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谥号最高的汉人是谁?

大树151687202

开始我们先聊聊何为谥号?


谥号是中国古代君王、诸侯、大臣有一定地位的人死了之后,根据他们的人品修养、功过是非给予一个包含评价的称号。谥号开始于西周,在秦始皇的时候废除了,因为他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这样不合礼法,乱了尊卑。到了西汉建立又恢复了谥号,并一直持续到清末。在明清时候,谥法基本确定了,明代皇帝谥号17字,清代皇帝谥号21字,亲王1字,大臣2字。

一般文官的谥号以“文”为第一个字,第二个字的次序是“正,贞,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武将的谥号以“武”为第一个字,第二个字的次序是“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信,康,壮,恒,愍,烈,勇,僖。”还有一种文武通用的谥号,第一个字是“忠”,第二个字的次序是“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信,康,壮,恒,愍,烈,勇,僖。”

文官的最好谥号是“文正”,但是武将的最高谥号却不是“武宁”,而是“忠武”。比如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尉迟恭、郭子仪、岳飞(开始被追封为武穆,后改为忠武)谥号都是忠武。然而很多朝代都是重文轻武,自然文官的谥号就比武将的谥号要高一点。所以,在众多谥号中,“文正”居于首位。

清朝得过“文正”谥号的大臣有八位,这八位还都是汉人,他们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当然皇帝的谥号要比大臣的谥号等级要高,不过清朝皇帝都是满人,所以回到题目中来,清朝谥号最高的汉人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汤斌


汤斌是清朝政治家,理学家,先后两次担任《明史》总裁。他为官刚正不阿,不趋权贵,体恤百姓,政绩卓著。

刘统勋


刘统勋官拜宰相,为官四十余年清廉正直,直言敢谏,善于治水,是乾隆皇帝的肱股之臣,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朱珪


朱珪是嘉庆嘉庆皇帝的老师,五十多年的宦海沉浮依然廉洁奉公。嘉庆皇帝对朱珪的评价是:“半生惟独宿,一生不言钱。”

曹振镛


曹振镛是魏武帝曹操的嫡脉后裔。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为官小心谨慎、言行得体、政绩颇多,在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中有功,封太子太师,不久又加封太傅,还赐画像入紫光阁。

杜受田


杜受田是咸丰皇帝的老师,书香门第、家世显赫,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 杜受田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是当时的一代大儒,品行端正、忠孝节义,为师为相殚精竭虑。

曾国藩


曾国藩晚清名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创立了湘军,平定天平天国,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中兴第一名臣。

李鸿藻


李鸿藻晚清主战派重臣、清流党领袖,同治皇帝的老师。李鸿藻发动清流奏请光绪帝派使节出使俄国修改《里瓦几亚条约》,最后终于在俄国圣彼得堡重新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保住了上万平方公里的祖国领土。

孙家鼐

孙家鼐光绪皇帝老师,饱读诗书,咸丰九年中了状元。甲午海战失败后,他提出要振兴中华就要注重科学,兴办实业,首先要开办学堂。光绪二十四年奉命主办京师大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


我是小二哥,我爱好历史,读史使人明智,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我们一起遨游历史!


一个多情的小二哥

谥号,是古代的帝王、后妃、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后,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的称号,最早起源于中国西周时期,大臣的谥号一般一个字,或二个字。

谥法规定,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第二字依次为正、贞、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所以大臣的谥号,最高为“文正”,清朝谥号为文正的大臣有八个人,功劳最大当属

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今湖南双峰人。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1838年,入翰林院。太平天国兴起后,曾国藩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以抗拒太平军。他训练的湘军战斗力很强。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作战的主力之一。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

清朝另外还有七人死后被谥“文正”

一、汤斌

汤斌(1627年—1687年),字孔伯,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人,祖上世代为官,他年少时已熟读四书五经,通晓天文地理,顺治年间中进士,历任巡抚、大学士、各部尚书等官职,他一生清正廉明,体恤百姓,政绩显赫,也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死后谥号“文正”。

二、刘统勋

刘统勋(1698年—1773年),字延清,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出身书香世家,雍正年间中进士,历任各部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官职,他一生清廉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在吏治、治河等方面均政绩显著,1773年在上早朝的途中猝死,终年75岁,乾隆皇帝亲自吊唁,谥号“文正”。

三、朱珪

朱珪(1731年—1807年),字石君,浙江杭州(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年间中进士,历任地方官员,曾当过嘉庆皇帝的老师,为官期间两袖清风,关心国计民生,政绩显著,他最为人熟知的是与贪官和珅的斗智斗勇,嘉庆年间,协助嘉庆皇帝铲除和珅,76岁病逝,嘉庆皇帝得知他去世痛哭不止,谥号“文正”。

四、曹振镛

曹振镛(1755年—1835年),字俪生,安徽歙县(今安徽歙县)人,魏武帝曹操的后人,父亲为户部尚书曹文埴,乾隆年间中进士,历任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工部尚书等官职,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元老,辅助三朝皇帝处理政务长达五十多年之久,政绩显赫,公元1835年(道光十五年),曹振镛病逝,道光皇帝亲自吊唁,谥号“文正”

五、杜受田

杜受田(1788年—1852年),字芝农,山东滨州(今山东滨州)人,家世显赫,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道光年间中进士,历任朝廷要职,曾当过咸丰皇帝的老师,咸丰皇帝凡遇国家大事均会征求他的意见,深得咸丰皇帝信任,病逝后,咸丰皇帝亲自吊唁,谥号“文正”。

六、李鸿藻

李鸿藻(1820年—1897年),字兰荪,直隶保定(今河北保定)人,出身官宦家庭,咸丰年间中进士,历任朝廷要职,为官期间,深得咸丰皇帝、同治皇帝两朝皇帝信任,光绪年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他对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深恶痛绝,是作风强硬的主战派,力主抵抗外来侵略,但国家一而再、再而三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他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十分无奈和痛苦,公元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李鸿藻病逝,终年77岁,光绪皇帝痛哭之,谥号“文正”。

七、孙家鼐

孙家鼐(1827年—1909年),字燮臣,安徽寿州(今淮南寿县)人,出身书香世家,咸丰年间中进士,曾担任光绪皇帝的老师,历任吏部、工部,礼部、户部、刑部、兵部六部尚书,曾在甲午战争后提出变法图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为其创办,公元1909年病逝,谥号“文正”。


浩荡扬子江

清朝的谥法沿袭前朝,因此规矩也是比照前朝。其中最高的谥号是文正。


有清一代,死后被朝廷谥文正的汉大臣有八个人,按照先后的顺序分别是:

1.汤斌(1627~1687) ,别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康熙26年殂,雍正10年入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谥文正。道光三年,从祀孔子庙。



2.刘统勋(1698-1773)字延清,另字尔钝,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山东高密人。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内阁大学士。乾隆38年卒于上朝途中,追赠太傅,谥文正。



3.朱珪(1731-1806)字石君,号南厓,直隶大兴人。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嘉庆11年卒。谥“文正”。

4.曹振镛(1755—1835),字俪生。安徽歙县人。任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道光15年卒,赐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5.杜受田(1788~1852),字芝农(杜愕子),清山东滨州人,道光进士。1852年(清咸丰二年)卒于淮安清江浦,时年64岁。咸丰帝甚痛,赠太师、大学士,谥“文正”。

6.曾国藩( 1811 ~ 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72年3月在南京卒。赠太傅,谥文正。

7.李鸿藻(1820—1897),字兰荪,号石孙、砚斋,河北保定人。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光绪23年卒,谥文正,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

8.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容卿、蛰生,别号澹静老人。寿州(今寿县)人,卒年八十有二,赠太傅,谥文正。

晚清名臣中,只有曾国藩谥文正。胡林翼死后谥文忠,李鸿章死后谥文忠,左宗棠谥文襄,张之洞也是谥文襄。晚清还有一个大臣谥文正,只不过他是满大臣文祥。

皇帝给一个大臣谥文正,有些约定俗成的铁律。

首先,第一个字“文”,非两榜进士又出身翰林者不谥,进士和翰林缺一不可。这里的进士实际上是指一甲进士,因为二甲进士不点翰林,而三甲是“赐同进士出身”,等于是准进士,更不行了。只不过实际执行不那么严,由皇帝自己掌握。例如左宗棠实际上是个举人,被慈禧太后此同进士出身也获得了文襄这个谥号。

其次,“文正”二字由于是最高谥号,属于皇帝专属特权。臣下不得擅拟,否则成大不敬。所以大臣如曾国藩死时,如皇帝想不起来,军机也不能明说,而是要在面圣时暗示皇帝。

按儒家文化的规矩,谥法是朝廷最重要的国家名器,极为士子看重。文人士大夫,一生功业,都在谥号上。所以,谥法也成了朝廷最重要的激励机制。一个大臣死了,尤其是文大臣,谥号有时会成为一切。这也解释了许多大臣死时一清如水,连给自己办丧事的钱财也没有,就是为了给自己挣一个谥号。

以上这些人谥文正,有的颇费周折,有的颇有争议。

汤斌是个地道清官,死时身上只有奉银8两。汤斌这个清官可与海瑞大不同,他是阳明理学的践行者,真正行知合一。可不幸与明珠同朝为官,又不可避免地得罪了明珠,被明珠余国柱构陷,含冤而死。他死后多年,雍正皇帝给他平反,入祀贤良祠,但没有谥号。待乾隆皇帝即位时,第一时间就给他谥文正。

其次是刘统勋,就是我们熟知的一天到晚与和珅闹着玩的刘墉他老爹。这个人最牛的是三朝元老,历康熙、雍正、乾隆。对皇帝没得说,又能干,谥文正名符其实。有兴趣了解他的朋友请查阅《清史稿·刘统勋传》。我一直有个印象,刘统勋传是清史稿里篇幅最长的一篇,比大多数本纪还长(巧的是,他儿子刘墉的传最短,只有寥寥几百字)。

刘统勋、朱珪和曾国藩没什么争议,基本上实至名归。

李鸿藻和李鸿章不是兄弟。李鸿章的亲兄弟,晚清的另一个大佬是当过川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署理过直督的李瀚章。李鸿藻得谥文正得益于他是晚清的清流领袖。同光之间,慈禧太后有意利用清流钳制改革派,一度清流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中张之洞八表经营,盛煜一个折子参倒恭亲王奕䜣都是清流一时之盛。李鸿藻就在这时期死了,可以说死的其时。慈禧有意笼络清流,索性给了李鸿藻一个美谥。李鸿藻和翁同龢一样,当过同治和光绪皇帝的师傅,只是死得太早。李鸿藻不是平庸之辈,不过谥文正有点过了。

孙家鼐其实不是等闲之辈,只是生不逢时。他是咸丰9年状元,又是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第一任学务大臣。他虽是清流领袖,却很开明。他是第一个把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身体力行、推而广之的人。孙死的时候,清廷已经奄奄一息了。当时掌权的是傻缺的隆裕太后和刚愎懦弱的小醇亲王载沣。孙家鼐死在张之洞之后,张之洞谥文襄,名不符实。因为文治武功为襄,张之洞只有文治没有武功。所以张之洞谥号一出马上就有人议论,加上张之洞实际上是被载沣气死的,所以朝廷压力很大。孙家鼐只比张之洞晚死一个月,朝廷正内忧外困,急需聚拢人心。反正名器是虚的,没给张之洞就便宜了孙家鼐。与他同朝为官的,李鸿章谥文忠,左宗棠谥文襄。而孙家鼐,与他二人比,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当然,孙家鼐也不是不该谥文正,只是与晚清的人才济济比较,显得朝廷有双重标准。

李鸿藻和孙家鼐谥文正,争议归争议,他们毕竟人品好,人缘也不差。大家议论他们多半是出于对国家名器的尊重和为名臣抱不平。而对曹振镛和杜受田二人,则人言凿凿,暗中腹诽,因为他们的人品有亏。

曹振镛与刘墉相仿,也是著名官二代,他的父亲是乾隆朝的户部尚书曹文埴。曹振镛一生为官,最得一个诀窍:不犯错。大家都知道,官场上不犯错不难,不干事就不会犯错。所以曹振镛人如其名,庸人一个,为了不犯错甚至不惜任由冤假错案发生也不予纠正,奉行稳*定压*倒一切。也就是颙琰这样庸皇帝才会给他一个文正。

杜受田是咸丰皇帝的老师。当初道光皇帝选接班人时,在四皇子奕詝和六皇子奕䜣之间摇摆,拿不定主意。打算在木兰秋狝时进一步考察。两个皇子知道后分别请教他们的师傅。奕䜣的师傅周祖培认为,六皇子奕䜣文武皆备,正常发挥即可。而四皇子奕詝的师傅杜受田知道奕詝的短处是骑射功夫,所以剑走偏锋,出奇计,让他一箭不发。当皇帝围猎结束,众皇子纷纷展示战利品,唯奕詝一无所获。道光问其故,奕詝说,当春光乍好,万物孕育之时,不忍射杀生命。道光听闻感叹:此真帝者言欤。遂确定大统,是为咸丰。咸丰即位,对杜受田百般酬庸。杜受田死后谥文正,他的儿子杜翰入直军机,成为咸丰顾命八大臣之一,直到辛酉政变才被慈禧和恭亲王革职。以杜受田的作为,虽不似曹振镛般平庸,但绝担不起文正二字。咸丰皇帝为一己之私,拿国家公器酬庸私情,在当时颇为士林不齿,只是大家敢怒不敢言而已。



还有些大臣该谥文正而没谥,被后世批评皇帝无眼。其中最典型者是道光朝两江总督、太子少保陶澍。陶澍是湖南安化人,清中叶经世派代表人物。陶澍是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奠定了晚清汉大臣格局的人,是晚清重臣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们的楷模。他死时,谥文毅,连李鸿章都不如。


艾米丽艾拉

先看看谥号是个啥?谥号就是古代的帝王、后妃、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后,根据他生前的所作所为给予的称号,最早是西周时期,大臣的谥号一般一个字,或二个字。

谥法规定,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第二字依次为正、贞、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在大臣里面。“文正”是大臣之中最高的封号。

而这个“文正”可不是随便封的。第一,如果不是两榜进士和出身翰林,那基本上与“文”无缘了,更别提“正”了。也就是说文化水平一定要高。第二,“文正”二字由于是最高谥号,只能从皇帝嘴里说出来,皇帝想不起来,大臣们可以暗示,如果再想不起来,那就真的拉到了。

古时候文人最看重谥号。这也解释了许多大臣死时一贫如洗,连棺材都买不起,就是为了给自己挣一个谥号。下面是谥号最高的8个汉人。

1、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容卿、蛰生,别号澹静老人。享年八十有二,赠太傅,谥文正。

2.李鸿藻(1820-1897),字兰荪,号石孙、砚斋,河北保定人。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谥文正,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

3.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72年3月在南京卒。赠太傅,谥文正。

4.杜受田(1788-1852),字芝农(杜愕子),清山东滨州人,道光进士。享年64岁。咸丰帝甚痛,赠太师、大学士,谥“文正”。

5.曹振镛(1755-1835),字俪生。安徽歙县人。任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道光15年卒,赐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6.朱珪(1731-1806)字石君,号南厓,直隶大兴人。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嘉庆11年卒。谥“文正”。

7.刘统勋(1698-1773)字延清,另字尔钝,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山东高密人。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内阁大学士。乾隆38年卒于上朝途中,追赠太傅,谥文正。

8.汤斌(1627-1687) ,别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康熙26年殂,雍正10年入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谥文正。

以上8位,有的实至名归,有的则是名不副实。留给后人评说。

在这里要说一位汉大臣,他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人。虽然没有被谥号“文正”,但能够配享太庙已经说明他的功绩。他就是张廷玉!



吾乃常山王子虫

清朝谥号最高的汉人是谁?

回答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谥号以及谥法。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官谥一般只有帝王将相、皇室宗族等才有资格享有,是得到朝廷认可的。私谥则不然,一般的文人隐士都有谥号,这谥号一般由其亲朋好友,门生故吏所加,比如东晋才子陶渊明的私谥为“靖节”。

谥号一般是帝王将相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作为和品德,给予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或批评或同情。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继位的君主,按照大臣建议进行评定。

一般获得谥号的都会是表彰性的谥号,也就是所谓的美谥,比如:文、武、明、睿、康、景等等。比如汉文帝、汉景帝、岳武穆、范文正(范仲淹)等等。

获得恶谥的并不多,恶谥比如:炀、丑、灵等等,比如赵武灵王、隋炀帝、秦谬丑(秦桧)等等。

末世皇帝、小皇帝等等一般获得同情的谥号,比如哀、悼等等。

汉朝是生前封侯者才得谥号,唐朝是三品级以上的官员得谥。

清朝,一品官去世,由皇帝决定是否得谥。一品官以下除非特旨,不得谥号。得谥号者,只有入过翰林,或者当过大学士的才有资格谥号为“文”。

宋仁宗之前是文贞为最高谥号,仁宗之后文正成为官员们梦寐以求的最高谥号。

所以,清朝获得最高谥号的汉人有八位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注意不是李鸿章)、孙家鼐,这八位均获得“文正”谥号。

文正,“道德博文曰文,靖共其位曰正 ”,也就是说,被赐予文正谥号的官员,生前不仅要德才兼备,还必须干好本职工作,以及忠君爱民。

汤斌,出生于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顺治九年(1652年)考中进士,康熙五年(1666年)拜师理学大师孙奇隆为师开始研究理学,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担任《明史》总裁,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病逝于工部尚书任上,享年61岁。汤斌的谥号是死后的50多年后的乾隆元年(1736年)才追谥的。道光三年(1821年)得以从祀孔子庙。

刘统勋,刘墉的父亲;朱珪,嘉庆的老师;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就不多介绍了。

曹振镛,或许许多人都认为他不应该得到“文正”谥号,说他是名不符实。但是,其实人家曹先生,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他出生于1755年,他的先祖是曹操,他的父亲当过户部尚书。他曾平定过叛乱。


简单历史客

唐宋以后,文正一谥,被士大夫们视作最高规格的谥号。大臣身后,若能以文正谥之,总其一生,可谓是倍极哀荣。

有清一朝得到文正谥的大臣,只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俱为汉臣,这或是,清廷刻意笼络汉臣的一种手段。

这八人当中,有些是因帝师身份,邀宠于内廷,如,朱珪,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有的是一生处事恭瑾,见幸于君上,如曹振镛,(即少说话多磕头的开创者)而实当文正之谥者,惟曾国藩,刘统勋(刘墉老爹)二人而已。

高阳文正公李鸿藻,好多朋友误其为李鸿章,或其兄弟。李鸿藻是同、光两朝帝师,清流首领,翁同龢,张之洞,徐世昌等人,俱出其门下。当然最出名的还数“小门生”袁世凯大总统了,。。而李文正公的后人也非泛泛,其子李石曾,早年即入同盟会,以事反清,后与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合称蒋介石系的kmt四大元老。

另一位帝师文正公孙家鼐,其长孙,孙毓筠,同盟会元老,倡革命覆清,一度出任安徽省都督。后支持袁世凯称帝,是所谓的筹安六君之一。

大清的两位文正公的后人,竟为反清急先锋。这或是清廷始料所未及吧。

回到正题,略次于文正级别的谥号,文忠,终清一朝也只授九人,满汉皆有得者。汉臣当中得到这个谥号,其代表人物有林则徐,胡林翼,李鸿章等。


而左宗棠,张之洞二人,分别得到文襄之谥。有些朋友说左氏以举人身份,得文襄谥,属特例。这里就左宗棠谥号做些说明,首先清例,得“文”谥者,一翰林院出身的大臣,二或是带大学士头衔者,都有资格获授。左宗棠情况属后者。同样,如谥文忠的荣禄,谥文勤的琦善,二人皆非科甲出身,亦是凭大学士身份,获此殊荣。


一羽凌霄296

正所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今天丸子为大家分享一下,清朝哪些汉臣得到了最高的谥号褒奖。

1.文臣最高的谥号就是“文正”,清朝就有八位汉臣得到此谥号。

分别为汤斌(死后50年追认)、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个人。

朱珪、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皆是帝师;

曾国藩挽狂澜于既倒,位列同治中兴名臣之首,谥“文正”当之无愧;

刘统勋是乾隆朝名臣,刚正不阿,功业非凡,为百姓所爱戴,其子就是著名的“罗锅”刘墉;

曹振镛则一生唯唯诺诺,小心谨慎,“多磕头、少说话、”谥“文正”一直为后世诟病。

2.武将最高的谥号就是“忠武功”,清朝就有七位汉将得到此谥号,还有一位满将得到此谥号。

杨遇春:清朝名将,镇压林青、李文成,平定张格尔。

向荣马玉昆、邓绍良、李续宾、张国梁包括塔齐布(满族)都是清末镇压太平军将领,因抗击太平军得“忠武”谥号。

张勋则因为清末复辟,死后被溥仪谥忠武。



最爱肉丸子先生
张和李二人是分别出现在清朝前期和后期的两个著名汉臣,如果以为官职论,肯定是三朝元老张廷玉。但是张廷玉职务再高说话份量也没拥有实权的李鸿章重。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死后追赠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于北京城建祠,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张廷玉: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户部、吏部、翰林院,又担任国史馆和其他好几个修书馆的总裁官。死后配享太庙。终清一代,汉大臣配享太庙者惟张廷玉一人。

146679某某

谥号最高等级,文臣为文正,武将为忠武。

康熙朝的汤斌,乾隆朝的刘统勋,嘉庆朝的朱珪,道光朝的曹振镛,咸丰朝的杜受田,光绪朝的曾国藩、李鸿藻和宣统朝的孙家鼐,八人谥文正;

嘉庆朝的杨遇春,咸丰朝的向荣、塔齐布(满人)、邓绍良(苗人)、李续宾、张国梁,光绪朝的马玉昆,另外,逊位的溥仪还赐了个忠武给张勋。也是八人,汉人六人。


西坡李氏

清代谥号最高的汉人是谁


关于汉人

“汉人”这个概念,是在现代民族环境之下形成的。用这种概念去套用在古代,一般会有相应的错误。放到清代的话,如果单纯的用“汉人”这个词,就有混淆的可能。这是因为清代一般只分“旗人”和“民人”,其中“旗人”内有满洲人、汉人、朝鲜人、蒙古人等等民族,“民人”内则有汉民、回民等等民族,都不是单一的民族体。那么题目中的“汉人”,是否包括满洲旗分下的汉姓人,以及汉军八旗的汉姓人呢?

所以要把这个说清,才能讨论范围。


关于谥法的高低

按照清代谥法册的说法来说,皇帝的谥号、后妃的谥号、宗室王公的谥号,和群臣的谥号,并不是一个体系。所以我们这里以群臣谥号为主要讨论。

根据《皇朝谥法考》的说法来说,清代后期,群臣的谥法赐予是这样的程序——

凡是达到一品官阶的大臣去世,内阁拟出谥号供两宫挑选。“得谥文者,谨拟八字,由大学士选四字。不得谥文者,谨拟十六字,由大学士选八字。皆恭请钦定。”

但是后面追加了一句,“惟文正则不敢拟悉,出特旨故。”也就是说,文正这个谥号,只能特赐,不能通过常例给予。所以文正在一般来讲,是清代臣子,特别是文臣的第一谥号。

清代过得这个谥号的有工部尚书汤斌、东阁大学士刘统勋、体仁阁大学士朱珪、武英殿大学士曹振镛、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杜受田、武英殿大学士曾国藩、吏部尚书李鸿章、文渊阁大学士孙家鼐。

仅次于其后的谥号则是“文忠”。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清代“文”这个谥号是有要求的,一般是科举出身或者当过内阁学士的,才能在谥号里有“文”。所以武将之类的,谥号则没有“文”,自然没有“文正”了,但是这并不能说他们的谥号就低于文正。比如说“忠武”,一般被视为清代武臣的高级谥号。

还有特殊的例子,比如说乾隆朝的鄂容安。鄂容安是鄂尔泰的儿子,雍正十一年的进士,翰林出身。根据《清史稿》的说法——

故事,大臣予谥者,内阁拟二谥请上裁,以翰林起家者例谥“文”,至是拟“文刚”、“文烈”,上抹二“文”字,谥刚烈。图形紫光阁,上亲为赞,有曰:“用违其才,实予之失。”盖重惜之也。

从这里可以看到,有的时候“文”的谥号,未必就比不带“文”的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