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廣州古橋?多少人默默走過而不知道

这是广州古桥?多少人默默走过而不知道

翻開舊時的廣州地圖,河涌溪流交匯,城內千溝萬渠。溪流之上,河涌之畔,橋樑林立,順橋而上,拾階而下,構成了水城居民的日常。

目前,廣州古籍中有記載的古橋,不完全統計約有60多座,不少已在歲月中煙消雲散。如今在鬧市中、在偏遠的村落裡,個別的古橋仍然存在,成為一道風景線。

古橋尋蹤一

匯津橋:橋下有座神秘的“橋神”碑

这是广州古桥?多少人默默走过而不知道

海珠區的馬湧直街有一座神秘的“橋神”碑,這裡是匯津橋的所在地。因該橋橫跨馬湧之上,本地人習慣稱為“馬湧橋”。

相傳該橋明朝時已有,原是木橋,後改建石橋並且經過多次重修。橋面中間有斑駁的“匯津”二字,橋下豎立了數塊碑石,分別是《禁佔官湧碑記》石碑、並無年款的“橋神”碑,與橋基礎煉成一體,旁有榕樹蔥蔥。

这是广州古桥?多少人默默走过而不知道

《禁佔官湧碑記》石碑成為了研究前人生活的重要印記,銘文大意是官府告誡河涌兩旁竹木杉店要保持河道暢通,不準在河床、河堤打樁,不準將雜物拋棄於河涌內。

據說該處明清期間已成竹林集市,上世紀30年代,馬湧直街一帶仍有許多竹木貨棧、長生(棺材)店。

这是广州古桥?多少人默默走过而不知道

如今,匯津橋仍然是兩岸居民來往必經的橋樑,清晨趕集的大叔、晌午買菜歸來的市民、傍晚接送幼兒園孩子放學的母親,在橋上來來往往。

古橋尋蹤二

雲桂橋:廣州現存最老石橋之一

这是广州古桥?多少人默默走过而不知道

擁有400多年曆史的“雲桂橋”,是廣州現存最古老的石橋之一,如今成了公園內的一處景點,毗鄰“花洲古渡”的遺址所在地。

这是广州古桥?多少人默默走过而不知道

雲桂橋為明代與海瑞齊名的清官何維柏始建,1911年河南士紳集資重建。何維柏(1510年~1587年)生於廣東南海縣。25歲中進士,歷任浙江道御史及福建巡按,為官正直清廉。明嘉靖廿四年,因彈劾奸相下獄,震動朝野,被削職為民,罷官歸故里。

何維柏歸穗後隱居南郊二十多年,潛心著述,並在廣州河南小港開設“天山書院”,聚眾講學。為方便行人往來,出資在小港湧建橋,俗稱“小港橋”。他的學生半數中舉人,十餘人中進士,鄉人在小港橋頭建“雲桂發祥”牌坊以紀念何維柏的功績,從此石橋也稱“雲桂橋”。

这是广州古桥?多少人默默走过而不知道

清代中葉,此一帶遍植梅桃,是詩人雅士探梅賞桃勝地,雲桂橋上留下了詩作無數。如今,雲桂橋旁新建竹園,竹林清幽,有竹類100多個品種,3000多叢,優雅挺秀,與古橋相伴。

古橋尋蹤三

越秀橋:藏於東濠湧高架下

这是广州古桥?多少人默默走过而不知道

東濠湧是廣州最後一條保存下來的護城河。據《整理東濠下游碑記》記載,1932年7月廣州遭受百年未見的暴雨,東濠上游山洪暴發,小北地區水災情況最為嚴重。次年秋天又遭水患。

為緩解水情,政府籌款修治東濠。東濠上原有的竺橫沙橋、小東門橋、東華路橋、大東門橋、越秀橋五座橋,因為橋孔狹小,不宜洩洪,所以重修。現在除了位於最北端的越秀橋,其餘四座橋已蹤跡難尋。

这是广州古桥?多少人默默走过而不知道

如今的越秀古橋,舊貌猶存,位於越秀北路和東風路的交界處,東濠湧之上,隱身於高架橋之下,成為整治後美麗東濠湧的一道質樸風景。

古橋知多啲

橋名有講究 或有寓意或取地標

这是广州古桥?多少人默默走过而不知道

在目前尚有記錄的古橋中,研究發現,這些橋名的取用,有一定的規律:古人取橋名喜歡吉祥的寓意,有的是寄寓平安福氣。

这是广州古桥?多少人默默走过而不知道

如今在芳村的五眼橋(原名通福橋),過去是“省佛通衢”,橋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至今堅固如初。

这是广州古桥?多少人默默走过而不知道

該橋的欄杆只是高出橋面十五釐米左右的石條,幾百年來,從未有人在橋上失足跌下水,應了橋名“通福”的好寓意。

这是广州古桥?多少人默默走过而不知道

有的橋名是希望科舉高中,如狀元橋、毓靈橋。其中毓靈橋如今在芳村大沖口,建於清中葉,地屬鍾秀鄉,取其“鍾靈毓秀”之意。

相傳舊俗認為此橋有靈氣,凡中舉人、進士的士子,都要乘船經此橋下,鄉人龍船競渡也以此為終點。

这是广州古桥?多少人默默走过而不知道

也有橋名是根據附近的地標而起。查閱清代地圖發現,小南門城門對出的橋為“小南橋”、狀元坊一帶太平門城門外有“太平橋”。

專家點評

古橋刻畫廣州水城的文化記憶

这是广州古桥?多少人默默走过而不知道

“橋文化包羅萬象,蘊含著人文、民俗,是廣府文化一份珍貴的記憶。”廣州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陳鴻鈞說。在唐代,廣州已經是“千曲萬家開”的大城。宋代開設興建渠道,如遍佈城內的六脈渠。明清時期,廣州河道縱橫,綠溪如網,儼然一幅“春城三百七十橋,夾岸朱樓隔柳條”的畫卷。

古橋多消失在兩個時期,一是上世紀初期開闢馬路,二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整治市內濠湧。相比規模較大的石橋,不少用數條花崗岩條石砌成的簡易小橋,仍是偏遠地區村民日常使用的工具。

这是广州古桥?多少人默默走过而不知道

歲月流轉,跨江大橋亦順應而生,如海珠橋(1929年始建)、珠江大橋(1958年建)、人民橋(1965年建)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動工修建的多座跨江大橋,氣勢磅礴,貫通兩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