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出三門峽的成語或典故你知道幾個?(三)

假虞滅虢(假道伐虢)、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先來看地圖,為什麼晉國那麼恨虢國?中間隔著虞國,晉國卻要向虢國連續用兵?

源出三門峽的成語或典故你知道幾個?(三)

春秋初期列國圖

歷史上先後有五個虢國。武王滅商後,武王封他的兩個叔叔虢仲和虢叔分別做了東虢和西虢的國君,位在公爵。東虢(今河南滎陽)後來被鄭國所滅,周平王又封虢仲的後裔虢序于山西平陸,後世稱為北虢。但此時北虢國土狹小,僅為子男之國,不得不依附於南虢,所以也有人認為南北二虢實為一虢。下面重點來說說南虢及其前身西虢。

源出三門峽的成語或典故你知道幾個?(三)

虢國世系

虢國(西虢、南虢)在西周和春秋中葉滅亡以前一直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國家,歷史很悠久,地位也很高。歷代虢君多在周王室擔任卿士,輔佐朝政。"卿士,王卿之執政者。"

虢國不是一個小國嗎,地位為什麼這麼高,還是公爵?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首先,首封之君是周文王的兩個弟弟,身份顯赫;其次,從虢字的本義上來看,虢國就是一個尚武的國家,虢字或可解讀為徒手或持械擊虎、剝虎皮,繼而引申為虎皮或皮革之意。例如朱虢,意即為紅色的皮革,在周代的金文銘文中屢有周王賜臣下朱虢的記錄,《詩經》中寫作“朱鞹”,這個“鞹”從革(皮),屬於按造字法新造之字,而虢和郭二字也有很大聯繫。郭字本為外城或最外層的意思,內為城、外為郭,與虢字皮的含義類同。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先民在造出城郭之後,便按照形狀,造出了郭字的左側部分,後來又在右側加上了邑(右耳旁),演變為現在的郭字。那讀什麼呢?又根據其外圍之意,想到了虢,於是便讀作guo。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虢氏後來轉化為郭氏的原因。再比如棺槨,內為棺,外為槨,也是按照郭字外層之意造的字。正因如此,周王室便分封兩個虢國,一西一東,作為屏障,拱衛王室。說到這裡,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虢國的地位如此尊貴了。

源出三門峽的成語或典故你知道幾個?(三)

晉國、虞國和虢國位置關係

晉國想要攻打虢國,必須經過虞國,於是便打算向虞國借道。晉獻公問計於大臣荀息,荀息說:“我聽說虞君貪財,國君不妨拿屈地產的良馬與垂棘產的玉璧賄賂他,他一定會答應我們。”獻公有點不捨:“這兩樣可都是我所喜歡的東西啊!”荀息一臉奸笑地說:“如果借道成功,虞國都是我們的,何況這些寶貝呢?”

果不其然,虞國收下寶物之後竟然真的答應了晉國的請求。公元前658年,晉軍借道虞國,滅掉了北虢下陽,面對滔滔黃河,晉國在尚未做好準備的情況下撤軍。

源出三門峽的成語或典故你知道幾個?(三)

假虞滅虢

公元前655年,晉國再次向虞國提出借道的請求。虞國的大夫宮之奇對虞君說:“我們不能答應晉國,否則虞國將會被滅。”虞君說:“晉國和我們是同姓,不會攻打我們的。”宮之奇說:“虞國的先祖太伯、虞仲是周文王的伯父,而虢國的先祖是周文王的弟弟,論血緣他們更近,如果虢國被滅,他會獨愛於你嗎?更何況虞國能比晉國的曲沃桓叔和曲沃莊伯更親近嗎?他們是近親,可還不是防止內亂全部被剷除?虞國和虢國,就好像是嘴唇和牙齒的關係,唇亡則齒寒!”以上是《史記·晉世家》中的說法,《左傳·僖公五年》在說這件事的時候,意思一樣,但是是這樣說的:“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這便是這幾個成語的出處。

但是虞君根本不聽宮之奇的,還是答應了晉國。宮之奇看到大難將至,便舉家逃出了虞國。不久,晉國滅掉了虢國,回軍途中順手牽羊,突襲滅掉了虞國。荀息將“屈產之馬和垂棘之璧”奉還給了晉獻公,晉獻公說:“馬還是我的馬,只可惜老了幾歲。”

源出三門峽的成語或典故你知道幾個?(三)

百里奚舉於市

這次戰鬥中,晉國還俘獲了一個虞國大夫,此人後來被晉國作為陪嫁的奴隸送到了秦國,他不堪其辱又從秦國逃走,到楚國邊境時被楚軍抓獲。秦穆公聽說他很有才能,派人用五張黑羊皮將他從市井中贖回,讓他做了秦國的大夫。他後來輔佐秦穆公稱霸諸侯,為秦國未來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便是秦國的一代賢相——百里奚。

虢國滅亡後,子孫四散,諸虢皆以虢氏為姓,因為虢和郭相通,後來逐漸轉化為郭姓,現在雖然仍有虢氏,但數量不多。郭姓雖說還有其他的來源,但是北虢虢序(郭序)後裔成為諸虢之中最大和最主要的源流。三門峽則因為是虢國中最出名的一個,成為郭氏的發源地,在三門峽市區有一自然村名“郭氏源頭村”,據《陝縣縣誌》記載,這裡正是郭氏的源頭!

源出三門峽的成語或典故你知道幾個?(三)

虢國滅亡於春秋中葉,今天三門峽市的虢國路、上陽路、春秋路等都是為了紀念這段歷史。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