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縣人的智慧

南縣人的智慧

南縣洞庭之心

南縣人的智慧

南縣興盛廣場

南縣人的智慧

南縣魚米之鄉

南縣人的智慧

南縣石磯頭

南縣人的智慧

南縣垸田油菜花

南縣位於湖南省北隅,居洞庭湖西北,總面積1346.62平方公里。在這片沃土上,有12個鄉鎮,385個村和42個社區、居委會,有近70萬人口。

南縣人被外地人稱之為湖南的“猶太人”,這是對南縣人智慧的一種讚揚。

南縣文化底蘊源頭與社會文化表象

南縣雖然建置只有百餘年,但是早在五至七千年前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1852年前,縣境人口多分佈在以宋田山、太陽山為主的湖洲高阜之地。藕池潰口後至同治年間,南洲雛成,鄰地居民紛紛來南洲種墾。南洲直隸廳初建時,廳境人口有“土籍”與“客籍”之分,“土籍”又稱“土著”,以華容、安鄉、常德等縣籍居民為多,而遷入者稱“客籍”。“客籍”總人數益陽佔25%,阮江佔15%,漢壽;長沙;桃源、岳陽、湘陰;澧縣、邵陽;湘鄉、善化、寧鄉、安鄉、瀏陽;江西、福建、湖北等六部分人各佔10%。  1907年,全縣有21149戶,123187人(其中女48885人);至1949年有53926戶,285474人(其中女138178人);1953年有80985戶,364166人(其中女167309人);1985

年有24905O戶,590365人(其中女285249人);2005年有226200戶,674600人(其中女328600人)。

南縣土著居民,除了嚴、塗、段、孟、丁、洪、張、任、熊、王、程、練、高、吳、閔 白、餘、劉、金、施、黃、傅、竺、牛、江、朱、談、夏、穆、趙、薛、花、孫、陳、謝、賈、徐、倪、鄧、雲、武、饒屆、戴等44姓為明代之前遷入外,清朝初至今因種墾、工作、婚姻遷居南縣的姓氏,已有300餘。改革開放以來,因婚姻與南縣人組成家庭的人幾乎遍及全國各省市。

劉洪濤在其專著《湖南鄉土文學與湘楚文化》中指出:“籠統地講,湘楚文化是湖南區域文化的總稱”。南縣的文化,無非是傳統文化中移民文化的結晶。探尋南縣文化底蘊源頭,必須要談到湘楚文化。

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同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分別孕育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兩大源頭一一黃河流域的周文化和長江流域的楚文化。建立在水稻農業基礎上的南方荊湘楚文化,是上古時期楚民族共同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楚族受封立國之初,熊繹在周成王封給的五十里蠻荒之地上,率領部落在這窮鄉僻壤上耕作、繁衍。經過數百年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開疆闢境,積聚發展,至楚莊王時,“並國三十六,開地三千里”,終於由弱小蠻邦成為稱霸諸侯、眼視齊秦的泱泱大國。楚國在長期的艱苦創業中,不斷學習和融合中原華夏文化和南方土著民族文化,創造了鮮明獨特的楚文化。楚文化作為單一性的民族文化,雖然逐步融入整個中華民族的大文化範疇,但它的精神氣韻卻一直滲透在這片土地上人民的血脈之中。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在湘楚文化的薰陶、儒染下,南縣人的責任意識、獻身精神、社會理想,凸顯出一種篳路藍縷、不屈不撓的創業精神,一種為民造福、為國分憂的愛國情懷,一種尊重自然、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一種質樸淳厚、自信平和的人際關係,一種積弱圖強、創新發展的理想世界。南縣人,無論是土著和客藉,湘楚文化的精髓或多或少地都在其身上有所反映。南縣文化的源頭;來自湘楚文化,並在發揚光大。

四方移民陸續遷入,給南縣帶來了各地的文化、藝術,互相吸收和影響,在以後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社會文化呈現出多種表象。

歷史文化。自新石器時代,南縣地域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蹟。1978年10月開挖橫貫原北河口公社南湖的渠道和次年冬季修復南湖時,在湖底50公分深處,陸續發掘出石斧、石刀、石鑿、石礪和陶碗等文物。石器為板岩磨製,器表光滑,鋒刃銳利。陶碗呈淺紅色,飾有花紋圖案,屬大溪文化晚期文物。南縣還有南平郡和作唐縣城遺址。肖城遺址、洪沾古廟遺址、傅家嘰古遺址和南宋楊么水寨遺址武口寨。傅家磯古遺址在縣城南7公里處,此為宋時傅姓所修大磯,為常德去岳陽水路中之要埠,以商旅舟船避風之所。曆元明清三世而存。

民間文化。南縣移民將自己的文化與本土文化相融合,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藝形式,主要有地花鼓、三棒鼓、蚌舞、竹馬、採蓮船、山歌、田歌、小調、歇後語等。歇後語多為詼諧而形象的語句。運用時可以隱去後文,以前文示義,也可以前後文並列。如:洞庭湖的麻雀--見過幾個風浪的;扯起風蓬又蕩獎--有福不曉得享;洞庭湖裡賣漿樁--俏貨。

地域文化。南縣地域文化從南縣人對地名命名上可見一斑:一是以“湖”為名,如紅堰湖、三仙湖、光復湖等。二是以“洲”為名,如南州、小白洲、扁擔洲等。三是以“人”為名,如德昌公園、楊么窖、柳毅井、沈公堤等。四是以“花卉、樹木”為名,如桂花園、荷花地、青樹嘴等。五是以“口”為名:如北河口、中魚口、麻河口等。六是以“弓”為名:如八百弓、四百弓、九百弓等。七是以“嘴”為名:如烏嘴、八方嘴、班嘴等。八是特色地名:如沭、木力沭;如圻,白馬圻;如窖,廠窖;如浹,胭脂浹:如堂,白鶴堂;如堰,小荷堰;如墚,北墚子;如灣,張家灣;如潭,雞公潭;如鋪,文家鋪;如總,國字總;如堖、馬四惱;如港,龔家港,等等。南縣因地處水鄉,故有許多特定名稱,是在其他地方中從未見到的。這是南縣人聰明智慧的體現,是一種地域文化的反映。

群團文化。每逢婚嫁、喪葬、賀生、祝壽、春節、端午、中秋等日子,群眾大都有群團組織進行演出。建國前多是龍燈、獅舞、蚌舞、地花鼓、三棒鼓、漁鼓、圍鼓、彈詞、評書、竹馬、採蓮船、木偶戲、皮影戲、燈謎會、魔術、民間雜技、曲藝等。近年來,多流行放電影,請劇團唱戲、組織歌舞會等。南縣是地花鼓窩子,也是花鼓戲的誕生地之一,群眾在上述那些日子請有關團體進行文化演出,成為一種時尚。特另是歌廳文化和民間劇團,以及鄉鎮網絡文化,在縣內發展迅速。

文化機構。南縣是全國文化先進縣。建縣之初,境內就曾流行花鼓戲、漢劇、京劇、湘劇、歌劇、話劇等。特別是花鼓戲,曾湧現出象胡松華等一批名家。在縣宣傳、文化部門的領導下,縣內的戲劇、電影、電視、圖書、文藝創作等,都有很大的發展。文化部門在近幾年與有關部門聯合徵文出版的關於反腐倡廉、紀念廠窖慘案六十週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湖西文學》專輯,成為了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南縣人的性格特徵與創新精神

說起南縣人的性格特徵,段祖澍在《南洲廳志草稿》中指出:“耕讀陶漁而外,無所事事,勤儉樸實,儼有太古遺風。”段毓雲在《鄉土筆記》中也寫道:“唯農人勤勞,商人堅忍,知識分子互相同化,是其特長之處。”南縣人真正的性格特徵是生性機敏,不怕艱苦,富於開拓進取精神,接受外地生活方式較快,並以圓通、豁達、熱情、清潔而著稱於湖湘。

南縣人的性格和精神,從傳統上說,是出於湘楚文化的薰陶。楚人的先輩祝融,是高辛氏帝嚳的火正,職責是觀測天象,以正農時,春時“出火”(取出火種)燒荒以備耕種,冬季適時“內火”(保存火種)以備來年啟用。他讓天地充滿光明,他給人類帶來希望。因此他是楚人心目中勇於獻身、造福人類的神靈。尤其是熊繹率部落“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成為了人們創業的支柱。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以楚國的興亡為已任,正道直行,竭誠盡智,死而後已。自屈原之後流放長沙、永州的賈誼,柳宗元等人,憂國憂民,革故鼎新。至近代耀如群星的湖南文化名人和軍事家、政治家,特別是姚宏業、段德昌、黃少谷、黃伯雲等,集中體現了南縣人的一種求索、奮鬥、勇敢、犧牲、忍辱負重、自強不息、以天下為己任的異於尋常的精神。這是一種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展的體現。

南縣人的聰明才智,從遺傳學的角度講,南縣人近百餘年來,大多由各地移民組成,並形成-種優秀的婚育文化現象,使南縣人具有了優生優育方面的傳統優勢。南縣人在勞動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和發展了自己的性格,具有了較為穩定的人生態度和行為特徵。

南縣人時尚。南縣人的語言,建置初,是五方雜處,各操土音。隨著方言在民間的交流和流傳而變化,逐漸演變成了今日的南具話為主體.同時,還有漢壽話(西邊話)、華容話(土籍話)、湖北話(北邊話)分區並存。南縣話一是地域相沿而成,如華容話和漢壽話;二是移民影響,益陽話在清末成為全縣流行最廣的方言,建國後南縣與長沙的交流日增,語言受長沙方言影響很大,變成了近似長沙話的南縣話。

南縣人的服飾文化非常時尚。凡屬在全國大中城市流行的服飾,幾乎在南縣只慢半拍就可以流行起來,各種時尚服飾,穿著打扮,在縣內很快就能流行。

南縣人的歌廳文化,特別豐富。早就十多年前,南縣就流行歌廳文化,唱歌、跳舞成為一種時尚。至今,有的周邊縣市歌廳文化難以發展起來,而南縣的歌廳文化卻不見衰減。

南縣人執著。南縣人有-種追求精神,看準了一件事,就特別執著,永不言放棄,直到成功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校長黃伯雲就是南縣人的傑出代表。他1988年留美回國後不久,就擔負航空制動材料、高溫金屬間化合物和特種功能材料研究與應用。有人懷疑他能否成功,他說:“唱戲,就要唱大戲;幹事,就要幹大事。要創新,要跨越,就要做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經過他多年努力攻關,獲得了國家863高技術項目十餘項突破,先後獲國家級二等獎2項,三等獎l項,國家專利3項。

南縣人精明。南縣人的精明是出了名的。我黨早期紅軍傑出將領段德昌就是傑出代表。他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失敗後受周恩來委派到達洪湖,領導開展游擊戰爭。年僅25歲的他率部17天內打了21仗,出奇制勝,令敵人聞風喪膽。1929年7月擔任鄂西遊擊大隊長,摸索總結出了一套水上、平原游擊戰術,他的“敵來我飛,敵去我歸,人(敵)多則跑,人(敵)少則搞”,與毛澤東提出的進退戰略原則不謀而合。他先後擔任了紅軍師長、軍長等職。他犧牲時,還不滿二十九歲。解放後,毛澤東為其簽發了中央人民政府第一號“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並於1988年被列入我黨33位軍事家之一。還有解放軍上將劉鎮武,也能證明南縣人的聰朋才智。

南縣人細緻。南縣人自建置以來,就生活在水鄉,四面八方都是垸堤,而每當夏秋汛漲時,垸堤都有潰決的危險。南縣人防汛,在20世紀的1954年發生過潰垸後,再也沒有發生過垸堤潰決。南縣人善於總結治水經驗,掌握了一套防汛的看家本領。尤其在處置管湧方面,經驗獨特。1996年,在處理南漢垸管湧和育樂垸茅草街閘管湧時,成功地用湖鄉人防汛積累的智慧,堵住了即將潰垸的管湧,保住了人民的生命財產。防汛,最能體現南縣人的細緻、認真的精神。

南縣人精怪。南縣人的聰明才智,還體現在待人處事的方面,南縣人自己稱自己的一些同胞為精怪,這既是對南縣人智慧的讚美,又是對南縣人狡黠的一種諷喻。南縣人下棋,凡是師傅級的人,大都能走一步想到後三步怎麼走,這是智慧。南縣人做生意,講究經濟效益,大多能賺錢發財。當然,也有在外不講信用的人。越怪氣的人,如果把心眼放在害人方面,那就是“越怪氣越害人”。

李陽春在《湘楚文化與文學湘軍》一書中指出:“中國地域廣袤遼闊,無論山川水土自然地理環境,還是語言風俗政治經濟文化,各地之間的人文環境往往迥異,地域文化特徵始終以隱性傳承的方式存在。”湘楚文化精髓正是在南縣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續與體現。南縣人有著愛國敬祖、尊重客觀、勤於探索、富於創新的品格精神。張儀曾說:“幾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史記·張儀傳》)。楚莊王在確立了楚國的霸業後曾閱兵於周郊,他竟敢斗膽詢問周室九鼎的大小輕重。這雖有輕慢狂妄之嫌,但楚民族的艱苦創業、不甘落後的精神,卻是永遠值得繼承和光大的。

南縣人隱性傳承了楚民族的性格特徵,敢於創業,勇於創業,把自己的創新精神融入社會之中,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湧現了一批先進典型。南縣大麴酒廠、南縣順祥水產、南縣克明面業都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南縣還有湖南橡塑密封件廠是省內最大的工藝橡膠製品廠家之一;洞庭防水材料施工公司是湖南省防水材料的定點生產專業單位,系省內著名商標。全縣有20種產品被評為國優部優產品。縣內鄉鎮企業、商辦企業、三資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異軍突起,迅速壯大,成為縣鄉兩級支柱產業與財源。這就是湘楚文化孕育出的南縣人,利用自身的創業和創新精神,在市場經濟下創造的豐碩經濟成果。

後 記

南縣人的祖先敢於博採眾長,夷夏相變,湘楚文化正是南縣文化的主流源頭。“昔我先王熊繹闢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史記·楚世家》)時的積弱圖強、艱苦創業精神,正是今天振興南縣經濟、創建文化強縣所需要的最為寶貴的精神資源。湘楚文化孕育了南縣人敢為人先、敢為天下先的創業和創新精神,用自己的獨特的智慧建設著自己的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