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而退的政治改革家——张璁

全身而退的政治改革家——张璁

张璁像

经历过大礼仪之争的嘉靖皇帝罢免了一大批理学狂热信徒官员(多数是在大礼仪之争中坚定支持内阁的)。像张璁、霍韬等中下级官吏还没有被理学彻底洗脑,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还是坚持了内心真实的想法。在多数人都站在内阁这边的时候张璁、霍韬却站在了嘉靖皇帝这边。他们被重用也只是时间问题。大礼仪之争渐渐过去了,内阁首辅杨廷和也遭到来自文官集团内部的弹劾,

兵部给事中史道弹劾杨廷和收受宁王贿赂,给宁王谋反之事提供帮助。

指使言官弹劾兵部尚书王琼直接导致王琼下狱;

还利用特权提拔重用了一批族人、同乡。他弟弟杨廷仪被提拔为吏部侍郎;儿子科举中了状元。

这些弹劾奏章出现以后,杨廷和的计划眼看就要破产甚至身家性命不保。原本想通过大礼仪之争进一步弱化皇权、“纯洁官员队伍”、实现内阁专权,这些奏章要杨廷和产生了不祥之感;被迫请辞,但是嘉靖皇帝并没有马上批准,而是下旨挽留,因为杨廷和十九岁就中了进士,五十三就做了内阁首辅,跟四十七才中进士的张璁相比,简直就是天才。杨廷和的行政能力还是很强的,正德朝的时候朱厚照经常出宫,内政多是杨廷和主持的。嘉靖三年杨廷和再次请辞,嘉靖皇帝也想进一步推进大礼仪之争的争论,杨廷和不是嘉靖皇帝任用的内阁首辅,嘉靖皇帝认为推行自己的政策也需要跟自己步调一致的内阁首辅。这次嘉靖皇帝也就顺势批准了杨廷和的请辞。杨廷和辞职后就先后下旨不再称孝宗为皇考,改回原来的皇伯父。这么一搞理学大臣又不淡定了,虽说杨廷和退休但这并没有因为杨廷和的辞职退缩,反而在杨廷和状元儿子杨慎的带领下集体跪到皇宫门口请求皇上收回成命。可是嘉靖没理那茬,差人劝他们回去,但是不听。这些理学大臣不仅是跪那么简单,跪着还连哭带说,说嘉靖皇帝不遵祖训的话,这都把朱元璋搬出来了。这下可把嘉靖皇帝激怒了,下令锦衣卫将这些官员全部下狱,四品以上罚俸一个月,四品以下梃杖此后,十几位官员死在了梃杖之下。这又当做嘉靖皇帝的一大罪状。这个杨慎命够大的,梃杖两次居然没被打死,被嘉靖皇帝发配云南充军,但是官员们眼里杨慎这是在为正义而战,被视为英雄。在文官集团的庇护下,充军也就是徒有虚名了,杨慎只需要按时去云南报个到就行。杨慎到南方到处游历,而且是那种公费旅行,走到哪里都有官员招待,嘉靖皇帝一问杨慎的情况,官员们都回禀及其悲惨。但实际情况,杨慎活得很滋润;在长江边还写下了《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后来被当做《三国演义》电视剧的片头曲;杨慎居然活到了七十二岁(相当长寿了)。

把嘉靖皇帝惹怒不是好玩的,这次玩大了,梃杖的梃杖、贬官的贬官,文官集团也不敢再这么干了。嘉靖皇帝是藩王继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国家储君培育制度,对于怎么做皇帝他也没有系统的想法;但经过大礼仪之争逼哭嘉靖皇帝,向文官集团服软也不行,这给嘉靖皇帝一个认识:权力的世界是冰冷的。这也造成了嘉靖皇帝冷酷无情、多疑、驭下严酷的性格。

全身而退的政治改革家——张璁

张璁像

杨廷和请辞后嘉靖皇帝就召回张璁、霍韬等人。张璁很快被提拔为内阁首辅,面对国家形势,在皇帝的支持下张璁对多个方面进行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改革科举制度

二是改革文官监察体系

三是抑制土地兼并

任何改革都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的,张璁的改革也不例外;首先要说的是科举制度改革,发展到明朝中期的科举制度已经逐渐被腐蚀掉,渐渐沦落为拉帮结派的工具。被录取的进士可以成为主考官的“门生”,主考官也成了这些进士的“座师”;然后以师生的关系,座师提拔学生,学生孝敬老师,结成私党。这只是常见的侵蚀科举制度的形式。等到张璁做主考官的时候,就明确的对新科进士表示“我一天也没有教过你们,我不是你们的老师,你们也不是我的学生,以后各自为国效力就是了。”而且还对考生的文章作出要求:文章要文风朴实,言之有物,对于辞藻华丽、言之无物的文章概不录取。并明确指出好文章的标准:于圣贤经义亦多发明,与古义无甚远。意思就是根据书本上的经典内容阐述自己的思考内容,但是不要离经叛道,故作惊人之语吸引眼球。这项改革措施对嘉靖朝影响非常大,后来的隆庆变法的主导者高拱,万历朝万历变法的主导者张居正,抗倭名将胡宗宪、清官海瑞等,这些为人熟知的明朝人物都是受益于这个措施。

张璁不仅在科举上主张文风朴实,还主张“三途并用”、“内关外放”;原来选用官员只从中央科举考试中选出的进士中选取,中央高级职位都被进士垄断,只在地方成为举人或者贡生的不可能进中央做官的;张璁扩大了官员的选择范围,地方科举考试选出来的举人和贡生也作为官员选拔范围;这样可以加强官员队伍的竞争,防止官僚体系僵化。但是仍以进士为选官的主要来源,因为毕竟中央级的科举考试选出来的人才总体上说比较高(如果同等对待就是把中央的科举废了,这肯定不行)。这就是三途并用;

还有内关外放,就是把京官外放到地方上去锻炼;对于品级较低的言官还规定没有地方工作经历的言官不允许到中央任职;这个主要是防止言官没真才实学,靠说惊人言论博出位,或被人当作政治工具攻击政敌。京官外派后中央就空出来大量职位,张璁就安排地方官去中央任职,让有着丰富经验的地方官员充实中央官员队伍;这种措施促进了地方和中央官员队伍的流动,避免官员队伍僵化。拥有丰富地方做官经历的官员更有利于做出符合社会底层的决策。

张璁还改革了文官监察制度;规定“科道官员可以相互弹劾”,就是六科给事中和御史,这些都是言官,可以相互监督,有错了可以相互弹劾。但这种权力仅限品级低的言官;还规定“风闻言事”的只允许是品级更低的六科给事中。御史弹劾他人需要有证据才行。为了制止官员腐败行为有规可循,制定《纲宪七条》,对官员出行考察接待标准、收礼标准做出一些规定,很像今天的八项规定。以上这些问题大部分只针对官僚体系;

明朝发展到中后期多数土地已经被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十分严重;正德朝的时候全国流民就高达六百万,几乎是当时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农民暴动时有发生。张璁改革也针对这一现象做出了改革,霍韬曾在奏章中言道:“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额田已减强半,而湖南、河北、广东失额尤多。非拨给于王府,则欺隠于滑民。”在嘉靖皇帝的支持下张璁开始了“打地方强占别人土地恶霸的运动”,所有不合理的占田行为都被打击;到嘉靖九年就查出京畿地区有勋戚庄田五百二十八处,占地五万七千四百余顷,并把其中查实的二万六千顷退还原来的田主。并撤回管庄军校,严定禁革事例,不许侵占民田或接受投献民田,违者重罚。这项措施缓和了土地兼并带来的社会矛盾,对明王朝生命的延续有重要作用。

全身而退的政治改革家——张璁

历史给我们的经验是改革者的结局基本都很悲惨,因为利益集团(皇亲国戚、宦官、官吏、勋贵集团等)会瞅准一切机会反击。张璁已经在大礼仪之争中彻底与理学士大夫决裂,再加上他的这些改革措施严重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只要张璁犯一点错,就会被小题大做。还有一项技能是借助天象打击异己力量。理学士大夫要打击的不仅是张璁一个人,还有支持张璁改革的汪鋐和方献夫二人;此二人在大礼仪之争中也是支持皇帝的。这个汪鋐在正德朝在广东打败了入侵中国的葡萄牙军舰,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位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张璁改革那会汪鋐执掌都察院,负责落实张璁对御史制度的改革。所以遭理学士大夫记恨。方献夫并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是因为他在大礼仪之争和张璁改革中站在理学士大夫的对立面。在嘉靖十三年,南京御史冯恩恰好借助刚刚出现的彗星来打击张璁等人。因为古代根本不知道彗星是怎么回事,彗星出现被认为国家政策出现偏差,上天在警告。冯恩上奏:彗星出现,朝廷必有妖孽,张璁、汪鋐、方献夫三人为彗星在朝中的代表。甚至还说“三慧不去,百官不和,庶政不平”。这就是建议嘉靖皇帝把此三人杀掉。这个冯恩居然被吹成了“四铁御史”说嘴巴、膝盖啥的都是铁做的;还说他坚贞不屈,勇于弹劾张璁这样的大奸臣,嘉靖一去世,冯恩就被召回京授予大理寺丞一职;经历过大礼仪之争的嘉靖皇帝很清楚冯恩的这个奏章的目的,直接将冯恩下狱审问。这个冯恩一审就把朋友出卖了,说这是跟御史宋邦辅闲聊的时候他说的,宋邦辅因此也被抓。凡是支持张璁改革的都是理学士大夫的打击对象。但是这次并没有整到张璁,因为张璁这个人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告诫族人不要凭借他的权势仗势欺人。张璁做内阁首辅时,“不进一内臣,不容一私谒,不滥荫一子侄”张璁还说“臣平生不志温饱,不事产业,年过五十守祖父薄田数十亩,未尝有求于人。”,嘉靖十年,吏部侍郎徐缙受贿被举报由都察院审问,可是徐缙想通过贿赂内阁首辅张璁获得轻的处罚,张璁直接把他行贿的事公之于众,徐缙最后被削职为民;张璁根本没有把柄可抓。还有一个原因嘉靖皇帝此时还是坚定支持张璁的。这么多弹劾奏章没有一个说张璁有贪污受贿的问题。张璁主持内阁期间也跟嘉靖帝闹过矛盾,嘉靖皇帝想要他老爹兴献王称宗附庙。还给朱佑杬“明睿宗”的庙号;这跟着指伯为爹还有差别,根本不符合礼法。因为只有做过皇帝的才可以称宗附庙,朱元璋虽然给父亲、祖父上了帝号,但也没有称宗附庙,嘉靖皇帝这么做遭到张璁的反对;嘉靖皇帝皇权已经稳固,不理张璁,还把天地坛分为了天坛和地坛分开祭祀;这两件事都不符合祖制,也不符合礼法,张璁因此跟嘉靖闹翻,只能辞职。回家所带之物也就一箱子装完了。嘉靖成功把老爹牌位送进太庙、还把天地坛分开的事做完又下旨张璁回来,继续做内阁首辅。不知嘉靖是受了大礼仪之争多大刺激,要把当时的反对自己的力量都搞掉。张太后之前是支持杨廷和的,嘉靖后来就想打击张太后,嘉靖首先对准的是张太后的娘家人,就是张太后的弟弟张廷龄因为存在贪污腐败、仗势害民的行为,然后又被人告发谋反,嘉靖皇帝准备小题大做,给张廷龄安上了个谋反的罪名。这是必死无疑的罪名呀。在告发张廷龄谋反的时候锦衣卫指挥王佐竭却反指告发的人诬告张廷龄。也没有证据显示张廷龄谋反,张璁、霍韬坚决反对此事。张璁等人只是反对给张廷龄安上个谋反的罪名,但是并没有给张廷龄贪污受贿,干不法之事辩护。最后张廷龄也没有被处死。张璁不是一个投机分子,只想保持权位的人。张璁是历史上少有的改革者中的善终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