌補,需要在家裡體會被捧著的感覺。他們的物質並不匱乏,高需求往往表現在精神方面。對這樣的父母,要從精神方面入手,比如告訴他們,到了這個年齡,現在不拼孩子了,而是拼誰更適應這個時代。給他們看誰家的父母七十多了,能自己叫網約車,自己淘寶購物,還租共享單車玩一把情侶騎,那才叫秒殺一眾人。對內心驕傲有好勝心的高知父母來說,他們什麼時候都願意掐尖兒,比較容易被“逼”成自強自立的新老人。

父母對我高需求,對弟弟高配置

文/葉子

從工作開始,我就一直能感受到父母高需求的壓迫。其實,雖然我爸媽的收入很低,但生活也極為節儉,他們對我的高需求是因為要供養弟弟。

我原本對此沒有任何意見,大學四年,他的學費生活費都是我出的。但當弟弟大學畢業後,我發現我給父母的錢還都是一轉手就花在弟弟身上了。而且數目越來越大,他們補貼給弟弟去添置一些我自己都捨不得買的東西。時間久了,弟弟也對這種從父母處中轉的供養習以為常。

讓我鬱悶的是,父母每次都是以自己需要的名義向我提要求,我明明知道就是給弟弟的,但是如果不答應,他們那哀怨的眼神就感覺是我對他們不孝順。父母從我這裡索取轉給弟弟的,絕對是超過我們這種家庭的高配置。大學畢業的日本旅行,結婚時的房子首付,都是父母恩威並施,弟弟軟磨硬泡地讓我出的。

老公家的條件也不是很好,但公婆從不向我們開口要求回報,我們也就是逢年過節買些禮物,公婆還偷偷地給孫子塞點零花錢,我覺得對不起他們,總想著條件好了一定要好好回報他們,因為我覺得這就是父母該有的樣子。

但即便我持續不斷地貼補孃家,我媽還悄悄教著我怎麼存私房錢,我真是怒了,這一點我有自己的原則,不管給家裡貼補多少錢,我都會和老公商量,也擺明我的無奈,這樣的坦誠也贏得他的尊重,常常安撫我說無非就是我們生活的差一些,只要他們不鬧事就好。

但凡我對他們的做法有些意見,爸媽都會理直氣壯地說:“你就一個弟弟,現在你管他,你老了他可以管你呀!等我們走了,你們不是這世界上最親的人嘛!”

但這麼供養出的弟弟連對父母尚沒有什麼孝心,我還能指望老了從他這裡取得什麼回報嗎?

專家拆招

這種在兒女之間厚此薄彼的父母現實生活中不少見,有的是對男孩女孩的不平等對待,覺得錢花在兒子身上就是花在自己家,女兒就該挖婆家牆角補孃家虧空。也有些父母沒有性別歧視,只是搞平衡主義,讓情況好的子女義務地照顧條件差的子女。不管是男女平等的問題還是平均主義的問題,這種父母都是沒有在兒女成年後擺正自己位置,無視子女現在的家庭。這樣做法的父母往往兩邊都不會落好。

遇到這樣的父母,被高需求的子女應該當機立斷地說破他們的情感綁架,孝與不孝並不在於別人的評價,而在於自己問心無愧。作為新家庭的女主人,把自己的家建設好,同時兼顧婆家和孃家就很成功了,不要因為父母的苛求而讓自己陷於無法擺平的困境。

盡好孝道,同時不被高需求綁架

李雨蒙 深圳燕園博思心理諮詢中心心理專家

在父母年輕,子女年幼的時候,我們強調親子關係是要一起成長。但當父母老年,子女成年後,我們好像忽然都忘了一起成長了。這時候的父母,有些從以前的奉獻型轉變成了依賴和索取型,認為孩子長成了,應該摘勝利果實了。如果一旦沒有得到預想中的,還會以“孝”的名義表達不滿。

人生閱歷的增加,內心應愈趨於成熟才是,為什麼這些父母表現得這麼不明事理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有的之前陷於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沒有發展出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生活圈子。一旦退休,生活失去了寄託,於是就轉移到兒女身上,通過不斷向兒女索求,來建立與孩子的連接,從而獲得安全感。

有些父母本身可能人格發展有缺陷,控制慾強,什麼都讓別人按照自己的需求來,不能體會兒女的感受。

要求回報型父母,有的是匱乏型父母,養育兒女的目的,就是要求兒女回報。

瞭解了高需求父母形成的原因,成年子女要怎樣應對,才能既不有失孝道,又能從容應對自己的生活呢?如何找到這一平衡?

1.首先,成年兒女要明確做兒女的責任和義務,要學會適當拒絕。受到這個問題困擾的兒女一般都是很孝順的,但是不要因為孝順而忽略了自己的身心。能做到的,可以儘量去做,做不到的,也要溫和而堅定地拒絕。如果父母能自己做的事,要鼓勵他們自己做。雖然父母開始會不高興,但是,習慣之後,對他們延續精氣神會有幫助,也不會太過於依賴兒女。

2.最關鍵的是要和高需求父母建立邊界感,不要一切大包大攬。告訴他們,你能做到什麼,不能做到什麼,什麼是他們自己要承擔的。建立好邊界,在應該做到的範疇內做得盡善盡美,但對超過這個範圍的不要過分牽強。

這樣的感覺其實也會給父母一種安全感,兒女長大了,有自己的主張和堅持,不是誰都能隨意改變和左右。

3.對於安全感不足的父母,理解父母年老帶來的空虛感、不安全感、孤獨感,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參與到集體生活中去。把他們的注意力引向自身發展和同齡人的交往。在不能陪伴的時候,可以用固定的行為與他們溝通,比如堅持在週末的晚上視頻,讓父母能清晰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愛。

這不僅是解決我們當下的煩惱,而且是給父母和我們的關係以更好的期待。就像我們小時候多麼招人煩父母也沒有拋棄我們,還是把我們朝著好的方向養育。今天雖然他們老了,我們也要多與他們交流,幫助他們找到自己適宜的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