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傳統戲曲項目:豐縣四平調(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歷史沿革及分佈情況

豐縣四平調的主要曲調由花鼓的“平調”發展衍變而成的豐縣地方劇種,曲調四平八穩,四句一平,因而得名。廣泛流行於蘇北、魯南、皖北、豫東等地區。

花鼓屬道情音樂範疇,它源自宮廷,唐代中後期由於道教被佛教排擠而流入民間。豐縣四平調就是在花鼓的基礎上集戲曲、曲藝、舞蹈於一身的古老藝術。

徐州傳統戲曲項目:豐縣四平調(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花鼓於明末清初傳入豐縣,世代相襲,師徒相授,不斷衍化,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1933年以鄒玉振(今豐縣宋樓鎮人)、曹桂新(今豐縣王溝鎮人)、王漢臣、燕玉成、張心魁(今豐縣宋樓鎮人)等為首的豐縣花鼓藝人在山東濟南演出時,摘掉腰挎的花鼓,脫掉腳蹬的高蹺,穿上戲曲服裝,模仿戲曲化妝,登臺演出。接著王漢臣又向京劇藝人討教,使花鼓逐步向戲曲化邁進。

當時四平調被人們稱為“幹砸梆”。1935年,他們在濟南、商丘演出時,同當地演員共同研究,根據花鼓男女演員均用本嗓演唱、曲調四平八穩的特點,且又有“平調’’的唱腔,將花鼓定名為“四平調’’。

徐州傳統戲曲項目:豐縣四平調(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1940年,鄒玉振、燕玉成、甄友明為首的三個花鼓班社,聚會安徽界首,開始帶弦(墜琴)演出,大大增強了演出效果。1945年以後,又陸續增加了高胡、軟弓京胡、笙、笛、三絃、琵琶等管絃樂器。同時請來山東、河南等地的琴師,對唱腔音樂進行改造,廣泛吸收兄弟劇種和民間小調的音樂元素,確定“四平調”唱腔以“2、1、6、1”為行腔的落音,真正擺脫了“四平調”無絃樂伴奏的原始狀態,從形式到內容都具備了戲曲的特點。豐縣四平調這一嶄新的劇種應運而生。

據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9月版《中國戲曲曲藝詞典》第208頁記載:“四平調由江蘇豐、沛和安徽蕭、碭一帶花鼓戲演變而成,1938年前後始登舞臺。"

徐州傳統戲曲項目:豐縣四平調(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新中國成立後,豐縣四平調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注。1953年在陳春生、傅紹勝人民劇社的基礎上成立了豐縣四平調劇團,招收了大批學員。1960年晉升為徐州專區四平調劇團(駐豐縣)。

基本內容及藝術特徵

豐縣四平調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傳統劇目近200出。其題材豐富,內容反映社會各個層面,如:宣揚道德倫理、反映忠奸鬥爭、傳遞人民意願、代表人民呼聲、宣傳優良傳統等。經常上演的劇目有近百出,如《陳三兩爬堂》《回龍傳》《謝瑤環》《恩仇記》《珍珠塔》《三告李彥明》《三元會》《訪南陽》《呂蒙正趕齋》以及“四大記”(《絲絨記》《蜜蜂記》《金鐲玉環記》《大宋金球記》)等。同時陸續編排了一批古裝戲如《四寶珠》《西湖恨》《白綾扇》《馬踏冀州》等;現代戲如《劉連仁》《楊立貝》《焦裕祿》《江姐》《瓊花》 《奪印》《兩面紅旗》《社長的女兒》《年輕的一代》等。

徐州傳統戲曲項目:豐縣四平調(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豐縣四平調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由於長期受流行地區人文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受發祥地豐縣民間音樂和方言習俗的影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劇種特色。主要板式有“流水板”“慢板”“垛板”“飛板”“清板”等,與伴奏音樂曲牌,構成了豐縣四平調完整的聲腔和器樂伴奏體系。

徐州傳統戲曲項目:豐縣四平調(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豐縣四平調發展初期,多采用男扮女裝的方式來解決女演員少的問題,但都是本腔本調,尤忌假嗓演唱。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演員數量逐多,本嗓演唱則成為豐縣四平調的一大特色。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帶弦(墜琴)演唱,發展為以高胡為領奏樂器,又逐步增加笙、笛、嗩吶、琵琶等管絃樂器,使本嗓運用更加自如,唱腔更加婉麗優雅。

徐州傳統戲曲項目:豐縣四平調(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主要價值

豐縣四平調在豐縣花鼓基礎上演變形成和發展已有300多年曆史,是江蘇稀有地方劇種之一,也是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區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其藝術含量之高,地域特色之強,可與其他劇種相媲美。豐縣民風不但有北方豪放粗獷的一方面,同時不乏江淮之婉約清柔。四平調繼承花鼓戲善於表現愛戀情感的特點,正好與當地民風中婉約清柔的一面緊密結合,並加以淋漓盡致地發揮,使四平調的表演藝術更加別具一格。

徐州傳統戲曲項目:豐縣四平調(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豐縣四平調深深紮根於豐縣及周邊地區數千萬人民群眾之中,因此是這一地區人民群眾文化娛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藝術品類。

豐縣四平調於2009年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圖 徐州非遺保護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