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董卓篇

董卓是三國早期的一個重要人物,很多把董卓跟“荒淫”、“殘暴”、“奸佞”這樣的詞彙緊緊的聯繫起來,讓董卓成為了三國期間的大反派,我今天寫這篇的目的並不是要對董卓的人品做評價,而是以正統的歷史觀來分析董卓此人,前面我寫過的《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袁紹篇》曾指出,袁紹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小白,引董卓進京只是因為他是何進的手下,需要站在何進的立場考慮問題而官渡之戰,袁紹的東劉備,西張繡,南劉表的佈局也充分體現了其軍事部署才能,只怪劉備這個打頭陣的盟友太不給力,而後西邊的張繡不但背棄了盟約還投入曹操的麾下。實際上董卓與袁紹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個人都是因為其他的客觀原因令其本身的能力不被認可甚至被質疑。

在《三國志》中,對於董卓的描寫並不多,而且是十分的突出董卓的負面性,畢竟《三國志》是以曹魏集團為正統的史料記載,而關於董卓的詳細描寫可以在《後漢書董卓傳》裡面查到。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後漢書中的董卓究竟是何許人也。在開篇時候是這麼寫的:

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此六郡是指當時漢朝最西北的六個重鎮分別是天水、隴西、西河、安定、北地、上郡。這個地方的子民和益州那種怯懦的天性不同,涼州的人十分的彪悍善戰,而在漢桓帝時期,各地已經逐步開始呈現失控的局面,但是董卓卻依然可以在涼州站穩腳跟。“羽林郎”羽林軍的頭目,羽林軍成立於西漢,類似如今的警衛團的機構,羽林軍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所以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要職。 羽林郎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選自六郡、三輔地區的良民。(二)選自從軍死事之子孫。(三)選自征戰有功者。 《後漢書·百官志》曰:“羽林郎,掌宿衛侍從,常選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補之。”

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董卓篇

也就是說,董卓年輕時候,能在漢桓帝手下擔任這麼重要的職務,其出身和能為是值得肯定的。而在擔任羽林郎的期間,董卓不但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而且還獲得了皇帝的賞識,與此同時董卓也算是在涼州站穩了腳跟,成為了當地的名人,可以看出年輕時期的董卓是很有作為而且能力十分出眾的。

而後董卓在於羌族作戰時候又立下了戰功,被賜縑九千匹。但是這個時候董卓說出了一句類似曹操的話。“自己雖有指揮之功,但作戰還是要依靠士卒。”於是董卓把賞賜都分封給了士卒,那個時期的董卓依然是個類似曹操一般的人物,也是因為這個舉動讓更多的涼州軍開始死心塌地跟著董卓,也是董卓發家的契機。這個時候的如果把名字擋住,很難讓人跟後面的那個殘暴的以天子當人質強迫西遷的匪盜聯繫在一起。

而後董卓在涼州逐漸擁兵自重,對於朝廷來說董卓已經不再是一道屏障,而是一個潛伏的禍患。在靈帝時期董卓野心的膨脹就已經逐步的展現出來。董卓從過去的有志之士逐漸變成了一個戰爭販子,每當東漢想要調董卓回京削他兵權時候,董卓馬上就和西北少數民族交惡,然後以邊境戰亂為由拒絕回京,由此可見董卓得大局觀還有佈局能力也是十分的突出的,雖然手握重兵但依然是一個投機主義者,形式他觀察的很清楚,善攻於心計,而且是陰謀和陽謀並施,在某種程度上講,其實董卓的能力甚至是要在曹操之上的。

董卓的能力更多的體現在了投機方面,首先起家時候董卓正好趕上邊境少數民族不斷進犯,而後發家致富是剛好趕上外戚集團與十常侍集團為了爭奪皇帝繼承權問題上的戰鬥。董卓能夠很好的利用亂世提供的時機不斷的做大做強,這個在當時來看能具備這樣敏銳的嗅覺的人屈指可數。

而後董卓應何進之邀帶兵去誅滅宦官。董卓馬上答應了,可見董卓從一開始就知道天子的價值,而且知道的要比曹操的=還要早很多,曹操知道天子之力是當時和荀彧與荀攸叔侄見面時候,荀彧毫不隱瞞的說出曹操在亂世之中實力很弱,曹操身邊的人都很升起但是唯獨曹操聽後十分的高興,於是就請教二荀,荀彧說天下之力為武力、智力與天子之力,曹操手中是有幾個不錯的武將不假但是這些武將還缺乏經驗,所以曹操最容易獲得的其實就是天子之力。

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董卓篇

曹操是得了高人指點之後才領悟到天子之力是有多重要的,而當時很多諸侯還認為天子就是白吃他們家糧食的主兒,而董卓察覺這一特性的時間要比曹操還要早,所以說董卓從能力角度來看足稱得上是勇略雙全,而且對於大局勢的把控同樣十分的到位。而《三國志》與《資治通鑑》之中都把漢朝沒落的原因歸結於桓靈二帝,並未提及董卓的種種,所以從客觀上講,董卓只需要對自己的部分行為負責,而東漢的沒落實際上和董卓並無直接關係。

董卓後來迎奉漢少帝以後,其實並不像演義中那般直接開始殺戮,其實董卓一開始也是想要拉攏名士的。比如蔡邕就是曾經懷才不遇最後被董卓破格提拔的,甚至包括曹操董卓也是十分欣賞並器重的,常常喜歡跟曹操探討軍政事務。而曹操卻看出了董卓對他和善外表下的猙獰面孔,特別是董卓收編了呂布的幷州軍之後,涼州軍與幷州軍之間的矛盾日益的激化,曹操又不屬於任何一個體繫到頭來恐怕只有死路一條。

以上種種也足以說明董卓本身是想要像曹操那樣大幹一番施展拳腳的。但是京師的內部問題也遠遠要比他想象中的複雜,何進的餘部就展開了對董卓的反對,這其中有何進的弟弟何苗,包括袁紹、袁術、喬瑁等都紛紛離京到地方上準備隨時跟董卓刀兵相見。所以董卓接手的本身就是一個亙古未有的爛攤子,內部矛盾重重,外部又是反對聲音不斷,特別是東漢末年早就國庫空虛,而且機構臃腫,而想要大幹一番扭轉局勢的董卓這個時候犯了三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最嚴重而且致命的,就是自己一句話廢了少帝改立獻帝。其實董卓這麼做有人認為漢獻帝比少帝年輕好控制,但是我不這麼認為,因為董卓救駕的時候就已經見過了兩位少皇子,劉辯見到董卓軍隊以後是大哭不止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特別是少帝已經被何進扶持登基了,而獻帝只是陳留王而已,卻對董卓恩威並施,兩個孩子差了僅僅五歲而已,所以不存在說年少就一定比年長的好控制。董卓這麼做也是看到了兩個孩子的未來,劉辯繼位只會讓亂世加劇,各路諸侯更加難以控制,而劉協才是真正的可塑之才。關於劉協是否具備了這個能力在我前面寫的也就是此係列第一篇《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漢獻帝篇》中有明確的說明,在此不做深入討論。

而董卓這個舉動雖然是為了重振漢室,但是卻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各路諸侯把與董卓的矛盾直接升級成為了與國家的矛盾,這麼一來國內從諸侯擁兵自重的事態發展到了反王四起的局面。雖然歷史不允許假設,但正因如此才給了我們後人無限的假設空間,現在我們就假設一下,如果董卓上臺沒有著急去廢少帝,而是去搜集一下漢靈帝當時託孤十常侍的證據,讓劉協名正言順的上臺局勢恐怕就不一樣了。但正是因為如此,董卓不但揹負了罵名,而且很多名士也站隊到了董卓的敵對陣營,這個時候董卓也發現大勢已去從而失去了恢復漢室的勁頭。自己也有了覺悟了,如果說荒淫是董卓本性的話,那麼殘暴的特性則是董卓這個時候養成的。

第二個錯誤是董卓把改革的角度拉的太快,對於變革的難度董卓一開始是準備不足,到後來簡直是處處受阻。自己本身是一片好意但是卻成為了眾矢之的,董卓發現這些人越安撫越拉攏反而會把自己更加疏遠,最後索性就改成殺戮得了,畢竟殺戮要更加節約成本。就這樣董卓的罵名就多了一重,現在他成為了徹頭徹尾的大反派,那些造反朝廷的諸侯無形中都套上了正義使者的光環。

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董卓篇

第三個錯誤就是董卓在手邊幷州軍之後,卻沒能很好的處理幷州軍與涼州軍的矛盾,在外部矛盾重重的前提下,自己內部又增添了新的矛盾。在董卓火燒洛陽之時,涼州軍開始搶奪百姓的財物並且逼迫百姓一起西遷,這麼做雖然不人道,但是縱觀歷史中,甚至包括抗日戰爭中,類似逼迫遷徙與軍士搶奪百姓財物的橋段也是反覆出現。如果說前兩個錯誤是董卓把自己陷入不利境地的話,第三個錯誤就是董卓給自己提前挖好了一座墳墓。最後董卓恰恰是被幷州軍的統帥呂布所殺。在《三國演義》中是呂布和王允假借天子想要禪讓於董卓,在祭天儀式中呂布刺殺了董卓,而在正史中則是呂布趁董卓與袁紹交戰時候,在戰場上突然反水殺掉了董卓。

就這樣董卓的改革還沒來得及開始就以董卓身死而告終,但是正因為董卓奠定了這個基礎,後來曹操才能順順利利的迎奉獻帝著手改革,畢竟該背的罵名董卓替曹操背了;該付出的代價,董卓把自己的命都搭進去;有可能犯的錯誤,董卓替曹操試水了。所以說曹操後來的變革讓漢獻帝對當時滿目瘡痍的東漢政權重新恢復生機確實應該肯定董卓前期鋪墊立下的功勞。

如今的我們有很多歷史資料可以查閱,對於董卓我能說他是屬於一種類似張居正、嚴嵩這樣的有才無德者。最關鍵的是他成為了最終的失敗者,他之前所付出的一切都成為了別人的背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