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為什麼不投降李自成?

真不真不

公元1644年,大明崇禎17年,大明王朝徹底走向末路,李自成自河南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享國276年的大明王朝自此滅亡。進入北京城後的李自成,在牛金星等人的慫恿下,宣佈稱帝,建立國號“大順”。



而掌握著大明王朝最精銳的一支力量——關寧軍的吳三桂,此時面臨三個選擇。

第一,擁兵自立,逐鹿天下。但縱觀吳三桂的所有表現,從未有過逐鹿天下的願望,哪怕是後來被康熙逼迫起兵造反,他也沒有佔領天下的野心和慾望,他最大的願望不過是劃江而治罷了。同時,以吳三桂為首的關寧集團地處山海關,地域狹小,同時受到滿清八旗和李自成部的夾擊,根本沒有條件自立。因此,吳三桂自立的可能性是零。


第二,投降李自成的大順王朝。事實上,剛開始的時候,吳三桂已經向李自成表示過臣服。但由於進入北京城後的李自成所部迅速墮落,而且由於“闖王來了不納糧”等口號的限制和沒有經營根據地的短視,李自成的部隊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而志得意滿,覺得從此可以享受的李自成部將們對明朝投降的官員、皇室和勳貴們進行大肆拷掠。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是被拷掠的人之一,同時,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大將劉宗敏掠奪,這使得吳三桂怒髮衝冠。


家族受到威脅,這是吳三桂考慮的其中一個部分。而最根本的原因則是關寧集團基於自身利益的選擇。雖然吳三桂是關寧集團的首領,但並非關寧集團完全由吳三桂一個人說了算,龐大的關寧集團利益團體,他們最終的選擇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的。而此時的關寧集團已經軍閥化,對於關寧集團來說,投降李自成或者滿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保證自己的利益。

而縱觀李自成的所作所為,他每到一地,如蝗蟲一般席捲一空,當地的統治階層——無論是地主還是官僚都被搶劫殺掠一空。這給了同樣是統治階級的關寧集團以極大的威脅。因此,如果投考李自成,關寧集團的特權及利益將無法得到保障。



而事實上,哪怕後金已入關佔領了中原,偏安江南的南明集團,在內鬥之餘依然由大批的官僚地主提出了“借兵剿匪”的建議。所謂“借兵”,是指借八旗的兵,剿的“匪”則是張獻忠、李自成之流。


可見,在明末清初時的官僚地主階層來說,對李自成等人的威脅和厭惡感遠遠大於滿清八旗。至於被滿清八旗統治,無論是剃髮易服還是磕頭稱奴才,對他們來說,只要不侵犯自己的利益,都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吳三桂最終的選擇也就不奇怪了,他選擇了第三個選項,投降滿清八旗,放清兵入關。從此華夏大地進入了滿清統治期,中華民族也由巔峰跌入深淵。


鳶飛九天2018

吳三桂最初是投了降李自成的,但後來又因李自成種種作為,降而復反

公元1644年4月25日,闖王李自成率軍攻入京師,崇禎帝山陵崩,北方完全落入了李自成之手。

在拿下北京之後,李自成迅速將目光投向東面的山海關,因為擔心清兵入關,所以李自成接二連三地向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發去招降書,許以高官,望其歸降。

此時的吳三桂正在奉崇禎皇帝諭旨,前往北京勤王的路上。但路程剛剛走到一半,就聽到了京師淪陷的消息。面對如此亂局,並非忠臣赤子的吳三桂最初同意投降李自成。他下令大軍就地駐紮,並派遣使者前去和李自成談判。

這時的李自成如果能穩住吳三桂,那北方局勢便可大事既定。

但非常遺憾的是,李自成並沒有太拿吳三桂當根蔥。

大順軍在進京之後部隊迅速腐化,其手下心腹大將劉宗敏嚴刑拷打前明官員,大肆斂財,順軍士兵也是四處劫掠,致使李自成民心大失。

這些都讓在不遠之處,持觀望態度的吳三桂大失所望。

而且更過分的是,由於大順軍對吳三桂的實力估計不足,劉宗敏更是跟磕了藥似的,不管不顧的抄了吳三桂在京師的宅邸,抓了吳三桂的老爹吳襄和吳三桂寵妾陳圓圓。

此時還在等候洽談歸降事宜的吳三桂聞訊大怒,隨即降而復反,帶兵返回山海關。

得知吳三桂復反的消息後,李自成大驚失色,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急忙傾兵山海關,雙方大戰於三海關。

面對著來勢洶洶地大順軍,吳三桂漸漸不支,只得向關外的清軍求救,希望與清軍結盟剿匪。

但此時的大清攝政王多爾袞審時度勢,利用關內漢人的內鬥,隔岸觀火。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求救信後,故不發兵,最後逼迫吳三桂剃髮。

至此吳三桂和清軍的關係性質大變,從最初的聯合變成了投降!

在清軍的支持下,吳清聯軍在一片石大敗李自成。隨後,李自成倉皇逃回北京,怒殺吳三桂全家。

三天後,李自成登基稱帝,並於次日撤離北京。

而又過了三天後,從東面來的清軍進入北京。

感慨一句:如果當年李自成沒有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能成功招降吳三桂,可能歷史就完全不一樣了。


千佛山車神

李自成佔領北京,崇禎帝煤山上吊自盡,李自成建立大順朝後,派使者要吳三桂投降“大順”,並給予軍糧和大批金銀財寶!吳三桂深受感動!當時就上書李自成同意投降了!在帶領軍隊去投降李自成的路上,吳三桂接連收到了幾個信息:一封是李自成逼吳三桂的父親寫的家中一切安好!大順軍對待吳家很好,不用掛念之類的語句,接著有京城裡的人告知吳三桂吳三桂的父親及幾十名家人和都被抓起來了,吳三桂說:“吳三桂回去後老父和幾十名家人就會立刻釋放的!”來人告知吳府的家產、財寶都被抄走了!吳三桂說他回去後就會原物歸還的!但當說到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把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抓起來酷刑拷打的皮開肉綻逼迫交出二十萬兩白銀,劉宗敏還不管陳園園是“平西侯”統領重兵及關寧鐵騎的統兵大帥吳三桂的新婚妻子照樣擄去霸為己有!吳三桂聽罷怒髮衝冠怒斬大順使者回返山海關,斬殺了李自成招安吳三桂的親信唐通,李自成親率十萬餘大軍(號稱二十萬大軍)征剿吳三桂,吳三桂抵擋不住,請多爾袞派兵援助,多爾袞讓吳三桂跟李自成大決戰,吳三桂軍跟李自成軍打得昏天黑地,死傷遍地,多爾袞的軍隊才遲遲地突然快馬殺進來!大順軍人疲馬乏無心再戰,瞬間轉勝為敗!於1644年三月二十六日戰敗逃往北京城…………

本來要投降李自成的吳三桂卻因大順朝失策反而投降了清軍!…………


絢彩年華火熱青春

對當時的吳三桂來說,他只能再降順和降清之間做出選擇,已經沒有了第三條路可走。事實上,無論是出於父親滯留京城的考量,還是從他與清拼殺了十幾年的仇恨來看,吳三桂降順的可能性更大,然而正是大順軍自己所為,最終斷絕了吳三桂降清的可能性。

站在十字路口的吳三桂

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面對直逼京城的闖軍,王永吉、吳麟徵等大臣先後上書,請求崇禎皇帝撤寧遠之師以入衛京城,不久後崇禎帝徵召天下兵馬入京勤王,同時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令其火速領兵回京。

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率領寧遠兵馬抵達山海關。二十二日到達玉田一帶(河北省唐山市),此時卻突然傳來了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消息,這個消息頓時讓吳三桂陷入了兩難之地。西邊是滅了明朝的闖軍,東邊則是虎視眈眈的清軍,夾縫之中的吳三桂沒有第三條路可走,只能選擇降順或者降清。

對大順有亡國之恨,對清軍則有民族仇恨,這令吳三桂糾結了長達一月之久。

正如前面所說,無論出於何種考量,吳三桂都應該選擇降順。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李自成遣使招降吳三桂,給予其四個月軍糧及白銀四萬兩,面對李自成伸出的橄欖枝,吳三桂心中的天平的確倒向了大順一方。

大順軍斷絕吳三桂投降可能

(李自成)

李自成在初入紫禁城之際,曾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因此初期京城秩序還比較好。

然而從三月二十七日起,大順軍為了籌措軍餉,對明朝官員進行抄家,規定其按照官位高低捐贈軍餉,“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而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便因此事遭殃

(劉宗敏)

就在吳三桂準備投降大順之際,先後收到兩封信,第一封是大順使者帶來的吳襄親筆信,吳襄在信中勸吳三桂歸降李自成。第二封則是吳三桂收到的密信,信中說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被劉宗敏抓了起來,威逼捐餉二十萬兩,但由於只湊夠五萬兩,遭到了劉宗敏的嚴刑拷打。同時,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也被劉宗敏所霸佔。

得知了父親和愛妾的遭遇後,吳三桂頓時怒了,將大順方面派出的兩名使者殺死一人,割去另一人耳朵,令其傳言李自成“李賊自送頭來”。同時立即升帳,率領大軍回師山海關,擊敗大順守關將領唐通,重奪山海關。

眼看吳三桂從模稜兩可變成公然對抗,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軍十萬,號稱二十萬大軍東征,親自討伐吳三桂。吳三桂自知不敵,於是向清軍求援,意圖聯清抗李。

四月二十一日,多爾袞利用吳三桂所處的危急局面,逼迫吳三桂放棄聯清擊李的政策而徹底投降清朝。

四月二十二日,在吳三桂和清軍的聯手之下,闖軍大敗。李自成逃回京城,倉促登基後,隨即撤出京城,最終被剿滅。

我是香茗史館,專注中國古代史,歡迎關注交流

香茗史館

首先說要回答您這個問題,必須要了解吳三桂其人,也就是說吳三桂本人是什麼樣的人,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吳三桂(1612年——1678年10月2日)漢族,祖籍:南直隸高郵(今江蘇高郵)。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是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

後人評價稱:他能夠認清社會形勢發展的大趨勢,歸順清廷對於大清快速的統一中國是有一定貢獻;康熙帝時期,舉兵造反,違背歷史發展造成生靈塗炭,後又高舉“反清復明”旗幟建立“吳周”政權,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吳三桂生平簡介:

明末崇禎皇帝時期為遼東總兵、平西伯,手握重兵鎮守山海關,後又封為漢中王,濟王。1644年降清,引清軍入關,被封為平西王。1661年殺南明永曆帝,1673年叛清,發動三藩之亂,於1678年農曆八月十七夜病死。


吳三桂所處環境,明末清初期,戰亂頻發。明朝後院起火(李闖王舉兵起事)前有後金(滿清)虎視眈眈。他本人已經看清楚了形勢,大廈將傾之時,正是時世造就英雄之機。本就手握重兵,何甘屈居人下呢?禍水南引,引清兵入關,與大順(李自成)交戰如能造成兩敗俱傷,既可坐收漁翁之利,順而成就帝王霸業。在康熙時期,高舉“反清復明”旗幟建立“吳周”政權稱帝,其政治野心表露無疑。




雅識怡趣

謝悟邀!

吳三桂率領他的關寧鐵騎正在馳援北京的途中,得到城破帝死的消息,決定向李自城投降,正好他父親吳襄也遣僕人勸他入京歸降大順。但是經過與僕人的對話,他的態度立刻轉變。

他問他父親的情形,僕人說:“已被大順軍逮捕,押在牢中。”吳說:“我回北京,就會釋放。”又問他的財產,僕人說“已被沒收。”吳說:“我回去,就會發還。”最後問他的愛妾陳圓圓,僕人說:“已被宰相劉宗敏搶去。”吳三桂一下火冒三丈,下令他的軍隊為崇禎皇帝戴孝服喪,發誓為朱由儉報仇。

在答覆他父親的信上,他慷慨激昂的說:“父親既不能當忠臣,兒子自不能做孝子。”他知道自已的兵力不足以兩面禦敵,只好轉過臉來,向昨天還是敵人的清帝國投降,請求清庭派遣軍隊入關,聯合剿匪。詩人吳梅村:“痛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的詩句就說的這事,當然吳詩人是在諷刺他這同姓本家。

這一刻吳三桂的作為,即便站在今人,尤其是女人的立場,多少可以理解。任何有血性的人都難受此恥辱,何況手握重兵的糾糾武夫。至於他後來甘作清庭鷹犬,屠戮同胞,勒死永曆,淪為賣國賊,以及忽降忽叛的反覆作派,那是另一回事。

此事說明,李闖和他的團隊有推翻舊朝庭之力,無治理江山之能,缺乏出色的謀士班子(智囊團隊),饑民流寇出身的武夫們在使人眼花撩亂的金銀珠寶和美女面前,一霎時把最初起事時的精神喪失殆盡,全然不考慮搶佔陳圓圓的後果,以致自已瞬間瓦解,迅速滅亡,從而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武丁仗劍決雲霓

是幻想的破滅,使吳三桂答應降順而又改圖!首先李軍入京後軍紀大亂,“追髒”“助餉”,對故明降官歧視。北京動盪人心不安。使吳三桂感到這樣的政權不值得投靠效力。其次吳三桂的家屬受到虐待,激怒了吳。使其中途折返山海關;設想,一個與清(後金)奮戰多年的將軍,若非幻滅,會與異族“聯兵討闖”嗎?況且名聲也會臭的;但是,即便有幹般理由,投敵叛國之罪也足以使吳三桂這個滅南明政權的急先鋒遺臭萬年了!


每日求進步


快樂人生40206654

說吳三桂為什麼不投降李自成之前,說說吳三桂為什麼要投降李自成。

很多人認為,吳三桂投降李自成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反對清軍才是民族大義,然而,對李自成,對吳三桂,對當時的環境,大家又瞭解多少呢?

首先是二人的出身及事業上的對比,使吳三桂根本看不上李自成

從出身上來說,吳三桂是根正苗紅,文武雙全,將門之後,在遼東一畝三分地可以說還是很好使的;而李自成是放牛娃出身,不僅窮,還欠債,媳婦跟人通姦,簡直就是人生輸家。

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繞開寧錦防線從蒙古直逼北京史稱"己巳之變",祖大壽帶著吳襄和吳三桂返回寧遠,鎮守寧遠,這一年吳三桂十七,而李自成同年下崗失業,後來殺官起義,開始造反;

崇禎五年(1632年)吳三桂出任遊擊,年僅二十歲,同年李自成起義受挫,只得投奔闖王高迎祥;

崇禎八年(1635年)吳三桂被提拔為前鋒又營參將,時年二十三歲,同年李自成被洪承疇在河南殺的西走甘肅;

崇禎十一年(1638年)吳三桂被提拔為前鋒右營副將,相當於副總兵,時年26歲,同年李自成剛被洪承疇和孫傳庭打的就剩十七人,逃入商洛山中,都沒有出路了;

崇禎十三年(1640年)吳三桂在松錦大戰前期,大放光彩,首功鎮遼東的存在,而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入川追剿張獻忠之際,才得重新進行運動。

可以說,同時期的李自成跟吳三桂根本沒有可比性,不但是之前,即使是之後,吳三桂都是波瀾壯闊的一生,不管是投清也好,還是反清也好,不管是流芳千古也好,還是遺臭萬年也好,吳三桂始終是能夠影響局勢變化的存在。

其次,草根出身的李自成根本也沒瞧得起根正苗紅的吳三桂

其實,李自成有其自身的侷限性,就是被勝利衝昏頭腦的農民軍,根本就瞧不起這些地主階級,所以,劉宗敏才拷掠京城文武百官,大興牢獄比明朝的東廠西廠錦衣衛加一起都要惡劣,抄了吳三桂的家,綁了吳三桂的父親,這就是李自成根本沒有瞧得起吳三桂,認為其不過是喪家之犬,可以讓其左右。

假如吳三桂真的帶著部隊到達北京接受李自成改編,我相信吳三桂死的一定比趙四他爹還慘。

後來李自成兵敗山海關後殺了謀士李巖,就能看出他們的侷限性了,很多人認為李自成是聽信牛金星的讒言,其實根本上,還是李自成對這些地主階級的人從心裡的鄙視與不重視。

李自成的失敗也正是因為如此。

最後,李自成是推翻明朝逼得崇禎上吊的反賊,而吳三桂做的是要維護正統

投降反而說明吳三桂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崇禎為了拉攏吳三桂父子,對他們不薄,要知道崇禎是一個何等的薄情寡義之人,能夠對吳三桂封平西伯,賜尚方寶劍,說明崇禎對吳三桂還是可以的,而且崇禎兩次召吳三桂進京勤王,吳三桂也都來了。

至於吳三桂的名聲能夠那麼差,我認為不是在於吳三桂反明,而是在於吳三桂後來反清,遭到清朝的打壓和詆譭,乾隆曾經編纂《逆臣傳》把吳三桂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史論縱橫

明朝舊將,一部分人投降了大順,還有一部分如洪承疇、祖大壽之流選擇降清,從地理位置來說,這些將領無外乎面對三個選擇,一就是投降李自成,二就是投降多爾袞,三隻能戰死謝國了。

那樣的明朝有戰死的必要嗎?這也是這些將領思考的問題。

吳三桂同樣面臨著這樣的抉擇,他夾雜李自成和多爾袞之間,想有作為,基本是不可能,戰死也不是他所想,那就在李自成和多爾袞之間選一個吧。

選哪個呢?

論親疏,李自成是漢族政權,而降清的祖大壽則是吳三桂的舅舅。論地理,大順霸佔中原,多爾袞低處遼遠,看上去還是李自成有前途。

吳三桂家境不錯,但是這也似乎成了抄家助餉的理由,一般來說對吳三桂降清說法有三。

(大概位置示意圖,不準確)

一是祖大壽的態度,舅舅的意思肯定就是讓他降清。

二是吳三桂的家庭被粗魯對待,尤其是他的父親遭到了巨大損失。

三是陳圓圓這個事

大順在穩定政局後,沒有相應的改變政策,沒拉攏官神,反而繼續大肆打擊,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可見其政治上的失策。

從某種角度來說,吳三桂是被李自成推走的,他對吳三桂的力量缺乏足夠的重視,他的投降導致北方長城形同虛設,反而成了滿清的發兵之所,成了清軍的根據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