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的諫官

古代著名的諫官

古代餓“諫議”制度,其實就是給皇帝行為和決策提意見,專挑毛病和不足。

西漢早中期皇帝重視諫議制度的建設,出現了不少出色的諫官。最著名的人物當屬“新儒學”代表人物董仲舒,他的提案《舉賢良對策三》,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得到了漢武帝的肯定,成為古代中國影響最大的提案,提案被採納後,儒家地位驟升,成為古代中國人的意識主流。

到了唐代,諫議制度趨於成熟,諫官地位進一步提高。唐太宗李世民規定,諫官可以隨宰相入朝議事。唐太宗主政期間湧現出了魏徵、王珪、姚思廉、褚遂良等一批著名人士。其中,魏徵是唐代最著名的諫官,提案最有名、被採納的也最多。魏徵生前曾交給唐太宗的“明德慎罰”提案,主張加強社會道德建設,提高公民素質,慎用刑罰。還有著名的“民如水”理論,他稱“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規勸唐太宗吸取隋朝亡國教訓,善待老百姓。

古代諫官中,中唐著名詩人白居易當得最窩囊,他被唐憲宗李純破格提拔為諫官左拾遺,當上了從八品的“副科級幹部”。也許因為白居易當時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大事小事都“諫言”,李純要提拔寵臣吐突承璀,他堅決反對,結果被李純斥罵為“小臣不遜”,貶為江州司馬,逐出京城。此後白居易再也沒有為民請願、仗義執言、上交提案的機會,只能寫寫《長恨歌》,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中作自我安慰。

如隋煬帝楊廣就不喜歡諫官制度,他當皇帝時竟然將諫官全部廢除。當然,聽不進“民意”的隋煬帝結局很慘。

古代諫官的權力是皇帝給的,遇到開明的好皇帝,皇上想聽“納諫”時,諫官便很瀟灑,連皇帝都敢罵;有時遇上很開明的皇帝,諫官也難免會被暗箭所傷;若遇到昏君庸主,諫官輕則會遭皇帝“拒諫”,重則遭貶或丟官,甚至還會把命貼上,美其名曰“尸諫”。

西漢時的賈誼、晁錯遇到的都是明君,他們二人均當過“博士”諫官,提案也都很出名。前者有給漢文帝劉恆的“三農”提案《論積貯疏》,後者有給漢景帝劉啟的“擴大內需”的經濟提案《論貴粟疏》。但是,他們的結局都不好,賈誼因建言有功,被漢文帝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一年後,便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晁錯貴為漢景帝的“智囊”,因上交《削藩策》“提案”,在“七國之亂”中由漢景帝親自下詔,斬殺於西安街頭。

宋代的諫議制度變成了擺設,元代乾脆取消諫院,到明清時,諫議制度幾乎不存,明世宗朱厚熜甚至把持不同政見、反對給他生父興獻王朱祐杬上尊號的朝臣當場杖斃16人,另外134人被關進監獄。(來源丨青海法制報 作者丨楊春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