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沒有貴族?曾經顯赫一時的士族為什麼也消失了?

在我國的歷史上,即有過貴族,也有過士族,二者之間是有著一定的區別的。貴族起源於商、周時期,是靠分封而形成的。殷商是奴隸制社會,西周也是奴隸制社會,但到東周時以逐步地過渡到封建制,這時候的諸候王、士、大夫就是貴族,也是奴隸主,這些人能成為貴族,一、靠血統比如說商王、周王的親屬、兄弟子侄等會被封為諸候王,成為貴族,還有就是一些部落的首領,他們和統治者並沒有血緣關係,但他們是部落的首領有實力,而且在商或周的建立時立過功勞,效忠於統治者,這些人也被封為諸候王,但他們的數量沒有以血統成為諸候王的人數多,這就是貴族的來源。他們起源於殷商,興盛於西周。

中國為什麼沒有貴族?曾經顯赫一時的士族為什麼也消失了?

自平王東遷,貴族就開始走向沒落了,西周滅亡,平王被迫東遷,一些貴族被迫離開了故土,失去了土地的貴族很快地就衰落了,詩經當中就有描寫貴族衰落的詩歌,比如《魏風》當中的《園有桃》,《陳風》當中的《墓門》都是描寫貴族沒落了詩。進一步讓貴族走向滅亡的是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期諸候之間不斷的進行戰爭,互相兼併,西周初年有諸候國八百個,到了春秋不過剩二十幾個了。

進入到戰國時期情況就進一步加劇了,那些沒有沒國的貴族地位也衰落了,由於戰爭的頻繁,社會急劇地發生改變,為了適應新的競爭,各國也不斷的做出改變,以秦國為首,商鞅提出了“二十級軍功制”,徹底的打破了貴族世襲制,平民可以通過軍功進入到貴族的行列裡,而貴族卻失去了往日的特權。雖然後來秦國的貴族促使秦國殺了商鞅,但商鞅制定出的政策卻延用下來,這是秦國掘起的重要因素。其它的幾國也在仿效,這些措施,進一步讓貴族走向滅亡。秦統一六國後,徹底廢除了分封制,改用郡縣制,貴族算是壽終正寢了。秦亡後,項羽是楚國的舊貴族,他想恢復到舊貴族時期,但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往回倒轉的,項羽逆歷史而行,失敗是必然的。

中國為什麼沒有貴族?曾經顯赫一時的士族為什麼也消失了?

士族起於西漢,他是由那些掌握儒家學說權威的學者而形成的,興盛於東漢三國,鼎盛於兩晉南北朝時期,東晉南遷,司馬睿就是在王導的建議與幫助下才在那建康登基成為晉元帝,王導就是世家大族,當時號稱“王與馬共天下”,這時形成了史稱“門伐制度”,這個時期是士族的鼎盛時期,政權由世族把持,史稱“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王導、謝安、桓溫這些人都是士族的代表人物。

士族到隋就開始走向沒落了,隋文帝創立了“科舉制”,這給平民了一個向上發展的機會,這也從根本上打破了士族壟斷的局面。進入到唐,漢魏以來興起的士族門閥制度逐漸由盛而衰。以王、謝為首的東晉南朝門閥士族已經銷聲匿跡,只有以北方的崔、盧、李、鄭為首的山東士族,以北周時代八柱國家為首的關隴士族,還保有一定的勢力和社會地位。

中國為什麼沒有貴族?曾經顯赫一時的士族為什麼也消失了?

唐太宗李世民對於庶族出身的功臣不僅予以高官厚爵,而且還提高他們的門第地位,欽賜為士族。唐太宗為了打擊山東門閥士族,提高功臣的社會地位,令高士廉等修《氏族志》,規定評定士族,“不須論數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為等級”,這些措施,進一步加劇了士族的沒落,武周時期,武則天出身於庶族,唐高宗李治在冊立她為皇后時,遭到了長孫無忌、儲遂良等人的強烈反對,其中的一個理由就是武則天不是士族出身,所以後來武則天對這些舊門閥士族十分痛恨,冊立不久,立即誅殺貶逐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更加劇了對士族的打擊。這以後,士族基本上就不復存在了。

以上就是貴族與士族興起與衰落的歷史,此後的朝代基本上是由官僚階級與地主階級來把持,但這二者都不是士族,更不是貴族。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