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八十岁之后的人生转折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和他的作品。

因为一卷《富春山居图》使他名扬海内外。这幅画是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展现出一副暗淡的秋日景象,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八十岁之后的人生转折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时间回到南宋时的 1269 年,那时的黄公望出生于江苏常熟一户姓陆的人家,取名陆坚。七八岁时,父亲早逝的他,成为黄乐的继子。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八十岁之后的人生转折

黄公望画像

黄乐家境富裕却无子,九十岁高龄的老人高兴得叹道:“黄公望子久矣。”从此陆坚改名黄公望,字子久。黄家经济宽绰,黄公望自幼按照宋代的人才培养模式,习通经作诗赋,通晓儒家经典。

可他到了45岁,才在浙西廉访司当了一名书吏。官还没做几天,他的上司张闾,在南方地区“经理田粮”,办事过程中闹出了人命,朝廷抓了张闾,顺道把黄公望也抓了。两年后, 47 岁的他才从监狱里走出来。出狱后的黄公望开始一边旅行、一边卖卜作画。

有记载说黄公望50岁以后才开始学画画的,当然也有不同意见。放弃了功名以后的黄公望生活平淡,有时为了一副画面,呆呆地坐在石头上,一坐就是一天,下了雨也不知觉。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八十岁之后的人生转折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八十岁之后的人生转折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对比前半生被时代紧紧包裹的无力感,晚年的黄公望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感悟,融汇在心爱的画作之中,让这世上多了一件伟大的作品——《富春山居图》。

完整的纸本水墨画《富春山居图》,长 33 厘米,宽约 700 厘米,表现的是富春江一带连绵不断的山川秋景。

浏览《富春山居图》的观感如同电影镜头在推移平拉,画面的视点在同一水平线上,数十个山峰、几百棵树木,既保持着构造上的联系,又不像屏风般排列,达到了“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写实高度。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八十岁之后的人生转折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在笔墨技法上,画作以长披麻皴为主,并以书法用笔入画,如此勾勒疏松出的墨线,浓淡粗细相照应。偶尔会有重叠交叉,后人将这种技法称为“勾写”,而不是“勾皴”。在色彩渲染上,黄公望用淡赭色来表达秋意,若明若暗地笼罩于画中的景物之上,在秋季水气之上形成明媚色调,生动自然。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八十岁之后的人生转折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曾有无数后人去富春江一带寻找黄公望笔下的实景,甚至拍下照片回来作比对,一边看一边感叹,黄公望画出来的富春江秋初风貌,要比照片更有意境。

在黄公望传世画作中,冠名为“富春”的还有一幅——《富春大岭图》。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八十岁之后的人生转折

黄公望《富春大岭图》

相较于《富川山居图》这种数米长的长篇巨作而言,《富春大岭图》并不是一幅大篇幅的作品,装裱也是立轴形式。

《富春山居图》和《富春大岭图》虽都名曰“富春”,但两幅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却不同。

《富春大岭图》全图山石少有皴法,虽然描绘的是与《富春山居图》完全相同的地区,但是画面所呈现出来的山石地貌却完全不同。

《富春大岭图》的山是石质的。山石堆砌而上,山间小路弯曲逶迤,巨树参天,岩块突兀……观此图,给人的感觉是紧张的。

这让人不得不佩服,黄公望能够将同一地貌,运用不同的技法,描绘出不同的模样来。

黄公望的故事讲完了,试想一下,当我们在80岁的时候,还有没有勇气为自己准备新的追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