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課本里的這幅畫,藏著勞動節的祕密|看懂名畫

馬上就是勞動節了,萃花在今天的看懂名畫欄目為大家精心挑選了一幅有關勞動的畫作。它就是讓·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梵高是米勒的“忠實粉絲”,曾臨摹過許多他的作品,《拾穗圖》也被收入中學美術課本,是不是很眼熟?

中學課本里的這幅畫,藏著勞動節的秘密|看懂名畫

▲《拾穗者》1857年,讓.弗朗索瓦.米勒,法國,83.5x111cm,布面油畫,巴黎奧賽博物館藏

《拾穗者》繪於1857年,是一幅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畫面很簡單,三名農婦正弓著腰撿麥穗。

黃金分割比

從整體上來看,《拾穗者》是一幅“運動”的畫作,人物都排列在不同的位置,做出不同的動作,雖然是農民題材的作品,卻能感受到畫面帶給我們的美感。米勒的整體構圖嚴格按照黃金分割比來安排,黃金分割是公認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

中學課本里的這幅畫,藏著勞動節的秘密|看懂名畫

畫中三位主人公均處在黃金分割點位置,紅頭巾農婦在整幅畫的黃金分割點位置,藍頭巾農婦是紅頭巾農婦與左邊邊界的黃金分割點,黃頭巾農婦是紅頭巾農婦與右邊邊界的黃金分割點。黃金分割被認為是藝術中最理想的比例,繪畫大師也都喜歡用這種構圖作畫,能夠突出畫面的重點。

遠處的地平線位於畫作的三分之一處,隔開了天空和地面,我們可以看到地面的遠景描繪的是農民們收割的場面,有人在裝車,有人在堆麥垛,右側還有一名騎馬的監工,本來應該是忙碌的場面,但暖黃的色調讓我們聯想到了秋日的暖陽,給觀者一種平靜的感覺。

中學課本里的這幅畫,藏著勞動節的秘密|看懂名畫

紅藍黃搭配

畫中三位農婦身上的紅黃藍三原色運用十分得當,顏色解決了畫面焦點問題,我們拉回近景,畫中的主要人物就是這三位農婦,她們似乎沒有主次之分,也都各自做著動作,但我們本能的會把目光放在中間戴紅頭巾的農婦身上。

中學課本里的這幅畫,藏著勞動節的秘密|看懂名畫

這是因為紅色是暖色調,更能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不僅如此,米勒還為中間的農婦戴上了粉紅色的手套。

中學課本里的這幅畫,藏著勞動節的秘密|看懂名畫

光線是從左邊打過來的,把裙子的顏色分為由深到淺三種顏色,米勒為最靠近陽光的藍頭巾農婦穿上了顏色最暗的裙子,中間則穿上中等色調的裙子,離陽光最遠的黃頭巾農婦則穿著顏色最淺的裙子。

中學課本里的這幅畫,藏著勞動節的秘密|看懂名畫

這種安排平衡了畫面,不讓某一個人物太過喧賓得主。近處三位農婦的暗色調與遠處鮮亮的色彩形成了對比,通過這種顏色的對比,米勒想要突出的是富裕的農場主與貧困拾穗者之間的差別,高高的麥垛不是屬於拾穗者的,但為了讓觀者一眼就能夠被三位農婦抓住眼球,他為她們搭配了不同顏色的頭巾,至少在這幅畫中,她們是主人公。

她們表現出了一種凝重感,一種勞動的莊嚴,就像三塊肅穆的紀念碑。

真實的力量

《拾穗者》反映的是農民的疾苦,如同在富裕階層的一片汪洋中扔下了一塊石子,它最珍貴的地方在於如實記錄生活,把現實中的細節搬進了畫作。

米勒出生於農民家庭,但從小熱愛繪畫,為了練習繪畫技巧,接觸更大的世界,米勒去了巴黎,當時巴黎的很多畫家都為貴族工作,出現了許多貴族肖像畫,這都跟米勒的藝術追求背道而馳,最終他選擇搬去巴比松村,就是在這裡,他畫出了《拾穗者》。

19世紀70年代以前的法國農村,還處在封建宗法制度下,農民生活艱苦,富人階層卻無動於衷,法國報紙上曾有一篇文章寫道:“這三個突出在陰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後面,有農民暴動的刀槍和1793年的斷頭臺。”

《拾穗者》具有警示作用,它太過真實,使人產生可怕的憂慮。

你可能還想知道

1.梵高很崇拜米勒,曾說:“在米勒的作品中,現實的形象同時具有象徵的意義。”

中學課本里的這幅畫,藏著勞動節的秘密|看懂名畫

▲《播種者》 左 米勒 右 梵高

2.米勒搬去巴比松村之後結識了盧梭、科羅等畫家,他們組成了美術史上著名的畫派“巴比松畫派”,揭開了19世紀法國聲勢巨大的現實主義美術運動的序幕。

更多內容,請關注”藝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