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養生揭祕

道家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傳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歷史。道家養生功以收心求靜為基礎,這叫做修性;以養精固本為歸宿,這叫做養命。修性必須落實到養命之上,故此功稱為性命雙修養生功。道家養生主要在於以下這些方面。

道家養生揭秘

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意即:有高尚道德修養的人,才可獲得高壽。其理在於,講道德,重仁義,不謀私利,不患得患失,有利於心志安定,氣血和調,使人體的生理活動按正常規律進行,從而精神飽滿,形體健壯。《素問·上古天真論》:”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即節制慾念。以為“省嗜慾”為老子“虛靜恬愉”的核心。《淮南子·精神訓》“氣血者,人之華也。而五臟者,人之精也。夫血氣所專於五髒而有外越,則胸腹充而嗜慾省矣,胸復充而嗜慾省,則耳清,聽視達矣。”“使耳目精明玄達而無誘慕,意志虛靜恬愉而省嗜慾,五臟定寧充盛而不洩,精神內守形骸而不外越”,“則所以修得生也”,必獲高壽。

相反,耳目沉溺於五音六色,則神馳精耗損壽,“耳目淫於聲色之樂,則五臟搖動而不定矣。五臟搖動而不定,則氣血滔蕩而不休矣。氣血滔蕩而不休,則精神馳騁於外而不守矣。精神馳騁於外而不守,則禍福之至,雖如丘山,無由識之矣。嗜慾者,使人之氣越,而好悟者,使人之心勞。”

道家養生揭秘

《玄都律文》載治“百病律”百病之百藥。如行寬心和是一藥,起居有度是一藥,近德遠色是一藥,心靜意定是一藥,尊奉老者是一藥,恬淡寬舒是一藥,恬淡無欲是一藥,仁順謙讓是一藥,好生惡殺是一藥,廉潔忠信是一藥,除情去愛是一藥。

“百病律”、“百藥律”皆以疾病醫藥為喻,舉百種有害於養性者為病;列百種有助於養生者為藥,並謂“人有一善,心定體安;人有十善,氣力強壯;人有二十善,身無疾病;修積千善,則成仙人。”相反,“人有一惡,心勞體煩;人有十惡,血氣虛贏;人有二十惡,身多疾病。”《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三亦謂“一德之修,又所以培三元之壽。”其戒律有不少宗教善惡之說,但某些有關道德修養的規定,與修身養生緊密聯繫起來而成為道教養性之道。“四少”有益養生。《攝生要語》:“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道家養生揭秘

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轉發,此五難也。”意在過分追求名利,狂歡暴怒,貪戀淫聲美色,濃酒肥肉膏梁厚味不斷,過於傷神思慮,人有此五者,則難以養生。

《攝生要語》:“發宜多櫛,齒宜多叩,液宜常咽,氣宜清礫,手宜在面,此為修崑崙之法。”《孫真人衛生歌》:“發宜常梳氣宜煉,齒宜頻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崑崙,雙手指摩常在面。”

指防止目疾的六種方法,即少讀書,減思慮,專心內視,簡外觀,晨晚起,夜早眠,喻稱“六物揚”,戰國宋人陽裡子傳世,後世世相傳。凡患目疾者,用此方修之,非但明目,乃亦延年。

道家養生揭秘

十種傷身事。《攝生要語》:“十魔軍最要提防,一欲,二愁,三飢渴,四觸愛,五睡眠,六怖畏,七疑悔,八嗔恚,九利養虛利,十自高慢人也。”善養生者,當須避此“十魔軍。”

十二種太過傷身事。與“十二少”相對,《小有經》:“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瘦,多語則氣爭,多笑則傷髒,多愁則傷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妄錯昏亂,多想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述不治,多惡則焦煎不歡。”

“十二少”:十二種少有益養生者,與“十二多”相對。《小有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士二少,養生之都契也。”

道家養生揭秘

十三種傷身者,《抱朴子內篇·極言》:“才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悲衰憔悴,傷也;喜樂過差,傷也;汲汲所欲傷也;久談言笑,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挽弓引弩,傷也;沉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傷也;跳走喘乏,傷也;歡呼哭泣,傷也;陰陽不交,傷也。”養生者當知傷身而避之。否則,積傷至盡則早亡,早亡非道也。

道家養生揭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