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稱為菩薩皇帝曾四次出家,寺廟方丈:想讓他還俗拿四億錢來贖

他被稱為菩薩皇帝曾四次出家,寺廟方丈:想讓他還俗拿四億錢來贖

華夏文化幾千年中有過很多位皇帝,這些皇帝中有大名鼎鼎的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也有默默無名的柴榮。當然也存在眾多的奇葩皇帝,而今天給大家介紹的便是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蕭衍生,說起蕭衍,在歷史上也算一位長壽的皇帝,活了八十六歲之久,更為奇葩的是,蕭衍的一生像是兩個人,上半生極具傳奇色彩,從一個官二代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成為一代帝王,而在稱帝初期,蕭衍的政績也非常顯著。

但是就是這樣一代帝王,下半生卻像突然變了一個人一般,開始成為了佛教的信徒,而放著好端端的皇位不做,偏偏去出家當和尚,這些真的是蕭衍的本心嗎?或者是蕭衍有什麼難言之隱不成。

再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看當時的社會環境,首先南北朝時期,當時的天下正是大亂的時期,戰爭不斷,可謂是民不聊生,而當這種局面出現後,受苦的自然是貧苦百姓,而佛教這個時期在中國的傳播,則是讓普通的百姓有了寄託,同時期間還有將佛教定位國教的時期,並且不惜重金建寺廟,出現了佛教寺廟繁榮,僧尼的數量也大大的增加。

而在這個時期,梁武帝蕭衍也成了佛教繁榮忠誠信徒,並且還不理朝中之事,任性的去出家為僧。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對此底下的大臣不管對蕭衍忠心不忠心,但是都前去請求蕭衍還俗。

他被稱為菩薩皇帝曾四次出家,寺廟方丈:想讓他還俗拿四億錢來贖

都已經出家了,又怎麼能輕易的還俗,於是梁武帝便讓寺廟的方丈告訴手下的大臣道:“想要我還俗也可以,先拿出一億來捐給寺廟。”

聽到方丈的話,大臣們知道這是蕭衍的意思,於是便湊夠了一億捐給寺廟。而蕭衍也如願的還俗。你以為這樣就完了,之後蕭衍顯然沒有消停,反而再次出家三次,並且以同樣的方式,讓大臣們再從國庫中拿出了三億,至此前後已經有了四億捐入寺廟。

不僅如此,蕭衍還鼓勵自己的手下大臣也加入佛教,據說蕭衍也因此在佛教有極高的威望,甚至被稱為菩薩皇帝。但是一心在佛教上,蕭衍對於朝事自然不如從前,甚至對於犯錯的大臣也是既往不咎一一赦免,最終一步步給自己挖坑,導致了國家的滅亡,而最後蕭衍更是被敵人困住,在訴經中活活餓死。

讀了上面對於蕭衍的一些介紹,很多人會產生一些疑問 ,要知道蕭衍是一位長壽的皇帝,在位那麼多年,但是為何屢屢出家,大臣都願意贖回他,而且期間竟然還能安然的坐著皇帝的位置,而由此可見,蕭衍雖然屢次出家,但是對於國家的掌控卻絲毫不弱,既然絲毫不弱,那麼就說明,其實蕭衍對於皇帝的位置,並沒有放棄。

而一位對皇位掌控的皇帝,屈身於寺廟的原因究竟為何呢?其實這不得不和分析道當時的社會環境,南北朝作為佛家盛行的時代,據史料記載,僅僅都下的佛家寺廟就有五百餘座,僧尼更是高達十萬之多,而且當時的佛教香火是不需要向政府交稅的,由此可見無論是財力,還是人力,佛教都是當時的一大勢力。

他被稱為菩薩皇帝曾四次出家,寺廟方丈:想讓他還俗拿四億錢來贖

有利可圖,也讓一些達官貴人將自己的產業變成寺廟的形式,這也就明顯威脅了蕭衍的統治,而作為統治者的蕭衍,要麼是將佛教強行鎮壓,要麼是支持佛教發展,但是這些所付出的代價和威脅顯然都太大,而第三種方法,蕭衍可以採取的便是滲透的手段。

假如蕭衍本身是一位佛教的高僧,成為了佛教的統治者,那麼一切問題迎刃而解,而無論是捐錢,其實都是蕭衍為了提升在佛教的地位的一種方式,至於讓大臣假如佛教,這也是一種政治手段,如此一解釋,便可以看出蕭衍手段的高明。讓帝國的勢力逐漸滲透佛教,在接手佛教的管理,如此一來,便能有效的控制佛教。

而通過以上的文章可以看出,任何事情都不是表明那麼簡單的,無論以上的推測是否是真,這裡只是告訴大家的事,作為一個領導者,需要有長遠的目光,首先佛教在當時的存在,佔用了社會大量的勞動力不說,要知道古代的勞動力非常重要,而且金錢大量流入寺廟這也是威脅,幾十萬的僧尼去佔用社會的財富,而不去勞動,所以上半生聰明的蕭衍,你相信會放任不管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