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西北军“五虎上将”最终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爱历史的雯雯

蒋介石有自己的“五虎上将”,冯玉祥也有自己的“五虎上将”,他们被称为“西北军五虎”,分别为宋哲元、鹿钟麟、张之江、刘郁芬、李鸣钟。

宋哲元:(1885—1940),山东人,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蒋冯阎中原大战时,冯玉祥战败。他的西北军被改编。一路为26路军、一路为29军。宋哲元为第29军军长,参加了长城抗战。华北事变后29军驻防北平,蒋介石和日本都想拉拢宋哲元,宋哲元在中央政府和日本之间求生存。卢沟桥事变时,29军奋起反抗,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此次事变之后,宋哲元被调离了抗日前线,虽多次请缨但蒋介石就是不予答应,1940年在四川病死。

鹿钟麟:(1884—1966),河北定州人,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时,鹿是北京的卫戍司令,负责将末代皇帝驱逐出皇宫。中原大战后,鹿隐居在天津。抗日战争时任河北省主席,与八路军闹摩擦。1966年在天津病死。

张之江:(1882—1969),河北人,主要是在任上禁烟,中原大战之后做一些闲职。

刘郁芬:(1886—1943),河北人,中原大战时任陕西省代主席,抗战时投降了汪精卫的伪政权,1943年在北平病死。

李鸣钟:(1887—1949),河南人,曾当过冯玉祥模范连的连长,石友三等人都是其模范士兵。中原大战之后,主要是当军事高参,1949年病逝。


历史军魂

冯玉祥西北军“五虎上将”无一人死于非命,其中三位病死在解放前,活到解放后的另两位属高寿,老大哥张之江活到87岁,二哥鹿钟麟活到82岁。

让人唏嘘的是,打响长城抗战第一枪,血战喜峰口时写下豪言壮语“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有进无退,死而后已”的宋哲元1940年就中风病故了,终年56岁属于西北军五虎上将中最短寿的。

另一让人哀叹的是,五虎上将中的刘郁芬在抗战期间投敌做了汉奸,若不是1943年病死在北平,他的命运终点不是在大牢,就是在刑场。

下面简单说说西北军的这五虎上将。

张之江

张之江是西北军五虎将之首,冯玉祥前期两大助手之一。论资历,他算是冯玉祥的老弟兄,两人从光绪末年就一起在第一混成协、第二十镇共事。

滦州起义后,他和冯玉祥同时被解除了军职,但冯玉祥在内姑父陆建章的提携下,短短两年就又从营长升到了旅长。没有门路的张之江就是在这阶段投奔的冯玉祥,成了冯的部下。

冯玉祥的西北军表面上挺艰苦奋斗、挺与时俱进的,但内部执行的其实是封建家长制,冯玉祥在西北军中是绝对的君,其他人,无论是五虎将还是十三太保都是臣,犯了错都要跪,都要挨板子。

张之江虽然是冯玉祥的老弟兄,算是西北军的二号人物,但他在军中的威望并不高,尤其是十三太保那些骄兵悍将根本不买他的账,加之个人能力也不强,所以他在西北军给人的感觉很像是打高级酱油的。

在冯玉祥与吴佩孚、张作霖混战的那段时间,张之江曾代替暂时下野的冯玉祥执掌西北军,但他根本玩不转,让张作霖、吴佩孚打的屁滚尿流——

因为这个,张之江后来就退居二线了,此后一直以西北军元老的身份打各种酱油,从民国一直打到解放后,此外就是花了半辈子精力推广中国武术。

最后给张之江贴个标签,枪杀徐树铮的直接责任人是他;北洋时代少有的虔诚基督徒是他;超一流武术家是他。

李鸣钟

李鸣钟也是冯玉祥前期两大助手之一,他也是早早就与冯玉祥结识了,参加过冯玉祥的武学研究会,以及后来的滦州起义。自冯玉祥发迹后,李鸣钟从模范连连长干起,并一路升到了师长。

比起张之江,李鸣钟很能打仗,而且常打胜仗,在西北军中有福将之誉,1925年在天津指挥的那场对李景林的“神兵天降”攻坚战算是他军旅生涯最精彩的章节。

除了能打仗,李鸣钟还颇有儒将能臣风范,很会笼络人,也很会用人,吉鸿昌就曾受过李鸣钟的赏识提拔重用。

如果不是因为李鸣钟骨子有君子性格,这样一个文韬武略的人,理应在民国史上占据更显赫的位置。就是因为他太过刚正,太过君子,所以在乱世纷争中他显得有些不自如,也不大想投入。

中原大战时,处在既要依附老蒋,又不想背叛老冯的局面下,李鸣钟最终选择了出国留洋。

1930年回国后,面对老蒋的拉拢,他也没有就范,而是弃军从商去了。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鸣钟的表现很有气节,日伪查封了他北平的住宅,面对日伪的要挟和诱惑,李鸣钟断然道:亡国奴不如丧家犬,我绝不给日本人做事。

化妆逃回河南老家后,李鸣钟曾请缨再赴沙场,遗憾地是他没能得到回应。

之后,李鸣钟给孙连仲当过顾问,主持治理过黄河。解放前夕,老蒋派人给他送去了飞台湾的机票,但李鸣钟最终选择留了下来。

若不是在上海解放前夕,他暴发了食道癌,解放后,他应该能有些作为。

周总理在得知他病故后曾连说:“可惜!可惜!”

宋哲元

宋哲元是冯玉祥后期两大助手之一,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毕业后即投奔到冯玉祥麾下,此后一直随冯玉祥转战各地。

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战败后,宋哲元招笼西北军残部被归到了东北军序列,算是保存了西北军的余脉。

1933年1月1日日军攻榆关,热河危急,2月18日宋哲元通电全国,决心抗击日军,奉命开赴北平附近参加长城抗战,任第三军团总指挥,防守冀东。

长城抗战是宋哲元一生最华彩的时刻,血战喜峰口,毙敌五六千,二十九军大刀队令日军闻风丧胆,名扬天下,宋哲元抗战誓言更是成了当时激励国人的豪言壮语。

但与此同时,宋哲元又是个相当复杂的人,一方面他有誓死抗战的爱国意识,另一方面他又有旧派军阀的割据想法,所以他后来在平津的所作所为很是摇摆不定,既想与日本人周旋,又想建立一个独立王国,搞军事割据。

卢沟桥事变后,宋哲元始终抱有为西北军留点底子的想法,其对冯玉祥的忠诚固然令人慨叹,但也有在日军面前委曲求全的味道。

在北平城下,宋哲元虽然率部对日军作了浴血抵抗,但因实力不济、决心不定,终未能阻止日军,平津很快沦陷了。

率部撤出平津后,韩复榘有意联合宋哲元、刘湘趁乱倒蒋以代之,宋哲元认为此事有碍抗战大局,于是密报了老蒋,此事不仅让老蒋对韩复榘起了杀心,对宋哲元本人也是起了疑心。

随后,老蒋肢解了宋哲元的第一军,从此,宋哲元基本离开了军界。忧愤之下,身在大后方的宋哲元先是突患肝病,后又患脑血栓,1940年,56岁的宋哲元以中风不语病逝在四川绵阳。

鹿钟麟

鹿钟麟也是冯玉祥后期两大助手之一。北洋时期随冯玉祥征战,干的最出名的事大概要算奉冯玉祥命令进紫禁城驱逐末代皇帝溥仪了。

做皇帝还是当公民?鹿钟麟对溥仪的这句问话在民国史上很经典,一对冤家仇人在解放后的相逢一笑泯恩仇也是那个时代一个意味深长的注解。

鹿钟麟淡出历史,也是因为中原大战冯玉祥败北。

抗战时期,韩复榘被杀,冯玉祥一度曾想让鹿钟麟接管韩的第三集团军,但韩的旧部不买账,鹿钟麟最终只能败兴而返。

后来虽干过晋察战区司令兼河北省主席,但因为手里没部队,始终没能弄出真正的名堂。

解放后,鹿钟麟在天津以一个普通居民的身份参加街道工作,1966年,病故。

刘郁芬

刘郁芬是西北军五虎将中的唯一大污点,抗战时期,他投降了汪精卫,做了汉奸。

他的人生大转折也是发生在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前他颇受冯玉祥器重,冯玉祥战败后他即闲居北平做了寓公。

比较讽刺的是冯玉祥对这个后来的大汉奸评价颇高。冯玉祥说他“忠厚老实,谨严稳重,做事很少有失察的时候。”又说他“厚道忠诚,循规蹈矩,虽有过于稳健、不敢冒险之病,实在亦颇有能力。”

很显然,老冯是看走眼了。

1943年,刘郁芬病死在北平,终年57岁,算是躲过了秋后算账。


黑句本

西北军“五虎将”即西北军中的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鹿钟麟,刘郁芬五人。这五个人凭借着自己的累累战功,战场上的敢打敢拼被冯玉祥引为心腹,在西北军中颇受重用,当时的人把他们叫做西北军中的“五虎上将”,可以说分量还是挺重的,然而同属“五虎将”的五个人,他们后来的际遇却各有不同,但死法基本上都是因病去世。



张之江


张之江,东北讲武堂毕业,冯玉祥发迹前期最重要的两个助手之一,和冯玉祥是老相识。1926年冯玉祥通电下野之后,张之江接管了西北军部队,成为了西北军总司令。张之江这个人为人老实厚道,正直无私,可是能力有限,所以五虎上将中其余的几个很不服他,不仅如此西北军的几次战役在他的带领之下都打败了,张之江也因此中风,从此退居二线,基本上担任一些闲职。

刘郁芬


刘郁芬这个人是“五虎上将”比较尴尬的一位,他的尴尬在于他在抗日战争中投降了日本人做了可耻的汉奸,他先后担任汪伪政府的开封绥靖主任,汪伪政府总参谋长,大概是“人在做天在看”,1934年刘郁芬病死在了北平。冯玉祥曾经评价他“忠厚老实,谨严稳重,做事很少有失察的时候。”又说他“厚道忠诚,循规蹈矩,虽有过于稳健、不敢冒险之病,实在亦颇有能力。”,很明显冯玉祥看走眼咯!

宋哲元


宋哲元将军是著名的“抗日将军”,“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宋哲元主动请缨抗日,手下的大刀队杀的鬼子胆颤心寒。1932年他担任察哈尔省主席,1935年他担任平津卫戌司令,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他积极抗日,率部奋起反抗,1940年病故于四川绵阳。

李鸣钟

他和张之江是冯玉祥将军早期最重要的两个帮手,是被共产党认定的爱国民主人士。李鸣钟是西北军元老级人物,后来的石友三,吉鸿昌等人都曾经在他手下担任过士兵。冯玉祥在中原大战失利以后被迫下野,作为嫡系的李鸣钟也被南京政府给了几个虚职,1949年6月29日李鸣钟因病去世。

鹿钟麟

他是冯玉祥后期两大主要助手之一,鹿钟麟参加过辛亥革命广州起义并担任右路军司令,他这个人极度迷信,出门总是带和卦师,没事自己也算两卦。中原大战失利后,他担任了国民党六届中委,抗战胜利后担任华北宣抚使,解放战争中鹿钟麟选择留在大陆,先后担任了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1966年病故天津。


一树梅花一放翁

冯玉祥五虎上将,都曾跟着冯玉祥一起出生入死,可是在后来,完全走的是不同的道路深思。

张之江(1882年-1966年)

东北一个讲武堂出身,1914年投奔冯玉祥,没几年,一路攀爬,从骑兵营长、旅长、师长、最后升为西北军总司令...直至成为冯玉祥的股肱心腹。

张之江虽然赤胆忠心,刚正憨厚,但能力不足,很多人都不服他,南口大战后心力焦瘁,患了中风,从此退居二线,搞一些协调工作,解放后,担任过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职,病逝于天津。

李鸣钟(1887年-1949年)

西北军著名将领,与冯玉祥在第一混成协时就相识,从16混成旅一团三营长、三团长、一团长、21旅旅长、第八混成旅旅长直至升为国民一军6师长,后升为绥远都统兼国民军西路总指挥,成为冯玉祥的股肱心腹。

1930年中原大战前夕因反对进发混战退出军界,致力于河南的建设事业,上海解放后不久病逝。

宋哲元(1885年--1940年)

私塾教师出身,追随表姐夫冯玉祥,从连长、二团一营长、团长、25混成旅长逐步升任热河都统,北伐时更是任第二集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并任陕西省主席。

1940年病故于四川绵阳。

鹿钟麟(1884年-1966年)

学兵出身,1915年到16混成旅当营长、军械官,后升炮兵团长、军官教导团长、旅长。冯玉祥任河南督军时,鹿任省警务处长,张之江任西北军总司令后,鹿钟麟接任了张之江的察哈尔都统。

抗战时期任冀察战区司令,解放后病逝于天津。

刘郁芬(1886年-1943年)

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出身,1913年追随冯玉祥,就任上尉参谋兼模范连教官,后任16混成旅参谋长,11师团长,22旅长,国民一军二师师长,代理甘肃军务督办,北伐时任第二集团军第七方面军总指挥兼甘肃省主席。

抗战中投降汪精卫政权任汪伪政府总参谋长,1943年病死于北平。


斋书君

首先需要澄清很重要一点,所谓西北军“五虎上将”实际上存在多种说法、几个版本。前五虎基本上没有争议,张之江、李鸣钟、鹿仲麟、刘郁芬、宋哲元。中五虎一说张之江、李鸣钟、鹿钟麟、石敬亭、宋哲元;另一说张维玺、韩复榘、石友三、孙良诚、孙连仲。后五虎一说韩复榘、石友三、孙连仲、孙良诚、张维玺;另一说刘汝明、吉鸿昌、张自忠、冯治安、赵登禹。如果一个一个讲结局,详细一点的话可以写本书。限于问答形式,简单说说其中几位吧。

孙良诚,1941年2月调任第39集团军副总司令,翌年选择投靠南京汪精卫政府,先后升官至“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开封绥靖公署主任”等职。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算他“曲线救国”,孙又摇身一变为第二路军总指挥、暂编第25师师长、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兼第107军军长。1948年11月13日,孙在淮海大战中向解放军投降,后借口劝说刘汝明起义,返回上海。结果呢?随行的中共情报人员王清翰、周天亚被捕遇害。1951年,孙良诚病死在狱中,时年58岁。

孙连仲,1945年6月调任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旋即负责北平、天津地区的日军投降事宜,其中太和殿受降仪式办得非常风光,现场人山人海。1947年3月,先任保定绥靖公署主任,是年底任北平行辕副主任,后调南京卫戍司令、总统府参军长。大陆解放前夕,孙连仲选择继续效忠蒋介石,到台湾后是战略顾问委员、国策顾问、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中央纪律委员。1990年8月14日,孙连仲病逝台北,享年97岁。


冯杰

五虎上将分别是: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鹿钟麟和刘郁芬。这五人皆是冯玉祥治军的得力助手,很受信任。

五虎上将属张之江活的最久,他84岁去世于北京。在冯玉祥下野赴苏联考察期间,张曾替代冯掌管西北军。但是,在军阀混战期间,被直奉联军海扁,冯玉祥借机回国五原誓师,重新组合起西北军系列,并得到了苏联支持,势力不断壮大。中原大战后,张就淡出了军政系统,担任闲职。张的性格雷厉风行,重情重义,所属部下称他为“大主教”,也被看作五虎上将之首。宋哲元是五虎上将中名气最大的,原因在于他联合佟麟阁率被张学良改编的29军主持长城抗战。冯玉祥是宋哲元的表姐夫,两人关系自然亲密。韩复渠被杀原因之一,乃是宋给蒋介石告密说韩联合刘湘拉拢自己组成反蒋联盟。但蒋介石并没有买账,反而怀疑宋哲元,并且他在国民党派系斗争中多次失败,只能做一些军事顾问的活计,享年也短,1940年去世于四川绵阳,年仅55岁。

鹿钟麟在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时大放异彩,驱逐溥仪出紫禁城,名噪一时。中原大战之后,鹿钟麟隐居于天津,试图东山再起,但由于其部下已经不受控制,韩复渠残留部队也没捞到手。鹿钟麟作为冯玉祥的老乡密友,两人关系一直很好,有个人感情成分在。1966年病逝于天津,享年82岁。

李鸣钟知道的人比较少,他和冯交往很早,清末滦州起义之时,便为同袍。相比之下,李更多是冯手下一名出色将领,曾作为北伐筹备特使与谭廷闿接洽。李还颇具行政能力,担任绥远都统期间,对于内蒙古各地的市政建设多有贡献。中原大战后,李鸣钟在国民政府担任一些绥靖督之类的官职。花园口炸堤之后,被认命为堵口副主任,解决善后问题。1948年病逝,享年62岁。刘郁芬作为五虎上将之一,也是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保定陆军速成堂毕业,但其显然晚节不保、气象有失。抗日战争期间投靠了汪精卫,令冯玉祥十分失望。在西北军早期,刘对冯十分忠诚。冯玉祥评价刘郁芬为:忠厚老实,谨严稳重,做事很少有失察的时候。这位忠厚老实人却成为西北军将领中唯一一个投降做了汉奸的人,历史结局总是如此打脸。1943年他去世于北平,活了57岁。


历史传讯社

张之江、李鸣钟、鹿钟麟、宋哲元,这四个人没有争议。刘郁芬和石敬亭,无法确定哪一位是剩余的一位。

张之江:1882-1969,河北盐山人。早年在辽宁当兵,和冯玉祥是同事。1914年,投奔了冯玉祥的第16混成旅,担任上尉参谋。几年时间,迅速升任师长。1924年,在北京政变后,担任了察哈尔都统。1926年,代理西北军的军政长官,抵挡奉军和直系的联合攻击。事后,心力交瘁,中风,退居二线。此后,一直担任闲职,也曾去安抚旧部,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建国后,留在大陆,担任了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1969年去世。(此人对冯玉祥忠心耿耿,正直厚道。但是能力有限,部下都不服他。和冯玉祥不同,他是真的信基督教)

李鸣钟:1887-1949,河南沈丘人。清朝末年,就和冯玉祥相识。1913年在冯玉祥的团担任连长,冯升任旅长以后,组建了模范连,训练军官,委任他为连长。石友三、冯治安、吉鸿昌等人,都是模范连的士兵。冯玉祥组建了国民1军,他担任师长。北京政变后,李鸣钟升为绥远都统兼国民军西路总指挥,授陆军上将衔。1926年任京师警察总监。1927年任国民政府军委委员。1928年任郑州市长,第二集团军总指挥。中原大战后,西北军解体,李鸣钟被南京军委任命为鄂豫皖边区绥靖督办。1931年吉鸿昌下野,李鸣钟又兼任22路军总指挥和30师师长。后任军事参议院参议。抗日战争期间,李鸣钟虽然为当权者所忌,数次上书都未能复出带兵,但他通过旧时的同袍战友,从各个层面上积极参与抗战,为抗日救国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积极贡献。1948年任监察院监察委员。1949年6月29日在上海病逝。

鹿钟麟:1884-1966,河北定州人。1916年,担任副营长,所部在四川被蔡锷的护国军击败。残部的一个团,被划到冯玉祥麾下,他从此成为冯的部下。1926年冯玉祥下野,张之江担任了国民军的代理总司令,他担任了前敌司令官。五原誓师后,担任了冯玉祥的参谋长。1928年末,鹿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常务次长,代理军政部长。也就是,冯玉祥在中央的代表。中原大战中,是反蒋大军的前敌总指挥。战后,被迫下野。抗战中,给冯玉祥担任过战区参谋长、副司令官。后来来到河北省担任省主席兼任冀察战区司令官,于1940年辞职,去四川闲居。建国后,在天津的街道办忙活,被选为国防委员会委员,1966年病逝。

宋哲元:1885-1940,山东乐陵人。从军校毕业后,就一直在冯玉祥麾下工作。1924年冯的部队改为国民1军,他担任师长。1925年改任热河都统,此后担任过陕西省的主席,中原大战中的方面军总指挥。战后,西北军的一部分官兵,被改编为一个军,他担任军长。1935年被授为陆军二级上将,任平津卫戍司令、冀察绥靖主任和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29军撤出华北后,扩编为一个集团军,担任司令官,后来改任战区副司令。不久因病辞职,去了老婆的娘家休养,1940年病逝。

刘郁芬:1886—1943,河北清苑人。曾任第十六混成旅参谋长、第二十二旅旅长、国民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代理甘肃督办、甘肃国民军总司令、绥远都统、甘肃省主席、护党救国军第五路总指挥、第二军团总司令、代陜西省主席等。抗战期间,叛国投敌,沦为汉奸,任汪伪政府开封绥靖公署主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等职,1943年病死。

石敬亭:1886—1969,山东利津人。1911年参加滦州起义,历任绥远第十六混成旅参谋官、营、团长、国民一军整编第四混成旅中将旅长、 第五师师长、第五军军长兼西北干部学校校长、山东省政府委员、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解放战争末期,石敬亭由重庆去台湾,被聘任国民党“总统府”国策顾问,1969年11月19日,病逝于台北。


醉卧长安雪

大家好,我是余雯雯,一个爱历史的女生,我来说说我所知道的吧,不足不正确之处,还请大家给我指正。

冯玉祥靠袁世凯留下的陆军第七师第一营起家,在成为陕西的督军,掌握了西北 政权,他的军队也被称为西北军,当时冯玉祥也有着自己的“五虎上将”,那么今天来聊聊冯玉祥的五虎上将。

第一虎将:张之江

张之江的河北人,跟随冯玉祥参加 滦州起义,后来一直跟随着冯玉祥,可谓是冯玉祥最忠心不二的部下,冯玉祥也很信任他,直奉战争的时候,他就任旅长,北洋政府还授予他“洸威将军”的称号,1936年它还代表中国国术馆队员参加了柏林奥运会,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武术,在抗战的时候,他是第五战区的高级军事顾问,建国后还做过政协委员,在1969年与上海逝世。

第二虎将:李鸣钟

李鸣钟是河南人,参军之后就在冯玉祥的手下,深受冯玉祥的赏识,冯玉祥做营长,他就是做冯玉祥的连长,李鸣钟是一个能打仗的将军,抗战的时候日军让他投降,他一口回绝,后来他还复出参加抗战,成为河南省政府委员。后来在上海逝世。

第三虎将:宋哲元


宋哲元将军是山东人,曾就读于北洋陆军的武备学堂,后来在北京工作时结识到冯玉祥,后来他追随了冯玉祥,跟随冯玉祥南征北战,立下了很多战功,抗战时期,他曾率领西北军参加长城抗战,闻名于世的“大刀队”就是他的部下,无数小鬼子成为刀下之魂。不幸的是宋哲元将军在1940年突发中风而死。

第四虎将:鹿钟麟





鹿钟麟是在北洋军中认识冯玉祥的,后来他也跟随冯玉祥起义了,此后一直追随冯玉祥,当年把溥仪赶出紫禁城的就是他,抗战时期,他还跟随冯玉祥身边做参谋长,后来在1966年因病逝世。

第五:刘郁芬

刘郁芬是河北人,1932年曾被国民政府任剿匪司令进攻我党,抗战时期,他投靠了日本人,沦为日本人的走狗,在汪精卫手下任职,1943年在北平逝世。

冯玉祥的“五虎上将”其他四位都是铁骨铮铮的将军,只有刘郁芬投靠了日本,成为民族的败类。

我是余雯雯,一个爱历史的女生,还请大家关注我,这里也谢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爱历史的雯雯

西北军五虎上将指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鹿钟麟和刘郁芬五名西北军悍将。五虎上将命运各异,有人参加过奥运会,有人是大刀队成员,有人当了汉奸。


张之江是河北人,曾随冯玉祥参加滦州起义,之后一直跟随冯玉祥,是冯玉祥最忠心的下属,冯玉祥非常信任他。第一次直奉战争就是旅长,北洋政府封他为“洸威将军”。1936年张之江代表中国国术馆队员,参加了柏林奥运会。第一次向世界展现中国武术,是被誉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第一人。抗战时期,他是中国第五战区高级顾问。建国后还做过国家政协委员。1969年在上海去世。

李鸣钟是河南人,深受冯玉祥赏识,冯玉祥是营长的时候他就是连长。抗战时日军曾招降他,被他断然拒绝。后来李鸣钟还参加了抗战 是河南省政府委员。解放前蒋介石要他去台湾,也被他拒绝了。解放后不久在上海去世。

宋哲元是山东人,在北京工作时结识冯玉祥。后来在冯玉祥手下南征北战,立下很多功劳。抗战时期,宋哲元率西北军参加长城抗战,举世闻名的大刀队就是他队伍。无数日本鬼子死在他的大刀下。可惜在1940年突然中风去世 ,一代抗日英雄就此告别人世。

鹿钟麟在北洋军阀时期就跟随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紫禁城就是他。抗战时期他还跟随在冯玉祥身边做参谋长。后来因为不满意抗日统一战线,辞职回家了。建国后是国家国防委员会委员,1966年在天津去世。



刘郁芬是河北人,1932年还担任国民政府剿匪司令,参与围剿红军。抗战时跟随汪精卫当了汉奸,成为日本人走狗。1943年在北平病逝。


沧海历史春秋

通常来说,所谓的西北军“五虎上将”指的是冯玉祥统率的第16混成旅扩编为第11师时,所属的五名主要高级军官。但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冯玉祥军事集团的不断发展,“五虎上将”的人员有所变化,因此在不同时期衍伸出不同版本的“五虎上将”,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刘郁芬和石敬亭,至于其余四人——张之江、李鸣钟、鹿钟麟、宋哲元都无争议。下面先列一下两个版本的“五虎上将”名单,再介绍相关人员的结局。


版本一:张之江、李鸣钟、鹿钟麟、刘郁芬、宋哲元。

版本二:张之江、李鸣钟、鹿钟麟、石敬亭、宋哲元。


张之江,生于1882年9月3日(清光绪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河北盐山人,字子姜,号紫岷,毕业于东三省讲武堂(徐世昌时代)第一期骑兵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五期。张之江1916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任三等参谋官。十年后曾继冯玉祥之后成为西北边军督办公署上将督办,可说是西北军的二号人物。1946年7月31日以上将官位退役。建国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职。1966年5月12日在上海病逝。


李鸣钟,生于1887年3月9日(清光绪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河南沈丘人,字晓东,毕业于陆军第六镇随营学堂深造班。李鸣钟1912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任哨长(即排长),是西北军草创时期的元老。在西北军中官至甘肃军务善后督办公署上将督办,1932年1月31日退出军界(后曾短暂复出担任第29军军事顾问、第1战区军事顾问)。1949年6月29日在上海病逝。


鹿钟麟,生于1884年3月12日(清光绪十年二月十五日)。河北定县人,字瑞伯。毕业于陆军第一混成协随营学堂深造班,后在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肄业。鹿钟麟1916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任步兵营长。1929年继冯玉祥、宋哲元之后出任国民军代理总司令,后又在中原大战时期领导整个西北军(第2方面军)。鹿钟麟1949年1月辞去军职,建国后任国防委员会委员,曾在天津义生里街道办事处当居委会主任。1966年1月11日在天津病逝。


石敬亭,生于1884年12月23日(清光绪十年十一月初七日)。山东利津人,原名石敬东,字筱珊,毕业于陆军第一混成协随营学堂深造班、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石敬亭1918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任二等参谋官,是西北军中四位著名参谋长之一。1946年7月31日以上将官位退役。后移居台湾,担任过国策顾问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69年1月19日在台北病逝。


刘郁芬,生于1886年9月5日(清光绪十二年八月初八日)。河北保定人,字兰江。毕业于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英文班、北京将校研究所。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任三等参谋官。刘郁芬在西北军中官至上将方面军总指挥、省政府主席,时常充当坐镇西北军大后方的角色。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郁芬参加汪伪政权,官至伪总参谋部上将总参谋长。1943年4月2日在北京(当时称北平)病逝。


宋哲元,生于1885年10月30日(清光绪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山东乐陵人,字明轩。毕业于陆军第六镇随营学堂深造班。宋哲元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任连长。1929年曾继冯玉祥之后担任国民军总司令,后鹿钟麟接任总司令,宋哲元退居第二。西北军在中原大战反蒋失败后,主力由宋哲元收编,后发展为第29军——第1集团军,宋哲元亦官至第1战区上将副司令长官。1940年4月5日在四川绵阳病逝后追赠陆军一级上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