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漢獻帝篇

三國時期如今能夠成為第一熱議的歷史話題,不僅是因為《三國演義》頂著四大名著的光環,更多的原因是因為這個時代人才輩出而且時局更是空前的複雜,《水滸傳》內容也很精彩,但是論當時的時局就是朝廷與反王之間的戰鬥相比,三國時期的特殊性要更加的深入。那麼就引申出來了一個問題,三國到底是因為誰而形成的?

這裡可能各位的看法不一,有人認為是曹操,因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或者說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開始,也有人說因為劉備忠於漢室或者說是打著忠於漢室旗號一心為自己奪權開始,也有人說是孫權,也有說是張角,也有說是諸葛亮,甚至說董卓的都有,其實這個問題,你說上述的人是誰也對但也不全對,實際上三國的形成或者說這個時期的特殊性的形成最大的根源就在於漢獻帝這個人。

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漢獻帝篇

隨著歷史的推移外加元明時期小說的盛行,漢獻帝不斷地被貼上了諸多負面標籤,比如“無囊”、“無能”、“昏庸”、“軟弱”、“末代皇帝”、“傀儡皇帝”等等。但是這些標籤又是否貼切或者客觀呢?我認為是完全不客觀甚至是更加不貼切的。其實天下大亂本身不是漢獻帝的錯,用王夫之的話說,當時東漢時期天下大亂是因為桓靈二帝所造成,漢獻帝只是一個背鍋的歷史人物黃巾之亂爆發於漢靈帝的時期而已,因為當時天災不斷民不聊生才爆發了黃巾起義,但是漢靈帝時期通過《三國志》之中的人物傳記的描述,許都當時已經是一片繁華的景象,也就是說漢獻帝在位時期東漢末年的政局已經又亂世逐步走向了治世,而且翻看歷史各個末代皇帝之中,漢獻帝是真正的力挽狂瀾把一個完全已經坐在棺材裡而且正在往下躺的一個王朝硬是拉了回來,所以評價這個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實際上也不為過。

但是命運往往就愛和公眾人物們去開一些玩笑,而命運跟漢獻帝開的這個玩笑似乎太過火了一點,不僅給這位皇帝開了個不堪回首的童年往事的玩笑,而後又跟他開了一個關於三足鼎立這個更大的玩笑。

漢獻帝從未出生開始就註定了他的一生要經歷無數的天下不太平,其生母王美人在懷他之時就被何皇后極力的打壓,生下他之後王美人更是被何皇后所毒死,而後漢獻帝一直是被祖母董太后所撫養。所以他沒出生之時經歷的第一個事件就是後宮的內鬥。而後在漢靈帝晚期有一場著名的事件就是外戚政權與宦官政權之間展開的鬥爭,其實這個鬥爭同樣是跟漢獻帝有直接的關係。

在當時漢靈帝其實是想要立劉協也就是漢獻帝為太子的,但是漢獻帝第一不是一位長子,中國古代若施行廢長立幼那可不是鬧著玩的,如果廢長立幼在明朝時期就出現了燕王朱棣打侄子強行奪權的案例,而且就在三國時期有袁紹和劉表因廢長立幼將苦心經營的積蓄一夜間喪失殆盡。第二,漢獻帝是王美人所生,所以與少帝劉辯相比,他屬於庶出不能與嫡出的相比。而為了立漢獻帝為太子靈帝曾試圖想要廢掉何皇后,但是又迫於大將軍何進的壓力而最終不得不作罷。

就在漢靈帝彌留之際,把劉協託孤給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宦官西園八校尉的領導者蹇碩。因為當時能夠掌管兵權與何進抗衡的人也就剩下一個蹇碩了。所以那個看似表面上是外戚與宦官集團對壘的關鍵以及背後的利益關係實際上是關乎整個漢朝的王位繼承者的問題,因為這個王位繼承者,讓漢獻帝這個不到十歲的孩子被迫捲入了一場內戰的浩劫。

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漢獻帝篇

外戚和宦官集團的對立衝突可不像《三國演義》文學作品中那般的簡單快捷,而是一場明爭暗鬥且曠日持久的戰鬥,最後以蹇碩的失敗而告終,看似這場動盪很快要結束,但是何進這個時候又做了一個昏庸的決定就是引外援進洛陽,實際上董卓也只是外援之中其中的一路而已,而且是實力最強的一路,正因為這個舉動太過於張揚最後讓宦官集團感到了緊張,一場暗殺何進的行動就這樣緊鑼密鼓的運作著。

一場和歷史長河相對比看似稀鬆平常的宮內武鬥的背後實際上正在把東漢政權推向了一個新的風口浪尖,最後以一場同歸於盡的結局宣告結束,但是這個時候又引出了一個把格局打的更碎的一個人物登場,這個人就是西涼的梟雄董卓。董卓這個人就不用多說了不論是歷史還是演義作品中,董卓都是一個十分暴虐又嗜殺成性的人物,而董卓進京的第一件大事是什麼?就是廢少帝而立獻帝雖然有人質疑過董卓這做的意義是因為董卓和董太后是親戚,這個說法最後沒有得到確切的證實,但是董卓為什麼這麼做,要把天下的矛頭指向自己呢?原因有三個,不知道為什麼三國時期總是和三脫不開干係,這個在此不做任何深入研究,接下來就看董卓立獻帝的三大理由:

其一,我們拋開了董卓和董太后的親戚關係,董卓這麼做的最大用意在於漢獻帝比少帝更加年輕,對於董卓來說更加的好控制,特別是少帝這一支的追隨者人數眾多,比如袁紹就是首當其衝的代表。如果董卓繼續擁立劉辯的話,那麼勢必會造成董卓需要與袁紹等人物的不斷周旋,這顯然與董卓的初衷相違背。

其二,當初董卓在護駕時候發現獻帝比起來少帝更加的沉穩有前途,這個時候雖然天子之力還沒有太多的被挖掘出來,但是董卓這個人可不傻,假使他沒有退廢少帝的話,那麼軟弱又沒主見的少帝以後對於諸侯來說肯定沒有更大的號召力,所以董卓還是選擇一個培養前景更高的獻帝。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董卓真正想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要向天下示威,天子我都可以說換就換,你們下面哪一個敢不服我,我就收拾誰。所以在史書記載中反對董卓廢少帝的開始是大有人在,但是多數被董卓殺了,有的被放逐,還有一些有家底的諸如袁家兄弟趕緊躲得遠遠的。而且董卓的這個舉動也同時令各路諸侯不由的對他產生了很多畏懼感,否則也不會有後面的十八路諸侯聯合起來去對抗他。

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漢獻帝篇

自此開始,漢獻帝就處處受董卓的控制,早期還確實有點傀儡皇帝的韻味,但是也注意“早期”這個關鍵詞,漢獻帝到底是不是傀儡,三國時期形成的核心人物究竟是不是他本人,就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隨著時間的推移,接下來就是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但是注意這個名詞是要加一個書名號的,十八路諸侯根據不同的文獻資料也有不同的解釋和說法,在此依然不做深入討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我另外一篇文章《再看三國之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終是鬧劇一場》,那裡有相對詳細的十八路諸侯人物描述。現在我們再回到這個書名號的問題,加書名號的原因是因為這是被文學藝術誇大的標題,在正史記載中,實際上以袁紹為盟主的同盟軍所直接反對的並不是董卓而是漢獻帝。袁紹這麼做的原因同樣還有三個,理由如下:

第一、漢獻帝並非是袁紹一人不承認,袁紹只是其中一個而已,因為漢獻帝之前說了既不是長子也不是嫡出,這個身份的合法性在當時來講是沒有得到皇帝遺囑證實的,最關鍵的一點是漢獻帝乃是董卓扶持的皇帝,曾經袁紹也曾是何進的下屬,何進又是少帝的舅舅,所以袁紹本人早期並不承認漢獻帝身份的合法性。

第二、董卓如今也是一位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物,如果袁紹直接把矛頭對準董卓的話,那麼勢必會有這麼一些人選擇觀望,因為多數諸侯與董卓之間並沒有直接的矛盾,特別是董卓退廢少帝的時候,多數諸侯還是對於董卓持恐懼的態度,所以如果直接把矛頭對準董卓的話,很有可能就會把自己立於一個勢單力孤的境地,搞不好董卓一聲令下就可以策反那群諸侯一齊進攻袁紹。所以袁紹這個時候十分巧妙的把矛盾對立點轉移,那麼也就是同時給了其他諸侯和自己一個假如失利以後的開脫藉口。

第三、從勝利的假設角度來看,如果盟軍進展的十分順利,那麼漢獻帝對於董卓來說並不是可以用來要挾或者交換的籌碼,試想如果盟軍是真的針對董卓,那麼身份就是清君側的意味,但是如果你清君側,君在誰手裡?那麼皇帝的安危你就得去管,但是袁紹這個時候直接就是打著反對漢獻帝身份合法性的問題上,就把董卓和漢獻帝聯繫到了一起,你們倆是一個陣營的,董卓將來你愛把漢獻帝怎麼樣隨便,和我們無關。

所以不論袁紹真實想法是基於第一點還是後面兩點,他這個漢獻帝的反對者身份就徹底坐實了。包括後期袁紹吞併韓馥,以及與公孫瓚之間的戰鬥,包括官渡之戰前夕與劉表的結盟把盟友再拖下水包括試圖與張繡結盟,以及官渡的大敗,這一系列的問題實際上全部都圍繞著漢獻帝而展開。如果沒有官渡,漢獻帝和曹操之間就不會建立起默契,也沒有荊州的投降以及後來的赤壁,而後馬超的反叛,所以說漢獻帝才是把東漢末年的動盪局面推進到三國時期的三足鼎立局面的最重要的人物。同時三足鼎立之初孫權和劉備自立為王同樣是基於不同意曹丕正統皇位身份的合法性才有了後來長達六十年之久的紛爭局面。

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漢獻帝篇

重新對漢獻帝有了新的認知以後,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漢獻帝這個人是否該揹負那麼多負面的標籤。這裡我們也不必再去翻閱那麼多典籍,我們只需要對比一下就可以。首先是和他的父親對比,漢靈帝當初只知道賣官去充實自己的小金庫,連年天災不斷百姓早已民不聊生,而漢獻帝后期特別是官渡之戰以後,在他和曹操相互配合的情況下,國家的生產已經恢復,經濟也呈現了一片繁榮的態勢,或許這裡有些人要說那得歸屬曹操的功勞,但是不要忘記,曹操是漢獻帝的臣,他能放開手治理國家也是漢獻帝默許的,懂得用人而且敢於放權給能人難道不也是一個君王能力的體現嗎?所以昏庸這個標籤與漢獻帝完全不符。

那麼接下來說傀儡,其實漢獻帝不論是一開始被董卓挾持還是後來被曹操壓制,他依然是很有心去行使自己主權的,在長安時期漢獻帝就一直在積極的為自己東歸去做準備,李傕當時甚至是用武力相逼不讓漢獻帝離開自己的治下,漢獻帝最終歷經艱險終於回到了洛陽,後來與曹操合作以後並不是演義中說的那樣對曹操的一切只有點頭稱是的份兒,而正相反,曹操的很多事情還是需要對漢獻帝請示,包括官渡前夕,漢獻帝也曾試圖派出使者去與袁紹說和,並且把曹操的大將軍位置給了袁紹,讓曹操去領太尉的職務,只不過是袁紹不識時務殺了漢獻帝使者才導致了官渡之戰打響。所以傀儡這個標籤只能說不完全對,或者是分時段性,在受董卓挾持期間以及後期曹操晉升魏公之間的這段時間,漢獻帝的表現絕對不是一個傀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