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從喜劇裡看印度教育的現實

近年來,印度電影被冠上了“印度神劇”的稱號,愛是無所不能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想成為你的驕傲的《摔跤吧,爸爸》、黑袍下的《神秘巨星》、夢醒之後是現實的《三傻大鬧寶萊塢》等等印度神劇已經國內颳起了印度風潮。

印度電影似乎有一種魔力:明知套路滿滿,卻絲毫不妨礙我們被感動得一塌糊塗。《起跑線》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幼兒園開始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絞盡腦汁擇校的經歷,這不僅將印度的教育問題放在熒幕上,同時也反應了中國家長的痛,影片的主題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起跑線》從喜劇裡看印度教育的現實

拉吉靠著自己的經商天賦,給了自己妻子和孩子衣食無憂的生活,原本屬於貧窮階層的他們成功躋身於中產階級,但是隨著孩子到了入學年齡,米塔開始憂慮女兒的教育問題,試圖通過高等學府讓女兒可以進去高等階級。在米塔的強力要求下拉吉在富人區買了房子,就是我們現在的學區房,在影片中,拉吉天還沒有亮就去排隊報名,可是在他到的時候已經排起了長隊,甚至有的家長睡在了隊伍裡。由於入學的孩子太多,屬於中產階級的拉吉並沒有準確的把握可以讓米婭入學,搬進了富人區,也不能搶到心儀的教育資源。

《起跑線》從喜劇裡看印度教育的現實

電影反映的就是現實,教育方能改變命運,入學查三代,語言劃分階級,用喜劇的手法來剖析了中產階級所遭遇的社會歧視和對印度教育體系的拷問,影片中很多場景和細節都讓人感同身受。教育競爭的愈發低齡化,在整個社會形成了所謂“一步落後,就步步落後”的社會氛圍,孩子上不了好小學,就上不了好中學;上不了好中學,就上不了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就像是電影中的米塔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如果上不了好的學校,最後就會去吸毒,自甘墮落。電影折射生活,現實中有多少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從古代就有“孟母三遷”的故事,為了孩子的教育三次搬家,而現代化的社會,胎教行業越來越收到人們的關注,不少家庭在孩子還沒有出生就去進行胎教,就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為了搶到女兒的教育資源,走後門、找中介、意圖行賄,這些拉吉可以想到的辦法都嘗試了但是都失敗了,入學資源的緊張和妻子的不安整日困擾的拉吉,最後拉吉不得不選擇走向法律的邊緣,同底層人民爭奪貧困生資源。一家三口搬到了印度的貧民區扮演窮人,但是為了保住他們在富人區的面子,不得不偽裝成全家去周遊世界,還提前拍了不同地方的照片。

前一秒還是在高級住宅區裡下一秒就進去了一個髒兮兮的小出租屋裡,這是導演的一種諷刺,富人生活與窮人生活的強烈對比,讓人在戲劇般的衝突中領悟到教育問題,用喜劇來反諷,讓人感受到現實生活的無奈。

《起跑線》從喜劇裡看印度教育的現實

雖然搬進貧民區但是拉吉一家依舊或者以前的生活,學校的一次貧困生臨時考察突然撞破正在吃披薩的米婭,一家人不得不去學習貧困生活,但是就是他們的學習過程讓我們看到了印度貧民的現實生活。起一大早去擠滿人的公交車、工人上衛生間的時間決定了一天的工資、需要和居民爭奪水源、和政府官員領取每天生活補助,這些種種讓生活在貧民區的人學會了對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家長正是對生活的無奈想去爭取高等學校的教育資源,奢望通過這極少的教育資源來改變孩子的生活,而拉吉一家的行為卻給我們卻敲響了警鐘,是不是隻有拉吉一家有這樣的行為?在此之前有多少資源被佔用?

可能在社會里真正會被逼瘋的是像拉吉這樣的中層階級,總想著用有限的金錢去享受更好的東西,為了爬上富貴階層不斷努力最後可能會成為無用功,最終被社會不斷壓迫逼瘋。

《起跑線》從喜劇裡看印度教育的現實

拉吉和在貧民區生活的希拉姆都是影片中令人感動的父親,為了女兒的教育和滿足妻子願望的拉吉、為了朋友和兒子的希拉姆兩人雖然都是同為被教育資源困擾但是都保持的他們的一份熱忱。在得知入學需要一筆高額金錢的時候,希拉姆選擇了碰瓷給拉吉付錢,說的是碰瓷,卻是真真的被車撞了要了賠償金簡單處理下就結束了自己的傷,在他認為窮人的身體在碰瓷之後還能活著就已經是一種幸運了,

而在最後學校決定現場抽籤來獲得入學資格之後,希拉姆的兒子沒有獲得,也是窮人的兒子來安慰自己和兒子,這是一種對生活的自卑,他覺得自己兒子以後的生活可能會像自己一樣看不見希望。拉吉終於獲得心心念唸的入學資格但是並沒有像他想象中的那麼開心,回到了富有的家,想到希亞姆的兒子,卻因為落選而只能去上條件惡劣的公立學校,內心更加不安,他選擇去給公立學校修繕房屋,提供書本,學習工具等等試圖彌補。

《起跑線》從喜劇裡看印度教育的現實

在拉吉騙名額的情況被揭露後,希拉姆憤怒的指責拉吉的行為,並且要去校長那裡揭發,但是看到米婭甜甜的像自己打招呼瞬間又心軟了,他的善良放過了拉吉,但是拉吉選擇了面對自己的良心,自己去找校長說明情況,還希拉姆一個公正。

《起跑線》給觀眾的就是一個生活潛規則,告訴校長真相的拉吉,希望校長可以給一個公正的結局,但是看似剛正不阿的校長卻告訴老師說把米婭的學籍轉入正常家庭。一個潛規則赤裸裸的呈現給了拉吉,在鏡頭前的教育家,滿嘴公平公正的校長,卻也是經濟教育鏈裡的一環,在拉吉的質問中,反而拿“警察、政府、媒體”來威脅拉吉,在校長的肆無忌憚中,看到了社會教育的黑暗,看似道貌岸然的教育家卻也是一場交易,上層社會入學不費吹灰之力,底層人民聽天由命、任憑抽籤規則擺佈,中產階級絞盡腦汁這就是導演給觀眾看的教育的規則。

《起跑線》從喜劇裡看印度教育的現實

在影片的結局導演讓我們看到了拉吉的正義,毅然放棄米婭在高等學校的學習機會,讓公立學校的孩子展現給那些被潛規則支配的知識分子,有錢人看,給米婭上了一堂正義的課,表面光鮮的上流社會事實上充滿虛偽和冷漠,很小的孩子就會排擠孤立不說英語的小夥伴,而底層的人們卻在自己都拮据的時候,願意和你分享他們的水和食物。拉吉希望女兒學會善良、互助、關心他人等美好品質,而不是帶有偏見和歧視的知識,而米塔也終於被丈夫感動,她相信在丈夫的影響下女兒最終會一個善良的人,雖然影片中富人們沒有響應拉吉,但也反應了教育潛規則是一時得不到改變的,在喜劇中反映現實。

在當代生活中,有的家長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買學校的學區房,房價水漲船高,一些還在為生活奔波的人連房子都買不起,也有的家長交高額的借讀費來換取自己孩子的教育資源,社會沒有絕對的公平,在國內所有學子在都希望可以通過高考去拼過富二代,但是當自己擠過了高考的獨木橋後卻發現了一批已經鍍金歸來的海外學子。到底是誰慢慢把教育變成了可以通過利益獲得的商品,泯滅了孩子的天性把孩子變成了學習的機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