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南迁,南方会拥立他吗?

张夫贞

这个问题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答案肯定是拥立!因为没人敢不拥立。


明朝是一个中央集权、君主集权高度发达的朝代,纵观整个明朝,没有一个人敢造反,也没有一个皇上约束不了手下任何一个臣子,哪怕是到了明朝末年,国家已经破败不堪,崇祯一道圣旨,仍然想杀谁杀谁。也就是说这套完整的体制决定没有人敢不服从皇上。这不是我想说的,我想说的是如果崇祯南下,明朝能不能有救。

崇祯


我们通过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并享国100多年和明朝灭亡后南明建立却很快灭亡来说明如果崇祯南迁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宋金南北对峙。


一、宋徽宗的九子康王赵构逃到南方后,一个有效的政权始终没有建立起来,整个南方其实一直处于一种无政府的状态下,后来金兵南下,赵构就逃到海上,南方的局势一度混乱不堪。幸亏韩世忠黄天荡一战,金兵北返,从此直到金国灭亡,再也没有南下。而赵构也逐渐建立健全中央政府,局势也逐渐稳定了下来。


二、明朝灭亡前夕,有人建议崇祯南迁,或者至少把太子送到南京,这样万一北京不保,南方的中央政府可以迅速运转起来。由于明朝始终以宋朝为教训,凡事都跟宋朝反着来,不和亲,不纳贡,不迁都,不谈判,所以明朝被后人认为非常有骨气。但事实证明,骨气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是有正面作用的。如果当年崇祯能突破这一点和后金谈判,送些钱粮给后金,稳定好局势,然后集中兵力对付关内的农民军,那李自成张献忠之流被剿杀也是指日可待。待关内稳定后,再集中兵力对付后金,即使不能歼灭后金,但保全国家甚至逐步收复辽东都是可以的,这是正确的计划,可是骨气二字害了崇祯和整个明朝。

靖康之变


好了,扯远了,继续回来。崇祯死后,南方经过讨论,迅速拥立福王为弘光帝,但这个是党派之争不和的产物,所以本身就难以做到团结一致,只是形式上还是统一了。可是此时南明军阀做大,等到李自成跑到湖北,清兵南下时,左良玉、江北四镇纷纷投降,南明立刻就土崩瓦解,这时没有一个核心人物可以统领天下,所以先后在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出现了绍武、隆武、永历等政权,而且一度出现互相争正统甚至出兵攻打这样的局面,这样大大削弱了南明自身的实力,也让清兵南下更加容易。


综合以上部分我们来对比:

1.宋代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原逊于明代。

2.北宋灭亡时,太上皇、皇帝、太子等人被一窝端,只剩下一个不受待见的康王赵构,而明朝灭亡前大臣劝崇祯南迁或让太子朱慈烺到南京监国。

3.金兵南下时南方处于混乱状态,无政府状态,而明朝灭亡时南方毫发未损,而且在南京还有一套完整的中央政府。

满清骑兵


就这三点来看,明朝灭亡时无论哪一点都远强于北宋灭亡时,如果崇祯南下或让太子到南京监国,那么整个南方明朝就有一个完整的政权中心,人心巩固、团结,政令有效执行,军队统一指挥,将领不敢跋扈,其他的王爷也绝对不敢轻易称帝,这样整个在南方会形成一个统一而有效的中央政府,形势远好于北宋,可惜啊。


之后,清兵南下,左良玉部、江北四镇全部投降,随后明朝土崩瓦解,清人剃发易服,不从者皆杀,从此,我们完全进入了一个只能做奴才,甚至做奴才而不得的朝代!


真历史

我们现在假设一下,崇祯皇帝如果南下后,到底会发生什么

1644年年初,崇祯终于被朝中主张南下的臣子说服了,决定南迁大明的陪都南京 ,在南方大明的余威尚在,崇祯皇帝的地位也极其正统,并没有出现历史中的诸王争位的局面,崇祯皇帝和南下的臣子们利用南京现有的内阁系统很快就将南方的资源力量整合了起来。


南京本来是大明开国时的国都,不过后来朱棣篡位夺国,将国都从南京迁到了他的老本营北京,而南京的一大套系统,他也不想浪费,于是就保留了下来,作为陪都。

除了皇帝之外,南京的内阁、六部皆与北京相等形式,目的就是为了防范蒙古人卷土重来,从而设置的一套应急系统,一旦出现山河危机之时,大明的权力中心就可以转移到南京,因为有这套系统的存在,一旦出现问题明朝可以平稳、毫无障碍地转移权力中心


而北京则被李自成给占据了,吴三桂带领着他的数万关宁铁骑防守在山海关,将清兵死死地在拒守在了关外,丝毫无法寸进,李自成无法忍受南方和山海关的腹背受敌,于是先决定解决距离自己最近的吴三桂,当他带着20万大军准备攻往山海关的时候,吴三桂同样面对着一个腹背受敌的危机。

关内有闯王的军队,山海关外又有30多万的八旗军虎视眈眈,若是敌人都在关外的话,凭借着山海关的地利格局以及关宁铁骑的威猛吴三桂尚且没有这么大的压力,但是李自成是从后背袭来的,这就超出了吴三桂的承受范围。

历史中的吴三桂为了保命本来只能选择投靠清军,因为李自成只想让他死,而这个时候吴三桂多出了一个选择,崇祯皇帝还没死,大明已经转移到了南方,他还可以带着他的数万关宁铁骑赶往南方勤王。

做好决定的吴三桂整合好队伍,在离开山海关之前,他打开了关门,因为素日的仇怨使得吴三桂在走之前也不打算让李自成好过,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虎入城,让两虎相争,这样还可以为在南方的大明减少一些敌对的威胁,多出一些生机



清军在入关后所向披靡 ,没有了山海关的阻挡李自成等人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很快就被他们给灭了,灭了李自成之后,清军进入了北京,建立了根据地,然后以北京为中心,将长江以北的的国土纷纷收入囊中,而南方的大明因为崇祯皇帝的南迁,所以没有了历史中的各种政权的叠出,南方从而可以统一整合起来,众志诚诚,把清军死死的拒在了长江以北

崇祯皇帝是一个很吝啬的人,平时生活很简朴、对手下非常的小气,正当国家危难之时,又有手底下大臣们的逼迫,他不得不拿出从北京的国库里运来的积存已久的财富用以犒劳军资,又有着南方众多将领、百姓的支持,很快就形成了一个与南北朝、宋金相拒差不多的局面,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南北朝和南宋、南明之间都是汉人退守富遮的南方,少数民族政权占据辽阔的北方,从而导致的一个大分裂的局面。

历史中的南明是由于政局混乱、各种明朝血脉争立政权导致的力量分散,才让北方的清军花了50年才解决掉的,当南北对立的局面产生的时候,双方都要利用一切发展可靠的军事力量,这个时候火器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清军之所以久久不能入关除了山海关的地势之外,还有关宁铁骑对火器的擅用。除了关上的各种佛朗机炮、红衣大炮,关宁铁骑还配备了很多三眼火铳,在火器的配备方面,远远的超出了清兵。


正是由于火器方面的优势才让清军无法寸进,为了与明军的火器对抗,清军也招纳了大量的汉人,配备专门的火器八旗军,后面的清朝之所以会禁火器,正是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在于强大的骑兵,而火器正好克制强大的骑兵优势,为了防止汉人用火器颠覆他们的政权,清人才在消灭了南明之后禁止民间用火器,并停止了官方研究火器

当南北对立的局面出现的时候,这个时候火器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因为清军对火器的恐惧以及火器对骑兵所产生的巨大优势,使得南方的明朝对火器给予了极大的重视,除了自行研究之外,还通过海外过来的欧洲商队引进了大量先进的枪炮,从而形成了对清军强大的火力压制



而在北方的清军面对着南方强大的火力压制,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为了一统南方也不得不在火器方面加大力度,然后在军队中配备了大量的火器,以及利用汉人研究提高火器的威力

在这样的局面中,南北对峙了几十上百年,双方发现谁也奈何不了谁,于是双方逐渐安定平稳了下来,在压力之下,清人也未形成一派天等上国的气派,又开始研究起了火器。明人的传统一直都是吸纳好的事物,在利用与欧洲的商业贸易中吸取了欧洲大量的先进科技以及武器。

从我们的历史中看到明朝在接触了欧洲的火器之后,自知不如就大量购买研究欧洲先进火器的情况中,可以看出明朝是很开明、不迂腐的,是可以接受新鲜事物的,所以在退据南方之后,海上丝绸之路是必然的,与欧洲的贸易也是必然的,工业时代的改革也会在南明发展起来


而清朝则自以为眼光长远,他们看到了台湾、以及东南亚的各国因为对欧洲人开放港口,从而被欧洲人占据了港口,然后以港口为据点逐一吞食东南亚各国的领地,从而达到殖民的目地,这样清朝产生了警惕

清朝同样采用了儒家治理国家,对儒家的奉行甚至比明朝还要严重,统治者们抑制商业着重农业,两者合一,所以他们会限制洋人在国土内的商业活动,只对洋人开放少许港口,商业贸易活动会比南明小得多,这个时候的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并不会改变,仍会在这个历史中实行

此消彼长,时代在改变,工业和科技在世界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这个时候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决定了它能达到的高度,与时俱进的明朝仍保存着现有的风气,不会全盘西化,这个时候文人士子仍是社会的主流,明朝人所发展的只是先进的武器、先进的工业技术,大量的商人随着海洋贸易的繁荣而产生,国家的制度是很难改变的,这个时候所出现的局面就是封建社会与先进的工业时代并存,这个时候的明朝就犹如我们现今的沙特王国,国王与古老传统仍完好保存,改变的只是生活方式

矛盾将会在一两百年后产生,这个时候科技所产生的悬殊力量已经非常明显,发展中的明国对保守中的清国产生了巨大的军事优势,清朝的火器虽然也发展了起来但是远不如明朝,骑兵的强大优势在新时代也变得毫无用处,明人一路北上直捣皇城,并未遇上多大的困难便将国土尽收,这个时候就是全国就一统了

一统后的全新明国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有可能是继续发展蓬勃与世界列强并肩、皇帝仍保有绝对的权力,也有可能是皇帝的权力被架空、权力被内阁或新兴的议会所掌控,然后皇帝成了一个没有权利的国家象征,也有可能是这个皇朝被产生民智的人们给推翻,重新建立了一个全新民主的国度,也尚未可知

当然也有另外一个情况会出现,就是清朝没有闭关锁国,与明朝一起发展工业以及火器,当文明相同的时候,谁也奈何不了谁,最终分裂成了两个不同的国家


上面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喜勿喷,有什么好的观点可以一同交流下


孤客生

1644年3月,李自成将明帝国的首都北京团团围住,在紫禁城中的崇祯皇帝已经退无可退。在失去了所有希望的情况下,他砍死了自己的女儿,并将自己的儿子交给亲信太监分散逃亡以后,他自己本人选择了在煤山自尽。死之前留下来遗诏“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看见崇祯皇帝十分的不甘心,那么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在李自成围城之前,崇祯皇帝选择了迁都南京,明朝的结局又会如何呢?

其次即便崇祯迁往南京,李自成也坐不了北京城。1643年,明帝国陕西方面的主力军全军覆没,统帅孙传庭阵亡。此时的明朝北方除了山海关外还有吴三桂率领的3万多关宁铁骑以外,再也没有任何有生力量可以去抵抗李自成的农民军。“传庭死,明朝亡”,孙传庭的阵亡使崇祯身边再也无将可用。1644年春节刚过,李自成就率领着20万以上的部队开始向北京进军。此时,崇祯最明智的选择就是趁李自成尚未到来,自己火速南迁,北方让给李自成,而自己先巩固南方再图发展。

当时的北方在兵灾、水灾、旱灾的反复蹂躏之下,农业生产已经支离破碎。河南由于人为的黄河决口成了一片泽国;山东在兵灾和旱灾的作用下也是哀嚎遍地;河北和山西的情况也不比鲁豫两省好多少。李自成没有任何的政治经验,完全是四处流窜,其占领了晋豫两地的许多州县以后,没有选择设立官员管理地方,使当地成为自己的辖区。而是毁其城墙之后选择撤离,至于为什么要拆毁城墙,答案很简单——为了下次再来抢时方便。从这一点看李自成根本没有帝王那种一步步发展的雄心,也没有把攻陷州县的百姓当做自己的子民,只把他们当成了随到随取的“取款机”。

李自成在进入北京以后,同样也会选择大肆劫掠一番,犹如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暴发户。至于他提出的那句“均田免粮”的口号,完全是一句废话。鉴于土地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实现平均;至于免粮就更加子虚乌有,没有了军粮他的部队用什么。从各方面来分析,李自成进入北京以后,将没有能力管理这一大片的区域,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民心丧失殆尽,华北地区陷入持续的混乱。

该来的清军还回来,管你是不是李自成,李自成进入北京给华北人民带来的绝不是幸福,而是灾难。东北方一直雄心勃勃想入主中原的满清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也许有人会问吴三桂,吴三桂最大的可能就是跟随崇祯皇帝南撤,李自成的部队接手山海关。清廷的摄政王多尔衮的目光显然要比李自成高远得多,李自成进入北京,他肯定会率领八旗主力南下,与李自成争夺华北地区的控制区。即便李自成的部队守住了山海关,清军也会绕道从其他方向南下。

在明朝抗击清军的过程中,清军多次选用绕过明军主力,直插纵深的战术,这套方法对待李自成同样好用。从当时李自成部队的作战能力来看,绝不是以骑兵为主的清军的对手。即便不在山海关、也会在北京城下,这场大决战在所难免。而交战的结果会与现实的历史基本相同,李自成同样会败退出北京,然后向他的老巢陕西撤退。清军进入北京这个很难阻挡。

明朝不会这么垮掉,最少也是又一次南北朝。崇祯皇帝的南迁至少可以保证南方不会垮掉。崇祯的南迁使自己这位大明帝国的皇帝仍然毋庸置疑,绝对不会出现原来时空那种南方诸王争位的乱象。也正因为他是这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在调配全国资源中处于无可抗拒的优势。他完全可以命令部队扼守黄河天险阻止李自成军或者清军的进攻。至于将领和军队不是问题,通过现实中南明的表现不难看出当时明朝的威望在南方犹在(现实的情况是南明在南京建立以后,闽浙、两湖、西南、两广之人纷纷入南京,希望能够重建大明)。

至于清军的入关将在所难免,不过清军绝对不可能统一全国,想通过黄淮地区都将十分的困难。虽然清军也可以组织起一批伪军,但是由于南方的正牌朝廷还在,这帮人有多大作用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最主要的是根据全国的情况来看,明朝在对抗中会具有优势。

之前的南北朝和南宋都是在双方均等的情况下产生的,而明清的对抗将会有所不同。由于北方战乱已久,经济崩溃,民生凋敝;即便清廷占领了华北也很难立刻南下。而南方由于战乱波及较少,经济的底子还在,而且具体来讲民心还在。崇祯皇帝在南京站稳脚跟以后,至少可以保住半壁江山。最理想的可能是与清廷以黄河为界,明军守住黄河天险;最差的可能也能守住淮河一线,使东南地区绝对的安全。在这场新的南北对抗中,将会是明强清弱的态势出现。至于四川的张献忠,从他的种种行为来看,他很难长久在四川待下去。至于具体四川一带地区的归属问题,就要看明清两方的高层谁能把握住最好时机,收取四川技高一筹了。


孤狼啸月31600808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个规律:

北方的游牧民族打到中原来了,中原政权如果扛不住的话,便会很自然的南迁,逃跑。

比如晋朝的永嘉南迁,宋朝的靖康南迁等等,只要向南过了长江天险,这个政权是很容易继续走下去的,再来个一两百年都没有问题。


南明政权存在时间

在崇祯十七年,也就是1644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清军入主中原,明朝的宗室以及士大夫们南迁,在淮河以南建立的南明政权。然而南明政权只是存在了18年,之后的一些残余政权苟延残喘了21年,最终在1683年覆亡了

两军对战,想要胜出就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人、钱、民心向背

如果当时崇祯皇帝南迁,南方会拥立崇祯呢?

我想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毕竟大明朝养了300年,不是还有一句话叫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民族矛盾那是要豁出命跟你干的啊,所以南方在抗战上肯定会心向崇祯的,民心不是问题。

▲崇祯皇帝剧照

南明有的是人

先来看满清的军队,共分有满清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总共加起来也就二十来万的人,然而我们看看南明的政权,南明的一个城市受降的时候就向满清输送了20万的步兵,即使是到了南明后期的郑成功,他组织一次北伐也很轻松就会有十几万的军队响应,所以在“人”上我们有的是。

南明政权不差钱

再来看看钱这方面,从唐朝的中后期,经济中心开始南移,最终到了南宋最终完成,因此在整个大明朝,南方都是贼有钱的,都是赋税重地,即使北方被满清占领,南方还是保留的很好。

那么有钱、有人、有民心的南明为什么这么短暂呢?

我认为还是“内忧外患”把整个明朝挖空了,迅速组成的政权还是沿袭老样子。当时的明朝百姓其实是很艰难的,因为百姓们要同时养活两支军队,一支是大明朝的,养活这支军队无可厚非,还有一支就是满清的军队,因为他们也是靠来中原掠夺得以维持。百姓们生活在这么重的压力之下,因此历史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满清。

恭喜,已经到底了,不妨动动小指点个关注吧!


60秒观世界

如果在明朝末年,崇祯皇帝选择南迁,不存在南方拥立不拥立他的问题。

崇祯是明朝的皇帝,明朝的地盘都是他的。况且崇祯也不是刚刚登上皇位,毕竟也已经当了将近二十年的皇帝。

不管是南方的官员,还是北方的官员,基本上都是祟祯任命的,还是认可崇祯皇帝的。

崇祯皇帝如果放弃北京,去了南京,明朝还有翻盘的机会。

明朝的行政区划,被称为两京十三省。就是因为朱元璋当时建国的时候定都南京,在朱棣篡权夺位后才迁都北京。

迁都北京后,南京也保留了一套和北京一样的行政班子,只是权力没有北京内阁那么大。

自从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重心正式南迁到了长江流域,江南开始成为历代王朝的赋税重地。不仅为帝国提供财政支持也为帝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

而农民起义爆发比较集中的地方,都是比较穷的地方,比如陕西的北部,也就是李自成、张献忠的故乡。

如果崇祯皇帝选择南迁,就等于把当时社会最严重的问题抛给了李自成和皇太极。

当时最严重的外患就是后金的皇太极,最严重的内患就是李自成。

如果明王朝放弃北方,则李自成和皇太极之间,必有一战,并且还极有可能是大战。

李自成和皇太极之间,不管是谁败,到最后极有可能是两败俱伤,不管出现什么的后果,这样的局面,对崇祯皇帝来说,都是有利的。

崇祯皇帝南迁南京后,可以借助南方强有力的财政支持,重新训练一支强大的军队,再加上南方已有的上百万军队,绝对是一只不可忽视的力量。

当李自成和皇太极打的两败俱伤的时候,崇祯皇帝就可以指挥军队,进行反攻,收复失地,直到消灭李自成和皇太极。

我们在读中国哲学时,经常读到一句话叫以退为进,他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有时选择战略退却,就是进攻的开始。有时适当放弃一些东西就会让你拥有更多更好的东西。

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只可惜当时崇祯没有领悟到这一点,选择了死守北京城,导致了明王朝亡国,白白便宜了北方的后金少数民族。


新知传习阁


首先历史不容假设,历史就是历史,就是因为许多误会与巧合构成的。但是既然非要问这个问题,那我就在这里推测一下。

崇祯完全可以南迁,南方是会拥护的,可是结果呢,依然是吊死歪脖树,只不过是换了一棵树罢了。

如果读明史,特别是崇祯一朝,你会发现,当官的大臣们很能干,南征北战的将军们也很能干,崇祯就不用说了,更是能干,天天日夜操劳,这个国家基本上是上下一心,可是结果呢,还是完了。


这和崇祯的性格有关系,没有主见,刚愎自负,疑心过重。崇祯一朝人才大有人在,可是都是在一个个猜忌中,将真正能够扛起大明朝的人才全部送向了断头台。

像孙承宗,构筑关宁防线,逼迫努尔哈赤后退几十里。袁崇焕,一炮炸死努尔哈赤,结果竟然罢官好几次,最终受到了最酷的刑法,割了几千刀,一刀一刀给疼死。

毛文龙,主大寿,吴三桂,都是比较厉害的边防将领。内地平乱将领也是猛人辈出,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左良玉,陈奇瑜。平剿乱民基本上都是一打就是一窝,可是还是被崇祯一个个给折腾死。

明朝灭亡满清铁骑厉害那只是一个因素,但绝对不是主要的,明朝并不是亡于满清,而是亡于李自成起义军短暂的大顺政权。满清只是把明朝折腾的够呛,但是最后的操刀手是李自成,满清入关的理由就是替崇祯报仇。

崇祯最大的错误就是两面作战,外有满清虎视眈眈,内有各地流民来回骚扰。而且坚持:打死不和谈,满清只不过是要一个亲王名分,100万两白银,而每年为了防御关宁一线的军费就要400万两至500万两的白银。地方平叛基本上都是各地将领自己想办法。

最终不堪重负,明朝忘于内乱,以崇祯刚愎自负的性格南迁就意味着妥协,他是绝对不会南迁的。

假如南迁,在民族大恨上会拥护崇祯的,后面的史可法,钱谦益都是可歌可泣的,南明失败,要么就是相到将不到,要么就是将到相不到,导致错过好几次战机。主要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上级,但是就算崇祯来了,以他的性格只不过是悲剧重演,南迁也是苟延残喘而已。

最后,说了这么多,咱们再回到崇祯,崇祯很努力,他也希望越来越好,可是总是不能愿为,是大明朝最勤奋的皇帝之一,可以和朱元璋相比,但是仍然没有卵用。对于国家,这就是国运,气数已尽。


新乡小子先锋员

现在假设一下崇祯皇帝如果南下,那么结论毫无疑问就是:不需要再拥立,他本来就是大明王朝的正统皇帝,掌握着整个南方的完整政权!

其实明朝问题基本都出现在北方,北京西面是李自成,北面是皇太极,而南面其实才是统治最稳固的地方。崇祯皇帝没有看到这一点,如果效仿当年的元顺帝(元顺帝北逃)崇祯南下就可以了,丢失的土地还可以徐徐图之,结果愣是没走,这可把李自成和清朝的实际统治者多尔衮给惊呆了(天下就这么容易得手了)。

整个明朝立国依靠的就是南方,特别是江南、江东,朱元璋正是依靠南方的力量才消灭诸侯,推翻元朝统治的!虽然崇祯的时候北京是首都,但是明朝实行的是两京制度,当国家危及的时候是有应急预案的,南京拥有一套和北京一模一样的副本,只要皇帝南迁就可以激活。

况且南方是完全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即使北方完全陷落,对于大明来说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大明仍然拥有半壁江山!

其实按照我的观点,北方既然守不住李自成的攻击,完全可以放弃,本来北方就是一块烂摊子,先退回南方,整顿好兵马,等李自成多尔衮决战完之后再北伐,完全可以重整河山!

可惜,崇祯不善权变,明朝灭亡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梦三七夜

不一定,毕竟明朝灭亡,跟大量投敌叛国的明朝人脱不了干系。首先,崇祯皇帝朱由检,作为光宗朱常洛的儿子,熹宗朱由校的弟弟,他的皇位是合法继承的,得到了承认,是的的确确的正统皇帝?他南迁后依旧还是大明的皇帝,是正统的统治者,明朝宗室与臣子拥护他是应该的。


崇祯帝自缢后南明宗室之所以纷争不断,就是因为正统一脉断绝,其他宗室都认为自己有资格入嗣继承大明皇帝的正统地位。如果崇祯帝没死,正统地位没空出来,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纷争的借口。

明朝虽然是个非常有气节的朝代,文人士大夫将名誉看得比性命更加重要,然而,因为明朝后期社会矛盾日益严重,大量百姓因为严重的土地兼并而流离失所,外敌入侵的时候,明朝出现了大量的叛徒。尤其很多反对崇祯南迁的官员,最后竟然主动投靠了清朝,实在令人不齿。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想跑没跑成的崇祯着实被过度美化了。第一,他死社稷是被迫的,因为他是想跑却因优柔寡断没跑掉;第二,也正因为他的一了百了,实力雄厚的南明却四分五裂,内讧不断,最终被清朝给灭了,巨大的灾难时代降临了。


澹奕

明朝是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而崇祯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的年号,那么崇祯南迁,南方是否会拥立他,我认为是会的,这可以从政治和思想两方面来分析。



一、政治上的统一性。崇祯自缢后,明朝在南方其实还是有强大的势力的,但为什么会失败,主要还是政治力量之间的博弈。

1、弘光、隆武、绍武、永历、鲁王等等,这些明朝的宗王,朱元璋的后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统,是唯一的合法性,他们不但不团结,反而互相征伐,这样自然削弱了明朝在南方的势力。

2、崇祯南迁后,无论是儒家的大义,还是封建王朝所谓的正统,都依旧坚定的站在崇祯这一边。可以说,在明末只有崇祯或他的太子才有儒家大义,才能真正聚拢起人心。要知道吴三桂降清是在崇祯自缢,李自成打下北京后的事了。



二、思想上的唯一性。思想左右着人的行为,不可否认明末有许多民族败类,但也有更多的仁人义士,而且那个时期读书人的思想左右着民间百姓的思维。

1、在明末的那个时期,明朝才是公认的合法的政府,才是天下士人拥护的对象。所以李自成的大顺和张献忠的大西在士人队伍中其实是反贼,而在民间也是有这样的呼声的,所以崇祯南迁在当时是最合法的动作。


2、经过明朝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汉家正统的思想已经深入民心,满清作为异族征服者起初是不得人心的,这从南方二十多年的反清斗争中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崇祯南迁是最正确的选择。

总之,在当时只要崇祯南迁,还是有机会绝地反击的,可惜崇祯优柔寡断,丧失了大好时机,让汉家衣冠再次沦为胡服衣帽,古中华文明彻底葬送。


让阳光永远陪伴

崇祯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其实可以算作一个假命题。因为当时崇祯留在京城的态度其实并没有那么坚决,而那些大臣们,则执意要他留在京城。于是,崇祯就在名节和东山再起两件事上举棋不定,最后,想跑也跑不了了。害怕自己的妻儿落入敌手,生不如死。所以亲手杀了他们以后自杀。

无疑,这确实是保住了明朝的名节,不过也是一个最愚蠢的决定。因为南京在明朝一直都是南方的中心,崇祯如果去那里,还是有机会的。他没有过去,被南明的一群皇帝把光复明朝变成了一个闹剧。



崇祯如果当年去了南方,那么至少从正面上,是没人敢不拥戴他的,因为他是明朝正统皇帝,名正言顺,其他人都必须拥戴他,如果另立新主,还是算造反。他作为皇室继承者,有足够不可抗拒的理由继续当皇帝。


但是,即使崇祯到了南明,那里还有一批政治力量,但也不会长久的坚持下去的。因为他的性格和流逝的大好优势,晚明其实早已没有竞争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