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德国为什么都选择了与世界为敌?

云石君

与其说是德国与世界为敌,不如说是德国是要摧毁旧的国际秩序,建立德国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因为要德国摧毁的是国际秩序,并且在受到阻挠之下,不能够“和平崛起”而只能够诉诸于武力,所以表面看来就是与世界为敌了。

德国是西方列强中最后一个实现统一的国家,1871年普鲁士通过击败丹麦、奥地利、法国才真正建立起统一的德意志国家。而此时的世界已经被英法俄等列强,尤其是世界霸主的英国,瓜分完毕,并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秩序,但是这时候的欧洲迎来第二次革命,统一后德国,搭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快车,经济迅速发展,在20世纪初已经成为欧洲的经济和工业第一强国,而反观英法等传统欧洲强国则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转型缓慢,发展落后于德国,于是问题就来了:

德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工业水平很高,德国迫切需要海外的原料和商品倾销的市场,但是世界已经被列强瓜分完毕,德国要求改变就有国际格局,重新分割势力范围和殖民地。

英法等国,尤其是英国却躺在偌大的殖民地上,经济转型虽然赶不上德国,但是依靠盘剥广大的殖民地,有着广泛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法国还向其他国放着高利贷,于是日子过得也不错,他们当然不愿意改变旧有的国际秩序。

统一后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下迅速发展跃居欧洲第一位

老牌强国已经落伍但是仍占有最广大的殖民地和利益,新型强国虽然冲劲十足,但是空间有限,结果就是英法与德国矛盾加剧,后来各自找来了帮手助战,英法俄加上后来意大利美国及一众小弟组成协约国,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及一众小弟组成同盟国,最终一战爆发大打出手之后,同盟国战败,德国作为战败国原先的利益被瓜分,西方强国在一战战结束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由强国对一战后的世界的秩序和规定进行了划分,而且这种秩序是在法国等战胜国报复性的压制和残酷的剥削德国的基础上,战败的德国不仅需要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而且丧失所有还有的海外殖民地以及吞并的欧洲邻国领土,德国还丧失了曾经位居世界第二的规模庞大的公海舰队,以及空军,远程火炮等攻击性武器等,这让生性好强骄傲的德国人感到莫大的耻辱。

一战后《凡尔赛合约》中德国丧失的领土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运行不到十年的时间,美国就爆发了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并造成资本主义世界性的大萧条时代,并由此引发的严重社会危机。

在这场经济危机的背景之下,各国纷纷展开自救,美国实行罗斯福总统上台,实行罗斯福新政,日本军国主义开始通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剥削来转移国内矛盾,德国则是由激进的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上台,在仍旧面临巨额的战争赔款以及经济萧条,严重的失业率的双重压力之下,纳粹居然在短时间内扭转了德国的颓势,并重新实现了德国经济复兴,在纳粹党的一系列政策之下,德国的经济复苏,德国的就业率攀升,普通民众的居住、出行、旅游等福利大大增加,德国重新成为第一经济强国,并举办了“柏林奥运会”希特勒及纳粹党也得到了德国人前所未有的支持,在经济复苏的支撑之下,德国迫切要求改变一战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人的限制,于是德国开始重新武装,逐渐建立起欧洲领先的空军和陆军,并大力发展海军,德军开始试探性开进《凡尔赛条约》规定的德国不得驻军的莱茵河东岸非军事区,开始吞并《凡尔赛条约》规定不得与德国合并的奥地利,开始建造《凡尔赛条约》规定的不允许德国拥有的战列舰、坦克和轰炸机,这些德国都做了,但是英法等国却没有说什么,而是一直纵容绥靖德国,事实证明作为一战战胜国的英法远比战败国的德国更加的惧怕战争。

慕尼黑会议上英法将捷克斯洛伐克出卖给德国

德国在一战失去的很多,在德国重新崛起后,自然要收回,而尽管英法尽量的绥靖纵容妄图避免战争,但是德国的胃口很大,而且在战争中失去的利益必然需要战争才能收回,于是德国的胃口越来越大,要彻底砸碎凡尔赛体系,但是英法终究是有底线的,那就是不能够完全坐视德国破坏他们的凡尔赛体系基本框架,于是英法在坐视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德国仍旧要进攻波兰,于是英法终于被动对德国宣战,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德国逆时针闪击欧洲,并击败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并开始对英国发动不列颠空战时,德国一直事实上与苏联结盟,他们共同瓜分了波兰(波兰历史第四次被瓜分),还重新划分了东欧的势力范围。但很快德国在进攻英国受挫之后,转过身来就发动了全面入侵的苏联”巴巴罗萨“行动,一时之间德国不仅与英法等民主国家处于战争状态,而且还和苏联大打出手,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为敌,德国就像一辆无法控制的战车,任意性的向它所能够覆盖的范围发动攻击。

在与苏联瓜分波兰之后,德苏成为邻国,1941年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全面入侵苏联

激进的政治家们,总以为战争只是他们的政治手段之一,他们完全可以收放自如,事实上战争更像一头难以驯服的洪荒猛兽,一旦轻易放弃,就很难控制,于是战争越打越大。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少数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7000多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最终成为人类史空前绝后的最大规模战争。



大东北的小豆包

19世纪70年代,在取得普丹、普奥、普法战争胜利后,分裂几百年的德意志终于实现了政治统一。当时,已过了全球帝国主义扩张的黄金时代,统一后的德意志凭借本身的体量和作为欧洲地缘中枢的位置,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加持下,发展迅速。以德意志的优势,按理说,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新星,潜力无限,追上英法等这样的老牌帝国是迟早的事。不过,德国不走正道却走上了发动战争这条不归路。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序幕。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为主的协约国展开了激烈战斗。

那么,德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声势浩大的世界大战呢?

云石君将从以下几方面做分析。

第一、面对世界早被英法等老牌帝国瓜分的事实,作为后起之秀,德国必须要从他们手中抢占殖民地。

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沿大西洋的西欧国家以海为路,在利益的驱使下,向亚非拉地区进行殖民扩张。从殖民地掠夺的大量财富运回到西欧本土,反哺本土开发,也促进了国内技术革命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大英帝国和法国等老牌帝国获益剖丰,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影响力越来越大。

而德意志却在1871年实现分裂几百年的国家统一,相比英法等国,起步晚,受到技术革新的影响力也远不及这些老牌帝国。当时,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遍及除南极洲以外的地区。北美洲东部、非洲西部大部分地区及东南亚的安南、老挝、柬埔寨也落入了法国之手。西葡仍占有南北美洲主要地区。

反观德国,国家统一晚,经济起步晚,与英法等国差距很大。只有工业原料、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有足够大的产品市场,德国才能够实现崛起。而德国本身的规模有限,资源和国内市场相较而言也不大,唯一的出路就是走英法等国海外扩张之路,用武力争夺殖民地。可是,全世界都已被英法等老牌帝国瓜分殆尽,德国已错过了瓜分世界的良机,如若执意武力争夺,必然会加剧与英法等既得利益的老牌帝国的矛盾。可是如果不作为的话,德国又不能实现崛起。

于是,德国必须要从老牌帝国中抢殖民地,使得全球格局大洗牌、利益再分配,以拓展生存空间,推动国家崛起的步伐,增强国家实力。

第二、德国本身的欧洲地缘中心的格局,决定了其难以向欧洲大陆扩展,反而会有四面受敌的威胁。要改变这种劣势,就只能通过战争来改变世界格局,重新划分各国势力范围。

从德国内部来看,南面山地和北面平原,东西面没有高山大河等天然阻隔来有效维护国家的安全。再放眼欧洲,德国是西欧、东欧、南欧、北欧的“十字路口”,是欧洲公路、铁路的交通枢纽。德国地处欧洲地缘中心,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有效的实现经济文化等有效交流,同时,四周也会面临外部势力的侵扰。

而观周边势力中,东边的俄国和西边的法国对德国的威胁是最大的。俄罗斯长期y有“欧洲宪兵”的称号,威震亚欧。不过,到了19世纪下半页,因俄罗斯内部体制僵化,不利于新的生产力发展。另外,其疆域太过辽阔,本部远在东欧,削弱了向中亚北亚地区辐射影响力的力度。再加上,俄罗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汲取中,严重落后于西欧老牌国家。虽然,1861年进行俄国农奴制改革并不彻底,但就其整体实力而言还是呈上升趋势。有了强大的国力做支撑,就阻挡不了俄罗斯的对外扩张之路,而其向东欧辐射扩张,严重威胁到德国的核心利益,两国的矛盾冲突越演越烈。而法国和德国的矛盾更是久远,特别是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后,法国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法国对德国的恨不用多讲。

在这种不可调和的地缘矛盾冲突之下,德国不得不时刻警惕。但是防守意味着被动,如果主动出击,通过通过发动战争来削弱法俄的势力,向外扩展更多的地缘空间,才是德国最终想要的。

关于德国与法俄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已有清晰认识。但是,德国和英国又有什么矛盾呢?

当时的大英帝国是世界第一强国,从其鼎盛时近34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便可见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广阔殖民地。而统一后的德国,经济飞速发展,需要更为丰富的原料产地和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德国不甘于蜗居于中欧,只有向外扩张,在海外拥有殖民地,才能将殖民地的原材料、资源、财富等用于本土发展。很显然,德国此举必定会侵犯到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势力。而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大英帝国,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才对自己最有利,定不愿看到过分强大的德国威胁到自身的利益。

面对内部地缘格局的缺陷及外部势力的威胁,德国也只能冒着被终老牌帝国碾压的风险,对外扩张,来改变世界格局,重新划分各国势力范围。

第三、发动战争,掠夺更多殖民地,才能缓和国内的社会阶级矛盾。

统一后的德国,恰好打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列车,在技术的加持下,德国经济迅猛发展。一战前,德国已成为欧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带来了不少的隐患,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演越烈,社会财富分配严重失衡扩大了社会阶级矛盾。

社会阶级矛盾在英法等老牌帝国中也是普遍现象。可是,因他们的殖民地广阔,可以转移社会矛盾,去加大力度剥削亚非拉贫穷落后地区的劳动力来聚敛财富,从而弱化欧洲本土的社会阶级矛盾。

显然,德国没有英法等国处理内部社会阶级矛盾的优势。德国经济要发展,要赶超英法等国,在内部资源匮乏,海外殖民地紧缺的局势下,就只能去压榨本国的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这必然会激化德国的社会阶级矛盾。

这样的局势下,德国更是迫切要对全球殖民地洗牌,走上了发动战争之路也成为了其扭转困局的一个有效捷径。

不过,凡事往往事与愿违,德国虽然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结局却令其大失所望。一战后,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大败了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德国海外殖民地被瓜分殆尽,部分本土也被法国和波兰等邻国占领,损失惨重,还有巨额债务和赔款的重压,国力一落千丈,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

那么,一战战败后的德国要怎样才能重振国威,再次走上崛起之路呢?


云石君

德国并不想与全世界为敌,要打的只是英法俄!咋们速战速决,德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5点:

(1)国力大增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跟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步伐,国力大大提升。反观大不列颠大英帝国和法兰西帝国,放着最新的技术不管,制造业萎靡不振,玩假大空的殖民经济和金融。德国觉得自己实力比英法强,膨胀了。

日不落大英帝国

(2)打破殖民经济体系

当时英法两国过分了几乎世界所有殖民地,还围起来制定殖民经济的游戏规则,让小弟们做制造业苦活,自己玩虚无金融却吃大头(历史是如此惊人地相似,当今美国也是如此)。德国好不容易强大后,找不到还能扩张的地方,也找不到制造业销售产品的地头。在谈判无果的情况下,发展的出路只有一条——打!

法国殖民地

(3)被围垓下

在欧洲,德国被围在“垓下”,东边有扩张性极强的沙皇俄国,西边有强大的世仇法兰西帝国,南边没有地中海出海口,而北边的北海被英国皇家海军堵死,环境非常恶劣,只能奋发自强。其实,在当时,就算德国不打法国,很可能俄国和法国也要打德国,只是德国先下手为强罢了。

(4)恶劣的赔款

一站战败后,英法想吃死德国,让德国赔款马克2260亿,还要德国42年内赔偿完毕——这几乎是当时德国财政的几十倍了。这笔钱换算为当时的美元大概是320亿,以现在的美元计算,约为3890亿,大约相当于10万吨黄金,这个数字是中国在近代付出赔款总额的两倍多,比我国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还好狠得多,直到2010年才还完!等到战争狂人希特勒上台后,带领德国开始拒绝还债,迅速发展经济,因而获得当时民众强烈支持,参考法国将军戴高乐的理论发展了世界最先进的机械化部队,从新开启战争~


(5)英法俄便是全世界?

英法殖民地众多,能发起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南非等众多小弟参演,加上一个偌大的俄罗斯,因而以今天的眼光乍一看貌似是德国与全世界为敌了,实际上并非如此。For example,德国在一战和二战并没有主动挑战中美两国,不是么?


数说社会

德国是1871年才统一的新兴世界强国,可世界上的海外殖民地己被英法几乎瓜分完了,沙俄又是一个亚欧内陆大国,只有德国被夹在中间没发展空间,为了与老牌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德国只得不惜与英法俄为敌了,而英法拥有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再加上美国,因此德国等于与全世界为敌了。

还有一点,德国是由普鲁士统一的,而普鲁士在统一过程中也与各国结下了仇恨,因此各国都视之为眼中盯,都恨不得置德国于死地。为了强大德国,德国也必须来场大战树威。

普鲁士在扩张之初,首先吞并了与英国共主联邦的汉诺威王国,这样就与英国结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恨。

1870年至1871年普鲁士曾大败法国,之后完成了国家统一,因此德法一直互相仇恨对方。

沙俄当时被誉为“欧洲宪兵”,面对沙俄的气势,德国与之也面和心不和。

总之,在强敌环视之下,德国要想强大,要想真正崛起,只有不惜以发动世界大战来挑战英法俄,经过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是败了,但也把英法拖下了神坛,可意外地却让美苏崛起了,尤其是让远离欧洲的美国成了最大的赢家,成就了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

看来美国的霸业有相当部分是德国的功劳,要是没有德国发动的世界大战,美国要想取代英国成为第一,估计还得多奋斗几十年。


湘平古珍邮馆

德国从来都没有和世界为敌,它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基本摧毁了大航海时代以来,建立的世界殖民秩序是对世界的贡献。二战结束之后的30年时间里世界各地爆发民族解放运动,从亚洲到欧洲、澳洲建立了几百个国家,英法美等殖民帝国逐个土崩瓦解。广义上讲是德国人促进了世界上各族人民的解放运动,德国与世界为敌的说法从何而来呢?

德国树立的敌人只有瓜分了世界的英法美苏四大国,选择与他们为敌并不等于和全世界对立,世界各地只是像墙头草一样跟着强者走,战略上处于劣势的德国自然得不到支持,因此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国家都选择加入盟国,在对德战争中分得一杯羹的利益,严格来说不是德国选择和世界为敌,而是世界选择与德国为敌。

德国不惜一切挑起二战也是为了打破压迫德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凡尔赛和约》对德国人来说远比《辛丑条约》要可怕,希特勒等一代人都致力于和不平等的条约斗争,在取得军事上的平等之后又是复仇心理将战争进一步扩大化了,因此二战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场反对压迫的民族解放斗争。德国人只是为了拿回一战之后失去的土地,不管是奥地利还是德国都是德意志民族的组成部分,他们在一战前控制的土地在德国人看来都是自己合法化的领土。

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工业大省,在历史上一直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土地,因此德国统一的最后一战“普法战争”后,俾斯麦德国选择将其拿回来;至于奥地利统治的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德国人想要拿回的也只有德国人占据大多数的苏台德和奥地利而已,至少二战爆发时希特勒德国给出的口号就是恢复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域,在德国人看来这是正义之战。

至于后来战争失控蔓延为世界大战,这并不是德国人民的错而是独裁与仇恨使然,当时苏联的土地已经逼近到波兰大平原,距离德国的心脏柏林仅有几百公里远,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德国人民有理由跟随希特勒的号召进攻苏联,尽管元首自己是为了一己私欲发起战争的。海狮计划之前德国并不希望与英国为敌,而是希望保有既得利益。因此说二战的爆发德国人只占到一半的责任,

至于一战是帝国主义的矛盾引发的,经济、科技、军事、教育、人文等各方面领先世界的德国,仅仅占到一小部分殖民地。这种优越感和不满促使德国挑战英法俄三大殖民帝国,但这并不是和世界为敌充其量是和欧洲为敌罢了。


利刃巨透社

为了打破世界牢笼啊。

你看看德国那个位置,简直是欧洲地缘政治最差的国家,德意志雏形中世纪就有了,直到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才算完全统一,这就是因为各强国从中分割。


身为陆军强国,左右被法俄两个巨大的陆权国家夹在中间,出海口就那么一点,门口就是称霸海上两百年的英国。

想要打破牢笼成为世界顶级强国,只有先干掉陆地上的法俄再想办法对付英国。


普鲁士好不容易统一德意志,本以为德意志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抬头一看,世界上的地盘基本都被老牌强国英法等国瓜分了,他们大口吃肉连口汤都不留给自己,那自己只能抢了!

前面有人回答说,德国在强国之路上没走正道,问题德国本来就是一支军队建立起的国家!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正道,而当时欧洲战争频繁,战争就是强国之路。

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都没能达成目的,于是他现在走了一条政治为主经济为辅的路线,力图促进欧洲一体化从而达到统一欧洲的目的。


历史区总柴

没哪个国家愿意与全世界为敌,德国之所以最终选择与全世界为敌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当德国作为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加入到瓜分世界的盛宴时赫然发现:此时的世界已基本被英、法等老牌强国瓜分完毕,而此时德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英国和法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与此同时德国的疆域、人口、铁路里程等方面也已超越法国,成为仅次于沙俄的欧洲第二大国。与此同时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同强大的国力相结合缔造了当时世界第一的陆军。德国飞速发展的国力同少得可怜的殖民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德国越来越无法容忍已在走下坡路的英、法等国瓜分世界,而自己只能作为中欧区域霸主存在的现状,于是强烈要求按现实国力重新瓜分世界。如果要通过和平的手段实现这一目的是不现实,因为英、法自然不愿放弃自己早已到手的东西。

既然英、法不愿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那么德国要想成功上位就只有对英、法发起挑战。对德国而言法国是最危险的对手,这是因为德意志的统一本身就是在普法战争中完成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德意志第二帝国正是建立在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废墟之上。普法战争后法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并向德国赔款,割地赔款以及欧陆霸权丧失的屈辱使法国对德国极端仇视,法德矛盾成为当时欧洲最主要的矛盾。

为此德国一直积极试图孤立法国——先是组建了德、奥、俄三皇同盟,然而这一同盟内部本身就潜伏着巨大的隐患:俄国对东欧和巴尔干等斯拉夫人聚居区一直怀有野心企图,而德、奥在这些地区也有利益存在;另一方面俄国也不愿看到德国在击败法国后进一步崛起成为一个中欧强权,因为德国在击败法国后的下一个目标极有可能就是自己。德国为迫使俄国就范就怂恿奥匈在巴尔干半岛同俄国展开争夺,结果这反而将俄国推向了法国一边。德国见状就转而拉拢正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意大利,形成德、奥、意三国同盟。法国和俄国因为感受到三国同盟对自己的威胁,于是也结成盟友,也就是法俄协约。三国同盟和法俄协约成为20世纪初欧洲两大对立的政治军事集团,两大集团都尽力争取英国站在自己这边。

长期以来英国始终在欧洲大陆事务中采取均势外交政策——从不和任何欧陆国家结成固定的盟友关系,而是尽一切可能打击削弱某个欧陆国家一强独大。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外交使英国感受到了对自己的威胁——这一时期德国既想利用自己的陆军优势确立欧陆霸权,又想在海外进行殖民扩张,而这两点都是英国无法容忍的,于是英国选择加入法俄协约。这样一来德国就把英、法、俄三大国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甚至连其盟友意大利后来也被法国利诱而叛变,当一战爆发后德国只获得了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支持,这三国的国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德国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单挑英、法、俄三大国。

随着一战由欧洲向全球范围内蔓延,世界各国都看出来德国是在以一己之力单挑英、法、俄三大国,既如此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以便在战后争取好处的事谁都会做:美国希望通过对德国的打击扩大自己在欧洲的影响力以拓宽自己的欧洲市场,日本希望趁机占领德国在亚太地区的殖民地,中国则打算趁机废除同德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既然大家都看出来德国必败无疑,那就一块儿上去围殴,好在战后分得部分胜利果实。德国就这样落得一个以一己之力单挑全世界的下场。

按说有了一战如此惨烈的经验教训,德国应该深刻反省,坚决避免再度和世界为敌才是,然而在二战中我们又看到了全世界人民群殴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的局面,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二战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战的继续——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受到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无时无刻不想摆脱这一束缚,而德国摆脱束缚的方式就是再发动一次世界大战。这次德国吸取了一战的经验教训,所以极力试图对敌人进行分化瓦解,然而到头来德国能拉拢到也就日本和意大利,还有几个不大入流的仆从国。

德国位于中欧,极其容易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局。希特勒对此是有一定认识的,所以他选择和斯大林缔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便自己腾出手来专心致志对付英、法,毕竟英、法作为一战后凡尔赛体系的既得利益者是无法容忍德国对这一体系的挑战的。然而希特勒忘了欧洲政治的一大特色——均势外交:欧洲各国之间为维护本国的安全与利益都极力试图维持彼此之间的均势,绝不允许有某个大国崛起到足以称霸欧陆的地步,否则就会群起而攻之。到了二战时期这一均势外交理念由欧洲向外扩散,新兴的美、苏两国也开始秉承这一外交理念:在二战早期德国可以通过一定的外交手段稳住美、苏,从而专心应对英、法,然而随着德国的强势崛起就令美、苏日益不安起来:苏联方面提出了自己维系《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是德国必须将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让与苏联以作为两国之间的缓冲区,苏联甚至还制定了针对德国的大雷雨计划,希特勒不能接受苏联方面的要求,于是转而采取先发制人的偷袭手段打击苏联。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正日益崛起并打算放弃孤立政策走向世界,自然对野心勃勃想要挑战世界秩序的德国大为忌惮,更何况如果放任德国征服英、苏,那么美国的安全也将受到极大的威胁。此时德国的盟友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终于彻底将双方拉到了对立面。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选择与世界为敌,究其原因,都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军事以及政治脱不了干系!

19世纪70年代,取得了多次对外战争胜利的德国,终于将分裂了几百年的德意志统一。强大的军事能力,使得德国陆军获得了世界第一的称号。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德国的国力不断的提升,其在中欧呈现出区域性霸主的地位日益明显。而当时,西方列强纷纷加入瓜分世界的浪潮,由于德国起步较晚,所占殖民地完全不能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日益强盛的国力和军事实力与稀少的殖民地形成强烈的对比。德国不甘心只成为中欧区域性霸主,其实德国一直想走出去,对外进行扩张,尤其是旁边有英国和法国背后更有沙俄等敌对国家,再加上德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德国面临着被四面包围的风险。


所以,德国想要按照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的 心思越来越重,再加上国内经济,工业的发展 需要更多的原材料和资源,所以得到更多的殖民地迫在眉睫。几百年来,其他国家纷纷从海外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这样德国很是眼红!于是,德国必须要从老牌帝国手中抢占殖民地,进行全球利益再分配,以拓展生存空间,推动国家崛起的的步伐,增强国家实力!

在德国通过实力重新划分殖民地的提议被强硬拒绝之后,需要海量原材料和资源发展的国内经济现状,以及随着发展过程中日益增大的社会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使德国不得不寻求一个解决国内国外各种矛盾的突破口。在这样的局势下,德国迫切的要对全球殖民地洗牌,走上发动战争之路就成为了其扭转困局的一个有效途径!

发动战争之后,结局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德国战败,国力一落千丈,领土更是被瓜分。现在想想,德国会不会因为走上战争的不归路而感到后悔!


西山军武

德国人也不想成为世界公敌,但只要以英法为敌,那就是与世界为敌了。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是英法在世界的殖民地非常多,这也是新兴的帝国主义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所羡慕嫉妒恨的,为了争夺殖民地只能大打出手。自从俾斯麦把奥地利拉拢过来(说是拉拢,实际上是普奥战争的结果)以后,法国开始忌惮普鲁士的强大,它必须遏制德意志的统一使自己继续称霸欧洲大陆,但是德意志的统一是大势所趋,结果普法战争不可避免。法国波拿巴战败以后,欧洲大陆开始一国强大,这不符合英国的欧洲大陆平衡政策,开始从“光荣孤立”变成扶持自己百年劲敌法国抗击德国,这样以英法俄形成了同盟,而德奥意形成了另一个同盟,水火不容终于在萨拉热窝的漩涡中爆发了一战。二战也是一战的延续,其实一战和二战可以合称为一场世界大战,但分两个阶段,一个是帝国主义间的战争,一个是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德国开始并不是向世界宣战,只是英法殖民地较多到世界各个角落都有,这些殖民地国家或领地当然也对德宣战,包括中国也参与了对德战争,中国主要想收回自己被德国占领的胶东地盘。凡尔赛公约暂时把德国气焰打下去了,可仇恨埋没在心里,德国人不服。法国福熙元帅就一针见血地说:这哪里是合约?这完全是二十年的停战!没想到整整二十年后二战真的就爆发了。后来为什么说是德国与世界为敌了呢?因为纳粹德国的反人类罪恶深重,激起全世界人民的愤怒,所以才是世界人民对抗法西斯轴心国的正义战争。这是战争后期形成的,并不是战争开始就这样。


第五玥璋

一战是为了帮同盟国,无正义一方的战争;打的和被打的都莫明其妙,但都不敢停战怕丟人。一战最奇葩的是圣诞节不分敌我一起跳舞唱歌过圣诞节。第二天又重新开战,二战则有正义一方(中美俄英法等);德国发动二战则是为一战战败复仇和夺取由一战战败而赔付给战胜国(法国俄罗斯等)的领土与及开彊扩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