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摄政王多尔衮为何遭顺治皇帝开除族籍?

李雯雯

大清一代摄政王多尔衮,他是顺治帝的叔叔,也是扶顺治上位的大恩人,还是大清入关后平定中原的第一功臣,死后成了皇帝,为什么又被顺治帝开除“皇室族籍”呢?



一个6岁娃娃皇帝

清太宗皇太极驾崩,未立接班人,皇位空悬,最有实力的两派:多尔衮与豪格争位,争的难舍难分。于是,多尔衮将皇太极第九子、年仅6岁的小福临 扶上皇位,是为顺治帝。



△孝庄太后、幼年顺治帝(剧照)


顺治帝继位,多尔衮、济尔哈朗辅政,称摄政王。大清入关,多尔衮携小皇帝,迁都北京。

随后,清军总指挥摄政王多尔衮,平定了中原各路割据政权,使大清江山一统。

因战功卓著,功劳赫赫,多尔衮威望越来越高,小皇帝顺治一路加封,从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最后到皇父摄政王……

荣耀无以复加,有清一代人臣显赫无出其右,做到了最顶峰了!

“无冕之王”专权开始



△摄政王多尔衮、孝庄太后(剧照)


随后,济尔哈朗被踢出权力核心,豪格也被边缘化继而被杀,从此多尔衮一家独大,大权独揽,几无人能与之抗衡了。俨然,多尔衮成了货真价实的“立皇帝”。(小皇帝顺治,只是坐在龙椅上的摆设。)

多尔衮行“皇帝”之实,出行规格用天子仪仗规格,穿着和皇帝极相似的滚龙服饰,生活起居方面比皇帝还要气派。军国大事皆多尔衮一人说的算,凡政令奏折不经皇帝,专权独断,一手遮天!多尔衮成为大清入关初期,最高权力象征!

叔叔多尔衮还经常对小皇帝耳提面命,动不动当众教导小皇帝,搞的顺治一点面子都没有。孝庄太后是顺治亲生母亲,坊间又有传言“太后下嫁”绯闻,流言“叔嫂有一腿”……



△成年顺治帝(剧照)


这一切的事情,在小顺治帝从小畏惧、挣扎、亲情、矛盾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也在其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随着顺治帝逐渐长大,对叔叔多尔衮的不满和仇恨日益加深。皇权旁落的尴尬,让顺治帝时刻想摆脱对叔叔多尔衮的畏惧和束缚。

顺治帝畏惧多尔衮势大,表面上依然恭敬叔叔多尔衮,但私底下已经开始运作夺回皇权了。侄子对叔叔的挑战,早已悄然开始……只是多尔衮一直还把顺治帝当小孩子看罢了。

巨人倒下,顺治发飙了!



△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剧照)


顺治七年(1650年)冬天,摄政王多尔衮,死于塞北狩猎途中,年仅39岁。顺治帝先是假意悲痛一番,还追封叔叔多尔衮为皇帝“清成宗”。

但仅仅两个月后,顺治帝就对叔叔多尔衮展开了疯狂报复:

顺治帝 列多尔衮大罪16款,夺去帝号,撤出宗庙,削去一切爵位,开除多尔衮皇室族籍,抄家,并掘开多尔衮坟墓,劈开棺材,割下头颅,鞭打尸体,暴尸示众,大泄其愤……

直到100多年后,乾隆帝才给多尔衮平反,恢复亲王身份,又拉回了族籍。乾隆帝倒是说了句实话:“(多尔衮)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峰子奇观

多尔衮死后的哀荣

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尔衮因为身体患病,需要休养,率领诸王贝勒到边外游乐散心。十二月初七日,在边外喀喇城突然去世,享年39岁。

对于多尔衮之死,顺治皇帝甚是悲哀,他亲自诸王贝勒、文武大臣披戴孝服到东直门外五里去迎接多尔衮的灵柩回京,并亲自举行了隆重的祭奠,并给予多尔衮极高的荣誉、爵位和评价,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

顺治八年(1651)正月,福临举行了亲政大典。诸王、公及文武百官例行亲政大典,并对多尔衮的后事做了妥善的安排布置。因为多尔衮无子,曾将其弟多铎之子多尔博过继给他为养子。议政诸王、固山额真大臣召开会议商议,由其养子多尔博袭封为亲王,给其俸禄及护卫额数比其它诸王多三倍,并将多尔衮原来的护卫额数裁去40名,原摄政王用物悉数裁革。这项决议上奏皇上审批。福临批旨说:“朕的初意想在摄政王归政后,给他极丰厚的待遇和报酬以慰他辅政之功,可是他却中途早早而去,未能实现朕的关怀之愿。如今对其子多尔博应特别给予恩惠,所决议裁去护卫四十名,朕实在是于心不忍,故决定仍保留八十名为好。”福临这个裁决,可算是对叔父摄政有功的一点点回报吧!

不久,福临下令由多尔衮的贴身近侍卫苏克萨哈、詹岱为议政大臣,恢复博洛、尼堪亲王爵位。至此,叱咤风云的多尔衮一生应该说是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属下告发引起的追加惩治

然而,历史并不是如此简单,就在多尔衮死去仅仅两个多月之后,以他的属下现任议政大臣苏克萨哈为首,出来揭发了多尔衮生前的诸多罪状,从而又掀起了有关多尔衮功过是非的一场大风波。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顺治八年(1651)二月,当多尔衮尸骨未寒之际,曾作为多尔衮贴身侍卫的苏克萨哈、詹岱两人首先出来揭发说:摄政王生前曾企图篡位称帝。证据是,多尔衮在边外死后,他的侍女吴尔库尼在将要为王殉葬之时,招呼随从官罗什、博尔惠、苏拜、詹岱、穆济伦五人到眼前,嘱咐他们说:“大王曾经不让别人知道,私下备有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等物,如今可偷偷将这些东西放置到棺内。”等回家殡验时,罗什、苏克萨哈、詹岱等如侍女吩咐的,将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置于棺内。他们又揭发说,多尔衮想在永平府圈占旗地产,将两白旗官兵移驻到这里作为根据地;另外,又与都统和洛会等人共同制定逆谋篡位的计划,因为外出游猎而推迟了计划的实施。这件事报告皇上后,皇上下令诸王大臣传证人审讯此事。

上图肃亲王豪格

这时,固山额真尚书都统谭泰也来告发睿亲王多尔衮纳肃亲王豪格福晋,并让豪格之子至府邸校射,指使和洛会恶语相讥一事。于是乎济尔哈朗、满达海、博洛、尼堪同内大臣们也相呼应共同上疏说:“太宗文皇帝(皇太极)驾崩之时,诸王、贝勒、大臣同心拥戴,忠诚与共扶立皇上。当时,我等臣子并无想立摄政王多尔衮之意,只是他弟弟多铎挑唆劝进。皇上因在幼年,曾将朝政交付多尔衮与郑亲王共理,可时隔不久,多尔衮便独权专政,不让郑亲王干预朝政,而让其弟弟多铎为辅政皇叔,背信誓言,放肆无忌,妄自尊大,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把皇上的继位说成是自己的功劳。又将太宗文皇帝昔年恩养的诸王大臣及广大官兵,为了统一天下以报皇恩而流血牺牲、攻城破敌、剿贼灭寇所取得的胜利,说成是自己的功勋,全是自己所为。另外,他所用的仪仗、音乐、卫侍都是自拟至尊,其私宅宫邸与皇宫无异,并且擅自使用织造缎匹、国库贮银。又将皇上侍臣伊尔登、陈泰一族及所属人才刚林、巴尔泰两族全部收入自已门下。更有甚者,擅自猖狂称道:太宗文皇帝即汗位,原系夺位,以挟制朝廷内外。又罗织罪名,将豪格置于死地,而纳其妃,并将其户口财产不归公,悉归自己所有。又诱使皇上侍臣额尔克岱青、席讷布库等人依附自己。凡一切政务及批阅奏章,不奉皇上之命,即称诏旨,擅自罢处。其大逆不道之事,不可枚举。又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见驾,而令每日到他府前听候差遣,意以朝廷自居,显然存有篡位之心。臣等从前因惧怕他的声威不敢检举。如今苏克萨哈等人首先告发他的逆谋篡位之事,经臣等详查都是事实,应追究其罪。愿皇上速加决断,罗列其罪状,昭示朝廷内外。”

他们又提议给多尔衮削去爵位,抄没财产入官等处罚。此上疏最终得到了皇上的批准。按他们提出的动议,给多尔衮以“削去爵位、黜出宗室、抄没财产”的严厉处罚。

至此,由多尔衮的属人首先告发,得到济尔哈朗等人的认证,“独揽朝政、企图篡位夺权”的罪行成立,尸骨未寒的多尔衮受到了严厉的追加惩治而暂时宣告了这场风波的结束。

平反

乾隆四十三年(1778 ),乾隆帝下诏为多尔衮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他说:“其时世祖章皇帝尚在冲龄,未尝亲政也。夫睿亲王果萌异志,当时兵权在握,还有做不成的事?”他又说,多尔衮的冤案乃是由小人、奸人构成,而与顺治帝无关。可见,乾隆帝还是维护自已家族声誉的。他下令恢复多尔衮封号,追谥“忠”字,配享太庙,其王位世代相传。


邓海春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摄政王多尔衮被顺治皇帝开除族谱并不奇怪。不过因为前后反差过大,所以吸引了很多朋友的注意。在题头,我先澄清一下,散布“庄妃下嫁”的消息主要流传者,多是反清复明人士,代表人物是反清人士张煌言,他在反清斗争中一口气写了10首诗对清宫这段悬案进行冷嘲热讽。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不排除当时明人在故意抹黑清统治者。

顺治七年(1650年)11月,身体本就不好的多尔衮耐不住寂寞,到古北口外狩猎,途中发生意外,坠马受伤,医治无效,卒于口外喀喇城,时年39岁。

多尔衮灵柩回京,顺治亲率诸王贝勒、朝中文武大员披麻戴孝直至东直门外10里处迎接,顺治亲跪三次,痛哭不已。

顺治追封多尔衮“义皇帝”庙号“成宗”下诏称颂多尔衮的丰功伟绩。

顺治八年,正月十二,太和殿亲政大典。

多尔衮曾经重用的大红人苏克萨哈,以其嗅觉灵敏著称,看清顺治心思的苏克萨哈,主动举报多尔衮罪状三条:

一、八卦龙袍下葬于多尔衮棺内。

二、北平圈地,两白旗驻扎此地。

三、与何洛会等人曾经密谋篡位。

上图:苏克萨哈

于是乎,落井下石的序幕拉开了,朝中大臣纷纷揭发举报多尔衮数条罪行。

后来多尔衮的德性大家都看到了,离篡位只差一刀,僭越在先,夺玺在后,大清已经装不下他了,或者说摄政王的头衔他早就看不上了。

顺治诏令:

一、多尔衮家产抄没入官。

二、相关官员撤职、处分、流放。

三、多尔衮死后鞭尸并砍头示众。

终章

乾隆皇帝也曾说:“其时世祖章皇帝尚在冲龄,未尝亲政也。夫睿亲王果萌异志,当时兵权在握,还有做不成的事?”

乾隆说的也不无道理,不过仅凭僭越之罪,多尔衮获罪就不冤。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为多尔衮平反,恢复他的王爵,追谥为忠,配享太庙。


古今通史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1.17~1650.12.31),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著名政治家、军事家。1650年11月,多尔衮狩猎时坠马受伤,12月31日,死于古北口外喀喇城(河北滦平县)。



《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记载:顺治七年(1150年)十一月十三日,皇父摄政王身体欠安,居家烦闷,欲出口外野游。此次出行,清廷大部分重臣随行。顺治帝率王公大臣缟服出迎多尔衮灵柩,下诏追封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追封多尔衮正宫元妃为“义皇后”,配以皇帝祀仪,极尽哀荣。



1151年2月,多尔衮政敌济尔哈朗等纷纷站出来揭发他“大逆不道、心怀不轨”,共十六大罪状:

1.顺治帝继位之初,诸王立誓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联合摄政,但多尔衮擅立自己同母兄弟为摄政叔王。

2.多尔衮所用依仗、侍卫,和帝王无异。所盖王府形同皇宫,私用皇帝专属的八卦黄袍、大东珠等物品殉葬。

3.逼死肃亲王豪格,迎纳豪格之妃。

4.散布皇太极违背太祖本意自立。

5.多尔衮曾谋划在永平府圈地,让两白旗驻兵。

6.和都统和洛会等人密谋篡位……



值得注意的是,顺治此时亲政时年14岁。本就对权势滔天、飞扬跋扈的多尔衮心生愤恨,《清史稿.多尔衮传》载顺治断然下令“削爵、撤庙享、罢谥号、籍财产入宫”。

当时在京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在《鞑靼战纪》中记载,“顺治帝福临命令毁掉阿玛王(多尔衮)华丽的陵墓,他们把尸体挖出,用棍子打,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



代表皇族族谱的玉牒,历代相传。声名显赫、战功彪炳的多尔衮早年不入玉牒。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恢复多尔衮亲王和宗室身份,乾隆五十二年玉牒才出现了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乾隆曾说,“……多尔衮……厥功最著……诬以谋逆,世祖尚在冲龄,未曾亲政……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正式为多尔衮平反。


且听风吟品鉴历史

顺治是国家法统上的统治者,多尔衮是国家实际上的统治者,有这一条就是生死仇敌。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当年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不是因为高瞻远瞩、心胸开阔而拥立顺治上位,而是因为两黄旗武力逼迫,为了避免八旗内战,多尔衮不得不退步(当然顺治的母亲起到的作用咱就不说了)。但多尔衮看着夺走自己皇位的顺治能有好脸色么,可以说顺治是在多尔衮的阴影下长大的。

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政王后,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若其回王府,则需送至府门。如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去朝贺多尔衮。

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尔衮以为顺治皇帝信符收贮于皇宫之中,每次调兵遣将都要奏请钤印,十分不便。于是,即遣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从是年起,多尔衮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均为20种。

顺治五年(1648年)末,多尔衮又向前进了一步,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其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即是说多尔衮不仅实权在握,而且在礼仪排场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未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同皇帝。

如果不是多尔衮顺治七年(1650年)的时候意外死亡,多尔衮估计就把顺治废了自己上位了。所以对于顺治来说多尔衮就是个乱臣贼子,多年的怨愤报复出来开棺鞭尸,夺去多尔衮一切封号就是可以想象得了。

当然还有顺治生母传闻中下嫁多尔衮,如果这件事是确实发生过的,这对顺治来说是奇耻大辱,想想当年秦始皇是怎么对付和她妈勾搭到一起的嫪毐的,王者的愤怒必须有人承担。


当狗容易做人难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林小静

多尔衮被顺治皇帝开除族籍不是发生在多尔衮生前,而是在他死后一个多月,奇怪的是,此前不久他才被顺治皇帝追尊为义皇帝,庙号成宗。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顺治皇帝态度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目前学界对此并没有公认的说法,只是将之很大程度上认定为与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太后布木布泰有关,因为这时顺治皇帝不到13周岁。在野史记载中,孝庄太后曾下嫁多尔衮,多尔衮权势日盛,孝庄认为他对皇位是一个大威胁,到了后来二人之间矛盾越来愈多。甚至有人认为多尔衮的突然去世也与孝庄脱不了干系。

(多尔衮)

自30岁以后,多尔衮的身体就每况愈下,顺治七年(1650年)11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主要还是因病休养。哪知途中发生了意外,多尔衮不慎从马背上坠下,膝盖受伤,医后无效,于12月初9日(1650年12月31日)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时年三十九岁。

12月17日,多尔衮灵柩被运回京城,顺治皇帝亲自率领诸王贝勒、文武大臣披麻戴孝来到东直门外五公里迎接,据说顺治在多尔衮灵柩前连跪三次,失声痛哭。12月26日,顺治追尊多尔衮为义皇帝,庙号成宗,并下诏书称颂多尔衮的丰功伟绩。顺治八年正月12日,顺治皇帝在太和殿举行亲政大典,其后,对多尔衮的清算正式开始。

(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

拉开“清算”大幕的是多尔衮曾经重用的苏克萨哈,他向顺治皇帝控告多尔衮心怀不轨。所列罪状主要有三:一、多尔衮死后,他身前的侍女吴尔库尼通知其他亲信人员说要将多尔衮生前准备好的八卦黄袍等皇帝专用的物品放入棺材内。二、多尔衮此前想在永平府内圈地,意图让两白旗官兵移驻于此。三、多尔衮曾和都统和洛会等人密谋篡位。这三条罪状一出,引发其他人纷纷揭发多尔衮的“罪行”,于是也就有了顺治皇帝后来的清算行为。现在来看,这几条“罪状”是否属实,存在很大的争议,单就第三条而言,凭借多尔衮当时的权势,如果想篡位,早就没顺治什么事了,乾隆皇帝也曾说:“其时世祖章皇帝尚在冲龄,未尝亲政也。夫睿亲王果萌异志,当时兵权在握,还有做不成的事?”

(乾隆皇帝)

最后,顺治下令将多尔衮的家产全部抄没入官,一大批官员被撤职、处分、流放,据一位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在《鞑靼战纪》里记载,多尔衮死后被鞭尸,脑袋遭砍下示众。直到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亲政时,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为多尔衮平反,恢复他的王爵,追谥为忠,配享太庙。


季我努学社

摄政王多尔衮不仅仅遭被开除祖籍,多尔衮死后,多尔衮的尸体被挖出来,据记载“多尔衮的尸体,用棍子打,用鞭子抽,砍掉脑袋,暴尸示众”。



顺治皇帝在多尔衮死后这样对待多尔衮,有很多原因,我分为“私”和“公”来表达我的看法。

“私”的方面。

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迁都北京,西征南进,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多尔衮仗着自己的功劳大,独揽皇权,不把顺治放在眼里。此时顺治是名义上的皇帝,摄政王多尔衮是实际上的皇帝。

多尔衮主宰顺治的婚姻,顺治迎娶皇后也由多尔衮做主。多尔衮幽禁豪格,公然册立其妻为妃。多尔衮与顺治的母亲孝庄有不正常男女关系。



总结起来,在“私”的方面,多尔衮大权独揽,为所欲为,咄咄逼人,丝毫不顾及顺治的感受,两者的冲突是权力争夺的冲突。

“公”的方面。

多尔衮与顺治皇帝的冲突和矛盾实际上是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冲突,是治国理念的冲突。

多尔衮是满族文化治国的代表,多尔衮实行满族的“圈地”政策,强迫汉人投入旗下,实行落后的农奴制。汉族人的土地被占,流离失所,社会的稳定埋下了隐患。

多尔衮实行高压民族政策,强迫汉人剃发,践踏汉民族的尊严和民族感情,激起了汉人的激烈反抗。

顺治皇帝虽然是满人,实际汉文化的接受者,是个以汉文化意义上的皇帝。顺治重用汉人,学习汉文化,接受了儒家“以文教治天下”等汉文化思想,对多尔衮的野蛮做法非常不满。

在“公”的方面是治国理念的激烈冲突!



总而言之,顺治和多尔衮的冲突在“私”的方面是权力的冲突,在“公”的方面是治国理念的冲突。

至于多尔衮谋反的罪名,不过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辞,连后来的乾隆皇帝也不相信多尔衮谋反。

所以顺治把多尔衮开除祖籍,并且开棺暴尸,来发泄愤怒!

个人观点,欢迎讨论,不喜勿喷!


我是一个小书虫

清朝初期三大疑案之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和孝庄太后之间很可能真有不清不楚不干净的关系,而且此事还不是知道者甚少,只在皇室、朝廷重臣之间有传闻,似乎已经闹到天下沸沸扬扬,人尽皆知的地步。

就连南明兵部尚书张煌言都专门写诗讽刺此事,“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居然远在几千里外的敌人张煌言都听闻此事。

有评论认为这是张煌言诽谤诋毁诬蔑之词不可信,可以诬蔑诽谤的东西多了,怎么会偏偏挑中了这件丑闻?难道完全是张煌言凭空编造出来的?他怎么会想出这事的?无风不起浪,这事怎么想都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无缘无故的。

满清女真人本不注重人伦礼节,多尔衮又掌握了最高权力,侄子豪格的福晋他都能霸占,更出格的事情未必做不出来。


流贼闻之心胆摇

这里面关系很复杂,肯定包括很多顾及皇家颜面而最终湮没的丑事。只说一件事,多尔衮娶顺治的妈做老婆,自称皇父摄政王,如果顺治皇帝是亲生的,或许他会忍了,问题是顺治就不可能是亲生的,所以他肯定复仇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