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这种育儿方法真的能培养出省心的孩子吗?

猫妈妈的育儿笔记

真实情况

你所说的这种方法,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叫做哭声免疫法。

最开始提倡哭声免疫法的学者,曾因此名声大噪,他的方法流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很多人发现这个方法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包括这名学者,依靠这个方法养育自己的几个孩子之后,当孩子成年,也都或多或少的有一定的心理或精神问题。

所以这个方法在国外早就不再提倡。



哭闹是传递信息

事实以及更多的实验证明,给孩子更多的爱、陪伴、关怀,孩子才能健康成长,也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格成长。

家长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大哭大闹。在儿童的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哭闹其实就是跟家长的沟通方式。当他饿了,不舒服了,他通过哭的方式向家长传递信息。

这时候孩子的哭闹不仅仅是表达情绪,更重要的是传递信息,所以家长要读懂婴儿哭闹的语言。


相信很多二胎的家长会有特别深的感触。当老大已经成长,明明已经能够处理自己的很多事情,二胎降生以后,孩子的哭闹会变得更严重,以前学会的东西突然不愿意自己做了,需要父母帮助。实际上,孩子的这些哭闹也是在向家长传达信息:请关注我。

所以当孩子哭闹,真正正确的方法是:家长首先要关注孩子,搞清楚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决定是为他提供帮助,还是安抚她的情绪等等。

关注孩子

关注孩子,并不是说孩子在哭闹的时候才去关注他,而是要在生活日常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比如你是不是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

陪伴孩子的时候,你在看手机吗?是不是高质量的陪伴呢?

你会对孩子表达爱吗?通过拥抱、语言、爱抚、礼物等等,各种方式。

你会对孩子表达感激以及鼓励孩子吗?还是你做的更多的,其实是批评和指责孩子?

你是否希望孩子能够少看电视,而自己却不停的抱着手机刷呢?

你会带着充满爱意的眼神凝视孩子吗?

关注自己的言行,同时也关注孩子的反应,当你越来越关注孩子,你就会知道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刻板的照书养。


Annie妈妈育儿

“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这个问题:“半岁甚至一岁以内的孩子,只要哭,妈妈就应该马上把孩子抱起来。”

为什么要这样呢?

因为半岁以内的孩子,除了用哭来表达他的不舒服或者不满以外,没有任何其他方式。

孩子哭了就赶紧抱起来安抚,能让孩子从小体会到妈妈对他的爱,这样重复的动作,能够缓解婴儿离开子宫后的那种恐惧和不安全感,对妈妈产生一种依恋的情感。

孩子哭了不抱,在孩子情绪需要被关注的时候,却没人理,孩子很可能会缺乏安全感,这也是很多妈妈说,明明在孩子身边,自己带孩子,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老师还是说孩子缺乏安全感?

这样的孩子在小时候可能有一段时间省心,因为孩子知道哭了也没用,所以就不哭了。但是孩子的性格有可能会显得懦弱、有什么事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反倒是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让人“不省心”。

其实我们老家老人们经常会说:“有人抱的小孩机灵,没人抱的小孩呆滞,看看眼神就知道。”

说的挺对的,孩子小时候睡醒后“眼前有人、耳边有声”,有家人经常跟孩子互动的,小孩子的眼睛是机灵有光的。经常被放到床上,哭了没人管,平时没人逗的孩子,眼光是呆滞的。

知道了这些区别,作为妈妈,你还愿意让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吗?


育儿启示鹿

这种方法我也是在书上看到的,婆婆在月子里一再叮嘱我,孩子吃好了奶,就直接放到床上睡,不可以放在身上睡,惯坏了毛病。我觉得和这个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我觉得要分开对待这种情况:

1.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这是要分情况的,孩子在1-6个月的时候,唯一的表达方式就是哭了,哭就是和外界沟通的直接方式,那么妈妈或者说是直接监护人,就要满足孩子的需求,以获得安全感和妈妈情感。

2.如果是6个月以后的孩子,已经初步有了意识,防止孩子用哭闹来任性,孩子哭了,就要及时查看确保孩子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然后去外面观察一会儿,如果孩子不再哭了,就可以抱抱,只要不是连续哭,就没事。

3.每个孩子的成长情况不一样,妈妈们在养育过程中,自己观察,体验,书作为辅助,重要的还是有自己的心得体验。




我是育儿达人燃妈,小学生的妈妈,陪伴孩子成长,分享育儿经验,让我们一起为孩子的成长而努力。


燃妈育儿

“孩子哭了不抱,不哭就抱”是有可能培养出暂时省心的孩子的,但是就长远来看,家长只能省心一时,会烦恼,后悔很多年。

下面,来说说我的看法。

为什么说可以暂时省心?

孩子的认知都是根据周围环境的反应而形成的。如果家长只在孩子不哭的时候,才会抱他。慢慢的孩子就会放弃哭泣,选择不哭来迎合父母,讨好父母,求得抱抱。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育儿书籍都不主张在孩子哭的时候,抱他们的原因。

但是,这种省心只是暂时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孩子在婴儿期,是非常无助的,也是最需要爱的

因为他们除了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外,其他的方式都不会。而且他们刚刚脱离母体,是很需要父母的无条件的关爱和照顾的。所以,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也就是哭声,孩子很容易有安全感缺失的情况。

第二,随着孩子的成长,安全感缺失的表现会越发明显

随着孩子的成长,自主意识的增强,孩子安全感缺失的表现会越发的明显,主要表现为,喜欢讨好别人、没有自我。早恋就是最好的案例,因为他们无法在自己的父母身上找到安全感,只能去别人身上上。

第三,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得到了抑制

孩子的需求没有被回应,孩子的情绪被抑制,会造成孩子的情绪积压。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隐形的小书包,里面放了很多被抑制的情绪。这个书包很多时间都是被拉上拉链的,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跳出来很多情绪。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孩子莫名其妙的发脾气。对孩子未来的生活和学习,都很不利。

应该怎么做?

回应孩子的需求和情绪,要认同孩子的情绪,即使孩子不会说话。同时,也可以加上抚摸孩子的后背,因为后背有脊神经,所以抚触后背,孩子会放松。总之,听从自己的内心,不要一边孩子哭,一边妈妈哭。

划重点,如果“哭就不抱,不哭就抱”就能培养出省心的孩子,那这个社会上就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熊孩子和头痛的父母了。请父母们不要在执着于见效快的方法了,养育对于孩子只有一次,希望父母们可以认真对待!


An妈育儿记

这种情况我也有遇到过,刚生下我儿子的时候,我们家的一个亲戚来看望我和宝宝,她以过来人的经验和口吻告诉我说“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宝宝动不动就哭闹,动不动就要求妈妈的抱抱,抱习惯了以后,宝宝就比较累人,动不动要求大人抱着。

刚开始,我也信以为真,孩子哭了以后,不去抱他,让他自己哭,哭一会之后他就不会哭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特别的会伤害宝宝。宝宝哭,是因为有需求,是宝宝发出给我们的信号,饿了、冷了、热了、尿湿了……宝宝不会说话都是通过哭来表达,有时候就是哭的要妈妈抱,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

如果我们对宝宝的哭不给予回应,抱抱和安抚亲吻,宝宝会感觉伤心、失望甚至是绝望,在他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没有回应他,让他自我感觉不好,从而影响自己对世界的初步认识。


丁妈亲子时光

答:

网上对于“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评论大都趋向于反对。据妈妈们的评价来看,妈妈们的母爱天性无法容忍放任孩子哭而不管不顾,对于所谓的减少孩子夜醒而不给孩子喂夜奶,妈妈们及其反对,而支持亲密育儿。甚至有妈妈认为“难道孩子饿了还不给吃,硬要给他培养睡觉么?”

“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并不是在训练孩子的独立性,相反,几个月大接近一岁的婴儿在哭而不得父母关爱后缺失了原本的安全感。

宝宝非机器,有精神,有思想。妈妈们需要的应该是健康活泼的孩子而不是小小年纪不哭不闹过分安静缺少存在感的“人造机器”。拿夜醒大哭的孩子来讲,类似“婴儿独立完整睡眠训练法”的不给喂奶且不理会的行为已差不多谈不上亲情和爱了。宝宝的需求是正常的,饿了要喝奶是本能驱使,不给喂奶既影响孩子身体成长、骨骼发育,有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并且一般及时得到父母关怀的孩子一岁后会自动减少哭的次数而已其他方法赢得需求满足,无须在孩子过小时过于担心孩子独立与否,而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天性,对孩子身心发育造成不可挽回的不良影响。

――伯淮


桂林大学生话题圈
点击上方“可儿妈读故事”关注我,一起学习和交流育儿心得,让家长更轻松,孩子更优秀

“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理论是哭声免疫法的核心思想,是美国专家约翰华生1928年在《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中提出的。他倡导了一种行为矫正式儿童养育体系,把孩子当做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他认为对待儿童要超脱感情因素,以免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这种教育法在美国盛行几十年,也传到中国。但是,通过他的教育法教育出来的几代美国人,成年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睡眠困难症,严重的出现了精神分裂。现在,美国已经流行西尔斯博士的“亲密育儿法”,因为这种方法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回到你的问题上来,哭声免疫法养大的孩子,因为父母日复一日的“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训练方法,让他们已经习惯这种条件反射式的行动反应,他们看似很乖,父母也觉得省心了,但是她们却有着隐藏的心理问题。

对父母的冷漠感到习惯

父母每次冰冷冷的回应,让他们感觉不到关爱,他们长大后也很难和父母有亲密无间的关系。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家庭关系也非常冷漠。随着年龄的增大,疏离感越来越强。

缺乏快乐

他们可以独自一个人玩,看书,或者干点别的什么事情,但是她们普遍缺乏快乐,不愿意和人互动,社交有困难。

莫名的焦躁和恐惧会一直困扰他

因为从小缺乏父母应有的关爱和呵护,幼小的孩子会感到恐惧,缺乏安全感,在不停的哭泣却没有任何回应的时候,那种焦躁会一直存在。成年后,这种心理创伤也无法抹平。

我女儿2岁,她一喊我,我立即回应她,让她知道我在家里,就在她身边。我们亲密无间,每天要抱抱,亲亲。她在吃东西时会分我一点,有时直接喂我吃。我累了,她会说“妈妈辛苦了”。虽然我2年都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因为她睡眠很一般,每天夜醒也好几次。但是有了我陪伴,拍拍她,搂着她,她马上就会平静下来。孩子是上天的礼物,是自己最亲密的人,怎么能不好好去爱她呢?

我相信,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唯有通过爱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用智慧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相信一些流行的育儿法。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唯一的,就是她们都需要被关爱。

我是可儿妈,关注可儿妈读故事,让家长更轻松,孩子更优秀

可儿妈读故事

个人感觉这个问题是有问题的,孩子哭,要看哭的原因。对于哭与抱不抱,要看具体的情况。

一,如果孩子是委屈的哭、伤心的哭、失落的哭,这些情况下大人是不应该吝惜自己的拥抱的,而是应该及时的献出自己的拥抱,这样,孩子的心灵才能得到抚慰,这样有利于拉进大人和孩子的关系。有些孩子从记事起就不记得层在父母怀里撒娇过,这极有可能是大人对孩子太过排斥,或者表现的太过去排斥导致的。


二,有些孩子是无理取闹的,或者平时太过于娇生惯养,总是家里唯我独尊,这种情况下孩子无理的哭闹是不建议立马去抱的,因为此时抱就等于满足了他的要求。孩子本身就不是真的哭闹,只是拿哭来威胁大人,所以作为大人完要能分辨。此时的正确做法应该是让他哭,然后等他哭完再找他谈道理,告诉他无理的哭闹是不对的,是不能通过哭满足自己的需求的。

我也是一个孩子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深有体会。我的女儿四岁不到,很听话,两岁多的时候就自己吃饭,会自己用筷子。她很少哭闹,我总是告诉她,你想做什么想要什么就告诉爸爸,爸爸如果觉得合理就会满足你。我平时很喜欢抱她。

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吧,我们是大人,对于孩子哭闹的原因我们应该很容易分辨的。喜欢我,回答就关注我吧。


悟以往

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这种育儿方法能养出省心的孩子吗?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

在任何孩子出生后的头两年中,他们都需要至少与一个成年人建立起牢固的关系,显然一个宝宝想要生存下去,需要从一出生就得到成年人的保护和奖励,更不用说要获得良好的发展了。

尤其在孩子出生后的头几周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就要及时给予他爱和关心,要及时的抚慰他,让他感觉有安全感的。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应该经常抚摸宝宝,并且尽可能迅速对宝贝啼哭给予回应,应当养成习惯。经常检查一下是否有什么明显的原因造成宝宝的不安,但是如果有时候找不到原因,也不要惊讶,要经常留心寻找造成宝宝不安的潜在原因。如果宝宝不安的迹象一直持续或者较为严重,应寻求医疗专业人员人诊断。



让你的宝宝感受到关心和爱是宝宝人生头几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认为不要把孩子搞成了坏习惯,他一哭就抱,让他有很大的依赖性。我们做家长的千万别有这种想法。其实我们的家长时常在孩子哭的时候不抱,孩子不哭了,并不是他学乖了,而是因为他自己感到很疲劳,并且认为哭闹产生不了什么作用。

对婴儿啼哭作出迅速的回应,能够使看护人和婴儿之间建立起更加牢固的依恋关系,其结果比有意或无意的不急于回应更好。

有时候可能我们就是及时回应了,孩子也在不停的啼哭,我们这个时候就要想想是什么原因。不要因为他不停的哭就不再理他。这样孩子会产生怪脾气,孩子长大后你就很难应付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希望你家宝宝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睿心妈妈

“孩子哭了不抱,孩子不哭才抱”,这个理论本身就不对,那这样的理论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能省心吗?我来一个现身说法。

我家宝宝跟我妹妹家的孩子差不多时间出生,非常有对比性的两个两孩子,我妹实行孩子哭了不抱,我实行孩子哭了就抱。

我妹家的孩子,刚开始的时候不哭不闹就知道吃喝睡觉,非常的省心。平时也不怎么哭,这样的孩子刚开始大人们都说他家的孩子好带。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孩子经常会哭,我发现我妹也不去抱,让他一直哭,嘴上说着,除非你停不下来不哭,妈妈在抱你,结果孩子越哭越厉害,后来这么乖巧的孩子,变得经常哭闹。

我家的孩子,一开始不明原因的就会哭,我就会尽快抱他起来哄,满足他的各种需求,他就不哭不闹睡觉了。他平时如果哭了,肯定是有什么原因,只要问题解决就没问题了。磕到也好,碰到也好,哭一声意思一下就结束了。

这个简单的例子,我觉得非常好的印证了美国流传过来的这个理论的不正确!六个月以前的孩子哭了,我们尽可能的抱抱哄哄,解决他可能面对的情况,再往后,他就在有需要的时候哭一下引起大家的注意,只要你给解决了,孩子也就不哭不闹了,自己玩自己的了!

爱他就抱抱他,爱他就亲亲他!



我是情感类文章,育儿类问答的头条作者,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和评论。那么橄榄绿欢迎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