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如何喚醒內心的強大?

王阳明:如何唤醒内心的强大?

CFIC導讀:

心為物役,我們總覺得自己活得很累。王陽明卻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參考這位心學大家的故事,我們就會發現,心其實很強大。只要內心足夠堅定,又何苦讓自己陷入現實的夾縫中苦苦掙扎……

王阳明:如何唤醒内心的强大?

今天,心為物役似乎已是常態,外界的物左右了內在的心,以至於人們普遍感覺是,物與幸福的增長不成比例。其實,我們的心並非如此的脆弱,只不過是我們在追逐外物的過程中,將其迷失了。

王陽明的心學會對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有所啟發,使我們看到,心本來有其不可動搖的力量之所在。

1496年,大明王朝舉子們的全國會試結束,當朝狀元公之子王陽明又一次榜上無名。

說起這王陽明,此時不是等閒之輩,1493年春天,他已參加過一次這樣的考試,那次落第後,許多人都感到不應該,京城裡的一些達官貴人都到王宅裡去安慰他,甚至連宰相李西涯都來了。

我們也可以想見,考試以前的王陽明,已經承擔了人們多重的期待,按李宰相的揣測,王陽明一定有很大的心理壓力,因此就以開玩笑的方式來緩解,他對王陽明說:“汝今歲不第,來科必為狀元,試做來科狀元賦。”王陽明也真不含糊,提起筆來就寫了一篇,以至在座的諸位大老,連連驚歎:“天才!天才!”

就是這個天才,沒想到第二次考試又失敗了,按一般人的心理推測,這壓力太大了,當時跟王陽明同舍的一位考生也落第了,感到無臉見人,王陽明安慰他說:“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顯出了其心不為物役的力量。

王阳明:如何唤醒内心的强大?

就是這位對心的力量有所體悟的王陽明,在官場上遭到了一次大的劫難,1506年2月,他因上書言事,得罪了權奸劉瑾,被抓了起來,並被貶謫到貴州龍場驛幹驛丞,這年王陽明35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

1508年春天,他終於到了龍場,在龍場艱難困苦的三年裡,王陽明對心的力量又有了新的體悟。一開始,他對得失榮辱都可以超脫了,但生死一念尚覺未化,於是在困難的生活中,經常問自己:“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刻,“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這就是王陽明心學哲學,相對於當時主流的程朱理學,在中國人的生活實踐領域,一種新的思維角度、一種新的範式誕生了。王陽明心學在以後還有發展,其基本內容有心即理、萬物一體、知行合一、致良知。這一學說,高揚了每一個人的精神力量、心的力量。

儒學是為己之學,心學也不例外。將心學知行合一是可以讓人受用的,從王陽明此後的行為上,就可以看到其受用之所在。

1519年明王朝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江西的寧王朱辰濠叛亂,得到消息的王陽明未及報告朝廷,果斷地起兵平叛,事後,王陽明有大功而見嫉,非但沒有受到應有的獎賞,反而差一點被誣告謀反殺頭。

一般人處此狀況,大多是會憂憤難平的,但王陽明卻能從容化解。經過這樣的變故,他更加堅信了“良知真足以忘患難,出生死,所謂考三王,建天地,質鬼神,俟後聖,無弗同者”。

他給學生的信中說:“近來信得致良知三字,真聖門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盡,今自多事以來,只此良知無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瀾淺瀨,無不如意,雖遇顛風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沒溺之患矣。”

王阳明:如何唤醒内心的强大?

王陽明有個學生叫聶豹,晚年曾被謗逮捕下獄,錦衣衛來抓他時,他從容鎮靜,毫無驚恐之態,時人無不歎服,這就是一個有心學修養的人的受用之處,也是其做人牛氣的地方。

當心學在中國大地上逐步傳播普及之後,聶豹並不是一個孤例,而是許多中國人的生活常態。

王陽明曾曰:“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於七情之樂,而亦不外於七情之樂。

雖則聖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

”許多信服王陽明心學的人,就這樣生活在快樂之中,“素富貴,行乎富貴;素患難,行乎患難”。也許今天的人們,很難理解有一個時期我們中國人曾經這樣心靈自由的生活過,內心有如此充盈的感情。

時下的生活瀰漫著功名利祿的氛圍,有了錢希望有更多的錢,有了權希望有更大的權,對房子、車子、色慾等等都是不知饜足,而一點點的不滿足。

就足以讓人輾轉反側焦慮異常,物質的豐富之下,是犯罪率、自殺率、離婚率、精神病率的升高,人們普遍的感覺是浮躁,浮躁久了就生暴躁,暴躁久了就生暴戾。

媒體上經常報道的滅門慘案、屠殺親人,已讓人嗅到了這種暴戾之氣。對治這種情況,也許正需要王陽明的心學,當人們發現了自己內心的力量之時,就不會被外界所左右,從而就能生活得自得其樂。

王阳明:如何唤醒内心的强大?

梁漱溟先生曾講過,跟西方文化相比中國文化是一種早熟的文化,對王陽明心學來說也是這樣,可以看出,王陽明心學與當代西方海德格爾等人的存在主義哲學有著許多相通的地方。

而海德格爾的哲學就是對西方理性主義傳統所導致的物質主義至上、人生意義缺失的一種反抗,反觀我們周圍的物質主義氛圍,我們同樣可以發現王陽明心學復興的類似動力,不過需要有人對心的內涵加以現代化,使之適合現代人的生活。

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在名利場中奔波,與世浮沉的現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的定盤針的時候了。

王陽明:好的人生,要學會做減法

王阳明:如何唤醒内心的强大?

每個人生來都是一張白紙,會隨著生活閱歷和知識見聞的豐富而變得五彩斑斕。但是好的人生,並不一定是濃墨重彩的。“淡極始知花更豔”,學會給人生做減法,往往會遇見更美的風景。

01

王陽明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給人生做減法,要減去一些過度的慾望。大千世界,道不盡、畫不完的繁華,總使人眼花繚亂,目光不自覺地被吸引,心裡也暗暗地種下了慾望,容易成為被慾望驅使的奴隸。

朱熹曾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這就是著名的“存天理,滅人慾”觀點,但人慾並非指人的天性,而是過度的慾望。日常的飲食、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都是合理的。

但很多人不僅要吃飽,還要求山珍海味、求飽口腹之慾;不滿足於當下已經自足無憂的生活,還要無休止地追名逐利,這就是過度的人慾。過度的慾望可能並不會帶來更多的快樂,反而成為後來的拖累,埋下潛在的禍根。古往今來,諸多貪官的例子擺在面前。

如何做減法?王陽明的答案是省察克治。

“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

王阳明:如何唤醒内心的强大?

02

王陽明說: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這是人生做減法後達到的至高境界。心學法門至簡,但若真正參透其要義,便覺世事遊刃有餘,身心暢快。

王陽明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說明此理: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聖人的心像乾淨明亮的鏡子一樣,不管面對何事何物都能如實照見,等他們過去了也不會留下任何痕跡。

莊子也曾說過:“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

每個人的心最初也是一面明鏡,而我們大多數人的心之常態是被外事外物遮蔽了。外事外物如飄來飄去的浮雲,我們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倏然飄來、又倏然飄去的浮雲上。

沒飄來時,心裡想著要來了而躁動不能安;既已飄過去了,心裡還念念不忘而不能定。本心是永恆的,外物只是暫時的。不能專注於本心,而專注於外物,就會永遠處在躁動與焦慮中。

所以,試著給心靈做減法,在心體上抹去那些擾亂本心的浮雲,修煉自己的本心。

古希臘哲學家艾皮科蒂塔曾說過:一個人生活中的快樂,應該來自盡可能減少對於外來事物的依賴。

只要內心堅定,遇到外物時,都能應付自如而不為他們所累。

王阳明:如何唤醒内心的强大?

03

給人生做減法,要捨去一些東西。

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想要魚是正常的心理,想要熊掌也是正常的心理,但是想要把兩者同時弄到手就是不合理的,如果硬要兼得,到頭來往往是一場空。捨棄一些東西,其實是得到了更多。

無用的身外之物,可不必再汲汲地去追求。心中的念頭一個接一個地閃過,有幾個能真正停留紮根。

梁曉聲先生曾說:一種人生的真相是——無論世界上的行業豐富到何種程度,機遇又多到何種程度,我們每一個人比較能做好的事情,永遠也就那麼幾種而已。有時,僅僅一種而已。真正能緊握在手中的並不多,專注當下可能比貪多更有意義。

該放下的執念,不妨輕輕放下。給自己定下的宏偉人生目標,可能已經將人壓得身心俱疲。為了遙遠渺茫的目標拼命時,卻忽視了生活的美好。

與自己沒有交集的人,不妨漸漸遺忘。生命中,會與很多人擦肩而過,但只有很少數的人伴隨一生。有些人註定是生命中的過客,成為定格在回憶裡的風景。

試著放下一些遙不可及或者成為過去的事物或人,將他們從自己的生命中慢慢淡化。

就如在計劃表上,劃去那些細枝末節的瑣碎事,只留下當前最重要的事。會發現,擾亂心緒的事物都被拂去,似乎不再迷茫,當下的生活如此明晰。

王阳明:如何唤醒内心的强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