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一起尋訪吳江路上的斜橋遺蹟

上海地名“斜橋”有兩處,一處在南市陸家浜路、肇周路、製造局路、徐家彙路交會處一帶(屬黃浦區境內),另一處在滬西靜安寺路附近(今靜安區南京西路吳江路)。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一起尋訪吳江路上的斜橋遺蹟

清末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

據《靜安區地名志》斜橋條目記載,19世紀中葉,在今吳江路處有一小河名石浜,另說名石家浜。浜上有一木橋南北斜向跨越,故稱斜橋。又據《靜安區地名志》石浜條目記載,在今吳江路。原系一條東西向河道,水清流緩,岸樹成蔭,幽靜古樸,景色宜人。浜上有橋稱斜橋。開埠後,常有外僑情侶來此憩遊,並稱此地為“Love Lane”(譯為“愛情弄”)。

至19世紀末,被公共租界填築馬路,以橋名命名,稱斜橋路(又稱斜橋弄)。路東造一鄉村俱樂部(英文名“Country Club”),稱為斜橋總會。另說此浜名石家浜(又稱西石家浜)。築路於1894年前。1943年10月8日更名為吳江路。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一起尋訪吳江路上的斜橋遺蹟

斜橋總會舊貌

另據2000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上海的橋》:原來,今石門二路、石門一路、瑞金一路、瑞金二路是一條蘇州河的支流,叫做“東蘆浦”。19世紀80年代,一個叫張叔和的無錫人買進東蘆浦西的近百畝土地建造了“味蓴園”,上海人稱其為“張園”,它成了當時上海旅遊勝地……幾乎同時外國僑民也在東蘆浦東購地建立“鄉下總會”……為了方便鄉下總會與張園之間的交通往來,人們在東蘆浦上架橋。東蘆浦……有一個轉彎,這座橋正巧架在灣口附近,於是使橋呈東北一西南走向,這座橋也是斜的,於是也被叫做斜橋,與橋相接的路也被叫做斜橋路。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一起尋訪吳江路上的斜橋遺蹟

清末張園一景

19世紀末在靜安寺路110號(今成都北路西側)的盛宣懷宅邸被稱為“斜橋盛公館”(今南證大廈),斜對面的英橋鄉村俱樂部被稱為“斜橋總會”(今上海電視臺)。可見,“斜橋”作為當時滬西的一個重要地標,進而被人們廣泛接受運用,發展成為一個有影響的區片地名。但這麼有影響的這個地標身在何處?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一起尋訪吳江路上的斜橋遺蹟

1910年《實測上海城廂租界圖》局部

綜上所述分析,斜橋為跨越石浜(也稱閘港)的橋樑。一般情況下,橋樑是隨道路通行需要在河道上架設的。我們來看一下19世紀末石浜在填沒前周圍道路情況,同孚路(今石門一路,築於1869年),其南北向與石浜垂直相交。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築於1862年),其東西向與石浜斜向相交。斜橋路(今吳江路)闢築於1894年前,此前周邊只有同孚路與靜安寺路。從191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實測上海城廂租界圖》上看,斜橋路為石浜南側從靜安寺路至同孚路的小路,在1914年《上海自治志》上海市區域北市圖上才向北跨越石浜後沿河到達張園。此時斜橋地名已形成許久了。從地形上看,石浜與靜安寺路都是東西走向在此斜向交會,此橋應該是19世紀靜安寺路跨越石浜時最有影響的橋:此橋在以後闢築的斜橋路東首,斜橋路因橋得名。斜橋位置在1914年《上海自治志》上海市區域北市圖上也有標註記載。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一起尋訪吳江路上的斜橋遺蹟

1914年《上海自治志》上海市區域北市圖局部

從191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實測上海城廂租界圖》上,斜橋路北側仍有小河,應該就是石浜,此河西接湧泉浜,東穿越靜安寺路與南北向的寺浜相接,從斜橋總會到張園可直接通過靜安寺路到達,而當時的斜橋路只能到達同孚路(今石門一路)處。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一起尋訪吳江路上的斜橋遺蹟

1947年《上海市行號路圖錄》局部

2009年吳江路俯瞰,仍可依稀看出當年石浜蜿蜒的“身影”,最下側處吳江路與南京西路形成斜向交叉,上側吳江路與石門一路形成垂直交叉。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一起尋訪吳江路上的斜橋遺蹟

2009年吳江路俯瞰,仍可依稀看出當年石浜蜿蜒的“身影”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一起尋訪吳江路上的斜橋遺蹟

2009年南京西路吳江路斜橋舊址旁老大樓,現已拆除建成興業太古匯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一起尋訪吳江路上的斜橋遺蹟

興業太古匯夜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