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愚民政策吗?

鹏友程

老子和孔子都有愚民思维,只是站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



老子认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在老子的眼里,他认为人们被挑起的欲望是罪魁祸首。如不可见欲,民心就不乱了。这其实还是有道理的,比如当今,大多数营销都是采取给便宜、贵物炒作的方法引诱消费者,尤其针对老年人群更是把骗术做到了登峰造极。对年轻人则今天来个O2O,明天来个比特币,后天就是区块链,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里冲,可其实都是少数人的饕餮盛宴。所以这个时代人心浮躁、拼命争夺,早就已经笑贫不笑娼。只是老子认为使民无知也就无欲,他的出发点是不想民心混乱,不想看到社会你争我夺。他是站在当时社会强烈变化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当时诸侯已经不太遵守周礼礼法制度,各诸侯拼命发展自己想要实现霸业、吞并别人,所以也就使得一部分人拼命思考、到处献策。社会呈现出越来越混乱的乱象。然而这就是百家争鸣的来源,是诸侯相攻伐孕应而生的壮大自己的需求导致的。圣人看到乱象又站在整个社会角度又开出了救世药方。老子就是其中之一,老子认为,就是你们这些贵族瞎折腾导致的。

老子说,民之饥,是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老子对于上层阶级的态度可见一斑。今天也一样,这帮互联网精英不断发明可能他们自己都弄不明白的概念引诱公众进入。



孔子作为一个上层阶级也开出了他的救世药方,他的思维就是要复古,要恢复西周礼制。各个阶层遵守自己阶层职业本分,那就不会乱了。孔子是站在一个上层阶级的立场上看待愚民的,他甚至认为中人以下,不可语上。就是说普通人你连议论贵族的资格都没有。不过他也并非只是阶级立场,他只是更关注等级秩序。所以他才会说可以给民自由,但不可给民认知。意思是给自由是出于上层对下层的关怀、德政,让民有认知往往就会僭越,失去身份该有的本分。孔子一贯思维都是如此,中庸里他就这么描绘,上不骄,下不倍。意思是上层应该有德行,下层不要背叛。他是这么描绘的,儒家在后世倡导的也是这个核心思维。君王行德政,百姓忠君爱国。所以孔子的愚民思维的出发点是维护礼法秩序。


國病

我觉得这肯定不是愚民政策,因为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个开私学的人,“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他又怎么会说出“愚民”的话来?针对这句话的疑问,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因为不同的断句方法而有不同的解释;另一方面就是结合历史上传统儒家学者的理解。

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此不同的断句方法,导致了含义截然不同。比如: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说:民有可使者 , 亦有不可使者 ; 民有可使之 时 , 亦

有不可使之时。 可使则用之 ; 若不可使 , 千万要知其不可使 。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识就是说:对于民 , 其可者使其自由之 , 而所不可者亦使共知之 。

从古代的学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来看,不同的人解释其实意义不同。总体来说有三种理解方式:一是愚民说;而是教化说;三是无关愚民或者民愚。比如汉代的郑玄就认为这句话是统治之术,最早认为这是愚民说。君主实行政令,务必希望是老百姓能够遵从。但是老百姓是糊涂的,如果他们知道政令的原因,他们就会非议,从而影响政令的施行。后来还有一些学者结合《周易》和《道德经》中的思想,认为老百姓处于茫然无知又自然而然的状态是最好的。

不过宋代开始,学者强调了老百姓的愚昧,但是不认为应该愚弄老百姓。比如二程就认为圣人是希望让老百姓尽可能的知道道理,人人可以遵照实行。但是客观上老百姓有时候是认识不清楚的,因此圣人的教化有时候也是无能无力。朱熹同样认为圣人的道理对学者有时候是非常难以理解的,更加不用说老百姓,因此客观上不能勉强让老百姓知道。“不可使知之”强调了圣人教化中的无能为力。


历史是什么

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不是愚民政策。对于这个问题首先应该知道孔子的身份。和政策的概念。

孔子从政经历


孔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但是孔子的从政经历非常短暂。。孔子在鲁定公9年被认命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后又升为小司空,不就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3年孔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此后从未得到任用。也就是说孔子的从政经历只有四年。


政策的概念

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的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一个政策的出台是有权威性的。并且是有明确的任务和工作方式的。

孔子思想不代表政策

孔子从政经历十分短暂。并且是在中年以后开始从政。所以孔子所抒发的思想并不能代表政策行使的依据。一项权威性的政策一定是由一个政治组织通过书面文件并且加盖组织公章才算生效的。所以孔子的思想不是政策。

孔子思想是不是愚民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子所说过得话多数是鼓励别人学习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多数是教人学习,与人为善的。所以一句话不代表孔子的思想就是愚民的。

总结

做人要学会独立思考。没有什么愚民不愚民的。多看书,多思考。就算是圣人说话也是要敢于质疑的。形成自己的思想。学众家之长处,摒众家之缺憾。博采众长才是思考之道。


宫雪源的价值观

直接说答案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并不是什么愚民之策。

《道德经》第三章,给了这句话很好的解释: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的是同样的道理,都是希望通过圣王合于天道的统治方式,使得百姓可以自然而然的践行天道,不被那些自命为圣的伪圣之说所蛊惑,陷入各种各样混乱的思想中去。

补充

朴散以为器,道散以为物,物各命其名,格物以为知。

知识和智巧的产生,是因为对道的丧失。

人因为失去了本真,而产生了匮乏,于是就有了欲望。

人因为失去了道,而迷失在万物丛中,进而产生了知识。

社会上的一些居心叵测的智巧之人,野心家、阴谋家,利用这些知识,蛊惑民众,为非作歹,天下便会陷入混乱。

反过来,百姓返璞归真,那么社会上人们就会淡泊淳朴,不会狂热的追求过度的财富,也不会互相争名夺利。

人们不会窃贿成风,更不会有男盗女娼。

社会上没有野心家阴谋家们煽风点火制作社会混乱作奸犯科,每个人内心都很平和。

因为精气神充实,所以人们的身体都非常健康,寿命也都很长,精神面貌看上去是那样的质朴而古雅。

这该是多么美好的社会呀。


平凡2850

近来事务繁忙,无暇写作。然见此条部分回答,高调批判,众口一辞以为夫子愚民,那就粗略说几句吧。

《论语•泰伯》中的这一句,历代异读者众,注家争讼纷然,是有些不好理解。我们不妨先问一问孔子思想中的“民”处于什么位置。孔子思想中的“民”基本是指百姓,他这方面是继承周王朝官方传统,视民为国之大本。《尚书•皋陶谟》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翻成现代白话,意思是,上帝善听善察,以百姓所知所察为依据,上帝奖惩分明,以百姓的奖惩理解为依据),《左传•桓公六年》云:“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意思是,所谓百姓,就是天意的主心骨,所以有道明君,必然把安顿好百姓放在敬奉神灵之先来考虑)。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借古时天象比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其强调德配其位方有其用,正是周室正调。《左传•襄公十四年》云:“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明明白白道出了春秋后期至战国初还保留的周室正统观念。早期儒家,不可能主张君主独裁,对百姓荒淫愚弄,这是有厚实证据的历史事实。

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怎么讲?这是针对当年的国家政令行于社会时遇有不解之民而使其从之,不得已的权宜之说。其实这很好理解,包括现在国家的各项法律、政策、条例,是不是每一个国民都知晓其原理,都理解都同意了,才开始推行,一旦有人不理解国家就得马上停止呢?当然不是!执政的理想光景,当然是“民可使由之,更使知之”,可往往在现实管治中很难百分百办到。怎么解决?孔子说,我们可以做到的是获得百姓的信任,保证他们愿意跟着走,即使有些不太理解的,也不会破坏和抵抗。所以,这里的“不可知”与老子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知”是同等意思,指人的理解力、知识完备程度!

因而,这句话的注解,程子作的注最有道理,尽管有“拍马屁”之嫌——“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若曰圣人不使用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也,岂圣人之心乎?”

人的理解力和知识修养,即使同一阶层同一教育条件,亦深浅不一,同一性落到数量极多的个体身上,就成了人类难题,向来如是。面对芸芸众生中那些不学不求不思不受,“智力”有限者,孔子此处只是道出了一个经验论上的、无可奈何之下的成败原则:他真不明白也就算了,但要他真心实意的跟从与遵守。

对儒家来说,政令之流布推行,百姓理不理解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支持还是反对,这涉及执政根基。如果百姓中反对者众,那不应强行为之了。早期儒家信奉的是“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

儒家的确不完美,儒家的确有糟粕,批判乃应有之义。但任何批判的前提是准确的理解,此义无需多述。


唔好嘈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论语.泰伯篇》。

对于孔子此言,争论颇多,多以为是愚民之言,实乃大谬矣!我今拨云见日,还孔子一公道。实在是常人智慧不够,卖弄口舌,混淆是非。

孔子问道于老子,称誉老子“其犹龙也!”并且说“吾道一以贯之。”孔子聪明绝顶,且有济世之心,老子亦视其为“道”之传承人。孔子得“道”之精髓,不仅从其撰《易》之十翼有“穷理尽性至命之学”的精当言论,我今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再做阐发。

据郭店楚墓竹简(93年10月出土)载:“民,可使道之,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民:在修道体悟上常比作气,行气时贵在无思无虑,一任自然;不可强也,实乃“守柔曰强”。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令而常自然”(通行本第五十一章)。孔子此言,实际上是“民,可使道之,不可使智之”的衍化,理出一辙。

民:真炁也;由:自然而然也,自然而然即“道”。知通“智”。该句意思是说:民宜使其自然而然,万不可使逞其智,要使民一返浑朴状态,合于大道。倘合于大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则民利百倍、民复孝慈、盗贼无有。

修炼体悟时,真炁运行,贵在隳肢黜聪,忘形忘思,一任自然,以柔骋坚。老子曰:“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通行本第五十二章)。炼功刚开始结丹时,其如黍珠黄芽,必须忘思凝神观照,犹如刚出身婴儿,很柔弱,但“柔弱者,生之徒”。吕祖曰“用其柔和之光,复归于见小之明,则知天下万物。”袭者,时刻念念(凝神)常存。

孔氏之学,有显隐之学,其隐学被曾参、子思、孟子继承(张三丰语)。孔子何以被称为圣人?圣者,通也,通达事理也。孔子以实修之言应世,合于大道。当我们看到听到身边所发生之事,再体会孔子之言,就会倍加


崇敬这位先哲。


微妙玄通冰激凌

孔子是彻头彻脑的封建地主阶级士大夫,他的愚民哲学在论语中有很多唯心主义学说。所从历史上他的儒学论话一直受到进步的唯物主义哲学的相抗,一直到上世纪″五四"学生运动,人们高举反帝反封建旗帜,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革命口号。从而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路上不断前进。

孔子在《论语,泰伯》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十足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愚民学说,是指定劳动人民只能供封建统治者使唤,而且不能让劳动者知道,不晓得为什么。从而维护地主阶级,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孔子《论语,阳货》: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述高贵的有头脑的人智慧的人和卑贱的愚蠢的人是先天决定的,还坚定不移,还不可以改变。

孔子《论语,季氏》中放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个孔老二,现代人一看,人都要气死来。

他说天生下来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上等。通过努力学习人才知道是次等人。碰到困难还学习的人,是再差一等人。遇到困难不学习,老百姓就是这伙人,下等人,下矣,还不也不也了。


易家巷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以上三种断句,都能解释通,却意思迥异。

这是最基本的断句错误,致使理解错误,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实,这里面藏着更大的恶意,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丑化孔子,以达到某些人的政治目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按题干的理解,断句是这样: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是,作为一个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一个弟子三千的教育家,会出现这样低级的愚蠢的言论?

不是孔子低级,而是有人别有用心,企图把儒家思想列为糟粕!

这句话正确的断句为: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还需要解释吗?民众如果可以听从指使,由着他们,如果不可以听从指使,要知道他们的思想根源。

这分明是处理民众问题的宝典!🉑️使,由之,不可,知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的放矢,有问题吗?

中国的句读,因断字位置不同而闹出得笑话层出补穷,例如: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处处酸。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处处酸。

再如: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希望都学点句读知识,别以讹传讹,人云亦云。



梦酣三天

我认为这句话不是‘‘愚民‘’政策。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收学生不问出身地位;只要是‘‘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拿着十来条肉干拜师的,都会教导他。有这种全民教育的精神,怎么会打上‘‘愚民‘’的标签呢?



纵观《论语》四百多则,除了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断句而产生‘‘愚民’’的歧义。还有两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看上去也有些‘‘愚民’’的味道,但其实,这两句的重点是批评身处困顿却仍不喜欢学习的人。


郭店出土的儒家文献《尊德义》篇有句相似的话:“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这里的‘‘道’’,是引导的意思,也就是‘’老百姓可以引导他们这样做,但难以使他们明白。但无论如何,只能引导,不能强迫。‘’

就算是这句话翻译成‘‘老百姓可以让他去做,不必让他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是一种所谓的‘‘愚民’’,但看看历史,看看周围,人们的立场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有多少人会去理解政策的初衷,有多少人能理解政策的长远规划?如果要每一个人都明白了才去做,黄花菜早就凉了,哪里还做得成事!


刘向雄

孔子的思想老子已经看到了,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对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最好注解。老子时代孔子已经出名,老子对后起之秀孔子的思想是有所了解的。

孔子周游列国十九年,行于王宫各国之间,主要是想让自己的治世思想得到实施,自己得到重用。不惜去过卫国四次。孔子倡导对百姓实施仁政,个人修为也倡仁。但对百姓有些瞧不起,有学生问他稼穑之术,他说稼穑之事我不懂,不如老农。其实孔子哪方面都懂,不全懂也懂些。如果他不懂,他就看不起农民。为什么这样说,他去卫国后不得重用,卫国国君问他战争之事。他生气未重用说俎豆之事我懂,战争之事我不懂。其实战争事孔子懂。俎豆之事懂,嫁穑不懂是瞧不起农民。

所以他的思想多是为统治者而出,劝人不违礼。服从君礼,君臣之道。对天下君不君,臣不臣违背周礼哀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多从为上层统治阶级服务。他的学生多做官,各国大都有。而学生学稼穑之术而不教授,认为干一这行没出息。孔子从知识分子的角度提出的思想,形成知识分子的儒术为统治阶级服务。从汉武帝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治世思想,便可看出孔子思想有些愚民,对百姓仁百姓顺从,服从。站在统治者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